第二单元 第5课 (2)大学之道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共26+64张PPT)+学案+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第5课 (2)大学之道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共26+64张PPT)+学案+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第5课 (2)大学之道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分值:40分
一、课内基础练
1.(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的“得”词义不同。
B.“无辞让之心”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让”词义相同。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要”词义不同。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与“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端”词义不同。
2.(3分)下列各句中,“所以”不表原因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3分)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夫晋,何厌之有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7分)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1)(4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练透一点——文言虚词:之
(一)义项梳理(4分)
5.(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词性 例句 用法 释义
助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表修饰、限制,可作定语 的
人之有是四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①______________ 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______________ 不译
马之千里者(《马说》) ③______________ 不译
代词 苟能充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指示代词 这、这些
动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表动作 ④_________
(二)迁移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节选自韩愈《原道》)
材料二: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①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崤。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②。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③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④,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中行。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 ①率:同“帅”。②叕(zhuó):短浅。③夏征舒:春秋时陈国大夫。④六将军:晋国当时最有权势的六卿,即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
6.(3分)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
7.(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前往,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后驱而之善”的“之”词性不同。
B.绝,越过、穿越,与《赤壁赋》中“不绝如缕”的“绝”意思不同。
C.矫,假托,与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意思不同。
D.阴谋,暗中策划、秘密计议,与成语“阴谋诡计”中的“阴谋”意思和用法不同。
8.(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均谈到“仁”“义”,材料一对多个概念分别进行阐释,兼顾了“道”“德”,材料二列举多个事例进行论证,兼及“信”“智”“崇德”。
B.秦穆公派孟盟率军偷袭郑国,秦军经过东周国境向东进发。郑国贵族弦高、蹇他察知秦军动向,以智退敌,其后秦军被晋国的先轸大败于崤山。
C.陈国的夏征舒杀死国君,楚庄王讨伐他以后据守陈国,申叔时提醒楚庄王诸侯们可能会认为楚庄王不是为了诛杀罪臣,而是贪图陈国土地。
D.张武为智伯献计灭掉范氏、中行氏,又唆使智伯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因三家中赵家不给,智伯就率领韩、魏攻打赵家,最终被三家联合而灭。
9.(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分)韩愈认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材料二第一段有哪些事实符合韩愈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B [B项“词义相同”错。推让/推辞、拒绝。A项处事合宜/应该。C项求取/同“邀”,邀请。D项萌芽、发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2.C [C项意为“用来……的、凭它(他)来……的”。其他三项都表原因。]
3.C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A项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可以终身行之一言乎”。B项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C项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D项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4.(1)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得分点:道、第一个“明”、明德、至善)
(2)所有跟我一样有四种发端的人,知道了都要扩充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烧一样(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涌出一样(最终汇成大江大河)。(得分点:充、然、达)
5.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往
6.CEG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中,“以……为……”是固定句式,意思是“认为……是……”,“无道”是其宾语,故在C处断开;“兴兵”和“攻”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中间不断开,故在E处断开;“遣人戍陈”也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中间不断开,故在G处断开。]
7.A [A项“词性不同”错。均为动词,前往。B项越过、穿越/断。C项假托/纠正。D项动词,暗中策划、秘密计议/名词,暗中做坏事的计谋。]
8.B [“郑国贵族弦高、蹇他”错。材料二中“贾人”指商人,不是贵族。]
9.(1)楚庄王以讨伐有罪之人为由,派遣士卒戍守陈国,楚国的大夫们都来向楚庄王庆贺。(得分点:“以”“有罪”“毕”各1分,句意1分)
(2)韩、魏两家割让土地给他,赵家不给,(智伯)于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得分点:“之”“与”各1分,“乃”前省略主语(智伯)1分,句意1分]
10.①弦高心系国家安危,救国于危难谓仁;②弦高认为自己靠欺诈达到目,如果接受奖赏就会败坏郑国的信义原则,因此拒绝郑伯的奖赏并离开了郑国,他选择合宜的做法谓义。
解析 ①材料二中,弦高作为郑国的商人,当他和蹇他发现秦军要袭击郑国时,他们没有坐视不管。弦高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危,而不是个人的利益。他站在郑国全体子民的角度,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这种广博的爱心体现了“仁”。他积极想办法应对秦军的袭击,通过假托郑伯之命,用十二头牛去犒劳秦军,成功阻止了秦军的进攻,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这完全符合韩愈所说的“博爱之谓仁”的观点。
②弦高在成功退敌后,郑伯要奖赏他,但是弦高拒绝了。他的理由是如果自己因为欺诈(矫郑伯之命)而获得奖赏,那么郑国的信义就会被废弃。在国家层面,信义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他考虑到接受奖赏这种行为是不合适的,不符合国家大义,所以他拒绝奖赏并带领自己的族人迁徙到东夷,终身不回郑国。他选择了一种符合大义的做法,这正体现了韩愈所讲的“行而宜之之谓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所说的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博爱叫作“仁”,恰当地实施“仁”叫作“义”,沿着“仁义”之路前往叫作“道”,自己拥有足够的仁义而不必依靠外界的力量叫作“德”。
材料二:
秦穆公派遣孟盟率军偷袭郑国,秦军经过东周国境后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相互商量说:“秦国军队行军几千里,穿过多个诸侯国,(看)这形势一定袭击我们郑国。凡是偷袭别国的,都是认为对方没有防备。如果向他们表示郑国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军情,他们就一定不敢前来袭击了。”于是他们就假托郑伯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的三位将领相互商量说:“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别人是不知道自己的军事行动的。现在郑国已经知道我军的意图了。他们的防备一定很坚固,我们继续前进一定不能成功。”于是调转军队返回去了。而晋国的先轸又率军攻打他们,在崤山打败秦军。郑伯于是便以保全国家有功奖赏弦高,弦高推辞说:“我欺诈了别人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的信用就要受到败坏。治理国家而没有信用,这样风俗就会败坏。奖赏一个人却败坏整个国家的风俗,仁德的人不会这样做。因为不讲信义得到优厚的奖赏,讲大义的人不会这样做。”于是带着他的亲属迁徙到东夷,终其一生没有返回郑国。所以,讲仁德的人不会因为贪欲伤害生命,聪明的人不会因为利益损害道义。圣明的人思虑长远,愚笨的人思虑短浅。
忠诚的臣子致力于使君王品行高尚(推崇君王品德),而谄佞的臣子致力于使君王的领土扩张(扩张君王领土)。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死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楚庄王以讨伐有罪之人为由,派遣士卒戍守陈国,楚国的大夫们都来向楚庄王庆贺。申叔时当时出使到齐国了,等他回国以后没有向楚庄王庆贺。楚庄王说:“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而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地,田地的主人杀了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是有的,但是惩处也太重了。现在君王您因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趁此机会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士卒戍守陈国。诸侯们听说以后,认为大王不是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陈国。我听说君子不会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撤走戍守陈国的军队,并立陈国国君的后代为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来到楚国朝拜。这是致力于使君王品行崇高的行为。张武为智伯献计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小,而且他们内部离心离德,可以讨伐他们来扩张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发兵攻打范氏、中行氏。灭掉他们之后,(张武)又唆使智伯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割让土地给他,赵家不给,(智伯)于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包围晋阳达三年之久。后来韩、魏、赵三家暗中商议,一同进攻智伯,最终消灭智伯家族。这是致力于使君王的领土扩张的行为。(2)大学之道
学习目标 1.梳理归纳文言知识,重点掌握“齐”“正”“诚”等词的活用现象。
2.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品评文章的艺术特色。
一、铺垫预学
1.文常识记——《礼记》《大学》
(1)《礼记》
《礼》相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作解读以辅助理解。所以,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为“记”。西汉时,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因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解而畅行于世,故后人称其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涉及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
(2)《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之一,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具有深刻的启迪性。
2.作者简识
(1)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兰考县、民权县)。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2)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学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曾参都师从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二、文本预学
1.疏通文意,填空释词
(第1段)大学(          )之道(   ),在明(     )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    )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2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
2.文言基础,重点梳理
(1)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②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2)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内容结构,导图呈现
《大学之道》围绕“三纲”“八目”谈论儒家成人进修的基本原理。请根据“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思考其联系,并用文中原句补写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为学校设计校训,为教学楼命名
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引导城区教育设施有序建设和合理布局,某市相关部门将新增一所示范性高中,现向社会公开征集校训和教学楼名字。请你根据《大学之道》,为这所高中设计校训并为三幢教学楼命名。
任务主题 识大学之道,铸成才之基
活动一 理解“大学之道”
1.结合《大学之道》,并根据“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分别指出“三纲”之间的关系、“八目”之间的关系、“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1)“三纲”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八目”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第一个“明”也可理解为“探索、明了”。根据对这句话的不同解释,应怎样理解“大学之道”?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设计校训,题名教学楼
3.北宋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君子若想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必须学习“大学之道”,必须做到“明明德”,必须“亲民”,从而达到“止于至善”的状态。读完《大学之道》,你深受启发。请你根据《大学之道》,为新增的高中设计校训,为三幢教学楼命名,并阐明理由。
(1)校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为教学楼设计的名字及命名理由。
名字 命名理由
1号教学楼
2号教学楼
3号教学楼
答案精析
任务预学
二、
1.(第1段)穷理,正心,修身,治人 根本原则 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亲近爱抚民众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目标,指“至善” 志向坚定不移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第2段)使……整齐有序 使……端正 使……真诚 获得知识 推究事物的原理 一概,一律 根本
2.(1)①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②使动用法,使……端正/使……真诚
(2)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
3.①明明德 ②亲民 ③止于至善 ④外治
任务导学
1.(1)层层递进。“明明德”是发扬自身的光明品德,是个人修养层面的要求,是基础;“亲民”处于中间位置,是一种向外的拓展,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止于至善”是最高目标和境界,是对“明明德”和“亲民”的升华。
(2)先后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3)密不可分。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三纲”是“八目”的指导思想。“八目”是对“三纲”的补充和发挥,“八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
2.(观点一)我认为“大学之道”是讲修身的学问。“明德”相当于《老子》中的上德,也就是最上等、最高明之德,甚至可以说是接近、等同于“道”的德;而“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及“亲民”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把“大学”只视为修身之学,那第一个“明”就是探索、明了,而“亲民”也是对自身的要求。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于探索、掌握明德,并要去亲近民众。把这些事都做到最好,便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观点二)我认为“大学之道”是指传道。“大学”不只是修身的学问,其根本精神在于传道,“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可以理解为彰明、昭示,而“亲民”也是让“明德”去亲近民众。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于揭示明德,让其昭示天下,让“明德”去亲近民众,使民众都能了解掌握它。“平天下”就是让明德昭示于天下,使民众都掌握明德,人人都成为圣贤,那样天下自然太平。
3.(1)(示例)校训:格物致知,正心笃行
理由:“格物致知”是《大学》中探究事物原理进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保持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正心笃行”要求学生端正心思,坚定地践行所学,做到知行合一,对学生品德修养和行为实践提出明确要求。设计这个校训是为了凸显学校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办学理念。
(2)
名字 命名理由
1号教学楼 明德楼 直接取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突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忘修身,成为有高尚道德的人。
2号教学楼 亲民楼 “亲民”在《大学》中有推己及人、亲近民众之意。以此命名教学楼,意在鼓励学生不仅要关注自身发展,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
3号教学楼 至善楼 “至善”是《大学》中追求的最高境界。用此名,意在激励学生在学术钻研、品德塑造等方面不断向完美靠近,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共26张PPT)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二单元 第5课
(2)大学之道
学习 目标
1.梳理归纳文言知识,重点掌握“齐”“正”“诚”等词的活用现象。
2.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品评文章的艺术特色。
任务预学
一、铺垫预学
1.文常识记——《礼记》《大学》
(1)《礼记》
《礼》相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作解读以辅助理解。所以,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为“记”。西汉时,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因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解而畅行于世,故后人称其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涉及先秦的礼制,
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
(2)《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之一,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具有深刻的启迪性。
2.作者简识
(1)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兰考县、民权县)。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2)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学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曾参都师从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二、文本预学
1.疏通文意,填空释词
(第1段)大学(          )之道(    ),在明(         )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        )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
根本原则
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亲近爱抚民众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目标,指“至善”
志向坚定
不移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第2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
使……整齐有序
使……端正
使……真诚
获得知识
推究事物的原理
一概,一律
根本
2.文言基础,重点梳理
(1)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②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使动用法,使……端正/使……真诚
(2)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
3.内容结构,导图呈现
《大学之道》围绕“三纲”“八目”谈论儒家成人进修的基本原理。请根据“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思考其联系,并用文中原句补写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明明德
②亲民
③止于至善
④外治
任务导学
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引导城区教育设施有序建设和合理布局,某市相关部门将新增一所示范性高中,现向社会公开征集校训和教学楼名字。请你根据《大学之道》,为这所高中设计校训并为三幢教学楼命名。
情景任务
为学校设计校训,为教学楼命名
识大学之道,铸成才之基
活动一 理解“大学之道”
1.结合《大学之道》,并根据“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分别指出“三纲”之间的关系、“八目”之间的关系、“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1)“三纲”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主题
层层递进。“明明德”是发扬自身的光明品德,是个人修养层面的要求,是基础;“亲民”处于中间位置,是一种向外的拓展,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止于至善”是最高目标和境界,是对“明明德”和“亲民”的升华。
(2)“八目”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后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密不可分。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三纲”是“八目”的指导思想。“八目”是对“三纲”的补充和发挥,“八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
2.有人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第一个“明”也可理解为“探索、明了”。根据对这句话的不同解释,应怎样理解“大学之道”?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观点一)我认为“大学之道”是讲修身的学问。“明德”相当于《老子》中的上德,也就是最上等、最高明之德,甚至可以说是接近、等同于“道”的德;而“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及“亲民”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把“大学”只视为修身之学,那第一个“明”就是探索、明了,而“亲民”也是对自身的要求。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于探索、掌握明德,并要去亲近民众。把这些事都做到最好,便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观点二)我认为“大学之道”是指传道。“大学”不只是修身的学问,其根本精神在于传道,“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可以理解为彰明、昭示,而“亲民”也是让“明德”去亲近民众。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于揭示明德,让其昭示天下,让“明德”去亲近民众,使民众都能了解掌握它。“平天下”就是让明德昭示于天下,使民众都掌握明德,人人都成为圣贤,那样天下自然太平。
活动二 设计校训,题名教学楼
3.北宋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君子若想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必须学习“大学之道”,必须做到“明明德”,必须“亲民”,从而达到“止于至善”的状态。读完《大学之道》,你深受启发。请你根据《大学之道》,为新增的高中设计校训,为三幢教学楼命名,并阐明理由。
(1)校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校训:格物致知,正心笃行
理由:“格物致知”是《大学》中探究事物原理进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保持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正心笃行”要求学生端正心思,坚定地践行所学,做到知行合一,对学生品德修养和行为实践提出明确要求。设计这个校训是为了凸显学校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办学理念。
(2)你为教学楼设计的名字及命名理由。
名字 命名理由
1号教学楼
2号教学楼
3号教学楼
明德楼
直接取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突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忘修身,成为有高尚道德的人。
亲民楼
“亲民”在《大学》中有推己及人、亲近民众之意。以此命名教学楼,意在鼓励学生不仅要关注自身发展,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
至善楼
“至善”是《大学》中追求的最高境界。用此名,意在激励学生在学术钻研、品德塑造等方面不断向完美靠近,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
本课结束(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习目标 1.梳理归纳文言知识,重点掌握“内”“然”“贼”“事”“忍”等词。
2.学习运用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并找出论证中的不足。
3.结合背景,深刻体会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真正用意。
一、铺垫预学
1.文常识记——《孟子》
《孟子》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2.作者简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3.背景提示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百姓,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百姓过着苦难的生活。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倡导施行“仁政”。本文就是孟子和弟子公孙丑的谈话节选,集中体现了孟子“仁义”思想中的“性善论”观点。
二、文本预学
1.疏通文意,填空释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之掌上。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       )人乍(       )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       )之心;非所以(       )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于乡党(       )朋友也,非恶(      )其声而然(      )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       )也。有是四端而自谓(      )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      )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苟(      )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
2.文言基础,重点梳理
(1)通假字
词语 例句 解析
①内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然 若火之始然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意义
贼 自贼者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偷东西的人
(3)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
①事 不足以事父母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②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3.内容结构,导图呈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经过层层分析,表达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请结合课文内容,补写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人是否皆有不忍人之心”辩论赛
关于“人性”的阐述,一直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永恒主题之一。早在2 300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学校要围绕“人是否皆有不忍人之心”举行一场辩论赛,而孟子作为我们的观赛嘉宾,也穿越千年而来。正方的观点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本善”,反方的观点是“人并非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作为正方或者反方,我们该如何组织自己的辩论词呢?孟子观看了这场比赛,又会说出怎样的心声呢?
任务主题 借孟子仁心善辩,守人性本善初心
活动一 选定辩方,拟写辩词
(一)我是正方——借孟子之雄辩,助我方之论辩
1.请阅读课文,分析运用课文的论辩技巧,借助下表拟写自己的辩词。
辩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任务提示 学以致辩
(1)称谓、问候 尊敬的孟圣、评委,亲爱的反方辩友: 大家好!
(2)亮明立场 我方坚定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本善”,且听我细细剖析,以证此论。
(3)理由 “不忍人之心”的内涵 ① ②
论据 ③   想象这样一幅场景,街边一个纯真无邪的孩童,脚步踉跄迈向井口,命悬一线。在旁之人,无论身份、阅历、学识如何,刹那间内心都会被强烈的不安与同情攥住,涌起救孩子脱险的急切冲动。请注意,此反应无关乎攀附孩子亲属、赢取邻里夸赞,更不是为规避哭声之扰,纯粹是本能反应。这生动彰显出,人内心深处存有对他者苦难敏锐感知且急切救助的“不忍人之心”,它天然纯粹,直击人性基底。
论证方法 ④ ⑤ (至少运用其中一种论证方法)
联系现实 当今社会中有哪些事例可以支撑论点 ⑥
预设性反驳[注] 当今社会中自私、冷漠甚至残忍的现象 诚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社会的某些阴暗角落里,偶尔会闪现出冷漠与自私的阴影。但我方坚信,这不过是善良本心被尘世的风沙暂时遮蔽,或是在一时的冲动与迷茫中迷失了方向,绝非人性的真实本貌。恰似一面原本光洁明亮的镜子,偶然被尘埃覆盖,但只需轻轻拂拭,那映照出人性光辉的镜面便会重焕光彩,善良的本质依然会熠熠生辉。
(4)总结收束 综上所述,⑦_____________________,稳稳地支撑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本善”这一巍峨论点。我方立论坚实如磐,期待对方辩友接下来的精彩辩驳。 谢谢!
注 预设性反驳,指在辩论过程中,一方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辩题的理解以及对对方可能采取的论证思路的推测,事先准备好的反驳内容。
(二)我是反方——寻正方立论破绽,筑我方辩驳防线
2.请针对正方的论证,找出其中漏洞,借助下表,拟写辩词。
辩题:人并非皆有不忍人之心
任务提示 学以致辩
(1)称谓、问候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正方辩友: 大家好!
(2)亮明立场 正方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本善”立论,侃侃而谈,可在关键之处,却经不起推敲,我方且来一辩。
(3)理由 反驳 论据 ① ②
反驳 论证 逻辑 断层 正方依“四端”筑“人性本善”论,我方质疑其逻辑。从“恻隐”到“仁端”,日常中的同情未必能成为持续的善举,情境一变就“夭折”了;以“羞恶”为“义端”,可不同文化与个体成长环境下,“羞恶”的标准不同、易变,难稳撑“义”;视“辞让”作“礼端”,遇学位、岗位竞争等利益冲突,“辞让”常被弃;将“是非”当“智端”,网络信息繁杂,民众常被误导、判断“翻车”。可见“四端”逻辑松散,难证人性本善。(辩论时,可适当展开)
反驳预驳[注] 失之 偏颇 ③
(4)收束结尾 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本善”不实,望正方正视复杂人性。
注 预驳,“预设性反驳”的略称。
活动二 我是孟子——立我之乱世,言我之心声
听完反方的慷慨陈词,观赛嘉宾孟子突然起身:“汝等所言皆有理,吾岂不知以一例言人皆有恻隐之心,皆有‘四端’确有失偏颇,然汝等弗知吾心也!”说完便要黯然离场。
3.作为现场的观众,请大家结合“任务预学”中的“背景提示”和自己的理解,想一想孟子在想什么,以先圣的口吻替先圣说出他的心声,为先圣带来一丝慰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文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 提倡仁、义、恕,克己复礼 ③
《大学之道》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 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 ②
答案精析
任务预学
二、
1.狠心对待别人 于是,就 用 运转,转动 ……的原因
假如,如果 突然 儿童,小孩 惊骇,恐惧 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因为 结交。内,同“纳” 求取 同乡 厌恶 这样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谦逊推让 萌芽,发端 如同,好像 四肢 认为
伤害 充实 同“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安定 天下 侍奉
2.(1)①同“纳”,“内交”即“结交” ②同“燃”,燃烧
(2)伤害
(3)①侍奉/事情 ②狠心、残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4)①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判断句。标志词:非……也
②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判断句。标志词:非……也
3.①可行不忍人之政 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③若火、泉 ④不足事父母
任务导学
1.(示例)①不狠心对待别人 ②“不忍人之心”乃是人天然生发、不需要外在功利驱使的一种内在道德情感。③人们看到孩子要掉入井里,都会担心 ④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⑤再深入探究人性的内在架构,我们会发现那神奇的“四端”,如同支撑起人性殿堂的四根擎天巨柱。恻隐之心,让我们对每一个在苦难中挣扎的生命心生怜惜与关爱;羞恶之心,让我们言行有偏差时,面红耳赤、羞愧难当;辞让之心,让我们懂得谦逊礼让,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是非之心,让我们明辨是非对错、甄别善恶美丑。这“四端”,恰如我们身体上不可或缺的四肢,缺了任何一端,人性的躯体都将不再完整,生命的旅程都将举步维艰。⑥最后,在现代社会,也处处闪耀着人性本善的璀璨星光。新冠病毒席卷全球,无数白衣天使奋勇逆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无数素不相识的生命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守护长城,这难道不是人性本善最震撼人心的时代华章吗?在平凡的市井街巷,社区里的老人们,自发地为邻里看家护院……这些或大或小、或近或远的善举,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共同奏响了人性本善的激昂交响曲。⑦从本能的瞬间反应,到内在的“四端”架构,再到社会中数不胜数的善举实证,这一切的一切都如同坚实的基石
2.(示例)①以偏概全 ②正方借孟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支撑论点,看似有理,实则不然,此例仅是特殊瞬间。生活中,老人摔倒扶不扶曾引热议,众人围观却多有踌躇,恻隐之心彼时何在?网络世界,霸凌、诋毁他人者肆无忌惮,“键盘侠”对他人苦难冷嘲热讽、毫无怜悯,这些频发状况,彰显人性复杂,绝非单一善念主导,正方犯了以偏概全之谬。③正方列举善举佐证,却无视战争中烧杀抢掠、生活里诈骗横行等恶行,善恶并存才是现实,人性受到利益、欲望、环境拨弄,是善恶混合体,非单纯本善。
3.(示例)身处春秋战国,烽火蔽日,山河破碎,礼崩乐坏,苍生罹难,惨象刺目,痛我肺腑。我岂不知世道诡谲、人心复杂,以“四端”证人性本善,论证或有瑕疵、难经细究。然我悲悯苍生,唯念挽狂澜于既倒,寻生机、筑根基。“四端”于我,是珍贵火种,微小却有乾坤。百姓心中,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端,一经唤醒、培育,助人以德,星火燎原;君主若能以此为基,珍视扩充,怀不忍心,施仁政,可保社稷稳、百姓安。我盼借弘扬“四端”,驱乱世戾气,解社会枷锁,归安宁祥和。众生如蒙尘明珠,纵恶念扰攘、时世混乱,善性之光不过暂隐。我承孔子“仁”魂,铸“人性本善”为航标,望后世于风雨间坚守道德,书担当大爱篇章。
群文阅读
①“大学之道”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②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③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共64张PPT)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二单元 第5课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习 目标
1.梳理归纳文言知识,重点掌握“内”“然”“贼”“事”“忍”等词。
2.学习运用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并找出论证中的不足。
3.结合背景,深刻体会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真正用意。
任务预学
一、铺垫预学
1.文常识记——《孟子》
《孟子》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2.作者简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3.背景提示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百姓,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百姓过着苦难的生活。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倡导施行“仁政”。本文就是孟子和弟子公孙丑的谈话节选,集中体现了孟子“仁义”思想中的“性善论”观点。
二、文本预学
1.疏通文意,填空释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之掌上。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     )人乍(  )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          )之心;非所以(  )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于乡党(  )朋友也,非恶(  )其声而然(  )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狠心对待别人
于是,就

运转,转动
……的原因
假如,如果
突然
儿童,小孩
惊骇,恐惧
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因为
结交。内,同“纳”
求取
同乡
厌恶
这样
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  )也。有是四端而自谓(  )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  )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苟(  )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谦逊推让
萌芽,发端
如同,好像
四肢
认为
伤害
充实
同“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安定
天下
侍奉
2.文言基础,重点梳理
(1)通假字
词语 例句 解析
①内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然 若火之始然
同“纳”,“内交”即“结交”
同“燃”,燃烧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意义
贼 自贼者也 古义:_______
今义:偷东西的人
伤害
(3)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
①事 不足以事父母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②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侍奉
事情
狠心、残忍
使动用法,使……坚忍
(4)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判断句。标志词:非……也
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判断句。标志词:非……也
3.内容结构,导图呈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经过层层分析,表达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请结合课文内容,补写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可行不忍人之政
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③若火、泉
④不足事父母
任务导学
关于“人性”的阐述,一直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永恒主题之一。早在2 300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学校要围绕“人是否皆有不忍人之心”举行一场辩论赛,而孟子作为我们的观赛嘉宾,也穿越千年而来。正方的观点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本善”,反方的观点是“人并非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作为正方或者反方,我们该如何组织自己的辩论词呢?孟子观看了这场比赛,又会说出怎样的心声呢?
情境任务
“人是否皆有不忍人之心”辩论赛
借孟子仁心善辩,守人性本善初心
活动一 选定辩方,拟写辩词
(一)我是正方——借孟子之雄辩,助我方之论辩
1.请阅读课文,分析运用课文的论辩技巧,借助下表拟写自己的辩词。
任务主题
辩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任务提示 学以致辩
(1)称谓、问候 尊敬的孟圣、评委,亲爱的反方辩友:
大家好!
(2)亮明立场 我方坚定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本善”,且听我细细剖析,以证此论。
(3)理由 “不忍人之心”的内涵 ① ②
 (示例)不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乃是人天然生发、不需要外在功利驱使的一种内在道德情感。
辩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理由 论据 ③   想象这样一幅场景,街边一个纯真无邪的孩童,脚步踉跄迈向井口,命悬一线。在旁之人,无论身份、阅历、学识如何,刹那间内心都会被强烈的不安与同情攥住,涌起救孩子脱险的急切冲动。请注意,此反应无关乎攀附孩子亲属、赢取邻里夸赞,更不是为规避哭声之扰,纯粹是本能反应。这生动彰显出,人内心深处存有对他者苦难敏锐感知且急切救助的“不忍人之心”,它天然纯粹,直击人性基底。
 人们看到孩子要掉入井里,都会担心
辩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理由 论证方法 ④ ⑤


(至少运用其中一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再深入探究人性的内在架构,我们会发现那神奇的“四端”,如同支撑起人性殿堂的四根擎天巨柱。恻隐之心,让我们对每一个在苦难中挣扎的生命心生怜惜与关爱;羞恶之心,让我们言行有偏差时,面红耳赤、羞愧难当;辞让之心,让我们懂得谦逊礼让,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是非之心,让我们明辨是非对错、甄别善恶美丑。这“四端”,恰如我们身体上不可或缺的四肢,缺了任何一端,人性的躯体都将不再完整,生命的旅程都将举步维艰。
辩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理由 联系现实 当今社会中有哪些事例可以支撑论点 ⑥
 最后,在现代社会,也处处闪耀着人性本善的璀璨星光。新冠病毒席卷全球,无数白衣天使奋勇逆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无数素不相识的生命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守护长城,这难道不是人性本善最震撼人心的时代华章吗?在平凡的市井街巷,社区里的老人们,自发地为邻里看家护院……这些或大或小、或近或远的善举,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共同奏响了人性本善的激昂交响曲。
辩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理由 预设性反驳[注] 当今社会中自私、冷漠甚至残忍的现象 诚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社会的某些阴暗角落里,偶尔会闪现出冷漠与自私的阴影。但我方坚信,这不过是善良本心被尘世的风沙暂时遮蔽,或是在一时的冲动与迷茫中迷失了方向,绝非人性的真实本貌。恰似一面原本光洁明亮的镜子,偶然被尘埃覆盖,但只需轻轻拂拭,那映照出人性光辉的镜面便会重焕光彩,善良的本质依然会熠熠生辉。
辩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4)总结收束 综上所述,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稳地支撑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本善”这一巍峨论点。我方立论坚实如磐,期待对方辩友接下来的精彩辩驳。
谢谢!
【注】 预设性反驳,指在辩论过程中,一方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辩题的理解以及对对方可能采取的论证思路的推测,事先准备好的反驳内容。
从本能的瞬间反应,到内在的“四端”架构,再到社会中数不胜数的善举实证,这一切的一切都如同坚实的基石
(二)我是反方——寻正方立论破绽,筑我方辩驳防线
2.请针对正方的论证,找出其中漏洞,借助下表,拟写辩词。
辩题:人并非皆有不忍人之心
任务提示 学以致辩
(1)称谓、问候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正方辩友:
大家好!
(2)亮明立场 正方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本善”立论,侃侃而谈,可在关键之处,却经不起推敲,我方且来一辩。
辩题:人并非皆有不忍人之心
(3)理由 反驳 论据 ① ②
 (示例)以偏概全
 正方借孟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支撑论点,看似有理,实则不然,此例仅是特殊瞬间。生活中,老人摔倒扶不扶曾引热议,众人围观却多有踌躇,恻隐之心彼时何在?网络世界,霸凌、诋毁他人者肆无忌惮,“键盘侠”对他人苦难冷嘲热讽、毫无怜悯,这些频发状况,彰显人性复杂,绝非单一善念主导,正方犯了以偏概全之谬。
辩题:人并非皆有不忍人之心
(3)理由 反驳 论证 逻辑 断层 正方依“四端”筑“人性本善”论,我方质疑其逻辑。从“恻隐”到“仁端”,日常中的同情未必能成为持续的善举,情境一变就“夭折”了;以“羞恶”为“义端”,可不同文化与个体成长环境下,“羞恶”的标准不同、易变,难稳撑“义”;视“辞让”作“礼端”,遇学位、岗位竞争等利益冲突,“辞让”常被弃;将“是非”当“智端”,网络信息繁杂,民众常被误导、判断“翻车”。可见“四端”逻辑松散,难证人性本善。(辩论时,可适当展开)
辩题:人并非皆有不忍人之心
(3)理由 反驳预驳[注] 失之 偏颇 ③
(4)收束结尾 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本善”不实,望正方正视复杂人性。
【注】 预驳,“预设性反驳”的略称。
 正方列举善举佐证,却无视战争中烧杀抢掠、生活里诈骗横行等恶行,善恶并存才是现实,人性受到利益、欲望、环境拨弄,是善恶混合体,非单纯本善。
活动二 我是孟子——立我之乱世,言我之心声
听完反方的慷慨陈词,观赛嘉宾孟子突然起身:“汝等所言皆有理,吾岂不知以一例言人皆有恻隐之心,皆有‘四端’确有失偏颇,然汝等弗知吾心也!”说完便要黯然离场。
3.作为现场的观众,请大家结合“任务预学”中的“背景提示”和自己的理解,想一想孟子在想什么,以先圣的口吻替先圣说出他的心声,为先圣带来一丝慰藉。
答案 (示例)身处春秋战国,烽火蔽日,山河破碎,礼崩乐坏,苍生罹难,惨象刺目,痛我肺腑。我岂不知世道诡谲、人心复杂,以“四端”证人性本善,论证或有瑕疵、难经细究。然我悲悯苍生,唯念挽狂澜于既倒,寻生机、筑根基。“四端”于我,是珍贵火种,微小却有乾坤。百姓心中,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端,一经唤醒、培育,助人以德,星火燎原;君主若能以此为基,珍视扩充,怀不忍心,施仁政,可保社稷稳、百姓安。我盼借弘扬“四端”,驱乱世戾气,解社会枷锁,归安宁祥和。众生如蒙尘明珠,纵恶念扰攘、时世混乱,善性之光不过暂隐。我承孔子“仁”魂,铸“人性本善”为航标,望后世于风雨间坚守道德,书担当大爱篇章。
比较三文的内容观点
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文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
群文阅读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 提倡仁、义、恕,克己复礼 ③
《大学之道》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 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 ②
 “大学之道”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练 透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1 2 3 6 7  8
答案 B C C CEG A  B
对一对
9
10
1
2
3
4
5
6
7
8
答案
4.
(1)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得分点:道、第一个“明”、明德、至善)
(2)所有跟我一样有四种发端的人,知道了都要扩充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烧一样(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涌出一样(最终汇成大江大河)。(得分点:充、然、达)
9
10
1
2
3
4
5
6
7
8
答案
5.
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往
9
10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楚庄王以讨伐有罪之人为由,派遣士卒戍守陈国,楚国的大夫们都来向楚庄王庆贺。
(2)韩、魏两家割让土地给他,赵家不给,(智伯)于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
9
10
1
2
3
4
5
6
7
8
答案
10.
①弦高心系国家安危,救国于危难谓仁;
②弦高认为自己靠欺诈达到目,如果接受奖赏就会败坏郑国的信义原则,因此拒绝郑伯的奖赏并离开了郑国,他选择合宜的做法谓义。
9
10
一、课内基础练
1.下列对句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得”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的“得”
 词义不同。
B.“无辞让之心”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让”词
 义相同。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
 记》)两句中的“要”词义不同。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与“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端”词义不同。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0
1
2
3
4
5
6
7
8
B项“词义相同”错。推让/推辞、拒绝。
A项处事合宜/应该。
C项求取/同“邀”,邀请。
D项萌芽、发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解析
答案
9
10
2.下列各句中,“所以”不表原因的一项是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0
C项意为“用来……的、凭它(他)来……的”。其他三项都表原因。
解析
3.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夫晋,何厌之有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0
1
2
3
4
5
6
7
8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A项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可以终身行之一言乎”。
B项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C项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D项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解析
答案
9
10
4.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答案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得分点:道、第一个“明”、明德、至善)
所有跟我一样有四种发端的人,知道了都要扩充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烧一样(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涌出一样(最终汇成大江大河)。(得分点:充、然、达)
9
10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0
二、练透一点——文言虚词:之
(一)义项梳理
5.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词性 例句 用法 释义
助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表修饰、限制,可作定语 的
人之有是四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译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0
词性 例句 用法 释义
助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②________________ 不译
马之千里者(《马说》) ③_______________ 不译
代词 苟能充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指示代词 这、这些
动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表动作 ④_____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节选自韩愈《原道》)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0
材料二: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①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崤。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②。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0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③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④,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0
中行。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0
【注】 ①率:同“帅”。②叕(zhuó):短浅。③夏征舒:春秋时陈国大夫。④六将军:晋国当时最有权势的六卿,即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
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打“√”。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0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中,“以……为……”是固定句式,意思是“认为……是……”,“无道”是其宾语,故在C处断开;
“兴兵”和“攻”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中间不断开,故在E处断开;
“遣人戍陈”也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中间不断开,故在G处断开。
解析
7.下列对材料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前往,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后驱而之善”的“之”词性不同。
B.绝,越过、穿越,与《赤壁赋》中“不绝如缕”的“绝”意思不同。
C.矫,假托,与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意思不同。
D.阴谋,暗中策划、秘密计议,与成语“阴谋诡计”中的“阴谋”意思
 和用法不同。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0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项“词性不同”错。均为动词,前往。
B项越过、穿越/断。
C项假托/纠正。
D项动词,暗中策划、秘密计议/名词,暗中做坏事的计谋。
解析
9
10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均谈到“仁”“义”,材料一对多个概念分别进行阐释,兼顾了
 “道”“德”,材料二列举多个事例进行论证,兼及“信”“智”“崇德”。
B.秦穆公派孟盟率军偷袭郑国,秦军经过东周国境向东进发。郑国贵族弦高、
 蹇他察知秦军动向,以智退敌,其后秦军被晋国的先轸大败于崤山。
C.陈国的夏征舒杀死国君,楚庄王讨伐他以后据守陈国,申叔时提醒楚庄王诸
 侯们可能会认为楚庄王不是为了诛杀罪臣,而是贪图陈国土地。
D.张武为智伯献计灭掉范氏、中行氏,又唆使智伯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
 因三家中赵家不给,智伯就率领韩、魏攻打赵家,最终被三家联合而灭。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0
“郑国贵族弦高、蹇他”错。材料二中“贾人”指商人,不是贵族。
解析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0
楚庄王以讨伐有罪之人为由,派遣士卒戍守陈国,楚国的大夫们都来向楚庄王庆贺。
韩、魏两家割让土地给他,赵家不给,(智伯)于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
10.韩愈认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材料二第一段有哪些事实符合韩愈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0
答案 ①弦高心系国家安危,救国于危难谓仁;
②弦高认为自己靠欺诈达到目,如果接受奖赏就会败坏郑国的信义原则,因此拒绝郑伯的奖赏并离开了郑国,他选择合宜的做法谓义。
1
2
3
4
5
6
7
答案
①材料二中,弦高作为郑国的商人,当他和蹇他发现秦军要袭击郑国时,他们没有坐视不管。弦高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危,而不是个人的利益。他站在郑国全体子民的角度,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这种广博的爱心体现了“仁”。他积极想办法应对秦军的袭击,通过假托郑伯之命,用十二头牛去犒劳秦军,成功阻止了秦军的进攻,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这完全符合韩愈所说的“博爱之谓仁”的观点。
解析
8
9
10
1
2
3
4
5
6
7
答案
②弦高在成功退敌后,郑伯要奖赏他,但是弦高拒绝了。他的理由是如果自己因为欺诈(矫郑伯之命)而获得奖赏,那么郑国的信义就会被废弃。在国家层面,信义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他考虑到接受奖赏这种行为是不合适的,不符合国家大义,所以他拒绝奖赏并带领自己的族人迁徙到东夷,终身不回郑国。他选择了一种符合大义的做法,这正体现了韩愈所讲的“行而宜之之谓义”。
解析
8
9
10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所说的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博爱叫作“仁”,恰当地实施“仁”叫作“义”,沿着“仁义”之路前往叫作“道”,自己拥有足够的仁义而不必依靠外界的力量叫作“德”。
1
2
3
4
5
6
7
答案
8
9
10
材料二:
秦穆公派遣孟盟率军偷袭郑国,秦军经过东周国境后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相互商量说:“秦国军队行军几千里,穿过多个诸侯国,(看)这形势一定袭击我们郑国。凡是偷袭别国的,都是认为对方没有防备。如果向他们表示郑国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军情,他们就一定不敢前来袭击了。”于是他们就假托郑伯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的三位将领相互商量说:“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别人是不知道自己的军事行动的。现在郑国已经知道我军的意图了。他们的防备一定很坚固,我们继续前进一定不能成功。”于是调转军队返回去了。
1
2
3
4
5
6
7
答案
8
9
10
而晋国的先轸又率军攻打他们,在崤山打败秦军。郑伯于是便以保全国家有功奖赏弦高,弦高推辞说:“我欺诈了别人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的信用就要受到败坏。治理国家而没有信用,这样风俗就会败坏。奖赏一个人却败坏整个国家的风俗,仁德的人不会这样做。因为不讲信义得到优厚的奖赏,讲大义的人不会这样做。”于是带着他的亲属迁徙到东夷,终其一生没有返回郑国。所以,讲仁德的人不会因为贪欲伤害生命,聪明的人不会因为利益损害道义。圣明的人思虑长远,愚笨的人思虑短浅。
1
2
3
4
5
6
7
答案
8
9
10
忠诚的臣子致力于使君王品行高尚(推崇君王品德),而谄佞的臣子致力于使君王的领土扩张(扩张君王领土)。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死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楚庄王以讨伐有罪之人为由,派遣士卒戍守陈国,楚国的大夫们都来向楚庄王庆贺。申叔时当时出使到齐国了,等他回国以后没有向楚庄王庆贺。楚庄王说:“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而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地,田地的主人杀了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是有的,但是惩处也太重了。
1
2
3
4
5
6
7
答案
8
9
10
现在君王您因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趁此机会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士卒戍守陈国。诸侯们听说以后,认为大王不是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陈国。我听说君子不会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撤走戍守陈国的军队,并立陈国国君的后代为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来到楚国朝拜。这是致力于使君王品行崇高的行为。张武为智伯献计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小,而且他们内部离心离德,可以讨伐他们来扩张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发兵攻打范氏、中行氏。灭掉他们之后,(张武)又唆使智伯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割让土地给他,赵家不给,(智伯)于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包围晋阳达三年之久。后来韩、魏、赵三家暗中商议,一同进攻智伯,最终消灭智伯家族。这是致力于使君王的领土扩张的行为。
1
2
3
4
5
6
7
答案
8
9
10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