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6.1《树立法治观念》 教学设计课题 6.1 树立法治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围绕“树立法治观念”展开,是法治教育模块的核心内容之一。教材以生活中的违法案例(如曾某侮辱烈士、翻越栅栏、阻止高铁关门等)为切入点,衔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知识,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理解法治观念的含义、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及具体要求。既呼应了前序“法律是行为规范”的知识,又为后续“依法办事、维护自身权益”奠定基础,是连接法律知识与法治实践的关键环节,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中学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规则意识,但对“法治”的理解多停留在“不违法就行”的浅层认知,缺乏对法治观念内涵的深入思考。同时,中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社会现象的影响,可能存在“小事不违法”“法不责众”的错误观念,且在面对具体生活案例时,难以准确判断行为的违法性及后果。此外,他们对互动式、案例式的教学活动兴趣较高,具备自主预习、小组讨论的基本能力,适合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探究等方式深化对法治观念的理解。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认识到法治是维护国家尊严、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保障,增强对我国法治道路的认同。 2. 道德修养:结合违法案例中行为对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违背,明确道德与法治的内在联系,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价值取向,提升道德判断力。 3. 法治观念:理解法治观念的含义,掌握树立法治观念的具体要求,能准确判断生活中的违法行为,明确法律是行为的根本准绳,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4. 健全人格:通过分析违法案例的后果,培养理性看待社会现象的能力,克服“侥幸心理”,形成敬畏法律、坚守底线的健康心理品质。 5. 责任意识:认识到树立法治观念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更是维护社会秩序、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主动承担遵守法律、维护法治环境的责任。重点 法治观念的含义;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及具体要求。难点 理解“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将法治观念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结合生活案例准确判断违法行为,并联系法律知识分析后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 教师具体活动: - 课前准备“看似寻常已违法”的短视频,上课伊始向学生问好并说明:“新课开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 播放视频后,提问引导:“看完视频,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我们以为‘只是小事’的行为,其实已经触碰了法律红线。那大家觉得,为什么这些‘小事’会违法?我们该如何避免类似情况?” - 结合学生回答,自然过渡到本节课课题:“正如大家所说,不懂法、不敬畏法律容易偏离正轨,而守住底线的关键就是‘树立法治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一内容。” 2. 学生具体活动: - 认真观看短视频,记录视频中的违法场景及自己的初步判断。 - 针对教师提问,主动发言分享对视频中行为的看法,表达自己对“小事是否违法”的疑惑或观点。 - 以生活化的短视频导入,打破“法治”的抽象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小事也可能违法”),为后续新课教授铺垫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提升学习的针对性。讲授新课 1. 自主预习与问题初探 - 教师具体活动: - 明确预习任务,预习期间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预习进度,对预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如提示课本对应页码、关键词)。 - 学生具体活动: - 按照教师要求自主阅读课本,圈划问题答案,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如“民事责任和其他责任有什么区别”)。 2. 案例分析与法治观念含义解读 - 教师具体活动: - 呈现“曾某侮辱烈士小谢”“翻越栅栏被拘留”“阻止高铁关门被拘留”“微信群辱骂同学道歉赔偿”四个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这些案例中的行为为什么违法?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是什么?” - 讨论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些行为的共同原因是行为人‘法治观念淡薄’。那到底什么是法治观念呢?请大家结合课本内容和案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 最终明确法治观念的含义:“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不是‘被迫守法’,而是‘主动尊法’。”同时板书核心关键词。 - 学生具体活动: - 以4-5人为一组进行讨论,结合预习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每个案例的违法点及共同原因,记录讨论结果。 -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论,其他同学补充不同观点;在教师引导下,结合案例理解法治观念的内涵,区分“被动守法”和“主动尊法”的差异。 3. 探究放任违法的后果与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 - 教师具体活动: - 针对曾某案例提问:“如果我们放任曾某侮辱烈士的行为,不进行法律处罚,社会会出现什么后果?大家可以从社会风气、公众对法治的信任、法治建设进程等角度思考。” - 引导学生结合案例后果进一步思考:“从这些后果我们能看出,树立法治观念不是个人小事,而是关系社会秩序、国家法治建设的大事。那大家再结合课本内容,说说我国为什么要强调树立法治观念?” - 补充卢梭和总书记的名言:“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是铭刻在公民内心里’,总书记也提到‘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的拥护’,这两句话都在强调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信仰”,并总结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 学生具体活动: - 独立思考教师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列举放任违法可能导致的后果(如类似侮辱烈士的行为增多、公众不相信法律能维护正义等),主动举手发言。 - 结合课本内容和教师补充的名言,总结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记录关键要点。 4. 结合实践与法治活动,明确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 - 教师具体活动: - 提出核心问题:“既然树立法治观念这么重要,那我们该如何做呢?请大家结合之前的案例和课本内容,分点梳理具体要求。” - 针对学生梳理的内容,逐一引导深化: 1. 第一点要求“敬畏和信仰法律”:结合“法律红线不能触碰、底线不可逾越”,举例说明“遵守交通规则”“不发网络不当言论”等具体行为,强调“把依法办事当成生活习惯”。 2. 第二点要求“积极主动学习法律”:分享“1986年以来我国法治观念增强”的背景,播放学校“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的短视频,说明“学习法律常识+参与法治实践”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记录这些活动(可能作为开放题考点)。 3. 第三点要求“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再次呈现“阻止高铁关门”“报假警”等案例,分析行为“既违法又违背道德”的双重性质,引导学生“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 - 板书树立法治观念的三点要求,确保学生清晰掌握。 - 学生具体活动: - 结合案例和课本内容,自主梳理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倾听教师对每一点要求的深化讲解,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敬畏法律”“学习法律”“践行法律”的具体做法,记录笔记(尤其是法治实践活动和考点提示)。 - 针对教师提到的案例,主动反思自己生活中是否有“可能违法的小事”,明确后续改进方向。 5. 课堂小结与过渡 - 教师具体活动: -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核心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法治观念的含义、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和三点要求,大家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梳理笔记。接下来我们通过几道练习题巩固今天的知识,检验大家的学习效果。” - 呈现2-3道基础练习题(如“判断某行为是否体现法治观念”“简述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让学生快速作答,随后公布答案并简要讲解。 - 学生具体活动: - 跟随教师的梳理逻辑,回顾本节课知识点,完善笔记框架。 - 快速完成练习题,核对答案后,纠正自己的错误,明确知识薄弱点。 通过自主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点,为后续深度探究奠定基础。 通过多个生活化案例的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法治观念淡薄”这一核心问题,避免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渡。 - 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法治观念的理解。 - 设计意图: - 通过“反向假设”(放任违法的后果),让学生从反面认识树立法治观念的必要性,增强认知的深刻性。 - 引用名人名言和领导人讲话,提升内容的权威性,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内化于心”的重要性,落实“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 让学生自主梳理要求,培养归纳总结能力;教师深化讲解时结合生活实例和考点提示,兼顾“知识掌握”和“应试能力”,提升教学的实用性。 - 播放学校法治活动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法治教育的贴近性,激发参与法治实践的积极性,落实“责任意识”核心素养。 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小结,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强化记忆。 - 通过练习题及时巩固知识,实现“学练结合”,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教学反思 1. 优点: - 本节课以“案例”为主线,从导入视频到新课中的多个生活案例,再到小结中的练习题,始终围绕“生活化、具象化”展开,有效降低了法治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参与度较高。 - 核心素养目标融入教学各环节,如通过法治建设意义落实“政治认同”,通过案例道德分析落实“道德修养”,通过法律知识讲解和实践引导落实“法治观念”,目标达成度较好。 -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的结合,既有自主预习、分组讨论,又有教师的总结深化,兼顾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2. 不足: - 分组讨论环节的时间把控略显紧张,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导致个别学生的观点未得到充分表达,后续可适当调整讨论时间,或采用“小组内轮流发言”的方式确保全员参与。 - 对“不同违法行为的责任区别”(如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未做过多讲解,部分学生可能仍有疑惑,后续可在预习环节或课后作业中补充相关基础知识点,避免知识盲区。 3. 改进方向: - 优化时间分配,给小组讨论、学生表达留出更充足的空间,关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确保全员跟上教学节奏。 - 课后通过“知识卡片”的形式补充“违法行为与责任对应”的基础内容,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 - 设计分层作业(基础题+开放题),满足不同学学生的需求,同时增加法治实践类作业(如“采访身边的法律工作者”“撰写法治小短文”),推动学生将法治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