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第6课 (1)《老子》四章分值:40分一、课内基础练1.(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见者不明”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两句中的“明”词义不同。B.“物或恶之”与“死亦我所恶”(《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恶”词义相同。C.“故有之以为利”与“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故”词义不同。D.“复众人之所过”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荀子·劝学》)两句中的“复”词义相同。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B.民之从事C.常于几成而败之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无,有器之用(介词,在)B.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代词,它)C.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助词,……的(人)]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连词,表修饰)4.(3分)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5.(8分)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练透一点——高频实词:伐、强(一)义项梳理(9分)伐6.(3分)解释下列句子中“伐”的意思。①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②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记》)③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声讨 口诛笔伐(成语)使用,采取 上兵伐谋(成语)语段助记 今有一国,其君好战。初,欲伐(攻打)邻国,以扩疆土,乃伐(砍伐)木造兵,伐(夸耀)己之能,声言必胜。然其民怨声载道,皆伐(声讨)其无道。战时,君用诡道,伐(使用,采取)奇策,欲一举胜之。未料敌强,反失其精锐。战后,君终悟己之过,不再妄动干戈。强7.(6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强”的意思。① 自胜者强(《〈老子〉四章》)② 强行者有志(《〈老子〉四章》)③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④ 赏赐百千强(《木兰诗》)⑤ 少年固强之(《促织》)⑥ 强公室,杜私门(《谏逐客书》)优越,好 博闻强识(《礼记·曲礼上》)语段助记 吾乡有一人,体强(健壮,有力)且勤勉,常强(勤勉,努力)于农事。一日,遇强(强者,强大的势力)盗欲夺其财,此人刚强(刚强)不屈,与之相搏。盗欲以力强(强迫)之,终不得。其邻闻之,强(加强,增强)其屋防,以防盗患。此人素有才名,博闻强(优越,好)识,所获之财亦强(有余,略多)于常人。(二)迁移运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注],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子贡南见吴王,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 高、国、鲍、晏:齐国的四家大贵族,这时四家的领袖人物是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8.(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其兵欲以伐鲁”中“伐”意为“讨伐”,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中的“伐”意思不同。B.“吴之强不过齐”中“强”意为“强大”,与“强行者有志”(《〈老子〉四章》)中的“强”意思不同。C.“王置齐而伐越”中“置”意为“放弃”,与成语“置之不理”中的“置”意思相同。D.“吴王大说”中“说”同“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中的“说”用法相同。9.(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1.D [D项“词义相同”错。弥补、补救/再、又。A项显明/智慧。B项均为“厌恶”。C项所以/旧、老。]2.D [A项“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B项“从事”,古义,做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C项“几成”,古义,接近成功;今义,十分之几。]3.D [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4.B [例句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是“于足下始”。A项省略句,“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是“于毫末生”。C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是“知自者明”。D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是“以是圣人欲不欲”。]5.(1)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就好像)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高自大的不会长久。(得分点:企、跨、伐、矜)(2)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视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得分点:欲不欲、贵、学不学、复)6.①夸耀 ②砍伐 ③攻打7.①刚强 ②勤勉,努力 ③健壮,有力 ④有余,略多⑤强迫,迫使 ⑥加强,增强8.C [C项“意思相同”错。放弃/放置。A项讨伐/夸耀。B项强大/勤勉,努力。]9.(1)如今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与吴国争强,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2)况且大王正借着“使灭亡之国复存,使断绝之嗣得续”的名义,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敢的表现。解析 (1)“私”,占有;“窃”,私下;“危”,意动用法,感到危险。(2)“方”,正;“以……为名”,借着……名义;“伐”,攻打;“非勇也”,判断句。参考译文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贡请求前去,孔子同意了。子贡向南去会见吴王,游说道:“我听说,施行王道的人不能让诸侯属国灭绝,施行霸道的人不能让强敌出现,在(互相抗衡的)千钧重的物体上,再加上一铢一两的分量,重心便会转移。如今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与吴国争强,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况且去援救鲁国,是显扬名声的事情;攻打齐国,是能获大利的事情。名义上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削弱了强大的齐国。聪明人是不会犹豫的。”吴王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曾经和越国作战,越王退守在会稽山上栖身。越王自我刻苦,优待士兵,有报复我的决心。您等我攻打越国后再按您的话做吧。”子贡说:“越国的力量超不过鲁国,吴国的强大超不过齐国,大王放弃攻打齐国,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正借着‘使灭亡之国复存,使断绝之嗣得续’的名义,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敢的表现。现在,保存越国向各国诸侯显示您的仁德,援救鲁国攻打齐国,向晋国施加威力,各国诸侯一定会相继来朝见吴国,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功了。况且大王果真担心越国,我请求向东去会见越王,让他派出军队追随您,这实际上是使越国空虚,名义上是追随诸侯讨伐齐国。”吴王特别高兴,于是让子贡到越国去。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1.成语积累(1)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例:这家百年老店能一直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每一代传承人都慎终如始,从食材挑选的严苛标准,到制作工艺的精细打磨,始终坚守传统,让顾客们始终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美味。(2)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例:王羲之的书法笔力刚劲有力,入木三分,传说他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竟透入木板三分深,这般精湛技艺令后世书法家们敬仰不已,纷纷临摹学习。(3)兼而有之: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点、性质、情况等。例:这位运动员实力超群,不仅爆发力惊人,耐力更是出众,速度与持久兼而有之,夺冠实至名归。(4)死而不朽:人虽死了,思想、事业等留存后世,永不磨灭。例: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他的学说在其身后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真可谓死而不朽,持续滋养着华夏文明的成长,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5)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例:交警同志站在路口,苦口婆心地向过往的电动车驾驶员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提醒他们佩戴头盔,遵守交通规则,不要为了一时方便而罔顾生命安全。2.文言词语识记(1)方①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②名词,古代计量面积用语,纵横、方圆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③名词,方形例: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④名词,地域、边境例: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子路》)⑤名词,药方例:请买其方百金。(《五石之瓠》)⑥介词,当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⑦副词,正、将要、才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2)爱①动词,喜爱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②动词,爱护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房宫赋》)③动词,吝惜、舍不得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④动词,喜欢例: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3)施①动词,施加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二章》)②动词,实行例:恶施不孝?(《兼爱》)③动词,延续例: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谏逐客书》)3.文化常识(1)三玄:《庄子》《老子》《周易》三部作品。魏晋玄学的根本依据就是三玄。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2)丈: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称岳母为丈母,又称泰水。(3)社稷:土神和谷神。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由于古代君王都祭祀社、稷二神,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4)太牢、少牢、牺牲:太牢,古代祭祀天地,以牛、羊、猪三牲具备为太牢,以示尊崇之意。少牢,指用羊、猪祭祀天地。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5)五谷:泛指各种主要的谷物。但说法不一,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以稻、黍、稷、麦、菽(或豆)为五谷。(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荀子等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黑色光亮诸子百家,其实就是中国人不同的心理色调。我觉得,孔子是堂皇的棕黄色,近似于我们的皮肤和大地;老子是缥缈的灰白色,近似于天际的雪峰和老者的须发;庄子是飘逸的银褐色;韩非子是沉郁的金铜色……我还期待着一种颜色。它使其他颜色更加鲜明,又使它们获得定力。它甚至有可能不被认为是颜色,却是宇宙天地的始源之色。它,就是黑色。它对我来说有点陌生,因此正是我缺少的。既然缺少,我就没有理由躲避它,而应该恭敬地向它靠近。是他,墨子。墨,黑也。据说,他原姓墨胎(胎在此处读作“怡”),省略成墨,名叫墨翟。诸子百家中,除了他,再也没有用自己的名号来称呼自己学派的。你看,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每个学派的名称都表达了理念和责任,只有他,干脆利落,大大咧咧地叫墨家。黑色,既是他的理念,也是他的责任。设想一个图景吧,诸子百家大集会,每派都在滔滔发言,只有他,一身黑色入场,就连脸色也是黝黑的,就连露在衣服外面的手臂和脚踝也是黝黑的,他只用颜色发言。他立足于底层社会,不能依赖文人与文人之间的心领神会。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墨子要的是浓烈,是黑色黏土般的成团成块。历来底层社会要想凝聚力量,只能如此。在墨家团体内有三项分工:一是“从事”,即从事技艺劳作,或守城卫护;二是“说书”,即听课、读书、讨论;三是“谈辩”,即游说诸侯,或做官从政。所有的弟子中,墨子认为最能干、最忠诚的有一百八十人,这些人一听到墨子的指令都能“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后来,墨学弟子的队伍越来越大,照《吕氏春秋》的记载,已经到了“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的程度。墨子以极其艰苦的生活方式、彻底忘我的牺牲精神,承担着无比沉重的社会责任,这使他的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他去世之后,这种感召力不仅没有消散,而且还表现得更加强烈。他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难于走出。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史残忍中,连儒家的仁爱也令人神往。唐以来,韩昌黎外,无一人能知墨子者。传诵既少,注释亦稀,乐台旧本,久绝流传,阙文错简,无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晓,而墨学尘霾终古矣。这种历史命运实在让人一叹。但是,情况很快就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则应该调动起来。因此,大家又惊喜地重新发现了墨子。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梁启超先生更是在《新民丛报》上断言:“今欲救亡,厥唯学墨。”他在《墨子学案》中甚至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培根、穆勒作对比,认为一比较就会知道孰轻孰重。孙中山和梁启超,是最懂得中国的人。他们的深长感慨中,包含着历史本身的呼喊声。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那么,千说万说,墨子四处传播的道义中,有哪一些特别重要、感动过千年民间社会,并感动了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呢?我想,就是那简单的八个字吧——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我希望,人们在概括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时,不要遗落了这八个字。那个黑衣壮士背着这八个字的精神食粮已经走了很久很久。他累了,粮食口袋搁在地上也已经很久很久。我们来背吧,请帮帮忙,托一把,扛到我的肩上。(摘自《中国文脉》,有删改)赏析 透过“黑色光亮”,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唯美的理想状态,他希望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在他对于墨子的主观理解和偏爱情结的影响之下,字里行间流露出惺惺相惜的感彩。这篇文章将深刻度、思想度、优美度完美融合。1.课内素材原句: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适用主题 物尽其用、换个角度看问题等。运用示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行走在大千世界,我们常常被主流缚住手脚,盲目地追寻他人的脚步与目光,事物也因此变得越发单一。我们何不换个角度,收获自己的独特感悟,竟他人未成之功?换个角度,即另辟蹊径,发现事物的多面性。换个角度,我们便拥有他人没有的目光,或许便能从繁华中看到虚无,从贫穷中看到富足。庄子讲过一个关于“不龟手药”的寓言故事,同样的药,有的人用来漂洗丝絮,有的人用来杀敌立功,所用角度不同,药的价值却有着天壤之别,可见换个角度是多么重要。对于项羽这位悲情英雄,不同的人也作出了不同的注解。杜牧认为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却发出了“肯与君王卷土来”的疑问。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换个角度,其实就是独立思考,发现美好,永不气馁。用不同的目光看世界,世界会不同,你的生活也会不同。2.时新素材李子柒回归: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2024年11月12日,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携《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视频回归,社交媒体瞬间被点燃,这位凭田园生活短视频走红的博主,再度成为公众焦点,视频依旧延续了她以往的风格,宁静悠远的乡村、精心制作的手工,美轮美奂的画面。回想最初,李子柒的内容围绕美食与田园生活展开,通过记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和手工美食,她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质朴传递给全球观众,她创作了众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佳作,凭借独特的治愈风格和文化深度,她逐渐成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在其停更的三年间,短视频行业飞速发展,网友调侃“一个李子柒倒下了,千千万万个李子柒站起来了”,也对她能否保有优势持观望态度。如今她回归,于自身是重立招牌,于行业则是一记警钟。在信息繁杂、娱乐至上的当下,内容同质化严重,真正能打动观众、引发共鸣的内容才是长久吸睛的关键。适用主题 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与时代的共鸣等。运用示例 中华文化如涓涓细流,穿越千年岁月,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灵。在这条绵延不息的长河中,传承是文化延续的基石,创新则为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李子柒以短视频为画笔,将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书写了一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人乐章。从酿醋的匠心到染布的技艺,从柴火灶上的热气腾腾到竹编手艺的精美,她还原了传统工艺的灵魂,同时利用现代科技的镜头语言,让这些技艺跨越时空,焕发新的光彩。正如《诗经·小雅》所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李子染的创作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从传统中汲取力量,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若论“才情”,庄子之“才”自古至今为天下公认,但就“情”而论,则自古以来庄子基本被视为对世间无情之人。庄子思想因其深刻性以及对社会现实①____________的批判,在历史上曾受到一些误解。到了清代,一些学者透过庄子看似冷漠无情的处世态度,认识了庄子的真实心境。乾隆年间学者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他认为庄子对于人世间的态度,是“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②____________。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为何却又“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③____________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是根本行不通的。庄子在《至乐》篇中用一则故事,假托孔子之口,批评了儒家试图通过提倡仁政、德治来救世的主张,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救世主张: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大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参考本课晨读成语积累)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老子》四章学习目标 1.梳理归纳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明”“伐”“强”等实词。2.深刻领会老子在各章中所表达的核心思想,理清其中所包含的对待关系。3.领悟老子的辩证哲学,思考其现实意义。一、铺垫预学1.文常识记——《老子》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老子》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2.作者简识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时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过隐居生活。一般认为,《老子》一书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3.背景提示老子处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因此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治国安民的主张。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对《老子》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二、文本预学1.疏通文意,填空释词(第十一章)三十辐( )共一毂( ),当( )其无( ),有车之用( )。埏( )埴(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二十四章)企( )者不立,跨( )者不行,自见( )者不明,自是( )者不彰( )。自伐( )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 )行( ),物( )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 )者有志( )。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 )者寿。(第六十四章)其安( )易持( ),其未兆( )易谋( ),其脆( )易泮( ),其微( )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 )成而败之。慎( )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 )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文言基础,重点梳理(1)通假字词语 例句 释义①行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②泮 其脆易泮③累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2)古今异义词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①不行 跨者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②从事 民之从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③强行 强行者有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3)一词多义词语 例句 释义明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齐桓晋文之事》)④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六国论》)⑤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4)词类活用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①自是者不彰②其未兆易谋③常于几成而败之④不贵难得之货⑤慎终如始(5)特殊句式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死而不亡者寿②自胜者强/自知者明③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3.内容结构,导图呈现《〈老子〉四章》围绕论道、修身、治国展开哲理思辨,行文冷静、深刻,极富辩证色彩。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面思维导图中的空缺部分。老子格言荐大家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携手几所学校举办“函谷有道,智耀中华”《老子》文化艺术周活动,你所在的学校负责“格言寻‘道’”板块。为此,每位参与的同学需从《〈老子〉四章》中精选一句老子名言,要求既展现老子智慧的精髓,又兼具美感,并且能紧密联系实际,启发人心。这些格言将被印制在精美工艺品上,助力旅游区宣传,并让游客们沐浴在古老而璀璨的智慧光芒之下,感受老子智慧的深远影响。任务主题 格言寻“文”“道”,老子沐学子活动一 甄选格言,探秘老子之“道”1.理清“老子”对待关系学者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如“有”和“无”、“知人”和“自知”等。请阅读《〈老子〉四章》,将文中能体现“对待”关系的语句找出来并填写下表。“对待”关系 语句“有”和“无” ①“知人”和“自知” ②“胜人”和“自胜” ③“成”和“败” ④“有为”和“无为” ⑤2.请从上表语句中任选一句作为格言推荐给游客,并从内涵和哲理的角度阐述推荐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 赏析格言,品味老子之“文”3.格言一般具有简洁凝练、生动形象、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等特点。请思考《〈老子〉四章》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从“智慧表达”的角度来推荐一条你喜欢的格言,并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 深探格言,善用老子之“智”4.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上,请你谈谈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晨读时分快练1.①入木三分 ②兼而有之 ③苦口婆心解析 第①处,语境是说庄子思想对社会现实有很深刻的批判,可填“入木三分”。第②处,语境是说“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同时具备,可填“兼而有之”。第③处,语境是说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耐心地规劝君王,可填“苦口婆心”。2.(1)对比。用冷眼、是非不管与热肠、悲慨万端分别作对比,凸显了庄子外表冷漠无情,内心火热、不能释怀的形象特点。(2)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任务预学二、1.(第十一章)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 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介词,正是、在 车毂的中空处 功用 揉和 黏土 门窗(第二十四章)踮起脚 跨大步 同“现”,显露 认为……正确 彰显 自我夸耀 自我夸耀 长久 赘瘤 同“形”,形体 人 为,做(第三十三章)聪明 刚强 富有 勤勉而行 意志 地方,位置。指立身之地 死而不朽,指人身死而道长存(第六十四章)安然,安稳 持守 显露迹象 谋划,解决脆弱 同“判”,分离 细微,细小 散失 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同“蔂”,土筐 接近 慎重对待 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以……贵,看重 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弥补,补救 干预2.(1)①同“形”,形体 ②同“判”,分离 ③同“蔂”,土筐(2)①行走不稳 ②做事 ③勤勉而行(3)①聪明 ②明亮 ③视力 ④次一个,下一个 ⑤明白,清楚(4)①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②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③使动用法,使……失败 ④意动用法,以……为贵⑤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5)①判断句。无标志词 ②宾语前置句。标志词:自(宾语)、胜(动词)/知(动词) ③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3.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②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 ③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任务导学1.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③“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④“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⑤“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2.(示例一)“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推荐理由:此句揭示“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强调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有”提供基础,“无”赋予功能。哲理上,它体现老子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提醒我们深入探究内在联系,善用“无”的潜力。对游客而言,旅行中不仅要欣赏外在美景,更要关注内在体验,发现“无”中的价值和意义,保持敏感开放的心态,感受“有”与“无”间的美好真谛。(示例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推荐理由:这句话强调了自知的重要性,即能够清楚认识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明智的。从哲理上看,它体现了老子对于自我认知和修养的深刻洞察。对于游客而言,自知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行程、安排时间,还能在旅途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享受旅行的乐趣。(示例三)“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推荐理由:这句话通过对比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不同,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从哲理上看,它体现了老子内外兼修的平衡之道。对于游客而言,这句话鼓励他们不仅要欣赏外在的美景,更要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提升,实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示例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推荐理由:这句话强调了对待事情的终结要像开始时那样审慎,以避免失败。从哲理上看,它体现了老子对于事情全过程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对于游客而言,这句话提醒他们在旅行中要始终保持警觉和谨慎,无论是规划行程还是面对突发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示例五)“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推荐理由:此句警示我们,过度干预和执着会带来负面结果。从哲理上看,它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保持开放心态,不执着于一事一物,以免错失更多美好。对游客而言,意味着在旅行中应顺应自然、灵活应对挑战,放下执着,以轻松自在的心态体验每一刻。3.(1)①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运用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练又蕴含哲理,是格言。②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例如,第十一章以“车”“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2)(示例一)我推荐的格言: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理由:这句话简洁凝练,没有多余的修饰,直接点明了知足与富有、勤勉与有志之间的关系。同时,句式整齐划一,采用了“……者……”的结构,使得句子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美感,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又展现了其高超的语言艺术。(示例二)我推荐的格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由:这句话通过三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从微小到巨大的变化过程。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堆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这些比喻既形象又贴切,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这种设喻的方式也增强了句子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示例三)我推荐的格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理由:这句话通过六个并列的短句,形成了强烈的排比效果。后面四个短句都以“自……”开头,紧接着是一个否定词“不”,然后是一个描述结果的词汇,如“明”“彰”“功”“长”。这种排比句式不仅使得句子结构紧凑、节奏鲜明,而且增强了语言的力度和说服力。同时,每个短句都独立成意,但又相互关联,共同阐述了老子关于自我修养和处世哲学的深刻见解。这种排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这句话在表达上更加生动有力,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4.(示例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学习与休息的平衡上,这一点尤为明显。我们不能将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用来学习,因为这样做会迅速耗尽我们的精力和热情,导致学习效果大幅降低,甚至引发身心崩溃。正如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一样,休息和睡眠是积蓄力量、恢复精力的关键,它们为我们第二天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支撑。(示例二)在交友过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亲密无间,不给彼此留下一点个人空间和隐私,那么这种关系很可能会变得压抑和束缚,最终可能导致友谊的破裂。就像在学习和读书中需要留出思考和消化的空间一样,在交友中我们也需要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和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兴趣和需求,如果我们在交友中不给彼此留出表达和追求自己个性的空间,那么这种关系就会失去活力和色彩。(共82张PPT)《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第二单元 第6课晨读时分1.成语积累(1)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例:这家百年老店能一直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每一代传承人都慎终如始,从食材挑选的严苛标准,到制作工艺的精细打磨,始终坚守传统,让顾客们始终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美味。(2)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例:王羲之的书法笔力刚劲有力,入木三分,传说他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竟透入木板三分深,这般精湛技艺令后世书法家们敬仰不已,纷纷临摹学习。悦记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3)兼而有之: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点、性质、情况等。例:这位运动员实力超群,不仅爆发力惊人,耐力更是出众,速度与持久兼而有之,夺冠实至名归。(4)死而不朽:人虽死了,思想、事业等留存后世,永不磨灭。例: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他的学说在其身后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真可谓死而不朽,持续滋养着华夏文明的成长,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5)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例:交警同志站在路口,苦口婆心地向过往的电动车驾驶员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提醒他们佩戴头盔,遵守交通规则,不要为了一时方便而罔顾生命安全。2.文言词语识记(1)方①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②名词,古代计量面积用语,纵横、方圆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③名词,方形例: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④名词,地域、边境例: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子路》)⑤名词,药方例:请买其方百金。(《五石之瓠》)⑥介词,当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⑦副词,正、将要、才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2)爱①动词,喜爱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②动词,爱护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房宫赋》)③动词,吝惜、舍不得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④动词,喜欢例: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3)施①动词,施加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二章》)②动词,实行例:恶施不孝?(《兼爱》)③动词,延续例: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谏逐客书》)3.文化常识(1)三玄:《庄子》《老子》《周易》三部作品。魏晋玄学的根本依据就是三玄。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2)丈: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称岳母为丈母,又称泰水。(3)社稷:土神和谷神。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由于古代君王都祭祀社、稷二神,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4)太牢、少牢、牺牲:太牢,古代祭祀天地,以牛、羊、猪三牲具备为太牢,以示尊崇之意。少牢,指用羊、猪祭祀天地。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5)五谷:泛指各种主要的谷物。但说法不一,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以稻、黍、稷、麦、菽(或豆)为五谷。(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荀子等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黑色光亮诸子百家,其实就是中国人不同的心理色调。我觉得,孔子是堂皇的棕黄色,近似于我们的皮肤和大地;老子是缥缈的灰白色,近似于天际的雪峰和老者的须发;庄子是飘逸的银褐色;韩非子是沉郁的金铜色……我还期待着一种颜色。它使其他颜色更加鲜明,又使它们获得定力。它甚至有可能不被认为是颜色,却是宇宙天地的始源之色。它,就是黑色。它对我来说有点陌生,因此正是我缺少的。既然缺少,我就没有理由躲避它,而应该恭敬地向它靠近。是他,墨子。墨,黑也。据说,他原姓墨胎(胎在此处读作“怡”),省略成墨,名叫墨翟。诸子百家中,除了他,再也没有用自己的名号来称呼自己学派的。你看,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每个学派的名称都表达了理念和责任,只有他,干脆利落,大大咧咧地叫墨家。黑色,既是他的理念,也是他的责任。设想一个图景吧,诸子百家大集会,每派都在滔滔发言,只有他,一身黑色入场,就连脸色也是黝黑的,就连露在衣服外面的手臂和脚踝也是黝黑的,他只用颜色发言。他立足于底层社会,不能依赖文人与文人之间的心领神会。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墨子要的是浓烈,是黑色黏土般的成团成块。历来底层社会要想凝聚力量,只能如此。在墨家团体内有三项分工:一是“从事”,即从事技艺劳作,或守城卫护;二是“说书”,即听课、读书、讨论;三是“谈辩”,即游说诸侯,或做官从政。所有的弟子中,墨子认为最能干、最忠诚的有一百八十人,这些人一听到墨子的指令都能“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后来,墨学弟子的队伍越来越大,照《吕氏春秋》的记载,已经到了“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的程度。墨子以极其艰苦的生活方式、彻底忘我的牺牲精神,承担着无比沉重的社会责任,这使他的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他去世之后,这种感召力不仅没有消散,而且还表现得更加强烈。他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难于走出。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史残忍中,连儒家的仁爱也令人神往。唐以来,韩昌黎外,无一人能知墨子者。传诵既少,注释亦稀,乐台旧本,久绝流传,阙文错简,无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晓,而墨学尘霾终古矣。这种历史命运实在让人一叹。但是,情况很快就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则应该调动起来。因此,大家又惊喜地重新发现了墨子。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梁启超先生更是在《新民丛报》上断言:“今欲救亡,厥唯学墨。”他在《墨子学案》中甚至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培根、穆勒作对比,认为一比较就会知道孰轻孰重。孙中山和梁启超,是最懂得中国的人。他们的深长感慨中,包含着历史本身的呼喊声。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那么,千说万说,墨子四处传播的道义中,有哪一些特别重要、感动过千年民间社会,并感动了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呢?我想,就是那简单的八个字吧——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我希望,人们在概括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时,不要遗落了这八个字。那个黑衣壮士背着这八个字的精神食粮已经走了很久很久。他累了,粮食口袋搁在地上也已经很久很久。我们来背吧,请帮帮忙,托一把,扛到我的肩上。(摘自《中国文脉》,有删改)美读 ——半亩方塘 天光云影【赏析】透过“黑色光亮”,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唯美的理想状态,他希望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在他对于墨子的主观理解和偏爱情结的影响之下,字里行间流露出惺惺相惜的感彩。这篇文章将深刻度、思想度、优美度完美融合。1.课内素材原句: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适用主题】物尽其用、换个角度看问题等。【运用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行走在大千世界,我们常常被主流缚住手脚,盲目地追寻他人的脚步与目光,事物也因此变得越发单一。我们何不换个角度,收获自己的独特感悟,竟他人未成之功?换个角度,即另辟蹊径,发现事物的多面性。换个角度,我们便拥有他人没有的目光,或许便能从繁华中看到虚无,从贫穷中看到富足。庄子讲过一个关于“不龟手药”的寓言故事,同样的药,有的人用来漂洗丝絮,有的人用来杀敌立功,所用角度不同,药的价值却有着天壤之别,可见换个角度是多么重要。对于项羽这位悲情英雄,不同的人也作出了不同的注解。杜牧认为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却发出了“肯与君王卷土来”的疑问。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换个角度,其实就是独立思考,发现美好,永不气馁。用不同的目光看世界,世界会不同,你的生活也会不同。活用 ——源头活水 下笔有神2.时新素材李子柒回归: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2024年11月12日,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携《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视频回归,社交媒体瞬间被点燃,这位凭田园生活短视频走红的博主,再度成为公众焦点,视频依旧延续了她以往的风格,宁静悠远的乡村、精心制作的手工,美轮美奂的画面。回想最初,李子柒的内容围绕美食与田园生活展开,通过记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和手工美食,她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质朴传递给全球观众,她创作了众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佳作,凭借独特的治愈风格和文化深度,她逐渐成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在其停更的三年间,短视频行业飞速发展,网友调侃“一个李子柒倒下了,千千万万个李子柒站起来了”,也对她能否保有优势持观望态度。如今她回归,于自身是重立招牌,于行业则是一记警钟。在信息繁杂、娱乐至上的当下,内容同质化严重,真正能打动观众、引发共鸣的内容才是长久吸睛的关键。【适用主题】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与时代的共鸣等。【运用示例】中华文化如涓涓细流,穿越千年岁月,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灵。在这条绵延不息的长河中,传承是文化延续的基石,创新则为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李子柒以短视频为画笔,将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书写了一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人乐章。从酿醋的匠心到染布的技艺,从柴火灶上的热气腾腾到竹编手艺的精美,她还原了传统工艺的灵魂,同时利用现代科技的镜头语言,让这些技艺跨越时空,焕发新的光彩。正如《诗经·小雅》所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李子染的创作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从传统中汲取力量,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若论“才情”,庄子之“才”自古至今为天下公认,但就“情”而论,则自古以来庄子基本被视为对世间无情之人。庄子思想因其深刻性以及对社会现实①_________的批判,在历史上曾受到一些误解。到了清代,一些学者透过庄子看似冷漠无情的处世态度,认识了庄子的真实心境。乾隆年间学者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他认为庄子对于人世间的态度,是“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②________。快练 ——学而时习 温故知新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为何却又“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③____________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是根本行不通的。庄子在《至乐》篇中用一则故事,假托孔子之口,批评了儒家试图通过提倡仁政、德治来救世的主张,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救世主张: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大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参考本课晨读成语积累)答案 ①入木三分②兼而有之③苦口婆心第①处,语境是说庄子思想对社会现实有很深刻的批判,可填“入木三分”。第②处,语境是说“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同时具备,可填“兼而有之”。第③处,语境是说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耐心地规劝君王,可填“苦口婆心”。解析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答案 (1)对比。用冷眼、是非不管与热肠、悲慨万端分别作对比,凸显了庄子外表冷漠无情,内心火热、不能释怀的形象特点。(2)句式整齐,音韵和谐。(1)《老子》四章学习 目标1.梳理归纳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明”“伐”“强”等实词。2.深刻领会老子在各章中所表达的核心思想,理清其中所包含的对待关系。3.领悟老子的辩证哲学,思考其现实意义。任务预学一、铺垫预学1.文常识记——《老子》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老子》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2.作者简识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时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过隐居生活。一般认为,《老子》一书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3.背景提示老子处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因此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治国安民的主张。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对《老子》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二、文本预学1.疏通文意,填空释词(第十一章)三十辐( )共一毂( ),当( )其无( ),有车之用( )。埏( )埴(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介词,正是、在车毂的中空处功用揉和黏土门窗(第二十四章)企( )者不立,跨( )者不行,自见( )者不明,自是( )者不彰( )。自伐( )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 )行( ),物( )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 )者有志( )。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 )者寿。踮起脚跨大步同“现”,显露认为……正确彰显自我夸耀自我夸耀长久赘瘤同“形”,形体人为,做聪明刚强富有勤勉而行意志地方,位置。指立身之地死而不朽,指人身死而道长存(第六十四章)其安( )易持( ),其未兆( )易谋( ),其脆( )易泮( ),其微( )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 )成而败之。慎( )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 )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安然,安稳持守显露迹象谋划,解决脆弱同“判”,分离细微,细小散失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同“蔂”,土筐接近慎重对待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以……贵,看重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弥补,补救干预2.文言基础,重点梳理(1)通假字词语 例句 释义①行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②泮 其脆易泮 ③累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同“形”,形体同“判”,分离同“蔂”,土筐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①不行 跨者不行 古义:___________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②从事 民之从事 古义:_______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③强行 强行者有志 古义:__________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2)古今异义词行走不稳做事勤勉而行(3)一词多义词语 例句 释义明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齐桓晋文之事》) ④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六国论》) ⑤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答司马谏议书》) 聪明明亮视力次一个,下一个明白,清楚(4)词类活用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①自是者不彰 ②其未兆易谋 ③常于几成而败之 ④不贵难得之货 ⑤慎终如始 意动用法,认为……正确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使动用法,使……失败意动用法,以……为贵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5)特殊句式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死而不亡者寿 ②自胜者强/自知者明 ③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判断句。无标志词宾语前置句。标志词:自(宾语)、胜(动词)/知(动词)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3.内容结构,导图呈现《〈老子〉四章》围绕论道、修身、治国展开哲理思辨,行文冷静、深刻,极富辩证色彩。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面思维导图中的空缺部分。答案 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②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③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任务导学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携手几所学校举办“函谷有道,智耀中华”《老子》文化艺术周活动,你所在的学校负责“格言寻‘道’”板块。为此,每位参与的同学需从《〈老子〉四章》中精选一句老子名言,要求既展现老子智慧的精髓,又兼具美感,并且能紧密联系实际,启发人心。这些格言将被印制在精美工艺品上,助力旅游区宣传,并让游客们沐浴在古老而璀璨的智慧光芒之下,感受老子智慧的深远影响。情境任务老子格言荐大家格言寻“文”“道”,老子沐学子活动一 甄选格言,探秘老子之“道”1.理清“老子”对待关系学者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如“有”和“无”、“知人”和“自知”等。请阅读《〈老子〉四章》,将文中能体现“对待”关系的语句找出来并填写下表。任务主题“对待”关系 语句“有”和“无” ①“知人”和“自知” ②“胜人”和“自胜” ③“成”和“败” ④“有为”和“无为” ⑤“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2.请从上表语句中任选一句作为格言推荐给游客,并从内涵和哲理的角度阐述推荐理由。答案 (示例一)“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推荐理由:此句揭示“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强调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有”提供基础,“无”赋予功能。哲理上,它体现老子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提醒我们深入探究内在联系,善用“无”的潜力。对游客而言,旅行中不仅要欣赏外在美景,更要关注内在体验,发现“无”中的价值和意义,保持敏感开放的心态,感受“有”与“无”间的美好真谛。(示例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推荐理由:这句话强调了自知的重要性,即能够清楚认识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明智的。从哲理上看,它体现了老子对于自我认知和修养的深刻洞察。对于游客而言,自知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行程、安排时间,还能在旅途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享受旅行的乐趣。(示例三)“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推荐理由:这句话通过对比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不同,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从哲理上看,它体现了老子内外兼修的平衡之道。对于游客而言,这句话鼓励他们不仅要欣赏外在的美景,更要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提升,实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示例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推荐理由:这句话强调了对待事情的终结要像开始时那样审慎,以避免失败。从哲理上看,它体现了老子对于事情全过程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对于游客而言,这句话提醒他们在旅行中要始终保持警觉和谨慎,无论是规划行程还是面对突发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示例五)“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推荐理由:此句警示我们,过度干预和执着会带来负面结果。从哲理上看,它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保持开放心态,不执着于一事一物,以免错失更多美好。对游客而言,意味着在旅行中应顺应自然、灵活应对挑战,放下执着,以轻松自在的心态体验每一刻。活动二 赏析格言,品味老子之“文”3.格言一般具有简洁凝练、生动形象、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等特点。请思考《〈老子〉四章》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从“智慧表达”的角度来推荐一条你喜欢的格言,并说明理由。答案 (1)①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运用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练又蕴含哲理,是格言。②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例如,第十一章以“车”“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2)(示例一)我推荐的格言: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理由:这句话简洁凝练,没有多余的修饰,直接点明了知足与富有、勤勉与有志之间的关系。同时,句式整齐划一,采用了“……者……”的结构,使得句子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美感,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又展现了其高超的语言艺术。(示例二)我推荐的格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由:这句话通过三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从微小到巨大的变化过程。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堆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这些比喻既形象又贴切,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这种设喻的方式也增强了句子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示例三)我推荐的格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理由:这句话通过六个并列的短句,形成了强烈的排比效果。后面四个短句都以“自……”开头,紧接着是一个否定词“不”,然后是一个描述结果的词汇,如“明”“彰”“功”“长”。这种排比句式不仅使得句子结构紧凑、节奏鲜明,而且增强了语言的力度和说服力。同时,每个短句都独立成意,但又相互关联,共同阐述了老子关于自我修养和处世哲学的深刻见解。这种排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这句话在表达上更加生动有力,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活动三 深探格言,善用老子之“智”4.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上,请你谈谈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答案 (示例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学习与休息的平衡上,这一点尤为明显。我们不能将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用来学习,因为这样做会迅速耗尽我们的精力和热情,导致学习效果大幅降低,甚至引发身心崩溃。正如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一样,休息和睡眠是积蓄力量、恢复精力的关键,它们为我们第二天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支撑。(示例二)在交友过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亲密无间,不给彼此留下一点个人空间和隐私,那么这种关系很可能会变得压抑和束缚,最终可能导致友谊的破裂。就像在学习和读书中需要留出思考和消化的空间一样,在交友中我们也需要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和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兴趣和需求,如果我们在交友中不给彼此留出表达和追求自己个性的空间,那么这种关系就会失去活力和色彩。练 透12345678答案题号 1 2 3 4 8答案 D D D B C对一对912345678答案5.(1)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就好像)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高自大的不会长久。(得分点:企、跨、伐、矜)(2)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视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得分点:欲不欲、贵、学不学、复)912345678答案6.①夸耀 ②砍伐 ③攻打97.①刚强 ②勤勉,努力 ③健壮,有力 ④有余,略多⑤强迫,迫使 ⑥加强,增强12345678答案9.(1)如今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与吴国争强,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2)况且大王正借着“使灭亡之国复存,使断绝之嗣得续”的名义,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敢的表现。9一、课内基础练1.下列对句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见者不明”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两 句中的“明”词义不同。B.“物或恶之”与“死亦我所恶”(《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恶”词义相同。C.“故有之以为利”与“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 序》)两句中的“故”词义不同。D.“复众人之所过”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荀子·劝学》)两句中的“复” 词义相同。12345678答案√912345678D项“词义相同”错。弥补、补救/再、又。A项显明/智慧。B项均为“厌恶”。C项所以/旧、老。解析答案92.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B.民之从事C.常于几成而败之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12345678答案√912345678A项“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B项“从事”,古义,做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C项“几成”,古义,接近成功;今义,十分之几。解析答案93.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其无,有器之用(介词,在)B.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代词,它)C.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助词,……的(人)]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连词,表修饰)12345678答案√9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解析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12345678答案9√12345678答案9例句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是“于足下始”。A项省略句,“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是“于毫末生”。C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是“知自者明”。D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是“以是圣人欲不欲”。解析5.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答案9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就好像)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高自大的不会长久。(得分点:企、跨、伐、矜)(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答案9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视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得分点:欲不欲、贵、学不学、复)二、练透一点——高频实词:伐、强(一)义项梳理伐12345678答案96.解释下列句子中“伐”的意思。12345678答案9①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②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记》)③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声讨 口诛笔伐(成语)使用,采取 上兵伐谋(成语)夸耀砍伐攻打【语段助记】 今有一国,其君好战。初,欲伐(攻打)邻国,以扩疆土,乃伐(砍伐)木造兵,伐(夸耀)己之能,声言必胜。然其民怨声载道,皆伐(声讨)其无道。战时,君用诡道,伐(使用,采取)奇策,欲一举胜之。未料敌强,反失其精锐。战后,君终悟己之过,不再妄动干戈。12345678答案912345678答案9强12345678答案97.解释下列句子中“强”的意思。① 自胜者强(《〈老子〉四章》)② 强行者有志(《〈老子〉四章》)③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④ 赏赐百千强(《木兰诗》)⑤ 少年固强之(《促织》)⑥ 强公室,杜私门(《谏逐客书》)优越,好 博闻强识(《礼记·曲礼上》)刚强勤勉,努力健壮,有力有余,略多强迫,迫使加强,增强【语段助记】 吾乡有一人,体强(健壮,有力)且勤勉,常强(勤勉,努力)于农事。一日,遇强(强者,强大的势力)盗欲夺其财,此人刚强(刚强)不屈,与之相搏。盗欲以力强(强迫)之,终不得。其邻闻之,强(加强,增强)其屋防,以防盗患。此人素有才名,博闻强(优越,好)识,所获之财亦强(有余,略多)于常人。12345678答案9(二)迁移运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注],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子贡南见吴王,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12345678答案9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 高、国、鲍、晏:齐国的四家大贵族,这时四家的领袖人物是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12345678答案98.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移其兵欲以伐鲁”中“伐”意为“讨伐”,与“自伐者无 功”(《〈老子〉四章》)中的“伐”意思不同。B.“吴之强不过齐”中“强”意为“强大”,与“强行者有志”(《〈老 子〉四章》)中的“强”意思不同。C.“王置齐而伐越”中“置”意为“放弃”,与成语“置之不理”中的 “置”意思相同。D.“吴王大说”中“说”同“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 语》)中的“说”用法相同。12345678答案9√12345678C项“意思相同”错。放弃/放置。A项讨伐/夸耀。B项强大/勤勉,努力。解析答案912345678答案9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与吴国争强,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私”,占有;“窃”,私下;“危”,意动用法,感到危险。解析12345678答案9(2)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况且大王正借着“使灭亡之国复存,使断绝之嗣得续”的名义,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敢的表现。“方”,正;“以……为名”,借着……名义;“伐”,攻打;“非勇也”,判断句。解析【参考译文】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贡请求前去,孔子同意了。子贡向南去会见吴王,游说道:“我听说,施行王道的人不能让诸侯属国灭绝,施行霸道的人不能让强敌出现,在(互相抗衡的)千钧重的物体上,再加上一铢一两的分量,重心便会转移。如今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与吴国争强,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12345678答案9况且去援救鲁国,是显扬名声的事情;攻打齐国,是能获大利的事情。名义上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削弱了强大的齐国。聪明人是不会犹豫的。”吴王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曾经和越国作战,越王退守在会稽山上栖身。越王自我刻苦,优待士兵,有报复我的决心。您等我攻打越国后再按您的话做吧。”子贡说:“越国的力量超不过鲁国,吴国的强大超不过齐国,大王放弃攻打齐国,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正借着‘使灭亡之国复存,使断绝之嗣得续’的名义,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敢的表现。现在,12345678答案9保存越国向各国诸侯显示您的仁德,援救鲁国攻打齐国,向晋国施加威力,各国诸侯一定会相继来朝见吴国,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功了。况且大王果真担心越国,我请求向东去会见越王,让他派出军队追随您,这实际上是使越国空虚,名义上是追随诸侯讨伐齐国。”吴王特别高兴,于是让子贡到越国去。12345678答案9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单元 第6课 (1)《老子》四章.docx 第二单元 第6课 (1)《老子》四章.pptx 第二单元 第6课 (1)《老子》四章(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