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6张PPT)导入——”听职场识孔子““跳槽三次的HR姐姐告诫新人:宁可花一周研究前司文档,也别装懂问蠢问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程序员离职前发邮件咆哮:传给你的代码没注释?!不懂就直说,别把我架构改崩了!”“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实习生在茶水间吐槽:给甲方爸爸做PPT改到第八版,总监突然说‘还是用回第一版吧!’——早听我的早下班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0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02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及践行的方法03了解孔子生平及其思想,了解《论语》04理解本文所讲的立身处世之道,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提升自己的修养知人论世01关于孔子的“热知识”教育家首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局面;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弟子三千:亲传弟子72人。儒家教主以“仁”为核心,构建“礼乐教化、中庸之道、为政以德”的理论框架;编订六经:修订了《诗》《书》《礼》《乐》,作《春秋》,注《易传》。周游列国55岁开始流浪14年,游说各国君主。周游列国导火索鲁定公沉迷齐国女乐,孔子“堕三都”改革失败,政治理想破灭。路线图途径九国: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关键事件卫国(10年,4进4出)曹国(短暂过境)宋国(险遭杀害)郑国(狼狈走散)——“累累若丧家之狗”陈国(3年授课)蔡国(绝粮七日)关于孔子的“冷知识”武力值爆表&战狼身高九尺六寸(≈2.21米),能单手扛城门闸(《史记·孔子世家》)射箭组冠军,驾车特长生(“射于矍相之圃,观者如堵墙”)关于孔子的“冷知识”毒舌祖师日常骂学生朽木/粪墙“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宰予白天睡觉)关于孔子的“冷知识”搞钱脑学费10条干肉(当时中产家庭半年伙食费)“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卫灵公给6万粟年薪立马跳槽《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论语》词 词性 频率 出现章节及原文举例子 名词 18次 多章(“子曰”中的尊称)曰 动词 16次 多章(表示“说”)《论语》十二章全文词语频率统计表“子”与“曰”的高频出现,是《论语》最显著的语言特征之一,这深刻地揭示了该书的本质和核心特点:《论语》1. 语录体的典范: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每一段“子曰”都像是一颗独立的珍珠,串联起孔子的思想体系。2. 孔子的核心地位与权威性:“子”(对老师的尊称)“曰”(权威声音的发布,传道授业解惑)3. 口传心授的教育场景:生活化教学,坐而论道4. 简洁、警策的语言风格5. 儒家思想的传承方式:师生命徒间的口耳相传和行为示范。《论语》宋臣赵普(北宋开国功臣)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后改赵光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是立身处世还是统治天下,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半部《论语》治天下整体感知02(听音频齐读课文)八佾yì文质彬彬bīn迩之事父ěr譬如pì子罕hǎn未成一篑kuì诵读经典文本探究03第一则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动词,吃饭勤勉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匡正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第一则思考: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敏于事而慎于言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就有道而正焉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排除干扰重在实践锻炼重在虚心请教知识链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当代典范南仁东(天眼之父)为建造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他22年扎根贵州深山,翻山越岭选址时以方便面充饥,甚至在工地简陋工棚中带病工作。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带领团队自主创新,攻克400多项专利技术。FAST竣工后,他却婉拒“中国天眼之父”的美誉,始终保持着“布鞋院士”的质朴。这种“食无求饱”的专注,让中国天文观测领先世界20年。第二则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呢?表假设,如果怎样对待礼呢?如……何:怎么……呢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第二则思考:仁、礼、乐三者是何关系?礼: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而不乱。乐:抒发情感,是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仁:人内心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是人文的基础知识链接孔子谓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历史事例和珅和珅是清乾隆朝宠臣,嘉庆帝即位仅十余天便下令将其革职查办。其被定二十大罪状,核心为贪腐与擅权:贪污白银数千万两,私藏海量珍玩、兼并万顷土地;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僭用皇帝专属仪仗、宫殿器物,逾越礼制;还存在欺上瞒下、贻误政务等行为。抄没家产估值相当于清廷数年财政收入。第三则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知道、懂得真理第三则思考: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历史事例居里夫人(玛丽 居里)她与丈夫在简陋实验室中历经数年艰辛,从沥青矿渣中提炼出镭与钋,开创放射性研究新领域。即便深知辐射危害,她仍长期近距离开展实验,最终因累积辐射损伤罹患白血病。她两获诺贝尔奖却拒绝为镭申请专利,秉持科学共享理念。正如她所言 “科学的探讨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这种为真理献身、淡泊名利的精神,正是 “朝闻道,夕死可矣” 的鲜活注脚。第四则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第四则思考: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历史事例岳飞:舍身报国守大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志,组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四次北伐收复大片失地,朱仙镇一战大破金军。即便面对朝廷十二道班师金牌,仍坚守收复中原的初心;面对利诱始终不为所动,最终因坚持抗金遭构陷。秦桧:卖国求荣逐私利秦桧被俘后降金,南归后凭借高宗信任拜相。为巩固权位、换取金国支持,他极力主和,签订屈辱的《绍兴和议》,并捏造“莫须有”罪名诬陷岳飞,致其父子遇害,以国家利益换取个人权欲与富贵。第五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看齐第五则思考: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知识链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六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质朴、朴实华美、文采粗野、鄙俗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第六则思考:如何理解本章所说的“质”与“文” 为何说君子要“文质彬彬” “文”指文化修养,即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质朴的品质,即内在的仁德。“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名篇典例阿Q表白吴妈原文台词:“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一刹时中很寂然。“阿呀!”吴妈楞了一息,突然发抖,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似乎后来带哭了。第七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读书人停止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以为:把……作为第七则思考: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以“仁”为己任。“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所以——“任重”要求责任感要强,不强就会在半道支持不住;“道远”要求意志要坚定,不坚定就会在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伟人精神钱学森:弃美归国,铸大国重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科技一片空白,钱学森作为世界顶尖的航空航天专家,肩负“回国研制导弹、原子弹,打破西方核垄断”的使命。美国为留住他,以“间谍罪”将其软禁 5 年——吊销护照、监听电话、限制行动,甚至威胁“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国”。他一边同美国政府抗争,一边偷偷撰写科研手稿,将关键数据记在小纸条上,藏在香烟盒里。第八则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比喻,比方即使盛土的竹筐停下来填平洼地继续前进第八则思考: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比喻论证。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第九则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同“智”……的人第九则思考:不惑,不忧,不惧的原因?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判断力强,所以不会迷惑。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令人感激,存公心、去私欲,所以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畏惧困难,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第十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称赞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一旦赞许、称赞不合礼法实践,从事第十则思考: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这句话?克己:约束自我欲望。复礼:言行归附礼制。两者结合不可分割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要有边界感,懂得知止。反面事例偷拍、传播隐私影像,触犯法律职场 “听谣传谣”,破坏团队信任公众人物 “口无遮拦”,败坏形象遭抵制官员 “贪腐受贿”,违背公职之礼身陷囹圄第十一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一个字介词,可以翻译成“给”宽恕第十一则思考: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道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具体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与他人。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恕”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日常做法班级小组合作:不把 “麻烦事” 推给别人同学交往:不强迫别人迁就自己的 “偏好”宿舍集体生活:不把 “自己的方便” 建立在别人的 “困扰” 上课堂纪律:不打扰别人的 “学习节奏”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第十二则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激发人的感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讽刺时政近侍奉第十二则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兴”《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读《诗经》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这种感情,并使自己的感情受到熏陶。因而《诗经》起到了影响人们心志的作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举例:《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者在看到 “雎鸠和鸣” 时,自然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从而被 “感发” 出对理想爱情的向往。第十二则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观”“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映。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举例:《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此处的 “观”,不仅能看到 “统治者剥削百姓” 的社会现实,更能 “察” 到诗人(或民间劳动者)的反抗意识。第十二则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群”《诗经》通过诗歌的吟唱、分享,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思想交流,从而增强群体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在古代,《诗经》常被用于宴饮、祭祀、朝会等集体场合,成为维系社会关系的 “纽带”。举例:《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在宴饮场合吟唱《鹿鸣》,既能表达主人对宾客的礼遇,也能让宾客感受到群体的温暖,从而巩固贵族之间的政治联盟与社交关系。第十二则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群”《诗经》通过诗歌的吟唱、分享,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思想交流,从而增强群体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在古代,《诗经》常被用于宴饮、祭祀、朝会等集体场合,成为维系社会关系的 “纽带”。举例:《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在宴饮场合吟唱《鹿鸣》,既能表达主人对宾客的礼遇,也能让宾客感受到群体的温暖,从而巩固贵族之间的政治联盟与社交关系。第十二则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举例:《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中未直接指责统治者,却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将亡国之痛融入时空的苍茫感中。第十二则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事父、事君”事父:《小雅 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以诗感怀父母养育之艰,助人体悟孝亲本心,践行侍奉父母之责。事君:《大雅 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借诗传递贤臣劝君恤民的主张,为侍奉君主、辅佐仁政提供价值参照。第十二则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事父、事君”事父:《小雅 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以诗感怀父母养育之艰,助人体悟孝亲本心,践行侍奉父母之责。事君:《大雅 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借诗传递贤臣劝君恤民的主张,为侍奉君主、辅佐仁政提供价值参照。第十二则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识鸟、兽、草、木之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古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像现代这么多,信息也没有现在这么集中,获取起来也没有这么方便。而《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所以孔子特别提倡学《诗》,以诗教,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获取这些知识。总结概括04内容分类君子人格(第4、5、6、7、9章)君子之学(第1、3、8、12章)君子与“仁”(第2、10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要重义轻利。君子要自我反省。君子要文质彬彬。君子要任重道远。君子要仁智勇兼备。君子人格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才是好学之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执着勇敢,不畏牺牲。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持之以恒,进与退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继续努力。君子之学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君子应学习《诗经》,这样可以兴、观、群、怨。君子之学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要以仁为本,重视仁心的培养。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成为仁者需要克己复礼。君子与仁思想探知思考: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课堂小结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