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2.2 人的社会化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2.2 人的社会化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2.2 人的社会化 教学设计
第二课 在社会中健康成长
第二课时 养成亲社会行为
一、核心素养目标
1. 道德修养: 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和表现,懂得谦让、分享、帮助他人等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增强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能力。
2. 健全人格: 通过反思与实践,培养合作、分享、关心社会的积极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3. 法治观念: 认识到遵守社会公德、参与社会实践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强化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
4. 责任意识: 初步树立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志向,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亲社会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含义、表现及其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意义。
难点: 引导学生将亲社会认知转化为持续的行动意愿,并在真实生活中践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视频片段、讨论题)
学生课前实践活动记录表(可选)
小组讨论卡片、海报纸、彩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对话,引发思考(5分钟)
展示材料: 呈现“生活观察”中四位同学关于参加“节能降碳”社会实践活动的讨论。
提问: “你更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学习不止在课堂,社会也是大课堂;
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贡献力量;
参与实践有助于了解社会、提升自我。
引出课题: 这些行为都属于“亲社会行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二)探究新知:层层深入,理解内涵(20分钟)
1.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5分钟)
阅读教材P13,找出定义并齐读:
“亲社会行为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举例说明: 谦让、分享、帮助、关心社会等。
互动: 请学生补充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例子(如:让座、捐款、做志愿者等)。
2. 亲社会行为的意义?(7分钟)
案例分析: “墨缘·大手拉小手”活动(教材P13)
小组讨论:
小东和伙伴们付出了什么?
他们收获了什么?
这种行为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板书归纳:
对个人: 提升能力、获得认可、养成好习惯
对社会: 传递温暖、促进和谐、增添正能量
3. 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8分钟)
看图说话: 展示教材P14四幅图(整理图书、参观工厂、博物馆、治沙活动)
小组选择一幅图,讨论:
图中行为属于哪种亲社会行为?
它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归纳总结:
主动了解社会、关注发展
遵守公德、融入社会
热心帮助、积极参与实践
(三)深化感悟:阅读引领,立志践行(8分钟)
朗读感悟: 习近平寄语青年(教材P15)
请学生朗读并谈谈感受。
引导思考:我们如何“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启思导行: 如果你要设计一次亲社会实践活动,你会选择什么主题?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与板书(4分钟)
学生总结: 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决心?
教师升华: 亲社会行为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五、板书设计
养成亲社会行为
一、是什么 符合道德、有益他人与社会 举例:谦让、分享、帮助
二、为什么 对个人:提升能力、获得认可、养成好习惯 对社会:传递温暖、促进和谐、增添正能量
三、怎么做 1、了解社会、关注发展 2、遵守公德、融入社会 3、帮助他人、参与实践
六、随堂练习
情境分析题(任选一题):
1. 如果你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老人没有座位,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2. 学校组织“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请列出至少三种。
七、教学反思
亮点:
通过真实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能联系自身经历,分享实践收获,增强了课堂的代入感和感染力。
不足:
部分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需更多情境模拟加深理解。
时间较紧,小组讨论环节可适当延长。
改进方向:
后续可开展“亲社会行为周”实践活动,让学生记录并分享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可引入视频资源或邀请社区志愿者进课堂分享,增强真实感和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