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衡水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衡水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七星海邻泰国湾,呈L形向两翼延伸,占柬埔寨优质海岸线的二分之一,是东南亚的几何中心。位于此地的柬中综合投资开发试验区(简称柬中试验区),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标杆项目,该试验区正在成为国内外企业抢滩东南亚市场、实现产业国际化布局的优选热土。下图为七星海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七星海柬中试验区成为企业产业国际化布局优选热土的区位优势有( )
①多重政策红利,政府支持力度大②生态环境优质,文旅资源种类多
③劳动力文化素质较高,市场广阔④位于东南亚几何中心,交通通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七星海柬中试验区适宜布局的产业有( )
A.造船业、钢铁业、电子制造业 B.文旅业、康养业、新型制造业
C.石化工业、航天制造业 D.风能发电、海水养殖业
3.七星海柬中试验区1/3为保护用地,推测其规划的主要项目有( )
①设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②沿海滩涂地的保护③盐碱地的改善与治理④预留动植物栖息地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24年,河北养元企业生产的“六个核桃”饮料,凭借其“新疆、云南、太行山区核桃采购超一亿公斤的年需求量”项目入选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榜单。“六个核桃”生产链条长,横跨一二三产业链,涉及原料种植、产品加工、物流运输、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六个核桃”的新疆核桃种植地主要分布在( )
A.天山山脉 B.阿尔泰山脉 C.山麓绿洲 D.塔里木盆地内部
5.“六个核桃”每年上亿公斤的需求量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表现是( )
A.稳定种植收益,延长产业链条 B.保持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实力
C.改良种植条件,防御水土流失 D.完善交通网络,改善生态环境
6.为进一步提高核桃品质,种植区应当( )
A.防御自然灾害,保障稳产和高产 B.建立科研基地,成立种植示范园
C.开辟核桃源产地,扩大原料来源 D.推广智能化种植,提高生产效率
北海道位于日本最北部,是日本四大岛屿之一,气候与日本其他岛屿存在显著差异。下图为某年某日北海道主要城市最高与最低气温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日,北海道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西部沿海高于东部沿海 B.沿海地带低于岛屿内部
C.南部高于北部,沿海高于岛内 D.东部高于西部,岛内高于沿海
8.长期观测显示,冬季根室平均气温偏高于小樽,其原因可能是根室( )
A.受日本暖流增温增湿影响 B.位于寒冷的冬季风背风面
C.地处平原,海拔较低 D.气候干旱,光照较多
9.该日,北海道整体气温日较差较大,说明该日岛上大部分城市的天气状况为( )
A.阴雨连绵 B.寒潮袭来 C.晴朗少云 D.狂风暴雨
库克群岛位于南太平洋上,由15个岛屿组成。其中拉罗汤加岛陆地面积67平方千米,多山地,多河流,土壤肥沃,盛产蔬菜和热带水果。如图为拉罗汤加岛山地和水系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拉罗汤加岛的成因类型为( )
A.珊瑚岛 B.大陆岛 C.火山岛 D.冲积岛
11.拉罗汤加岛上河流的水文特点是( )
A.河道弯曲,河床淤高 B.河道开阔,河海连片
C.流量较大,汛期较短 D.含沙量小,水流湍急
12.岛上北部河流流程多长于南部,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格局 B.降水差异 C.流域面积 D.径流多少
研究发现拉尼娜年,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和碳汇量(生态系统通过生物吸收、化学吸附和物理滞留等方式,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的总量)将发生变化。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及国际机构的监测数据,2025年秋冬季(约10月至次年1月)拉尼娜再次发展的概率约为40%~60%,而厄尔尼诺出现的概率不足20%。如图示意拉尼娜现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与厄尔尼诺相比,拉尼娜导致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海—气作用发生的变化是( )
A.西部海洋通过蒸发传递的热量减少 B.东部海洋以接受大气逆辐射热量为主
C.西部海洋对流运动减弱 D.东部海洋辐射强度增大
14.拉尼娜年,秘鲁渔场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是( )
A.加快碳循环,促进碳中和 B.利于碳交易,减少碳排放
C.碳汇量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增多 D.碳汇量增加,大气二氧化碳减少
中科院科研团队历时5年,通过在我国长江以南所选的14个点位获取的地层剖面钻孔数据,研究了过去2万年来植被随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变化规律,并发现近年来,华南地区植被绿度(植被覆盖度与生长状态的量化指标)空间变化显著。如图为中国南方植被分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研究表明,2万年以来中国南方气候的变化规律是( )
A.暖—冷—暖 B.冷—暖 C.暖—冷 D.冷—暖—冷
16.约4000年前中国南方森林火烧痕迹增加,说明当时人类活动的特点是( )
A.种植水稻 B.修筑梯田 C.驯化动物 D.刀耕火种
17.近年来,华南地区植被绿度空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湿地面积扩大 B.全球气候变暖 C.土地利用类型 D.海岸线的变迁
青海省地广人稀,主要城市之间距离均在500千米以上,民航成为其交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青海省依托“一带一路”西部枢纽定位,积极拓展国内和国际航线。目前,青海省已确定了“一主八辅”民用机场格局。下图示意青海省已建、在建民航机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青海省重视发展民航交通建设的自然原因有( )
①地域辽阔,气候高寒②沼泽众多,河网密布③冻土深厚,分布广泛④冰山雪原,地质复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青海省民航机场大多选址于( )
A.河漫滩、山坡 B.沙漠、U形谷 C.峡谷、雪峰 D.戈壁滩、高原
20.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是青海省最大的民航机场,其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地广人稀,发展空间大 B.位于河谷,地形平坦
C.位于西北交通节点,客货流量大 D.机场等级高,实现全天候飞行
有关研究表明,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东京—大阪)设置高铁站的城镇人口增长率比未设置高铁站的城镇平均高22%,设置高铁站的城镇基建、工业、商品批发和零售等产业的增长率也比未设置高铁站的城镇高16%~34%。这些都充分说明,高铁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影响人口迁移的机理是( )
A.实现就业人员在城郊间钟摆式移动 B.缩短时空距离,提高城市辐射功能
C.促使生产要素向沿线大城市集聚 D.与城市地铁接轨,利于职住分离
22.随着高铁网络不断增加,我国人口迁移的热点城市可能是( )
A.大亚湾都市圈 B.本省区的省会城市 C.东北中等城市 D.高铁沿线中小城市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规划构建蓝绿交织、和谐自然、功能完善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将确保新区绿地、水域空间占比70%以上,这意味着新城的绿色生态面积非常大,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占地则不能超过30%。如图为雄安新区用地规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雄安新区起步区和外围组团均位于白洋淀以北,其合理的解释是其以北( )
A.占地面积小,节省建筑用地 B.位于上风向,利于环境保护
C.环境优美,生活与工作便利 D.地势较高,洪涝灾害威胁小
24.雄安新区组团式结构对城市空间利用的重要意义是( )
①促进空间集约利用,遏制无序蔓延②优化功能区布局,扩大城乡交错带
③防御自然灾害,削弱城市热岛效应④避免人口、产业过度集中,提升人居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综合题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祁连山系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以来随着青藏高原逐步向北扩展,被认为是最晚卷入青藏高原的年轻山地。这座山系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在4000~4500米,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山脉和山谷组成。如图为祁连山地形分布图。
(1)从内力因素角度,阐释晚新生代以来祁连山系的形成过程。
(2)说明祁连山系对河西走廊绿洲形成的重要作用。
(3)祁连山发育和保存有众多的河流阶地,分析其阶地地貌的形成原因。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滇西北高寒山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包括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个行政区。这里山地海拔4000米以上,河谷海拔1500~2500米。高寒畜牧业是该区域重要的支柱产业,主要产品有酥油、奶产品、牛羊肉、毛毯等。近30年来,气候暖干化等原因导致滇西北牧区牧草供给不足。在此背景下,某团队提出滇西北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特色高原畜牧业平衡发展的途径;通过“水热资源异位调配”形成高寒牧区和河谷农区的垂直农牧业系统。如下图为滇西北高寒山区分布图。
(1)分析近30年来,滇西北牧区牧草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
(2)说明滇西北河谷地带“水热资源异位调配”的有利自然条件。
(3)阐释垂直农牧业系统对于滇西北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内陆湖,主要依赖伊犁河供水。苏联时期的工业活动,尤其是铜矿开采和农业灌溉,导致湖泊重金属和营养物质积累,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通过近二十年的生态治理,该湖泊正逐步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其中治理的方法是在湖泊东岸的伊犁河入湖口,建设了一个约80公顷的人工湿地,湿地内种植了大量的芦苇,密度高达15株/m ;同时利用化学手段,降低了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如图示意巴尔喀什湖水系分布。
(1)指出巴尔喀什湖环境恶化给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危害。
(2)分析伊犁河入湖口人工湿地治理湖泊污染的原理。
(3)为巴尔喀什湖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建言献策。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C A B C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B D B D C B D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B D D
25.(1)晚新生代以来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挤压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断层构造带;受青藏高原逐步向北扩展的板块挤压作用,褶皱断层构造带内差异性隆起和凹陷,形成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山岭、谷地与盆地等地貌单元,在长期挤压作用下,逐渐塑造出呈西北—东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山谷组成的祁连山系,实现从地壳变形到山系形成的过程。
(2)祁连山系海拔高,冰川积雪面积大,且山地降水相对较多,成为流向河西走廊的河流的发源地;这些河流在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下,携带大量泥沙在山系出山口处形成冲(洪)积扇;河水下渗补给地下水,泥沙沉积发育肥沃的土壤,促进植物生长和环境改善,逐渐形成绿洲。
(3)在板块运动相对平静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河漫滩;在板块运动的活跃期,地壳不断抬升,河流的下蚀作用剧增,原来的河漫滩被切割;随着河流继续下蚀,被切割的河漫滩堆积物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地貌。
26.(1)受气候暖干化的影响,滇西北高寒山区降水减少,土壤干燥,土地生产力下降,产草量下降;高原畜牧业发展,放牧的牲畜数量有可能上升,土地承载压力增大,牧草短缺,供应不足。
(2)滇西北高寒山区河谷地带气候温暖,降水较多,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利用荒草坡和休闲农田种植牧草,将丰富的水热土资源转化为牧草产能,供给高寒牧场。
(3)对高寒畜牧业:保障牧草供应,提高了特色畜产品产量及牧民收入;保护草地生态。
对河谷农业:河谷农业区闲置土地资源盘活并形成新的农业增收点,除发展牧草种植,也可发展饲料加工等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
整体上构建高寒畜牧业与河谷农业垂直互补的产业协同发展系统,形成“牧—农”良性互动,发挥区域垂直水热资源优势,提升整体产业抗风险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27.(1)生物多样性锐减、鱼类资源枯竭、鸟类栖息地丧失;水质恶化与富营养化,水资源短缺;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土地荒漠化扩大;支柱产业(渔业、农业、旅游业)衰退、农业灌溉及生活用水受到污染,居民健康受损、生存环境恶化。
(2)湿地中的芦苇能够通过根系吸收和降解水中的重金属和营养物质;湿地水流缓慢,利于有机质和重金属随泥沙沉积;湿地中的微生物能够降解、分解有机质和有害物质,缓解巴尔喀什湖的富营养化状况,降低水中的重金属含量。
(3)建立跨境合作机制,制定与实施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协定;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实现污水达标排放;以生态旅游业替代高耗水工业,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建立湖泊生态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