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INCLUDEPICTURE "节.tif" INCLUDEPICTURE "../../节.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节.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节.tif" \* MERGEFORMAT1.4 物质性质的探究INCLUDEPICTURE "空上.tif" INCLUDEPICTURE "../../空上.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空上.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空上.tif" \* MERGEFORMATINCLUDEPICTURE "课标解读中.tif" INCLUDEPICTURE "../../课标解读中.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标解读中.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标解读中.tif" \* MERGEFORMAT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能区分常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知道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INCLUDEPICTURE "课标解读下.tif" INCLUDEPICTURE "../../课标解读下.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标解读下.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标解读下.tif" \* MERGEFORMATeq \o(\s\up7( INCLUDEPICTURE "课前梳理.tif" INCLUDEPICTURE "../../课前梳理.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前梳理.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前梳理.tif" \* MERGEFORMAT ),\s\do5( ))知识点一 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镁、汽油等在氧气中都能燃烧,这种性质必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镁、汽油等在氧气中都能燃烧的化学性质叫作可燃性。常见的化学性质还有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2.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熔沸点、硬度等。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而化学性质则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知识点二 铜受热变黑原因的探究1.探究活动。探究步骤 内容提出问题 将一小段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由红棕色变成黑色,为什么?形成假设 假设1:铜片变黑,是因为火焰中的烟灰附着在铜片上 假设2:铜片变黑,是因为它在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预测1:若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 预测2:若把铜片放在试管中加热,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 预测:若将铜片在真空或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铜片的颜色将不变设计并实施实验 用洁净的白色抹布轻轻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 将一段光亮的铜片装在敞口的试管中,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试管,观察铜片是否变色 将铜片放入试管,用胶塞塞紧试管并将其抽成真空,密封加热 用银白色的金属铝箔将铜片严密包裹,压紧,不留空隙,以保证隔绝空气,然后加热铝箔,一定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冷却后打开包裹的铝箔,观察铜片是否变色获取证据、分析解释 现象 黑色部分不能被擦掉 铜片表面变黑 铜片表面不变黑判断 预测1错误 预测2错误 预测正确假设1不成立 假设2成立解释 铜片在空气中经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物质不是烟灰 铜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不变色;铜片在敞口的试管中加热后变黑,是因为铜片在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新物质形成结论 铜片在加热条件下,在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物质反思评价 生成物的鉴别 取铜片上的黑色物质放入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硫酸,加热,黑色物质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结论 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原黑色物质为氧化铜反思评价 铜在空气或氧气中受热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所以上述结论正确表达交流 以上铜片发生的化学反应可用文字表达:铜 + 氧气 氧化铜(Cu) (O2) (CuO)(括号里给出的是相应物质的化学符号)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铜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变化,来验证铜受热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新物质氧化铜,而不是烟灰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INCLUDEPICTURE "../../25-27B.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5-27B.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5-27B.tif" \* MERGEFORMAT3.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1)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是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软件组成的,能与计算机连接,用于采集定量数据的数字化智能实验技术系统,可采集实验过程中的气体含量、温度等数据。(2)利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探究铜和氧气的反应。探究步骤 内容提出问题 铜片和空气中的什么物质发生了反应?实验验证 使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测定反应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得出结论 铜受热一段时间后,装置中的氧气含量不断减少,证明铜与氧气发生了反应INCLUDEPICTURE "../../25-28B.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5-28B.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5-28B.tif" \* MERGEFORMATINCLUDEPICTURE "../../25-29B.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5-29B.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5-29B.tif" \* MERGEFORMAT4.实践活动。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的差异。(1)提出问题:我们一生中不断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有没有差别呢?(2)形成假设。a.吸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b.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3)设计并实施实验。提示信息:木条燃烧要有氧气参与,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作用,使石灰水变浑浊。当参与作用的二氧化碳含量较多时,浑浊现象出现得较快,且较明显。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作为空气样品;再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参考上述“提示信息”进行实验活动,比较呼出气体与新鲜空气中成分含量的差异。①借助以下图示设计实验,验证假设a。图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与结论INCLUDEPICTURE "../../25-30B.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5-30B.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5-30B.tif" \* MERGEFORMAT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现象:空气中的木条继续燃烧,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多,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少②设计实验,验证假设b。图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与结论INCLUDEPICTURE "../../25-31B.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5-31B.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5-31B.tif" \* MERGEFORMAT 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样品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4)解释与结论。解释:第一个实验中空气中的木条继续燃烧,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说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的多;第二个实验中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气体的少。结论:吸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INCLUDEPICTURE "提示信息3-.tif" INCLUDEPICTURE "../../提示信息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提示信息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提示信息3-.tif" \* MERGEFORMAT用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在集气瓶中装满水(不能留有气泡),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集气瓶倒扣在水槽中。将吸管插入集气瓶内,嘴对着吸管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的水被完全排出(看到集气瓶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说明水已排完)。在水下用玻璃片盖好瓶口,取出、正放在实验台上。知识点三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类型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或味道)、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导热性和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和吸水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活动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示例 如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 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硫酸铜溶液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大理石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本质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知识点四 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与联系类型 物质性质 物质变化区别 物质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通常用“能”“会”“可”“易”“难”“具有”等词语来表达示例: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酒精易挥发——物理性质;铁会生锈——化学性质 物质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变化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可用“在”“了”等字眼描述“变”的过程示例:汽油燃烧——化学变化;酒精挥发——物理变化;铁生锈——化学变化联系INCLUDEPICTURE "提示信息3.tif" INCLUDEPICTURE "../../提示信息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提示信息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提示信息3.tif" \* MERGEFORMAT物质的物理性质不一定需要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可以直接观察,也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测定。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直接观察即可得到;物质的密度可以通过测量一定体积内物质的质量来得到。eq \o(\s\up7( INCLUDEPICTURE "课堂解析.tif" INCLUDEPICTURE "../../课堂解析.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解析.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解析.tif" \* MERGEFORMAT ),\s\do5( )) 重难点一 物质性质物质性质是物质的基本特征,通常用“能”“会”“可”“易”“难”“有”等词语来表达。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是可以直接观察(感知)到的物理性质;物质的溶解性、密度等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测定,也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跟踪训练]1.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D )A.无色液体 B.有特殊气味C.易挥发 D.能燃烧 重难点二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在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属性是物质性质,同时物质性质又决定着物质变化。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如下:INCLUDEPICTURE "../../25-32B.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5-32B.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5-32B.tif" \* MERGEFORMAT[跟踪训练]2.物质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 )A.氢气冶炼金属B.石墨作电极C.干冰作制冷剂D.铜丝作导线 重难点三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1)易混淆物质变化和性质。描述性质时一般有“具有某某性”或“某物质‘能’(或‘会’‘易’‘可以’等)怎样”,而描述变化的语句一般没有上述字眼。如“碳能在空气中燃烧(或碳具有可燃性)”是碳的化学性质,而“碳在空气中燃烧”描述的是化学变化。(2)误认为物理性质都需要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事实上,有些物理性质可通过感官感知,如颜色、气味等,有些物理性质可通过仪器测量,如熔沸点、密度等。[跟踪训练]3.下列物质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B )A.氧气无色无臭B.碳酸易分解C.活性炭有吸附性D.酒精易挥发eq \o(\s\up7( INCLUDEPICTURE "课后练习.tif" INCLUDEPICTURE "../../课后练习.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后练习.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后练习.tif" \* MERGEFORMAT ),\s\do5( ))INCLUDEPICTURE "三角.tif" INCLUDEPICTURE "../../三角.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三角.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三角.tif" \* MERGEFORMAT 基础巩固1.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为能立即确定它是什么溶液,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C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C.进行实验 D.交流讨论2.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中涉及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 )A.火上浇油 B.刻舟求剑C.铁杵成针 D.滴水成冰3.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沸点是-10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由上述信息可知,二氧化硫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C )A.无色B.有刺激性气味C.有毒D.易液化,密度比空气的大4.王小波同学在厨房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白糖。就“可能是白糖”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5.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B )①甲烷用作燃料②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③氧气用于气焊④干冰用作制冷剂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①②③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B )A.氢气可作高能燃料B.氦气可以填充飞艇C.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D.氧气可以供给呼吸7.如图是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差异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B.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C.该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D.滴入石灰水振荡集气瓶,有利于气液充分接触,产生更明显现象INCLUDEPICTURE "三角.tif" INCLUDEPICTURE "../../三角.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三角.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三角.tif" \* MERGEFORMAT 能力达标8.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与“金属铜的性质探究”活动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给金属铜加热就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B.得出结论主要是通过猜想假设来完成的C.铜在氧气中加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铜+氧气―→氧化铜D.金属铜加热变黑表明发生了化学变化9.木炭是一种常见的物质,根据下面的描述填空。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将木炭粉碎;④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答案:① ③ ② ④10.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冬奥会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真正意义上的“零碳排放”,是绿色办奥理念的具体体现。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主要燃料的氢气,有以下性质:①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的小;③难溶于水;④具有可燃性;⑤具有还原性;⑥可用作高能燃料;⑦可用于冶炼金属。(1)属于描述氢气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2)属于描述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3)属于氢气用途的是____________。答案:(1)①②③ (2)④⑤ (3)⑥⑦INCLUDEPICTURE "三角.tif" INCLUDEPICTURE "../../三角.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三角.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三角.tif" \* MERGEFORMAT 素养提升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臭氧(化学式为O3)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材料2 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材料3 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1)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①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材料3中氧气转化为臭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臭氧是淡蓝色气体 ②臭氧具有强氧化性 ③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2)氧气臭氧(3)氢气;利:燃烧产物无污染;弊:存储、运输较为困难,且制备能耗大(合理即可)12.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INCLUDEPICTURE "../../25-61Y.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5-61Y.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5-61Y.TIF" \* MERGEFORMAT(1)A、B两个锥形瓶中的试剂X是________________。(2)已知吸气和呼气都是通过呼吸口进行的,当关闭a,打开b时,进行的是________(填“呼气”或“吸气”)操作;接着再关闭b,打开a,进行相反操作,连续重复三次,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是锥形瓶________(填“A”或“B”)中的溶液。(3)由此得出,人体吸入气体比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___(填“高”或“低”)。答案:(1)澄清石灰水 (2)吸气 A (3)低1.4 物质性质的探究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能区分常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知道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eq \o(\s\up7(),\s\do5( ))知识点一 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镁、汽油等在氧气中都能燃烧,这种性质必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镁、汽油等在氧气中都能燃烧的化学性质叫作可燃性。常见的化学性质还有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2.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熔沸点、硬度等。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而化学性质则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知识点二 铜受热变黑原因的探究1.探究活动。探究步骤 内容提出问题 将一小段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由红棕色变成黑色,为什么?形成假设 假设1:铜片变黑,是因为火焰中的烟灰附着在铜片上 假设2:铜片变黑,是因为它在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预测1:若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 预测2:若把铜片放在试管中加热,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 预测:若将铜片在真空或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铜片的颜色将不变设计并实施实验 用洁净的白色抹布轻轻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 将一段光亮的铜片装在敞口的试管中,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试管,观察铜片是否变色 将铜片放入试管,用胶塞塞紧试管并将其抽成真空,密封加热 用银白色的金属铝箔将铜片严密包裹,压紧,不留空隙,以保证隔绝空气,然后加热铝箔,一定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冷却后打开包裹的铝箔,观察铜片是否变色获取证据、分析解释 现象 黑色部分不能被擦掉 铜片表面变黑 铜片表面不变黑判断 预测1错误 预测2错误 预测正确假设1不成立 假设2成立解释 铜片在空气中经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物质不是烟灰 铜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不变色;铜片在敞口的试管中加热后变黑,是因为铜片在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新物质形成结论 铜片在加热条件下,在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物质反思评价 生成物的鉴别 取铜片上的黑色物质放入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硫酸,加热,黑色物质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结论 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原黑色物质为氧化铜反思评价 铜在空气或氧气中受热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所以上述结论正确表达交流 以上铜片发生的化学反应可用文字表达:铜 + 氧气 氧化铜(Cu) (O2) (CuO)(括号里给出的是相应物质的化学符号)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铜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变化,来验证铜受热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新物质氧化铜,而不是烟灰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3.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1)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是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软件组成的,能与计算机连接,用于采集定量数据的数字化智能实验技术系统,可采集实验过程中的气体含量、温度等数据。(2)利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探究铜和氧气的反应。探究步骤 内容提出问题 铜片和空气中的什么物质发生了反应?实验验证 使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测定反应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得出结论 铜受热一段时间后,装置中的氧气含量不断减少,证明铜与氧气发生了反应4.实践活动。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的差异。(1)提出问题:我们一生中不断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有没有差别呢?(2)形成假设。a.吸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b.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3)设计并实施实验。提示信息:木条燃烧要有氧气参与,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作用,使石灰水变浑浊。当参与作用的二氧化碳含量较多时,浑浊现象出现得较快,且较明显。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作为空气样品;再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参考上述“提示信息”进行实验活动,比较呼出气体与新鲜空气中成分含量的差异。①借助以下图示设计实验,验证假设a。图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与结论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现象:空气中的木条继续燃烧,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多,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少②设计实验,验证假设b。图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与结论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样品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4)解释与结论。解释:第一个实验中空气中的木条继续燃烧,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说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的多;第二个实验中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气体的少。结论:吸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知识点三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类型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或味道)、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导热性和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和吸水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活动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示例 如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 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硫酸铜溶液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大理石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本质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知识点四 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与联系类型 物质性质 物质变化区别 物质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通常用“能”“会”“可”“易”“难”“具有”等词语来表达示例: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酒精易挥发——物理性质;铁会生锈——化学性质 物质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变化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可用“在”“了”等字眼描述“变”的过程示例:汽油燃烧——化学变化;酒精挥发——物理变化;铁生锈——化学变化联系eq \o(\s\up7(),\s\do5( )) 重难点一 物质性质物质性质是物质的基本特征,通常用“能”“会”“可”“易”“难”“有”等词语来表达。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是可以直接观察(感知)到的物理性质;物质的溶解性、密度等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测定,也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跟踪训练]1.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液体 B.有特殊气味C.易挥发 D.能燃烧 重难点二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在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属性是物质性质,同时物质性质又决定着物质变化。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如下:[跟踪训练]2.物质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氢气冶炼金属B.石墨作电极C.干冰作制冷剂D.铜丝作导线 重难点三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1)易混淆物质变化和性质。描述性质时一般有“具有某某性”或“某物质‘能’(或‘会’‘易’‘可以’等)怎样”,而描述变化的语句一般没有上述字眼。如“碳能在空气中燃烧(或碳具有可燃性)”是碳的化学性质,而“碳在空气中燃烧”描述的是化学变化。(2)误认为物理性质都需要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事实上,有些物理性质可通过感官感知,如颜色、气味等,有些物理性质可通过仪器测量,如熔沸点、密度等。[跟踪训练]3.下列物质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无色无臭B.碳酸易分解C.活性炭有吸附性D.酒精易挥发eq \o(\s\up7(),\s\do5( ))基础巩固1.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为能立即确定它是什么溶液,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C.进行实验 D.交流讨论2.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中涉及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火上浇油 B.刻舟求剑C.铁杵成针 D.滴水成冰3.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沸点是-10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由上述信息可知,二氧化硫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A.无色B.有刺激性气味C.有毒D.易液化,密度比空气的大4.王小波同学在厨房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白糖。就“可能是白糖”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5.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①甲烷用作燃料②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③氧气用于气焊④干冰用作制冷剂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①②③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氢气可作高能燃料B.氦气可以填充飞艇C.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D.氧气可以供给呼吸7.如图是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差异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B.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C.该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D.滴入石灰水振荡集气瓶,有利于气液充分接触,产生更明显现象能力达标8.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与“金属铜的性质探究”活动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给金属铜加热就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B.得出结论主要是通过猜想假设来完成的C.铜在氧气中加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铜+氧气―→氧化铜D.金属铜加热变黑表明发生了化学变化9.木炭是一种常见的物质,根据下面的描述填空。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将木炭粉碎;④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10.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冬奥会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真正意义上的“零碳排放”,是绿色办奥理念的具体体现。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主要燃料的氢气,有以下性质:①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的小;③难溶于水;④具有可燃性;⑤具有还原性;⑥可用作高能燃料;⑦可用于冶炼金属。(1)属于描述氢气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2)属于描述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3)属于氢气用途的是____________。素养提升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臭氧(化学式为O3)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材料2 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材料3 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1)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①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材料3中氧气转化为臭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1)A、B两个锥形瓶中的试剂X是________________。(2)已知吸气和呼气都是通过呼吸口进行的,当关闭a,打开b时,进行的是________(填“呼气”或“吸气”)操作;接着再关闭b,打开a,进行相反操作,连续重复三次,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是锥形瓶________(填“A”或“B”)中的溶液。(3)由此得出,人体吸入气体比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___(填“高”或“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 学生版.doc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