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韩 愈 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B.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C.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D.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答案:D (“李愬”作后句的主语,其后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愬妻”是指另一事件,其前应断开;“禁中”是“出入”的对象,不能断开;“命翰林学士段文昌”是“诏令”的内容,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D。)2.下列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博士”是指博学的人士,因韩愈知识渊博,学识丰富,被称为国子监中博学的人。C.“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D.“元和十二年”是唐宪宗的年号纪年。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答案:B (“博士”是古代官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从小失去父亲,由同族兄长抚养长大,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在前,后来考中进士)B.韩愈说话率直,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没有听从,使得韩愈发怒。(“发怒”的是皇帝)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应是:韩愈对待豪门权贵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答案: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译文: 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县做县令。(2)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译文: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为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5.从本文看,韩愈在为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其行为体现了他在《师说》中的哪些观点?答案: (1)工作:①对年轻的学子孟郊、张籍极力推荐;②无论穷通,都与孟郊、张籍等人论文作诗;③甚至为了鼓励学子求学,让他们吃住在自己家中,即便衣食不继,也毫不介意。(2)这些行为体现了他在《师说》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10-2《师说》学历案一一、【助读资源】1.走近作者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历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因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又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反对因为追求声律和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2.背景展示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第制度仍有沿袭。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写下了《师说》。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3.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先秦和汉朝的散文。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4.文体知识“说”: “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此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二、自主学习(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重点积累加框的词语,翻译右框的重点句子。)(翻译下列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段意:(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段意:)(翻译下列句子: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0.不拘于时,学于余。) ((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段意:(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段意:)三、整体感知1.思考下列四个问题,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①本文为谁而作? ②从文中找出行古道的例子。③当时的社会风气怎样? ④韩愈倡导怎样一种精神?四、文本研读1.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2.《师说》第二段运用了哪几组对比?有什么作用?五、质疑思辨1.本文有哪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观点值得商榷?答 案二、自主学习(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重点积累加框的词语,翻译右框的重点句子。)(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判断句,“……者,……也”表判断)。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疑难问题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最终也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固定句式,“庸……乎”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哪里……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判断句,“……也”表判断)。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师”置于“学”之后)。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并且帮助他学习书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判断句,“……者,……也”表判断)。不知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宾语前置句,“句读”“惑”置于动词“知”“解”之前,“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有的人请教老师,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智的地方。) ((第1段)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凭他来……的)传(传授)道(学说,主张)受(同“授”,传授)业解惑(疑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人非生而(连词,表承接,就)知之(代词,指知识和道理)者,孰(谁)能无惑?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而(连词,表转折,却)不从(跟从)师,其(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为(成为)惑(困惑的问题)也,终不解矣。生乎(相当于“于”,在)吾前,其(人称代词,他)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先乎(相当于“于”,比)吾,吾从而(跟从并且。而:连词,表递进,而且)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道也,夫(发语词)庸(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岂”)知其(人称代词,他的,他们的)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师之所存也。段意:提出中心论点,总论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第2段)嗟乎!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道:风尚)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传(流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其(人称代词,他们)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连词,表承接,就)问焉(之,代指老师);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益(更加,越发)圣(圣明),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愚人)益愚(愚昧)。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代词,他的)子,择师而教之;于(介词,对于)其身(自己,自身)也,则(却)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未成年的男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其(代词,指书)句读(古时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一句话后的停顿为句,句中短暂停顿为读。此指断开句子的知识)者,非吾所谓(所说的)传其(指示代词,那)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宾语前置标志)不知,惑之不解,或(代词,有的)师(学习)焉,或不(同“否”)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而大遗(大的方面放弃。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遗:放弃,舍弃),吾未见其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也。)(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这些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集在一起讥笑他。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羞愧,(以)官职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乎谄媚了(省略句)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赶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过,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状语后置句,“于时拘”“于余学”;被动句,“于”表被动)。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巫医(以祈祷鬼神为人治病的人)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之(代词,这些)人,不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相师(拜别人为师)。士大夫(指官僚阶层或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之(指示代词,这,这些)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如此之类),则群(名词作状语,成群地)聚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笑之。 问之,则曰:“彼(代词,他)与彼年相若(相似,差不多)也,道(名词,学问)相似也,位卑(形容词,低下)则足(可以,能够)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耻),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呜呼!师道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不复(恢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与同列,看不起。齿:并列,排列),今其智乃(竟,反而)反不能及(赶得上,比得上),其(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可怪也欤(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段意: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3段)圣人无常师(固定的老师)。孔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指示代词,这些)徒(同类的人),其(人称代词,他们的)贤(贤能)不及(比得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连词,表承接,就)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超过,胜过)于(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弟子,闻道(懂得道理)有先后,术业(学术技艺)有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是而已。段意: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副词,普遍、全面)习之,不拘(拘泥,束缚)于(介词,被)时(时俗),学于(介词,向)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连词,表目的,来)贻(yí,赠送)之。段意: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缘起。)三、整体感知1.思考下列四个问题,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答案]: ①从师标准;②自比;③对自己与对孩子;④横比;⑤引证;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⑦奖励后学(赠李蟠)四、文本研读1.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2.《师说》第二段运用了哪几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①第二段中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组对比。第一,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的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②通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从而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五、质疑思辨1.本文有哪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观点值得商榷?(1)《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①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拓展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②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这种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③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2)在对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态度上,虽然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但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意看,对前者存有偏见。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10-2《师说》学历案二一、语言积累1.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或师焉,或不焉(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 ;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 ;今义:小学学校教育。)(6)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7)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3.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①吾师道也( ) ②小学而大遗( )③圣益圣,愚益愚( ) ④不耻相师( )⑤孔子师郯子( ) ⑥耻学于师( )⑦吾从而师之( ) ⑧则群聚而笑之( )4.辨析多义词的意义与用法(1)师 ①从而师之( ) ②吾师道也( ) ③则耻师焉(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⑤十年春,齐师伐我( )(2)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吾师道也(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道相似也( ) ⑥会天大雨,道不通( )⑦余嘉其能行古道( ) ⑧不足为外人道也( )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④为五百人立传( )(4)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内惑于郑袖( )(5)乃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②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③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 ④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⑦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其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⑥其可怪也欤( )⑦其皆出于此乎( )(7)之 ①择师而教之( ) ②郯子之徒( )③句读之不知( ) ④士大夫之族( )⑤古之圣人( ) 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⑦吾从而师之( )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5.翻译下列句子,写出下列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 )译文:(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式: )译文:(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 )译文:(4)不拘于时。(句式: ) 译文:(5)耻学于师。(句式: ) 译文:(6)其皆出于此乎?(句式: ) 译文:(7)其可怪也欤!(句式: ) 译文:(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式: )译文:6.解释下列词语,掌握文化常识。① 句读:② 六艺:③ 经传:④ 巫医: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B.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C.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D.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2.下列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博士”是指博学的人士,因韩愈知识渊博,学识丰富,被称为国子监中博学的人。C.“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D.“元和十二年”是唐宪宗的年号纪年。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从小失去父亲,由同族兄长抚养长大,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B.韩愈说话率直,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没有听从,使得韩愈发怒。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译文:(2)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译文:5.从本文看,韩愈在为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其行为体现了他在《师说》中的哪些观点?答:答案一、语言积累1.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随)和连词“而”。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 今义:小学学校教育。(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7)年十七,好古文古义: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3.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①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②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③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④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⑤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⑧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4.辨析多义词的意义与用法。(1)师①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吾师道也(学习) ③则耻师焉(从师学习)④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2)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学说,主张) ②吾师道也(名词,真理,这里指儒家之道)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名词,道理)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⑤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⑥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⑦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风尚,指从师之道) ⑧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名词,方法) 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词,道德,道义,正义)(3)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为五百人立传(名词,传记)(4)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惑)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内惑于郑袖(动词,迷惑)(5)乃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表转折,竟,反而) ②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副词,表顺承,就)③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副词,才) ④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表判断,是,就是) 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⑦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连词,于是)(6)其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书)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人称代词,他们的) 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那种) ⑥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⑦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推测,大概)(7)之①择师而教之(人称代词,指“子”)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那些)③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④士大夫之族(指示代词,这,这些)⑤古之圣人(结构助词,的) 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⑦吾从而师之(人称代词,他)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指示代词,这些)5.翻译下列句子,写出下列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 判断句 )译文: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式: 判断句 ) 译文: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 宾语前置句 ) 译文: 不知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4)不拘于时。(句式: 被动句 ) 译文: 不受时俗的限制。(5)耻学于师。(句式: 状语后置句 ) 译文: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6)其皆出于此乎?(句式: 固定句式。“其……乎”译为“大概……吗” )译文: 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7)其可怪也欤!(句式: 固定句式。“其……欤”译为“不是……吗” ) 译文: 真是令人奇怪啊!(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式: 固定句式。“庸……乎”表示反问,译为“哪管……呢” )译文: 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6.解释下列词语,掌握文化常识。①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② 六艺:①《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③ 经传: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④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二、拓展阅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B.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C.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D.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答案:D (“李愬”作后句的主语,其后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愬妻”是指另一事件,其前应断开;“禁中”是“出入”的对象,不能断开;“命翰林学士段文昌”是“诏令”的内容,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D。)2.下列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博士”是指博学的人士,因韩愈知识渊博,学识丰富,被称为国子监中博学的人。C.“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D.“元和十二年”是唐宪宗的年号纪年。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答案:B (“博士”是古代官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从小失去父亲,由同族兄长抚养长大,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在前,后来考中进士)B.韩愈说话率直,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没有听从,使得韩愈发怒。(“发怒”的是皇帝)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应是:韩愈对待豪门权贵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答案: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译文: 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县做县令。(2)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译文: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为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5.从本文看,韩愈在为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其行为体现了他在《师说》中的哪些观点?答案: (1)工作:①对年轻的学子孟郊、张籍极力推荐;②无论穷通,都与孟郊、张籍等人论文作诗;③甚至为了鼓励学子求学,让他们吃住在自己家中,即便衣食不继,也毫不介意。(2)这些行为体现了他在《师说》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0-2《师说》学历案一 答案.docx 10-2《师说》学历案二 答案.docx 《韩愈传》详解.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