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意象的角度把握词作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品味诗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学习诗词的炼字艺术。2.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气势美。提高诗词鉴赏能力。3.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和远大抱负。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词,体会词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掌握诗词鉴赏方法。2.体味诗人蕴含于作品中的情感,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齐回顾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中年毛泽东雄视千古的豪迈。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又是什么样的心境和胸怀呢?他的第一首“沁园春”真正展现了他青春理想的起点。这首更早的、奠定其诗词风格基石的作品,就是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今天,让我们通过这首词,见识一下一位“同学少年”的风华正茂。二、课堂活动活动一、感知初读1. 初读正音: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如:沁qìn、橘jú、舸gě、遒qiú等)。2. 聆听范读: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磅礴气势。活动二、情感诵读1. 指导诵读:上阕写景:语调舒展昂扬,充满赞叹之情。“看”字领起的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最后三句“问苍茫大地……”要读出沉思和诘问的语气。下阕叙事抒情:前几句追忆往昔,语速可稍快,带着豪迈与激情。“恰”字领起的七句要读得坚定有力。最后三句“曾记否……”以问句收尾,要读得铿锵激昂,意味深长。2、学生齐读:再次齐声朗读,初步融入词的意境。活动三、赏读诗歌上阙湘江秋景图1、“看”字领起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几个词语概括这幅画面的特点。(小组讨论)意象: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鹰 鱼 万类霜天意境:一幅(色彩绚烂、生机勃勃、壮丽开阔……)的湘江秋景图2、分析具有表现力的字词“万”“遍”写出了红叶的范围广 “尽”表明了数量多 “透”说明了江水清澈见底“争”表现了船主动、昂扬、奋发的状态“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有力之状。 “翔”展示了鱼的轻灵自在3、探究:“谁主沉浮”这个问题有何深意?它在上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深意:这是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沉思考,是革命领导权问题的艺术表述。他号召青年挺身而出,以革命实践争夺民族未来的主导权。作用:由写景自然过渡到抒怀,是全词的“词眼”,承上启下。补充写作背景:1925年,我们国家内忧外困,尚在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之下,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业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镇压。下阙峥嵘岁月图1、思考诗人刻画了怎样的“同学少年”形象?他们的精神风貌如何?明确:刻画了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他们风华正茂、奋发有为、敢于斗争、藐视权贵,有改造旧世界的革命大无畏精神。2、最后三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一代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运用夸张和象征手法,表现了革命青年们力挽狂澜的勇气和豪情,是对“谁主沉浮”的响亮回答:我们!我们革命青年!活动四、思辨悟读诗人问的是“谁主沉浮”,但下阙没有直接回答“我们主沉浮”,而是回忆了一段青春岁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活动五、妙笔赏读选择词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发挥想象,把它扩展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散文描写。课堂总结: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作业: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拓展性作业:(二选一)1、将《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词在意象、意境和情感上的异同。2、完善并修改课堂上的练笔片段,形成一篇完整的短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