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学年八年级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年学年八年级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导学案
课程标准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及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
教学目标
①历史解释:通过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时空观念: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③史料实证:阅读史料,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④家国情怀:学习邓世昌等人的英雄事迹,感悟他们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思考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教学重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马关条约》的危害;理解“资本输出”对民族工业的扼杀作用;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照会的实质和对中国的隐蔽危害。
考点梳理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1.甲午中日战争
(1)爆发
(2)主要战役
平壤战役 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海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英勇抗敌,与舰同沉,日军夺取了制海权
辽东半岛战役 徐邦道牺牲,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思维导引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2.《马关条约》的签订
(1)签订:1895年3月,在日本马关签订。
(2)主要内容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通商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设厂 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影响
①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
③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思维导引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的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概况:列强在中国掀起抢夺路矿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2.“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思维导引 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出现: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
2.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代表: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4.发展特征:总的来说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同步专训
1.恩格斯评价甲午中日战争时认为:“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恩格斯论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  )
A.原因 B.进程 C.影响 D.背景
2.丘逢甲是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他曾怀着极端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一首《春愁》,其中“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的句子直击国人心底之殇。他写下这首诗缘于(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天津条约》的签订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3.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政府朝野上下极度震惊,战后一系列接踵而来的狂潮使得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焦虑和危机之中。“接踵而来的狂潮”是指(  )
A.列强共同瓜分中国 B.外国军队进驻华北
C.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D.鸦片贸易合法经营
4.如图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
A.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C.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D.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5.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取胜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随后帝国主义列强就发出了“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由欧洲有关的几个主要国家加以瓜分”的声明。它们不仅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而且以做中国债主,夺取路权、矿权和开办工厂等方式,在中国投资,扩大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势力。以上材料说明 (  )
A.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6.《纽约时报》报道:“这次战役中北洋海军的结局如下:‘致远’号、‘经远’号沉没,‘超勇’号和‘扬威’号搁浅起火后退出战斗,后被日本人销毁。”此战役是(  )
A.丰岛海战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D.威海卫战役
7.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清政府决定(  )
A.设置伊犁将军,强化边疆管理 B.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
C.加强边疆治理,设立台湾行省 D.谋求制度变革,提高国防实力
8.1874年,日本武力入侵台湾;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的藩属国——琉球;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9.《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10.中日海军开战前,林永升下令“尽去船舱木梯”,并“将龙旗悬于桅头”,以示誓死作战。海战中,当致远舰撞击日军吉野舰未果而中弹沉没后,林永升继续命令经远舰开足马力撞击敌舰,就在前进的过程中,林永升被敌方炮弹击中,当场阵亡。材料描述的历史场景发生在(  )
A.威海卫战役 B.平壤战役 C.虎门战役D.黄海海战
11.伴随着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中华民族意识也逐渐觉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得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消息后,以林则徐的《四洲志》为基本素材,参考国外的典图、书籍等,历时一年半编撰成书《海国图志》,以介绍西方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同时在解释自己编著《海国图态》的目的时说:“是书何以作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摘编自朱天策《“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与其友魏源》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在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耻辱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自此以后,国人的民族观念有了很大飞跃,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由此而发轫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取代传统中国的族类思想和“天下”观念。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党醒》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国人民族意识的变化,并列举史实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觉醒。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认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几乎所有人都以中国为中心来认识他们想象的世界,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导致了华夷观念的形成。鸦片战争后,很多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清醒过来,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在称呼上开始从“天朝”逐渐向“中国”转变,清朝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万国之一,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完全被打破,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形成。
——摘编自张静《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材料二 甲午战败不仅标志着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的夭折,而且极大削弱了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甲午战败拉大了中国与日本间的差距......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国际形势急剧恶化,中华民族面临的亡国灭种危机更加严峻。
——摘编自左玉河《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顿挫》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午战争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的特点。
参考答案
1-10 CDACD CCDCD
11.(1)目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抵御列强侵略,师夷长技以制夷。
(2)变化:由漠然麻木到不断觉醒;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取代传统族类思想与“天下”观念。 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维新人士通过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形式宣传维新思想,体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觉醒。
(3)认识: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和革命斗争。
12.(1)变化:从“天朝上国”向“中国”乃万国之一的转变;从自我中心到向西方学习的变化;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影响: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削弱了中国现代化(近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拉大了中国与日本的差距;使中华民族亡国灭种危机加剧;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3)特点:被迫性;数量多;从沿海逐渐深入腹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