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课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第二框
理清主干知识
(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流的作用
(1)文化交流构成了 的重要动力。
(2)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 作用。
(3)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 的宏伟画卷。
文化发展
推动
交融
2.文化交流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3.文化交流的要求
(1)原则:坚持 、 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2)态度: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________,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
多样性
|微|点|拨| 文化交流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也包括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作用 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重的。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若违背平等原则,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则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文化交流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融的必要性
(1)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 ;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2)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 丰富了世界文化。
有益成果
民族特色
|微|点|拨|  
文化交融是两种不同文化接触后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与整合,进而形成既包括两种文化的特质,又不同于两种文化的新文化的过程,是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演变现象。文化交融大致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接触、摩擦与碰撞、采借、整合。
|微|观|察|  
请将下列现象及分类连线对应起来。
现象 分类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A.文化交流
②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 ③冰墩墩、雪容融 B.文化交融
④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 提示:①—B,②—A,③—B,④—A
2.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1)文化交融 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2)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 ,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 、自信、 ,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3)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 。
推动
精华
自尊
自立
必由之路
释解核心要点
[议题材料]
中老铁路也称“中老昆万铁路”,是一条北起中国云南昆明、南至老挝万象的新线路。不仅沿途风景名胜众多,就连火车站也是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线。普洱站、西双版纳站、勐腊站、万象站……每座车站既充分融入了当地的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特色,又在中老文化元素的融合中彰显了中老友谊,可谓“站站精彩,美不胜收”。它的建成标志着老挝实现了“铁路梦”,告别了没有火车的时代,
并且从只有3.5公里铁路的时代直接进入动车时代。中老铁路的建成通车,促进了老挝与泰国、柬埔寨、越南的物理连接和贸易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老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也为中老增进经贸、投资、旅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增强了内驱动力。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中老铁路车站建设是如何做到“站站精彩,美不胜收”的。
提示: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老铁路车站建设中保持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展现了当地的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特色。②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中老铁路车站建设将中老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中老友谊的见证,独具特色。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说明中老铁路建成的文化意义。
提示: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中老铁路的建成,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让外国民众深化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增进中老两国文化交流,推动两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促进沿线文化在交融中发展。
3.“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结合材料,请就广大青年主动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提示:①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各国青年了解学习中华文化。②立足“一带一路”发展实际,增强个人本领。③积极投身“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民心相通。(任答两点即可)
|认知生成|
1.推动文化交流的原因
重 要 性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
交融的宏伟画卷
意义 有利于借鉴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人民与其他国家的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有利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与联系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区 别 表现 文化交流需要一个过程,是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文化的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展,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文化得以传播 文化交融是一个结果,指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相互借鉴,既能丰富本民族文化,也能繁荣世界文化
区 别 结 果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 文化交融侧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是冲突碰撞之后的发展升华,产生新文化的过程
意 义 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的意义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其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
续表
联系 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文化交融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果之一
续表
3.全面把握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前提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般 意义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这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对中 国的 意义 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有利于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续表
对世 界的 意义 ①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国家间实现经济上互利共赢、政治上相互理解
续表
即时训练评价
一、微点澄清判断
(1)文化的差异,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
提示: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提示: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会消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
(3)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 (  )
提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4)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应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  )
提示: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
×
×
(5)人类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 (  )
提示: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
(6)文化交流中要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认同不同民族文化。(  )
提示:文化交流中要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
×
二、教材资源发掘
1.(教材P106“阅读与思考1”改编题)儒家学说曾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他著名的“单子论”产生过影响。近代欧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尔泰、歌德、雨果,都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过营养。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这表明(  )
①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具有个性 ③包容性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④不同民族文化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欧洲文化名人受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表明不同民族文化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不体现文化的民族性,②不符合题意;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③错误。

2.(教材P106“阅读与思考2·材料1”改编题)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等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葡萄等。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这说明 (  )
A.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B.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四大发明”的传播
C.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
D.不同国家文化交流能够实现文化的趋同
解析: “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这说明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A正确;“四大发明”的传播并不是中国文化的出路,B错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C错误;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能趋同,D错误。

3.(教材P107“阅读与思考”改编题)沈绣是苏州刺绣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独特之处是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技法用于刺绣技法中,使得绣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这体现了 (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②加强文化交流,增强对外来文化的认同
③文化的借鉴与交融有助于推动文化发展
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①不符合题意。对本民族文化是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是尊重,②错误。

三、情境迁移应用
4.从故宫文创口红被海外消费者抢购,到以三星堆文创、敦煌文创等为代表的博物馆周边产品在海外热销,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承载主体。这些国潮产品,在海外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助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由此可见(  )
A.民族文创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B.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C.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D.中华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
解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A错误。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B错误。国潮产品在海外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助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体现了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C符合题意。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彰显其价值,但是不能说只有走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D错误。

5.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联合国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以“茶”为桥推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世界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共享茶香茶韵。这体现了 (  )
①文化交流、交融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②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华茶文化的认同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茶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推动茶文化融入西方文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以“茶”为桥推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共享茶香茶韵,表明文化交流、交融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①符合题意。应该是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华茶文化的理解,而非认同,②错误。以“茶”为桥推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世界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茶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③符合题意。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以“茶”为桥推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而非推动茶文化融入西方文明,④错误。
框题检测
(本试卷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近年来,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文旅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外国人来华热度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并用镜头记录在中国旅行的经历,使中国发展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由此可见(  )
①重视文化交流,能够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②拓宽传播渠道,能够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③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展现中国良好的形象
④发挥文化功能,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材料指出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中国发展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这强调的是传播渠道的拓宽、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没有强调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也没有强调中国经济的发展,①④不符合题意。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14
2.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广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在发展中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和明暗透视及光线折射的原理,而广绣的金银线绣法也对西方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法国描绘宫廷生活的油画就借鉴了这一绣法。这表明 (  )
①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造就了文化多样性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文化趋同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材料未体现经济社会条件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①不符合题意;广绣在发展中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广绣的金银线绣法也对西方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②④正确;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特色,“文化趋同”说法错误,③排除。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3.“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②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③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④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这些论述说明文化是平等的,文明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与合作,①②正确;文化价值的实现受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的影响,但不能说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③不选;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④不选。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4.2024年9月19日至21日,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主题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中外艺术家们欢聚一堂,齐奏欢歌,精彩的戏曲、舞剧、杂技展现中国文化魅力……分享文化发展建设最新成果,凝聚文明交流互鉴共识。这启示我们 (  )
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文化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④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必须坚持以我为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共同进步,既不涉及民族文化的地位,也不涉及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以我为主,②④不选。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5.(2025·四川成都开学考)2024年7月27日,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北京中轴线自元大都始建,形成、完善于明清两代,历经750余年,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古代都城严谨对称格局的核心,代表着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申遗成功是保护文化遗产新的起点,这有利于 (  )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①延续中轴线的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②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固守传统文化
③促进古都文化焕发生机,引领时代潮流
④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守护文化瑰宝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 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固守传统文化”说法错误,②排除。“引领时代潮流”夸大了古都文化的作用,③排除。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6.我国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琵琶、胡琴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如在隋唐盛行的音乐就有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等来自边疆民族地区的音乐。这表明 (  )
①中华文化是由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③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 ④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基本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很多民族乐器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很多音乐也来自边疆民族地区,这说明中华文化是由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①③正确;音乐属于文学艺术,不属于科学技术,②不符合题意;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是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④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7.中国现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93年9月写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提出了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一种理想,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手段。这一论断是基于 (  )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②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推动各国文明友好对话的物质根基 ③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文化多样性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①错误。文化不属于物质,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是推动各国文明友好对话的物质根基,②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8.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考证,敦煌壁画中的经典舞姿“反弹琵琶”,其造型源于异域。“反弹琵琶”形象从异域传播到盛唐长安,再到中唐敦煌,经历了从胡人到汉人、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该形象的转变过程,正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交融的见证。这表明 (  )
①民族文化是不同民族相互区别的独特符号 ②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④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文化是不同民族相互区别的独特符号,①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排除;敦煌壁画中的经典舞姿“反弹琵琶”造型的形成过程,从异域传播到盛唐长安,再到中唐敦煌,经历了从胡人到汉人、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表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与异域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③④符合题意。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9.儒家学说的全球传播深刻影响了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哲学家,如托尔斯泰主张“道德上自我完善”,倡导“博爱”,就与儒学的“省身”“仁”等思想相契合。这告诉我们 (  )
①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说法错误;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而不是文化传播,③说法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10.中国是茶的故乡,有深厚的茶文化。古老的中国茶文化传遍全球,并与日、韩、俄等国家的历史、经济及人文相结合,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这告诉我们 (  )
①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②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发展中走向统一
③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④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中国是茶的故乡,有深厚的茶文化,表明茶是茶文化的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中国茶文化的内容,①符合题意;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发展中走向统一的观点,抹杀了文化多样性,②错误;材料表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③符合题意;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④不选。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11.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游记,打开了西方人认识东方文明的窗口,促进了欧洲人文的广泛复兴;利玛窦不仅帮助徐光启等人把欧洲的先进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还把“四书”等儒学经典翻译成拉丁文,对启蒙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历史事例充分说明 (  )
①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 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中华文化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中西方文化交流带来的积极影响,说明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的作用,没有强调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也没有涉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③排除。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12.泉州拥有中国最早的清真寺“清净寺”、唯一的摩尼教遗迹、南宋的印度教雕塑、福建最大的佛教寺庙开元寺、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老君岩、本地海神庙天后宫……这一切都要追溯到宋元时期的海洋贸易。数百年、上千年的宗教印记今天依然在泉州共鸣,塑造出泉州独特的多元宗教文化。由此可见 (  )
A.泉州宗教文化的内涵在不断交流中确立
B.泉州宗教文化因走向世界而具有价值
C.宗教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宗教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本题主要描述各种宗教文化在泉州交流、交融,塑造出泉州独特的多元宗教文化,D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宗教文化内涵的确立以及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A、C不符合题意;泉州宗教文化本身就具有价值,而非因为走向世界才具有价值,B说法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13.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希腊文明影响深远”“中希文明蕴含的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科学观、文化观等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一定能够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引”。中希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 (  )
①推动文化交融,使中希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统一 ②促进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伟大古老文明的和合之美 ③相互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让人类文明更好地造福世界 ④人们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认同不同民族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 “推动文化交融,使中希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统一”中“融合统一”说法错误,文化交流会促进文化多样性,①表述错误;中希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促进中希文化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向世界展示伟大古老文明的和合之美,让人类文明更好地造福世界,②③符合题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应该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表述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二、非选择题
1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艺术最精美的石窟寺遗址,是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的结晶。不同民族与多种文化在敦煌交汇、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姿多彩、丰润厚重的敦煌文化。因此,有人认为:通过文化交融,借鉴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就能为本国本民族文化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辨析。
解析:本题为辨析题,需要调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有关知识,从观点的合理性、不合理性及正确的态度等角度作答。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答案示例: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借鉴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应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的结晶。但是,如果没有原则地借鉴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一定能为本国本民族文化发展繁荣作出贡献。通过文化交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时,要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能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贡献。故观点不合理。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理清主干知识
(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流的作用
(1)文化交流构成了     的重要动力。
(2)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   作用。
(3)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   的宏伟画卷。
2.文化交流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3.文化交流的要求
(1)原则:坚持     、     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2)态度: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   ,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微|点|拨| 文化交流的特点和作用 
特 点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也包括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作 用 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重的。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若违背平等原则,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则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文化交流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融的必要性
(1)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     ;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2)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     丰富了世界文化。
|微|点|拨| 
文化交融是两种不同文化接触后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与整合,进而形成既包括两种文化的特质,又不同于两种文化的新文化的过程,是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演变现象。文化交融大致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接触、摩擦与碰撞、采借、整合。
|微|观|察| 
请将下列现象及分类连线对应起来。
现象 分类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A.文化交流
②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
③冰墩墩、雪容融 B.文化交融
④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
2.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1)文化交融   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2)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   ,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   、自信、   ,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3)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    。
释解核心要点
[议题材料]
  中老铁路也称“中老昆万铁路”,是一条北起中国云南昆明、南至老挝万象的新线路。不仅沿途风景名胜众多,就连火车站也是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线。普洱站、西双版纳站、勐腊站、万象站……每座车站既充分融入了当地的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特色,又在中老文化元素的融合中彰显了中老友谊,可谓“站站精彩,美不胜收”。它的建成标志着老挝实现了“铁路梦”,告别了没有火车的时代,并且从只有3.5公里铁路的时代直接进入动车时代。中老铁路的建成通车,促进了老挝与泰国、柬埔寨、越南的物理连接和贸易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老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也为中老增进经贸、投资、旅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增强了内驱动力。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中老铁路车站建设是如何做到“站站精彩,美不胜收”的。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说明中老铁路建成的文化意义。
3.“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结合材料,请就广大青年主动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认知生成
1.推动文化交流的原因
重 要 性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
意 义 有利于借鉴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人民与其他国家的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有利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与联系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区 别 表 现 文化交流需要一个过程,是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文化的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展,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文化得以传播 文化交融是一个结果,指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相互借鉴,既能丰富本民族文化,也能繁荣世界文化
结 果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 文化交融侧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是冲突碰撞之后的发展升华,产生新文化的过程
意 义 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的意义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其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
联 系 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文化交融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果之一
3.全面把握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前提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般 意义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这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对中 国的 意义 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有利于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对世 界的 意义 ①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国家间实现经济上互利共赢、政治上相互理解
即时训练评价
一、微点澄清判断
(1)文化的差异,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  )
(2)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
(3)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 (  )
(4)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应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 (  )
(5)人类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 (  )
(6)文化交流中要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认同不同民族文化。 (  )
二、教材资源发掘
1.(教材P106“阅读与思考1”改编题)儒家学说曾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他著名的“单子论”产生过影响。近代欧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尔泰、歌德、雨果,都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过营养。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这表明 (  )
①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具有个性
③包容性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④不同民族文化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教材P106“阅读与思考2·材料1”改编题)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等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葡萄等。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这说明 (  )
A.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B.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四大发明”的传播
C.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
D.不同国家文化交流能够实现文化的趋同
3.(教材P107“阅读与思考”改编题)沈绣是苏州刺绣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独特之处是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技法用于刺绣技法中,使得绣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这体现了 (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②加强文化交流,增强对外来文化的认同
③文化的借鉴与交融有助于推动文化发展
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三、情境迁移应用
4.从故宫文创口红被海外消费者抢购,到以三星堆文创、敦煌文创等为代表的博物馆周边产品在海外热销,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承载主体。这些国潮产品,在海外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助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由此可见 (  )
A.民族文创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B.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C.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D.中华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
5.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联合国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以“茶”为桥推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世界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共享茶香茶韵。这体现了 (  )
①文化交流、交融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②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华茶文化的认同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茶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推动茶文化融入西方文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理清主干知识 
(一)1.(1)文化发展 (2)推动 (3)交融
3.(1)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 (2)多样性
(二)1.(1)有益成果 (2)民族特色
[微观察]
提示:①—B,②—A,③—B,④—A
2.(1)推动 (2)精华 自尊 自立 (3)必由之路
释解核心要点
1.提示: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老铁路车站建设中保持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展现了当地的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特色。②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中老铁路车站建设将中老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中老友谊的见证,独具特色。
2.提示: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中老铁路的建成,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让外国民众深化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增进中老两国文化交流,推动两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促进沿线文化在交融中发展。
3.提示:①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各国青年了解学习中华文化。②立足“一带一路”发展实际,增强个人本领。③积极投身“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民心相通。(任答两点即可)
即时训练评价
一、(1)提示:×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提示:× 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会消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3)提示:×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4)提示:×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
(5)提示:× 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
(6)提示:× 文化交流中要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二、1.选B 欧洲文化名人受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表明不同民族文化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不体现文化的民族性,②不符合题意;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③错误。
2.选A “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这说明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A正确;“四大发明”的传播并不是中国文化的出路,B错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C错误;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能趋同,D错误。
3.选D 材料没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①不符合题意。对本民族文化是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是尊重,②错误。
三、4.选C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A错误。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B错误。国潮产品在海外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助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体现了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C符合题意。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彰显其价值,但是不能说只有走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D错误。
5.选A 以“茶”为桥推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共享茶香茶韵,表明文化交流、交融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①符合题意。应该是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华茶文化的理解,而非认同,②错误。以“茶”为桥推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世界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茶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③符合题意。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以“茶”为桥推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而非推动茶文化融入西方文明,④错误。
6 / 6框题检测(二十一)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本试卷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近年来,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文旅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外国人来华热度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并用镜头记录在中国旅行的经历,使中国发展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由此可见 (  )
①重视文化交流,能够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②拓宽传播渠道,能够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③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展现中国良好的形象
④发挥文化功能,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广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在发展中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和明暗透视及光线折射的原理,而广绣的金银线绣法也对西方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法国描绘宫廷生活的油画就借鉴了这一绣法。这表明 (  )
①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造就了文化多样性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文化趋同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②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③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④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4年9月19日至21日,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主题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中外艺术家们欢聚一堂,齐奏欢歌,精彩的戏曲、舞剧、杂技展现中国文化魅力……分享文化发展建设最新成果,凝聚文明交流互鉴共识。这启示我们 (  )
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文化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④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必须坚持以我为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5·四川成都开学考)2024年7月27日,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北京中轴线自元大都始建,形成、完善于明清两代,历经750余年,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古代都城严谨对称格局的核心,代表着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申遗成功是保护文化遗产新的起点,这有利于 (  )
①延续中轴线的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②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固守传统文化
③促进古都文化焕发生机,引领时代潮流
④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守护文化瑰宝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我国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琵琶、胡琴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如在隋唐盛行的音乐就有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等来自边疆民族地区的音乐。这表明 (  )
①中华文化是由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③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 ④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基本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中国现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93年9月写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提出了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一种理想,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手段。这一论断是基于 (  )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②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推动各国文明友好对话的物质根基 ③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考证,敦煌壁画中的经典舞姿“反弹琵琶”,其造型源于异域。“反弹琵琶”形象从异域传播到盛唐长安,再到中唐敦煌,经历了从胡人到汉人、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该形象的转变过程,正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交融的见证。这表明 (  )
①民族文化是不同民族相互区别的独特符号
②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④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儒家学说的全球传播深刻影响了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哲学家,如托尔斯泰主张“道德上自我完善”,倡导“博爱”,就与儒学的“省身”“仁”等思想相契合。这告诉我们 (  )
①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中国是茶的故乡,有深厚的茶文化。古老的中国茶文化传遍全球,并与日、韩、俄等国家的历史、经济及人文相结合,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这告诉我们 (  )
①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②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发展中走向统一
③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④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游记,打开了西方人认识东方文明的窗口,促进了欧洲人文的广泛复兴;利玛窦不仅帮助徐光启等人把欧洲的先进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还把“四书”等儒学经典翻译成拉丁文,对启蒙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历史事例充分说明 (  )
①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
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中华文化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泉州拥有中国最早的清真寺“清净寺”、唯一的摩尼教遗迹、南宋的印度教雕塑、福建最大的佛教寺庙开元寺、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老君岩、本地海神庙天后宫……这一切都要追溯到宋元时期的海洋贸易。数百年、上千年的宗教印记今天依然在泉州共鸣,塑造出泉州独特的多元宗教文化。由此可见 (  )
A.泉州宗教文化的内涵在不断交流中确立
B.泉州宗教文化因走向世界而具有价值
C.宗教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宗教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
13.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希腊文明影响深远”“中希文明蕴含的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科学观、文化观等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一定能够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引”。中希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 (  )
①推动文化交融,使中希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统一 ②促进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伟大古老文明的和合之美 ③相互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让人类文明更好地造福世界 ④人们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认同不同民族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艺术最精美的石窟寺遗址,是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的结晶。不同民族与多种文化在敦煌交汇、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姿多彩、丰润厚重的敦煌文化。因此,有人认为:通过文化交融,借鉴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就能为本国本民族文化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辨析。
框题检测(二十一)
1.选C 材料指出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中国发展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这强调的是传播渠道的拓宽、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没有强调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也没有强调中国经济的发展,①④不符合题意。
2.选D 材料未体现经济社会条件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①不符合题意;广绣在发展中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广绣的金银线绣法也对西方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②④正确;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特色,“文化趋同”说法错误,③排除。
3.选A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这些论述说明文化是平等的,文明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与合作,①②正确;文化价值的实现受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的影响,但不能说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③不选;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④不选。
4.选B 材料强调的是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共同进步,既不涉及民族文化的地位,也不涉及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以我为主,②④不选。
5.选B 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固守传统文化”说法错误,②排除。“引领时代潮流”夸大了古都文化的作用,③排除。
6.选B 很多民族乐器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很多音乐也来自边疆民族地区,这说明中华文化是由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①③正确;音乐属于文学艺术,不属于科学技术,②不符合题意;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是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④错误。
7.选D 文化多样性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①错误。文化不属于物质,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是推动各国文明友好对话的物质根基,②错误。
8.选D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文化是不同民族相互区别的独特符号,①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排除;敦煌壁画中的经典舞姿“反弹琵琶”造型的形成过程,从异域传播到盛唐长安,再到中唐敦煌,经历了从胡人到汉人、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表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与异域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③④符合题意。
9.选B 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说法错误;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而不是文化传播,③说法错误。
10.选B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深厚的茶文化,表明茶是茶文化的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中国茶文化的内容,①符合题意;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发展中走向统一的观点,抹杀了文化多样性,②错误;材料表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③符合题意;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④不选。
11.选B 中西方文化交流带来的积极影响,说明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的作用,没有强调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也没有涉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③排除。
12.选D 本题主要描述各种宗教文化在泉州交流、交融,塑造出泉州独特的多元宗教文化,D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宗教文化内涵的确立以及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A、C不符合题意;泉州宗教文化本身就具有价值,而非因为走向世界才具有价值,B说法错误。
13.选C “推动文化交融,使中希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统一”中“融合统一”说法错误,文化交流会促进文化多样性,①表述错误;中希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促进中希文化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向世界展示伟大古老文明的和合之美,让人类文明更好地造福世界,②③符合题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应该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表述错误。
14.解析:本题为辨析题,需要调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有关知识,从观点的合理性、不合理性及正确的态度等角度作答。
答案示例: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借鉴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应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的结晶。但是,如果没有原则地借鉴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一定能为本国本民族文化发展繁荣作出贡献。通过文化交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时,要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能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贡献。故观点不合理。
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