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资源简介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第1课《地球的结构》
1.从外向内依次分为地壳(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大陆构成。海洋的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71%,陆地的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周期是24小时。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对比
“地心说”观点 “日心说”观点
提出人 托勒密(古希腊) 哥白尼(波兰)
相关名著 《天文学大成》 《天体运行论》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球形的 地球是球形的
地球的运动 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地球是运动的,24小时自转一周
其他天体的运动 所有天体都围绕着地球运动 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所有天体都围绕太阳运动
2.傅科摆是证明地球的关键性证据。
3.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不变。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1.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2.当我们随着车、转椅一起运动时,会看到车、转椅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通过相对运动的概念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我们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太阳和其他星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第5课《影子的四季变化》
1.圭表: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圭是有刻度的平面,表是立在圭上面的一根柱子。经过长期观测记录,人们发现影子长度在四季会呈规律变化,人们还根据影子长短制定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
2.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
在地球的同一地点,观察正午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发现: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3.夏至时正午太阳仰角最大,冬至时正午太阳仰角最小。春分和秋分时正午太阳仰角相同,夏至时日出时间早,日落时间晚,冬至时日出时间晚,日落时间早。春分和秋分的日出和日落时间相同。
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地球公转:
(1)公转一周的时间为1年;
(2)公转方向是直西向东;
(3)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4)公转轨道是椭圆的。
2.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1)四季变化与地球倾斜并公转有关。
(2)同一时间,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重点实验
一.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
实验名称 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手电筒、地球模型
实验步骤 (1)提出假设: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太阳不动, 地球转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2)模拟假设,看看哪个假设是正确的。在四个模拟活动 中“太阳”、“地球”大致在同一平面上,调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使“太阳”正好照亮“地球”的一半;记录运动方向、观察模型上明暗的变化情况,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 “地球”自转时“地球”上有昼夜光线变化。
实验结论 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二.地球自转和公转模拟实验
实验名称 地球自转和公转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小球(乒乓球)、有沿圆盘、彩笔
实验步骤 (1)在小球中心位置上画一条线,表示“赤道”。 (2)小球放入圆盘中沿边进行圆周运动,观察小球的运动并及时做好记录。 (3)多次模拟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实验现象 小球在沿圆盘做圆周运动时,自己也在转动。
实验结论 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