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知识点(详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知识点(详细)

资源简介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第1课 放大镜
1.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只要具有这两个特点(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玻璃杯,一滴水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2.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小。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2.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3.放大倍数:光学显微镜(一两千倍)、电子显微镜(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3亿倍)。
4.显微镜的组成及作用
①目镜:放大倍数。
②调节旋钮:调节物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
③物镜:放大倍数。
④载物台:放置被观察的物体。
⑤反光镜:增强光线。
第3课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显微镜的使用:
①安放、②对光、③上片、④调焦、⑤观察
2.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放大倍数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第4课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3.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所以物体需要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4.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①滴、②撕、③展、④盖、⑤染、⑥吸
注意: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滴碘酒是为了让细胞染色,便于观察。
5.洋葱表皮细胞的特点
(1)在显微镜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
大体为长方形,它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
(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
第5课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祥,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同一生物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4.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
第6课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注意:①取用池塘或鱼缸里的水。②显微镜下看到在水滴中运动着的就是微小的生物。
2、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的方法:①事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②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
3.我们还可以提前培养微小的生物

4、霉点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聚集而成的。
5.绝大多数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而蘑菇、木耳、灵芝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第7课 微生物与健康
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并研制了许多对付细菌和病毒的药物和方法。利用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
2、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但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因此,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
3、人们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各种疫苗,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第1课《地球的结构》
1.从外向内依次分为地壳(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大陆构成。海洋的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71%,陆地的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周期是24小时。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对比
“地心说”观点 “日心说”观点
提出人 托勒密(古希腊) 哥白尼(波兰)
相关名著 《天文学大成》 《天体运行论》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球形的 地球是球形的
地球的运动 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地球是运动的,24小时自转一周
其他天体的运动 所有天体都围绕着地球运动 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所有天体都围绕太阳运动
2.傅科摆是证明地球的关键性证据。
3.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不变。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1.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2.当我们随着车、转椅一起运动时,会看到车、转椅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通过相对运动的概念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我们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太阳和其他星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第5课《影子的四季变化》
1.圭表: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圭是有刻度的平面,表是立在圭上面的一根柱子。经过长期观测记录,人们发现影子长度在四季会呈规律变化,人们还根据影子长短制定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
2.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
在地球的同一地点,观察正午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发现: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3.夏至时正午太阳仰角最大,冬至时正午太阳仰角最小。春分和秋分时正午太阳仰角相同,夏至时日出时间早,日落时间晚,冬至时日出时间晚,日落时间早。春分和秋分的日出和日落时间相同。
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地球公转:
(1)公转一周的时间为1年;
(2)公转方向是直西向东;
(3)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4)公转轨道是椭圆的。
2.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1)四季变化与地球倾斜并公转有关。
(2)同一时间,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重点实验
一.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
实验名称 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手电筒、地球模型
实验步骤 (1)提出假设: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太阳不动, 地球转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2)模拟假设,看看哪个假设是正确的。在四个模拟活动 中“太阳”、“地球”大致在同一平面上,调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使“太阳”正好照亮“地球”的一半;记录运动方向、观察模型上明暗的变化情况,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 “地球”自转时“地球”上有昼夜光线变化。
实验结论 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二.地球自转和公转模拟实验
实验名称 地球自转和公转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小球(乒乓球)、有沿圆盘、彩笔
实验步骤 (1)在小球中心位置上画一条线,表示“赤道”。 (2)小球放入圆盘中沿边进行圆周运动,观察小球的运动并及时做好记录。 (3)多次模拟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实验现象 小球在沿圆盘做圆周运动时,自己也在转动。
实验结论 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第四单元 能量 知识点整理
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
1.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能量是对物体运动的一种描述。
2.能量的形式各不相同,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3.像我们组装过的电路一样,电池提供的电能经过小灯泡,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在这个过程中,电能的总量与光能和热能的总量是相等的。
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
每一种能量形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
2.现在大多数的小汽车、卡车、船舶、飞机的燃料都来源于石油这种不可再生的能源。
3.用电器的功率和耗电量
(1)功率是指用电器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
(2)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3)耗电量的常用单位是度,功率为1000瓦的电器,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度。计算公式:功率(瓦)x时间(小时)=耗电量(度)。
第3课电和磁
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指南针的指针竟然发生了偏转。
2.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性(电可以转换成磁)。
3.用通电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查废电池中是否有电。
第4课电能和磁能
1.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我们制作铁钉电磁铁所用的导线较短,连接在电池上有点像短路连接,耗电大,电池容易发热,所以不能把它长时间连接在电池上。
3.电磁铁能指南北,且其磁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1)电池方向不变,改变线圈绕线方向,电磁铁的磁极改变。
(2)线圈绕线方向不变,改变电池方向,电磁铁的磁极改变。
第5课电磁铁
1.电磁起重机通电时,电能转换为磁能,可吸起钢铁;断电时,磁能消失,钢铁就会落下。
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
(1)改变的条件:线圈的匝数。
(2)不变的条件:电池的节数、铁钉的大小等。
(3)电磁铁不能长时间连接电池,以免电池耗电太多影响实验的公平。
(4)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时,线圈的匝数越少,电磁铁的磁性越弱;线圈的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3.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1)改变的条件:电池的节数(电流大小)。
(2)不变的条件:线圈的匝数、铁钉的大小等。
(3)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时,电流越小,电磁铁的磁性越弱;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4.实验中我们根据吸引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第6课神奇的小电动机
电动机是利用电能产生动力的机器。它的基本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
小电动机的构造
(1)小电动机主要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
(2)外壳内有一对永久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3)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改变电流的方向。
(4)转子上有线圈绕在铁芯上,相当于电磁铁。
第7课能量从哪里来
1.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
2.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转化了的能量通过复杂的食物关系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逐级传递。由此说明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3.用电动机来发电
(1)将小电动机连接到电路里,转动小电动机,小灯泡没有发光,可能是“电动机”产生的电流太小。
(2)用线绕在小电动机的轴上,拉动线可以使小电动机转得更快些,进而产生更多的电流。
(3)当小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它就是发电机了,发明了发电机后,人们就能把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大规模的转换成电能了。
4.太阳能无人驾驶飞机的太阳能电池板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电动螺旋桨(电动机)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