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上册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是统编版高一语文教材中“劳动光荣”主题单元的典型篇目,节选自通讯报道,聚焦“共和国第一店员”张秉贵的先进事迹。文章通过典型事例与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一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信念、用“一团火”精神温暖顾客的普通售货员形象,展现了平凡劳动者在岗位上的不凡价值。教学需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感受平凡人物的伟大品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劳动”有生活感知(如父母工作、自身参与家务),但对“职业精神”“平凡中的伟大”缺乏深度思考;对通讯类文本的阅读侧重故事情节,易忽略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的作用。需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链引导,帮助学生从“读故事”转向“悟精神”。三、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一抓准”“一口清”等行业术语,理解其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张秉贵的典型事例,概括其“一团火”精神的具体表现;分析“平凡岗位”与“不平凡成就”的关联,培养辩证思维。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通讯文本中“以小见大”的叙事艺术(通过“一分钟”“一抓准”等细节展现人物光辉);体会“温暖”一词的双重含义(温暖顾客→传递社会温情)。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内涵,传承敬业奉献的劳动精神;联系当代“工匠精神”“服务行业楷模”,思考平凡劳动的价值。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典型事例与细节描写,分析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内涵。难点:理解“平凡岗位”如何成就“不平凡”,感悟劳动精神的永恒价值。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模拟“售货场景”)、问题链引导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小组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六、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唤醒“劳动记忆”活动设计:展示老照片(20世纪50-80年代百货商店售货场景)、播放短视频(现代便利店/外卖小哥的工作日常),提问:“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样的劳动者最让你感动?为什么?”教师过渡:“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位被称为‘燕京第九景’的普通售货员——张秉贵。他用‘一团火’的精神,温暖了几代顾客的心。”(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劳动”的距离,激发探究兴趣。环节二:初读感知——梳理“一团火”的表现任务1:整体感知,概括事例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用“谁+做了什么+结果如何”的句式概括张秉贵的典型事例(提示:可关注“顾客排队”“带小孩的妈妈”“赶火车的顾客”等具体场景)。预设答案:① 为赶火车的顾客快速称糖(“一抓准”“一口清”);② 耐心安抚带哭闹小孩的妈妈;③ 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商品知识(“问不倒”);④ 微笑服务每一位顾客(哪怕对方态度不好)。任务2:聚焦标题,理解“一团火”提问:“‘一团火’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提示:从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找细节)”学生分享(示例):动作:“他一把就能抓准分量,动作像‘一团火’般利落”(“一抓准”的细节);语言:“孩子哭了,他立刻递上糖果:‘不哭,阿姨给你糖吃!’”(温暖的话语);神态:“他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对所有顾客一视同仁的热情)。教师总结:“‘一团火’不仅是张秉贵工作的热情,更是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对职业的敬畏、对顾客的关爱。”(板书:一团火=热情+专业+关爱)设计意图:通过概括事例与细节分析,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环节三:精读品析——探究“平凡中的伟大”任务1:对比思考——“平凡”与“不平凡”问题链引导:① 张秉贵的工作是什么?(普通售货员,每天重复称糖、打包、微笑)→ “平凡”体现在哪里?② 为什么说他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温暖了几代顾客,成为全国劳模、“燕京第九景”)→ “不平凡”体现在哪里?学生讨论后明确:平凡在于岗位普通(售货员)、工作日常(重复劳动);不平凡在于精神崇高(始终如一的真诚服务)、影响深远(成为行业标杆、温暖社会)。任务2:细节深读——“一分钟”的重量文中提到:“有人统计,张秉贵站在柜台前,每分钟要接待三四位顾客,但他从未让顾客等待超过一分钟。”小组合作:① 这一细节如何体现他的“一团火”精神?(高效源于专业,更源于对顾客时间的尊重);② 如果删去“从未让顾客等待超过一分钟”,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突出“坚持”的难能可贵)。教师点拨:“‘一分钟’是微小的时间单位,但张秉贵用无数个‘一分钟’的坚守,诠释了‘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非凡’的真理。”任务3:联系自我——“我心中的‘一团火’”提问:“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像张秉贵这样‘用平凡传递温暖’的人?(如认真批改作业的老师、风雨无阻的外卖员、耐心答疑的同学)”学生分享(示例):“我家楼下的早餐店阿姨,总记得我不要葱花,冬天会多装一个包子让我暖手——她就像‘一团火’。”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细节分析与生活联结,深化对“平凡与伟大”辩证关系的理解。环节四:拓展迁移——传承“劳动精神”活动设计:情境任务:“假设你是校报编辑,要为张秉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劳动者赞语’,你会如何写?”(要求:结合文中细节,突出“一团火”精神)示例:“他是百货大楼里的一盏灯,用‘一抓准’的专业守护公平,用‘不哭,阿姨给你糖吃’的温柔化解焦虑。三尺柜台虽小,却因‘全心全意’而温暖了几代人——张秉贵的‘一团火’,照亮了平凡劳动者的荣光!”延伸思考:“今天的服务行业(如快递、外卖、医护)中,有哪些新时代的‘张秉贵’?他们的‘一团火’精神有什么新内涵?”(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楷模,如“最美快递员”“抗疫医护人员”)设计意图:通过写作与讨论,实现读写结合,推动精神内化。环节五:总结升华——劳动的意义教师总结:“张秉贵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未必惊天动地,它可能藏在一抓准的精准里,躲在安抚顾客的微笑中,落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间。‘一团火’精神不仅是张秉贵的个人勋章,更是所有劳动者的精神底色——用真诚点亮他人,用专业成就价值。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那一团温暖他人的火。”学生齐读(可选):“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行有千钧力,铸就不凡魂。”作业设计(分层选择)基础层:摘抄文中3处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批注其如何表现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发展层:采访一位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如社区工作者、食堂阿姨),记录他/她的“平凡小事”,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劳动者微光”随笔。挑战层:以“假如我是张秉贵”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心理独白,体现他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板书设计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张秉贵:平凡中的伟大一团火精神:热情 专业 关爱平凡岗位(售货员)→ 不平凡成就(温暖几代人)劳动价值: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就是非凡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对“平凡与伟大”辩证关系的理解深度,可通过更多生活案例辅助引导;细节描写分析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如“被温暖过的瞬间”),增强共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