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六上 22. 文言文二则(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六上 22. 文言文二则(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文言文二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简短如诗般的语言也为读者描绘出了意境深远的景象。《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4.理解“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
2.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感悟法、点拨引领法、诵读体悟法。新课标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
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深情描述关于友情、知音的句子,自然地引出第一篇文言文。自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根据注释释题,引导学生注意运用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和朗读情况。对易读错、难读的句子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的办法。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识字方法,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同时,在讨论中也让学生发现了朗读的问题,为后面听范读的环节打下了需求。
3.播放范读,学生先听再跟读,根据范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4.学生划分节奏后互相交流,讨论朗读的要点,根据学生的讨论,利用课件进行展示朗读节奏及注意点。
5.学生练习朗读,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问题。
6.最后抽读,学生互相评价,既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同时使课堂的气氛活跃。
(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在学生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组内疏通文意,我就巡视观察,总结共性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我根据发现的问题相机点拨。
逐句理解,再连贯起来,整体把握。从词到句,从句到段,层层展开,把握文章内容。
最后,根据单元学习的要点要求,让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同时也注意发现优点和问题,借机让学生回忆巩固复述的要点,引导展开想象进行描述。用多样的评价语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研读感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利用引导性提问,启发学生感悟“知音”。
通过对文中描绘知音的表现的具体句子的研读感悟,让学生感受知音间的心意相通,并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感悟,体会艺术之美。
以连线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并点拨想象填空,既积累了语言,又感受了艺术之美、语言之美。
接着让学生代入想象,联系上下文思考:锺子期死后,伯牙会回到怎样的音乐生活?从而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原因,感受情谊深重,知音难求。
最后结合“资料袋”的内容,通过后人的评述,加深对伯牙与锺子期之间友谊的理解,感悟“高山流水”,再次受到珍爱友情,珍惜知己的教育。
一系列的学习铺垫后让学生再谈感悟启示便水到渠成了。学生能顺其自然地总结出得出的感悟,最后让学生朗读背诵。
学习《书戴嵩画牛》
1.出示《斗牛图》,学生观察,交流发现。
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入题,让学生看图,和故事中的人物有了联系,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有了自己看图的感受,这样在学习文中牧童指出的问题时便有了更深的印象,更易与人物产生共鸣。
2.初读感知。
按前面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学生练习朗读、理解文意。我随机点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帮助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在学生说的同时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丰富描述的内容,体会艺术之美。
3.研读感悟。
围绕故事的主要人物展开,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语言、态度的分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牧童的动作、表情、画上的内容;杜处士听到牧童的话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在把握形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道理。先从文中的话来概括,再引导结合生活实际谈启示。由文本到生活,做好大语文的过渡。
课堂总结。
本课由两篇文言文小故事组成。《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主人公伯牙和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书戴嵩画牛》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斗牛图》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故事发展进行,提取故事发展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板书,通过伯牙与锺子期心意相通的表现,得出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启示。围绕斗牛图,杜处士和牧童的不同表现和态度,突出人物形象,得出故事启示。板书串起故事内容,简洁明了,中心明确。
2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伯牙: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 破琴绝弦 知音难得
锺子期: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死 知己难求
书戴嵩画牛
杜处士 尤所爱 笑而然之
斗牛图 牧童 拊掌大笑 谬
(掉尾而斗)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共36张PPT)
教案匹配版
22 文言文二则
六语上
统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伯牙鼓琴》,并背诵。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重难点)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
《吕氏春秋》: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共同编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又称《吕览》。
知识锦囊
书中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兵及阴阳家言。议论中引证许多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音律等方面的知识。
0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02
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读好停顿。
初读感知
伯牙鼓琴,锺(zhōnɡ)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shǎ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shānɡ)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哉”字的斜钩从竖中线右侧起笔,向右下斜行钩出,略长。




善哉 怪哉
栽树 三年五载
书写指导

“巍”字形容山体高大,上部的“山”可略宽,下部的“魏”要写紧凑。




巍峨 巍然
魏国 瑰丽
书写指导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和同学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课文解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注 释
【志】心志,情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善哉】好啊。
【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课文解读
【翻译】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课文解读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注 释
【少选】一会儿,不久。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翻 译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
课文解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 释
【破琴】把琴摔碎。 【绝弦】扯断琴弦。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翻 译
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自主探究
什么叫知音?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用“______”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伯牙鼓琴。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
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讨论交流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巍峨的高山;绵亘蜿蜒的高山;滔滔不绝的江水,水流湍急;一望无际的大海……
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时,锺子期会怎样赞叹?
讨论交流
善哉乎鼓琴,________乎若清风。
善哉乎鼓琴,________乎若明月。
徐徐
皎皎
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满怀喜悦、激动、兴奋……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齐读一读课文的前三句话。
合作探究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锺子期死后,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锺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伯牙用破琴绝弦的方式表达他对锺子期的无限思念。
讨论交流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轴、锦、曝、矣”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
3.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重难点)
新课导入
仔细观察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情景呢?
《书戴嵩画牛》
【书】书写,记录。
【戴嵩】唐代画家。
sōnɡ
人物简介
戴嵩,生卒年不详
唐代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观察之精微。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0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02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初读感知
蜀(shǔ)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zhóu),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pù)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fǔ)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chù)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miù)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锦”字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右部“帛”的竖为悬针竖。




锦囊 锦上添花
棉花 绵延不绝
书写指导

“曝”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左部的“日”窄小偏上,“暴”下不要写成“水”。




曝晒 一曝十寒
瀑布 爆炸
书写指导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和同桌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课文解读
注 释
【处士】本指有德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
【所宝】所珍藏的(书画)。
【《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课文解读
【翻译】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
书画数以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
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
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课文解读
注 释
【拊掌】拍手。 【搐】抽缩。
【股】大腿。 【乃】却。
【掉】摆动,摇。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课文解读
【翻译】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
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
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
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
着尾巴在斗,错了!”
课文解读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 释
【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奴】文中指农民。
翻 译
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自主探究
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
你觉得牧童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牧童有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杜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处士笑而然之。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自主探究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随堂演练
选择一个角色,从角色的角度来练习说故事。
杜处士
我乃杜处士,非常喜欢书画……
今天我赶着牛儿去山上吃草,还没出村子,看见……
牧 童
吾乃苏东坡,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苏东坡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 游
拓展延伸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从年轻时开始努力,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如果想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躬行实践。22《文言文二则》导学案
课题 文言文二则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读懂课文,熟读成诵。 3.运用借助注释、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 4.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对一首歌、一幅画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读懂课文,熟读成诵;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借助语言 文字,引导学生对一首歌、一幅画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用借助注释、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相关影像资料。(教师) 2.搜集关于《高山流水》的资料,简单了解伯牙、锺子期;搜集关于《斗牛图》的资料,了解戴嵩。(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激趣引入,学习《伯牙鼓琴》(用时:5分钟) 1.多媒体课件播放《高山流水》,鼓励介绍学生所了解的相关资料。 2.设疑引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多好的知音啊!通过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 1.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了解的这首曲子的相关知识。 2.齐读课题,鼓励学生质疑。 1.学生在搜集资料时,要学会抓住重点来描述、交流。2.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20分钟)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朗读。 2.聚焦难读的句子,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认读。屏幕出现: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破琴绝弦。 (4)终身不复鼓琴。 (5)善哉。 3.指导写字。 4.借助学习单,检测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5.引导学生分层次吟诵,一吟节奏,二吟抑扬,三吟层次,四吟背诵。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屏幕出示句子,反复练习,关注节奏。 (1)开火车或比赛读句子。 (2)连句成文,读准确。 3.练习书空。 4.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借助注释、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方式,了解课文意思。 5.有层次吟诵,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1.朗读中,关注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可以通过语感,或者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来断句。 2.在学习单中,要将本课涉及的字词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训练,夯实基础;通过选择题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大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三、理清脉络,体味语言(用时:12分钟) 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是怎样写伯牙鼓琴的?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呢? 2.引导学生联想: (1)读到“巍巍乎若太山”,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大山? (2)读到“汤汤乎若流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3.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他们成了知音?伯牙又为何破琴绝弦呢?4.指导吟诵。 1.讨论,并抓住关键词句汇报。围绕“知音”来写,一边读一边画出能够体现出他们是知音的语句。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感受。 3.汇报:伯牙与子期因为一首曲子成了知音,彼此悦纳,这便是艺术的魅力。 4.反复吟诵。 1.教师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批注的方式画 出关键词语,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2.联想画面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 3.引导学生交流对《伯牙鼓琴》的理解,从而懂得“知音”的含义,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想象补白,总结概括(用时:3分钟) 1.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 弦,终身不复鼓琴。”引导学生想象: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伯牙? 2.布置课后练习: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代代相传。 3.指导背诵全文。 1.小组讨论,想象补白。2.读资料汇,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3.背诵全文。 教学中,为更深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可以运用补白的方式。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激趣引入,学习《书戴嵩画牛》(用时:5分钟) 1.讲故事《牧童与斗牛图》,鼓励学生说听故事感受。 2.对比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出示《书戴嵩画牛》与《牧童与斗牛图》,说一说哪篇文章更简练,令你更感兴趣。 1.表达感受。 2.通过对比,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教师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文章初步感知。
二、学文言文,方法迁移(用时:10分钟) 1.借助学习单,自学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认读。鼓励学生找到读的不流利的句子。 3.鼓励学生多种方式读文,熟读课文。 1.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自学单。 (1)学习生字,书写生字。(2)掌握“拊掌”“股”“乃”等实词的意思,以及虚词“然之”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将句子读正确、流利。 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迁移学习方法,建议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讲解实词的意思时,可以对比其在不同的文言文中的意思,更利于掌握与识记。
三、透过问题,抓住本质(用时:18分钟) 1.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再次默 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用文中的话回答) 2.教师引导评价:你觉得牧童说得对,还是戴嵩画得对呢?3.分小组开小小辩论会。4.鼓励正反两方给予结论,并说出理由。(用文中的话回答。) 5.深入理解句子意思。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应的词句,并汇报。 2.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说出理由。 (1)牧童说得有道理,因为牧童有实践的经验。(2)戴嵩,是一个画家,画画可以形似,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想象。 3.成立辩论小组,牧童组,戴嵩组,进行辩论。4.汇报辩论结果。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5.交流明确:实践出真知。知识从何处来?从实践中习得。 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2.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善于将问题转化为讨论,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3.教师善于逐层揭示道理,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对比阅读,体会艺术之美(用 时:7分钟) 1.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戴嵩是一个艺术家,即使如牧童所说,所有的斗牛都是夹着尾巴的,但戴嵩是否可以创造出翘着尾巴的斗牛呢? 2.透过《斗牛图》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恰恰是“传神”,而不仅仅是“形似”。你还知道哪些画家的画有这个特点,特别传神?3.对比阅读:这两则文言文,有何相同之处? 4.同学齐读课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来。 1.在研究中发现:这并没有唯一的答案。 2.汇报:齐白石的《虾》、梵高的《星空》…… 3.思考并汇报。 4.一首曲子让我懂得了“知音难觅”的道理,一幅画让我懂得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两则文言文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艺术的魅力。 1.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发现艺术之美。 2.在读课文时,学会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轴”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3.根据锺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准备】优翼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伯牙鼓琴》,并背诵。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指导学生注意“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等字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1)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2)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3)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巍峨的高山;绵亘蜿蜒的高山;滔滔不绝的江水,水流湍急;一望无际的大海……
4.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时,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5.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喜悦、激动、兴奋……)
6.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引导: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学生交流反馈)
5.小结:是啊,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乐曲似乎也失去了意义。
6.配乐,试背诵全文。
五、教师小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轴、锦、曝、矣”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
3.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插图,质疑:图上画了些什么?
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
3.“书”是什么意思?“戴嵩”是谁?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自由交流)
二、疏通文句,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学生对照注释,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圈点批注,标出不懂的地方)
(2)学生自由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3)(课件出示全文注释)学生对应古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指名概括课文内容。
3.感受人物精神。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指名说)
(2)师:你觉得牧童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牧童有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3)师:杜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齐读,注意读出牧童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指名说)
2.归纳: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四、选角色说故事
1.选择一个角色,练习说故事。(点拨:讲故事时可适当增加想象)
(1)我乃杜处士,非常喜欢书画……
(2)今天我赶着牛儿去山上吃草,还没出村子,看见……
(3)吾乃苏东坡,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2.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交流评价,相机点拨。
4.小结:我们尝试选择角色,用自己的话讲了文言故事,同学们讲得很好。
【教学板书】
22 文言文二则
【教学反思】
为了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我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悟。只要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进而感受到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学生也能从牧童的表现中体会他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尤其是在选角色说故事环节,学生想象力丰富,课堂效果较好。以“角色转换”的方式进行故事讲述,是对文本语言理解后的加工和运用,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
第七单元 第22课 文言文二则类文阅读-22 文言文二则
韩娥善歌
昔韩娥东①之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歌④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⑤,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⑥。
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故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⑧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⑨长歌,一里老幼,善悦抃⑩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⑾。乃厚赂发之。
【注释】①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②匮:缺乏。③雍门:齐国的一座城门。④鬻(yù)歌:卖唱。⑤欐(?):中梁。⑥左右以其人弗去:周围的人都以为她并没有离开。⑦逆旅:客栈。⑧遽(jù):立刻,匆忙。⑨曼声:拖长声调。⑩抃(biàn):拍掌,两手相击。 ⑾忘向之悲也:将以往悲苦都忘了。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既:已经。 B.去:离开。 C.向:方向。
2.“韩娥善歌”的“善”意思是 ,后来,这个词成了成语,用来比喻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2)乃厚赂发。
4.你还知道哪些和音乐有关的成语?请写下来吧。(至少写3个)
参考答案
1.C
2.善于,擅长 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成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
3.(1)(她)已经离开但那美妙的余音还缭绕在城门的梁柱之间,一连好几天都没消失。
(2)于是就送给她丰厚的财物。
4.示例:高山流水、余音绕梁、余音袅袅等。
画鱼捉獭(tǎ)
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獭数头,美净可怜,见人辄(zé zhé)去。帝欲取之,终不可
得(dé děi)。
侍中徐景山曰:“獭嗜鲻(zī)鱼,乃不避死。”画板作两生鲻鱼,悬置岸上,于是群獭竞逐(zú zhú),一时执得。
帝甚佳之,曰:“闻卿能画,何以妙也?”答曰:“臣未尝执笔,然人之所作,可庶几耳。”帝曰:“是善用所长(zhǎnɡ cháng)也。”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选择加点字词的正确意思。
(1)水中有白獭数头,美净可怜。( )
A.值得怜悯 B.数量少得不值一提 C.令人喜欢
(2)帝甚嘉之。( )
A.夸奖 B.欢乐 C.善,美
(3)臣未尝执笔。( )
A.辨别滋味 B.曾经 C.经历
3.徐景山是怎么帮助魏明帝捉到獭的?
4.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zhé dé zhú cháng
2.(1)C (2)A (3)B
3.徐景山在木板上画了两条鲻鱼,悬挂在岸上,于是群獭竞争着追到木板画边上,一下子就都捉住了。
4.示例: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长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