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大学之道《礼记》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大学》等相关文化常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3.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4.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知人论世,初入文本壹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出生于梁国睢阳。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作者简介《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元以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作品简介·《礼记》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为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成人之学。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宗旨和原则。《大学》一文不长,仅有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题目解说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贰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美好的德行形作动,彰显宗旨,根本原则至,达到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疏通文意·第一段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思虑精详处事合宜规律,宗旨“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志向坚定疏通文意·第一段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开篇阐明宗旨,阐述“三纲”。“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疏通文意·第二段使…齐,使家族中的关系整齐有序。修,修养。修养自己的德行。使…端正诚,使…真诚。使意念真诚。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疏通文意·第二段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治理得好一律本源,根本普通百姓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点明《大学》的“八目”并阐述它们的关系。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深入研读,仔细品味叁1 .“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2.“八目”指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3.“三纲”与“八目”间有何关系?4.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方面有其独特之处,请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合作探究完善自我,改进自我内圣明明德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外王亲民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对己立德对人爱人最终追求止于至善1.“三纲”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内圣”指的是君主对国家内部的治理调和,同时也被认为是儒家学子对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据;“外王”是指君主对其他国家和国内人民的政策战略,而在个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学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指导。2.“八目”指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强调内修的目的是修身,外治的基础是修身,修身是根本,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善其身)内修(善天下)外治明明德内修外治亲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具体步骤指导思想止于至善3.“三纲”与“八目”间有何关系?4.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方面有其独特之处,请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①积极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 “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明明德:立德树人,以德治国止于至善:人的全面发展格物致知:实践出真知修身:自我完善(小我)齐家:家庭责任(中我)诚意正心: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亲民:以民为本治国平天下:社会责任(大我)《大学之道》总结全文,概括主旨肆归纳主旨《大学之道》通过“三纲”明确了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为核心,指出具体步骤。进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骤,即“八目”。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布置作业,课后巩固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