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魏得强散文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爬树的父亲魏得强①我有晚饭后散步的习惯,从小城中心一直徐徐走到城郊。一路走,一路看,总能在小小的旅途中看到些新鲜事儿。②已经是四月的天气了,春天的气息洒满了小城的每一个角落,枯黄的原野上铺上了一层绿茵,每一棵树上的叶子都青翠欲滴,各色花蕾满枝,引来了群群蜂蝶。我走到城郊的小路上,一株株树木不声不响地抽出枝条,一切都是那么有精神儿。路旁却有一棵长得歪歪曲曲的桑树。树下,我看到了奇怪的一幕,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边拍手蹦跳着,边极力仰着头往树上叫嚷着:“爸爸加油!爸爸加油!”顺着小男孩的目光往上看去,一个胖胖的男子在吃力地往树上爬。③我好奇心大,不知这对父子究竟在干啥,干脆就停下来和小男孩一块看。看了一会我问男孩:“你爸爸爬树干什么呀?”小男孩得意洋洋地笑着说:“没看见吗?采桑叶呢!”④我仔细一看,男子果然在伸手采桑叶。当爸爸的身手还算可以,但树上仅剩的桑叶都集中在树梢,他只能一下一下艰难地往上爬,胖胖的肚子贴着粗糙的树皮,每往上够一点都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量。等他满头大汗地从树上滑下来,将采集到的桑叶小心翼翼地装进袋子里,长吁了一口气拍拍身上的灰,这才向我埋怨地解释道:“春天来了,孩子学校的老师让学生养蚕,培养爱心。可能养蚕的孩子多了,这一段时间桑叶越来越难弄了。”⑤望着气喘吁吁的男子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我疑惑了:“孩子养蚕,这树应该孩子爬呀。”当爸爸的一听,不屑似地反问我:“现在的孩子,会爬树吗?”⑥我一想,也真是的,这孩子,细皮嫩肉的,穿着昂贵的耐克鞋,怎么会爬树呢?⑦我脑子中忽然浮现出了我们小时候的情景,我们像他这个年龄,哪一个孩子不会爬树呢?槐树、桑树、枣树、榆树,只要树上有诱惑我们的东西,再高也能“噌噌”地爬上去,任父母在下面喊破嗓子,就是不下去。当扛着槐花、榆钱,当打落一地大枣时,那真是让人兴奋呀。那时我们也养蚕,但刚好和现在相反,小小的蚕是藏在口袋里、盒子里的,惟恐被家长和老师发现没收去。⑧可是,如今的孩子不要说爬树,连走路都快不会了,有谁像我们小时候一口气步行10多公里路去上学的?⑨我走上返城的路,回看那一高一矮的身影,不禁想:有一个会爬树的父亲到底好不好,如果父亲不会爬树的话,为了蚕的生存,儿子会不会去学爬树?像这位父亲一样,遇到困难的时候,当父亲的总会挺身而出,那么,当父亲爬不动树的时候,谁来爬树呢?(选自《随笔散文》,有删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请结合语境,解释第④段加点词语的含义。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选文第⑨段的作用。请你从选文或《走一步,再走一步》中选择一位父亲,对其做法进行评价。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手电筒照着我,喊道:“现在,下来。”……“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 。”(选自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被没收的蚕宝宝》,回答文后问题。被没收的蚕宝宝魏得强①周一数学课,杨老师满脸怒气地向我反映情况:马小雨上课捣乱,不听老师劝阻,公然顶撞老师,上课玩东西,而且人“赃”俱获。这个时候的马小雨正垂着头站在我的办公桌前,一副老实样。在我这个班主任面前,他总算还是给了些面子。这个马小雨,好像生就是捣蛋鬼,班上的每一样坏消息,总是少不了他。不做作业不背书,和同学打架,这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请家长,家长也摇头说没办法。也难怪,父母都在南方打工,60多岁的爷爷、奶奶能把他怎么样呢?唉,这些留守儿童!但我还是决定向这个刺儿头开战。②我让他把上课玩的东西拿出来,马小雨很不情愿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盒,上面扎了很多小孔。会是什么呢?等我打开纸盒子,赫然入目的是四五只正在蠕动的蚕宝宝。蚕宝宝已经像小拇指一般大小了,它们专注地吃着桑叶。原来,马小雨的罪状不仅是自己玩蚕宝宝,而且利用杨老师扭头抄题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偷看,因为争夺,几乎要打起来。我严厉批评他之后,把蚕宝宝没收,然后责令他写出检查。③忙碌了一天,送走学生之后,准备回家。我忽然看到了办公桌上的蚕宝宝,盒内仅有的一些桑叶已经快被它们蚕食殆尽。看着这些鲜活的生命,我忽然有了一种恻隐之心。想到我小的时候,不是也喜欢养蚕吗?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养蚕,交换心得,因为蚕的存在,总会让我们快乐一个春天。下班的时候,我把它们带在身边,骑车来到城郊。在一个沟畔处,寻到几棵野生的小桑树,它们长得很葱郁,一个年轻的妈妈领着孩子正在采桑叶。很快,我就采好了一大把,足够它们吃几天了。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忽然感到一种轻松的愉悦感,不是因为工作,而是这几个小小的蚕宝宝,让我重新体验到了童年的乐趣。④第二天,我又把蚕宝宝带到了办公室,办公室里几位老师也忍不住围在一起看。杨老师好像也消了气,对我说:“其实,马小雨这也不算是什么错,要是放在星期天玩,比上网玩游戏强多了。”我的心忽然一颤,对呀,培养这样的兴趣,不是比骂人、打架、上网玩游戏强多了吗?心中不禁对马小雨的好感多了一些。中午的时候,教自然课的王老师经过我们办公室,看到了这几只蚕宝宝,兴奋地拍起手来,对我说:“这几只蚕我用了,给孩子们现场讲昆虫的变态发育最好不过了。”⑤自然课上,我特意来到教室,看到王老师和孩子们围在一起观察蚕宝宝,王老师适时地给他们讲解蚕宝宝的发育过程。我看到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马小雨呢,羞赧地站在一边,好像听得比谁都认真。⑥我悄悄退出了教室,心里却变化了许多,对待马小雨,我知道了教育的突破口。一个热爱生命的孩子,只要方法得当,能教育不好吗?我能想象到,当我把蚕宝宝和新鲜的桑叶还给马小雨的时候,他脸上的惊诧和兴奋,那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奖赏。细读全文,按下面提示补充完整本文的内容。(没收蚕宝宝)→( )→( )→( )从文中可以看出,“我”对马小雨的态度先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用文中的词语来描述这种变化?第③段写“我”去摘桑叶喂蚕宝宝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阅读本文最后一段,你认为“我”教育马小雨的突破口是什么?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我能想象到,当我把蚕宝宝和新鲜的桑叶还给马小雨的时候,他脸上的惊诧和兴奋,那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奖赏。”一句中,“我能想象到”几个字能否删掉?为什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一只空瓶子的温暖魏得强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 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检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⑥看着女儿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我看到,暖暖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那里,从容地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⑧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填写下表。人物 事件 心理女儿 把空瓶子放到垃圾箱旁 爸爸( )爸爸 捡回瓶子 女儿吃惊女儿 ( ) 爸爸惭愧爸爸本想教育女儿不要浪费,教育过后,为什么“忽然有些惭愧了”?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⑦段划横线句子。暖暖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那里,从容地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理解题目“一只空瓶子的温暖”的含义。答案1.文中通过写一位父亲爬树代替孩子采桑叶的故事,引发了作者的思考。 2.“埋怨”是“抱怨”的意思,写出了父亲向我作解释时的不好意思(无奈),对学校要求的不理解。(或从侧面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过分宠爱,意对即可) 3.结构: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内容:点明中心,引发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孩子的成长靠自己,要放手让孩子做他们该做的。(意对即可) 4.从两方面分析,理由充分即可。示例:选文中的父亲十分爱孩子,他亲自爬树是担心孩子的安全,但也是对孩子过分地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或《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引导孩子走下来,这样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教给孩子遇到困难不要退缩。但他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安全问题。【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人物是一对父子和“我”,主要事件是“我”看到一位父亲在爬树,他的儿子在树下拍手蹦跳着叫嚷着“爸爸加油!”“我”问明缘由,得知是孩子养蚕,父亲爬树代替孩子采桑叶。结果是这件事带给“我”深深的思考,概括的时候,把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清楚即可。有结果的,最好把结果概括出来。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埋怨”本义指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自己认为原因所在的人或事物表示不满。这里是父亲爬树代替孩子采桑叶,树上仅剩的桑叶都集中在树梢,这位父亲只能费力地往高处爬,用尽了全身的力量去采,父亲“埋怨”的解释中带着对学校要求的不理解,从中看出这位父亲对儿子的过分溺爱。3.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此段结构上,“有一个会爬树的父亲到底好不好……”与文章开头和题目相呼应,结构严瑾;内容上,最后一段是看到这位父亲爬树代替孩子采桑叶后,引发“我”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思考,点明文章的主旨:父母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自立,做他们该做的。4.本题考查对人物的评价。结合文章内容,选择一位父亲做出评价即可。如,选文中孩子学校的老师让学生养蚕,培养爱心,本该孩子爬树,父亲担心孩子的安全,这是对孩子关爱,但是替孩子爬树采桑叶,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过分宠爱,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写“我”体弱怯懦,一次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杰里引着父亲找到了“我”,通过父亲的鼓励“我”终于得以脱险。父亲是一个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亲,他没有直接把孩子从悬崖上抱下来,而是先安慰孩子,再鼓励孩子,慢慢引导孩子走下悬崖,父亲想借此锻炼孩子的勇气和胆量,以后遇到困难就不会害怕。但是让那么小的孩子自己走下悬崖,确实太危险了。5. 摘叶喂蚕宝宝 围观蚕宝宝 借用蚕宝宝 6.严厉批评;好感多了一些;尊重和奖赏 7.交代“我”对马小雨态度变化的原因。(意对即可) 8.抓住马小雨热爱生命这个优点和品质,理解并尊重他,鼓励和引导他转变。(意对即可) 9.热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具有一定教育经验的好班主任(老师) 10.不可以,因为此句的内容属于想象,还没有成为现实。去掉后违背了原文意思。【解析】5.仔细阅读文本,把握文本的脉络,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文章以“马小雨养的那盒蚕宝宝”为线索,叙写了马小雨因上课玩蚕宝宝扰乱课堂秩序,杨老师把蚕宝宝没收交给了“我”;“我”代为收养蚕宝宝,并摘桑叶喂蚕宝宝;老师们围观蚕宝宝,王老师借用蚕宝宝上课;最后“我”想把蚕宝宝还给马小雨。据此填空即可。6.仔细阅读文本,从文本中选取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根据“我严厉批评他之后,把蚕宝宝没收,然后责令他写出检查”得出:严厉批评;根据“我的心忽然一颤,对呀,培养这样的兴趣,不是比骂人、打架、上网玩游戏强多了吗 心中不禁对马小雨的好感多了一些”得出:好感多了一些;根据“我能想象到,当我把蚕宝宝和新鲜的桑叶还给马小雨的时候,他脸上的惊诧和兴奋,那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奖赏”得出:尊重和奖赏。然后综述即可。7.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分析。根据“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忽然感到一种轻松的愉悦感,不是因为工作,而是这几个小小的蚕宝宝,让我重新体验到了童年的乐趣”和“其实,马小雨这也不算是什么错,要是放在星期天玩,比上网玩游戏强多了”分析得出:去摘桑叶喂蚕宝宝这一情节是为下文“我”对马小雨的态度转变做铺垫。8.仔细阅读文本,联系下文分析即可。根据“对待马小雨,我知道了教育的突破口。一个热爱生命的孩子,只要方法得当,能教育不好吗?”得出:突破口是马小雨热爱生命。根据“当我把蚕宝宝和新鲜的桑叶还给马小雨的时候,他脸上的惊诧和兴奋,那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奖赏”分析,运用理解并尊重,鼓励和引导他转变。9.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根据“我”对捣蛋鬼马小雨因上课玩蚕宝宝扰乱课堂秩序进行严厉批评来看,“我”是一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人;根据“我”代为收养蚕宝宝,并摘桑叶喂蚕宝宝,可见“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心地善良的人;根据“我”想把蚕宝宝还给马小雨,借此来教育他来看,“我”是善于思考且具有一定教育经验的老师。然后综述即可。10.首先明确态度,不能删除。根据“我能想象到”分析,“当我把蚕宝宝和新鲜的桑叶还给马小雨的时候,他脸上的惊诧和兴奋,那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奖赏”是想象的内容,还未发生。如果去掉就变成已发生的事。故不能去掉。11. 想教育女儿不要浪费 重新把瓶子放到原处并说明原因 12.一是因为爸爸明白女儿把空瓶子放回到垃圾旁,是为了给捡废品的老人劳动的尊严——靠劳动吃饭;二是因为自己曾经给予老人的帮助是一种施舍;三是因为对女儿的误解; 1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站”“从容”等词语,将空瓶子人格化,赋予了空瓶子人的动作及情感,通过女儿将空瓶子放回垃圾旁,赞美了女儿用空瓶子给捡废品的老人带去的有尊严的温暖。 14.一方面是指那个捡废品的老人,另一方面是指有尊严靠劳动生活的人。 15.一方面是指女儿用空瓶子给捡废品的老人带去的有尊严的温暖;另一方面是指爸爸看到女儿成长后内心感到的温暖。【解析】1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提取关键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解答时,通读全文,结合表格信息定位相应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根据题干提示“女儿把空瓶子放到垃圾箱旁”,找到第①段,文中提到“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因此可知第一空应填“爸爸想教育女儿不要浪费”;根据题干提示“爸爸惭愧”,找到第⑥段,而作者惭愧的原因在文中的第⑤段;其中提到女儿把空瓶子放回了原处,并向“我”解释这样做是为了让捡垃圾的老人可以更加轻松地拿到这个瓶子。因此,此空应填“重新把瓶子放到原处并说明原因”。12.本题考查对文本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具体情境进行作答。根据第①段“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可知,作者原本想教育女儿要节省;但根据第⑤段“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中女儿的话却引发了他更加深入的思考。作者曾将捡废品的老人当做乞丐施舍,没有认识到“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所以,他在听了女儿要帮助别人且考虑到对方的尊严的理由后,为自己以往的疏忽而惭愧,为自己曾经的做法而惭愧,为误解女儿而惭愧。1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根据“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那里,从容地等待”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空瓶子以人的动作及情感,表面上写空瓶子在等待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实际上是赞美女儿用空瓶子给捡废品的老人带去的有尊严的温暖。14.本题考查词句理解。结合第⑤段“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可知,女儿把空瓶子放在垃圾旁是为了给那个捡废品的老人。结合第⑤段“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第⑥段“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可知,这个空瓶子不仅能够帮助捡废品的老人,而且能够让老人通过有尊严的劳动获取生存的能力,这里“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指的是那些有尊严靠劳动生活的人。15.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来作答。文章记叙了女儿用一个空瓶子去帮助捡废品的老人的故事,通过女儿的做法,作者认识到女儿在成长,并明白了“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的道理。根据第⑤段“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可知,在这个瓶子可以帮助捡废品的老人,能够给他们带去温暖,但这份温暖不是施舍,因为捡废品是他们的工作,值得我们尊重,这里“一只空瓶子的温暖”指的是能够给捡废品的老人带去温暖,是尊重他人的温暖;另外根据第⑥段“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可知,“我”根据女儿的话明白了自己曾经的一些行为未曾作对,同时也明白女儿长大了,比自己想得更好,所以这里“一只空瓶子的温暖”也指的是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由以前乱扔空瓶子到会尊重人,为他人着想而开心欣慰、温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