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郑宪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郑宪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郑宪散文
阅读散文《千吨机》,完成下面小题。
千吨机
郑宪
①我去探望那台千吨机。它不在老闵行了。这样一台硕大机器,发出巨大轰响,城里不再有它位置,吵人,影响静谧环境,所以,被梯度转移到乡下,去金山,一个周围有宽阔绿野的处所。
②只是和一个旧物重逢,内心就被冲撞撼动——在一座高厂房里,在远处便听到它的隆隆滚雷声。它乌黑的庞大身躯,约四层楼高,六十多吨重,左右一对大齿轮,转起来有节奏地空咙哐啷,似在诉说自己的传奇:三十多年,烧灼成红彤彤的大轴承,在这机身上一只只锻压滚过,累积滚过四百多万只。三十多年,它庞大的雄姿屹立不倒,锻压能力不减,屡建殊功。
③那天回工厂,有人说起这台千吨机。我惊呼:它还没进工厂历史博物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离厂时,已建造八年的千吨机“初具规模”:在锻工车间西部场地挺身而立,仅基坑就挖了近五米深。千吨机安装的日子,车间头顶的行车密集移动:连着几天几夜,造机的主角大师傅徐,耸着瘦弱的肩背,鼓着腮帮吹响嘴哨,像神气的指挥官,调度吊装巨大的底座、曲轴、滑块、横梁。其诞生,如一部大的文学作品,而书写作品的人,“作家”的名分没有的——大师傅徐无任何技术职称,但旷世作品愣是出来了:千吨锻压机啊,前无古人。有人说,此前国内造锻压机的能力和水平,400吨到顶。
④而我,其时几乎对这台千吨机视而不见,对大师傅徐也排斥。为什么?因为他的一个徒弟是我密友,不能按时满师,满师后工资也比别人少两块觉得是奇耻大辱。这事谁做的?师傅做的,嫌徒弟工作拖沓,不钻业务——在不说话不通报的情况下,师傅对自己徒弟“背后下狠手”。徒弟之后坚决离开师傅,不但离开人,还离开厂,从老闵行远走宝钢。那个年代,因为这两块钱,抹不开脸,无法让一个人在此有尊严地立足。他的憎恶,一度也成了我的憎恶。所以,车间主任丁想要我顶这个徒弟的岗位,我一丝不考虑地大声拒绝。
⑤丁之后又为徐找了个“有知识的助手”叶。叶和我一起,会发车间环境落后肮脏的牢骚,还一起吃饭打球,在破旧的车间澡堂里,一起洗去身上乌黑油垢,互相用绞干的湿毛巾搓背。给徐当下手,他立马埋头,不再发牢骚说怪话,一蓬乱发地干活,好像有了使命感:造出千吨机,替换大空气锤,终结危险负重的原始锻打。他们成了绝配,互相满意。
⑥我跟叶讲什么都投机,但说到大师傅徐,叶一句话把我顶回来:“他有真本事。”什么活都自己做,修理机床,自造行车,改空气锤手柄,自造工作母机。扩孔机一开始仿苏式,青岛买回来一台,不合国情,他一摸脑袋,改了机器倾斜度,改被动轮,改得操作的人舒舒服服——想想啊,他只是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啊,天赋加刻苦钻研,让他很早生一头华发。
⑦我满师后,跟了另一位锻工大师傅秦。秦是汽磅榔头上好手,他几乎对什么都看不惯,语言粗俗,骂骂咧咧。因技术高超,总是睥睨一切。我看他在汽锤台上自由王国般锻打拿捏:两根灼红的热铁棒,掌控上下起落的锤击,如节奏多变的音乐,有舒缓,有快速的进行曲,有热烈奔放的打击乐。热铁棒左右前后翻转,变细变长变扁变圆,仅半个多小时,一把玲珑好使乌黑闪亮的铁手钳诞生。秦说这是雕虫小技。再问我,为什么不跟徐而跟他?我说徐造大机器好多年了,车间为他腾出篮球场大的地,至今没竖起个影。我的回答招来秦一顿棒喝:车间北门的工作母机上,没见到正在加工的曲轴大毛坯吗?几吨重的滑块在外厂协作加工,你不知道?丁主任相中你,你不识抬举,“出师没几天,嘴上还没长毛,闲话不要乱讲八讲”。惊我一身汗。后来知道,秦和徐,不仅是一个村出来的“无锡帮”,秦还只服他的“师弟徐”,“他在做大学毕业生不敢做也做不来的事”。那年代讲大学生,胜于今天褒博士后。
⑧锻工车间是个惨烈战场。秦在我读大学前一年,倒在轰鸣灼热的750公斤大空气锤边,一瞬间的事。工友锻打时一个动作失误,碎裂的热锻件从锤台飞出,他一声没哼就倒下。追悼会那天,师弟徐哭师兄秦,那捶胸顿足的痛悔令周围人不忍:千吨机造得慢,来不及替换空气热锻锤,几十年一直贴心贴肺的师兄,竟先走了——便是他的罪。那年,正在调试的千吨机,修了坏,坏了修,补短板,填漏洞,热锻出来的轴承废品一堆堆。自然有刻薄的人说,徐花了厂里多少钱,造出来一坨超级废铜烂铁。
⑨我离开时,千吨机依然在做最后批量生产前的冲刺,完美句号画不上。我进厂八年,第一次,大师傅徐紧握我的手,很用力地晃,“去读大学啊,好好好。你是翔鹰,我们是工厂一辈子的大老粗。”握我的手满是厚茧他就要年过半百了。叶在一边微微讪笑。他不听我劝,在反复权衡后,决定不参加恢复高考后的考试(上海中学毕业的他文理基础都在我之上),说:“我要陪他做完千吨机。”“他”就是用狠劲握我手的人。那一刻,他是胜利者。他不止一次对其他人宣示:矮矬娴静的叶是他身上“连着筋的肉”,一言一行,心领神会;谁也抢不走,他们彼此不分离。
⑩我在走之前,还参加了车间最后一个会,车间主任丁,代表厂领导,奖励了徐一张9英寸黑白电视机购买证,以此激励千吨机“去夺取最后的胜利”。一阵稀落掌声响起。
过去的日子,照见我曾经的浅薄;长长的历史,可以佐证和认定一件事的价值。我几十年后回工厂,才发现,那千吨机,历一代复一代岁月后,依然精神抖擞在服役,工厂的大号轴承由它包打天下:柴油机轴承,铁路轴承,风电轴承,特大型轴承。
“活化石”级别的千吨机,轰隆轰隆响亮了几十年。
机器在,但离去的已远去,留下一堆感怀和沧桑。
(摘自《文汇报 笔会》2020年10月28日,有删改)
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文中第③段划线句表达效果。
其诞生,如一部大的文学作品,而书写作品的人,“作家”的名分没有的——大师傅徐无任何技术职称,但旷世作品愣是出来了:千吨锻压机啊,前无古人。
结合文章内容,作者花⑤~⑦三段文字写叶、师傅秦两人有何用意?
联系全文,作者笔下的大师傅徐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第 段中划线句的理解。
过去的日子,照见我曾经的浅薄;长长的历史,可以佐证和认定一件事的价值。
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⑨段中“那一刻,他是胜利者。”可见“我”对叶坚持跟随师傅徐的敬佩与一丝自惭。
B.第⑩段末句“一阵稀落掌声响起”写出“我”对师傅徐的不以为意的情感态度。
C.第 段中加点词语“精神抖擞”暗含作者对师傅徐能坚守千吨机事业的品质的赞美。
D.文中多次提到千吨机“轰隆轰隆”的响声,强化了作者的“感怀和沧桑”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母的养老
郑宪
①那天,母亲说:“我们去养老医院。”
②有没有听错?94岁的母亲,为自己,为92岁的父亲,也为忙碌辛苦的我们,提出此愿望。因帕金森病导致行走艰困,生物钟日夜颠倒的父亲初听去养老医院,有点被惊到,心惴惴,但之后对母亲说:“你去,我去”。
③终是去了。入门不适的是父亲,知识分子的他觉着突然失去了“自由”。因怕摔倒,护理阿姨会阻止他随意走动;床边有高高的护栏,他视如手铐脚镣,忍不住对其踢打……此时,我们四个子女是伤感的,自责的:将父母送来此地,错了?母亲说:“没错的。决定到这里的,是我们自己。适应需要时间。”她只是要我们子女有空就常来看一下父亲。
④我们常去探望。那天,我带父亲到他们隔壁房间,见到一位背很佝偻的84岁老太。一问,她乃是病人家属。每天家里、医院来回,风雨无阻,服侍精神失常病痛住院的88岁丈夫。之后,父亲抱怨减少了。再一日,我给他们吃在家里煮好带去的鱼香肉丝面。父亲说好吃,母亲也说好吃。他们吃我煮的面,我吃他们在养老医院食堂烧的赤豆粥,炖蛋,冬瓜。吃完,父亲竟来了精神,甩开我搀扶的手,自己走了几步。母亲说你一个人不能,摔了不好。父亲说:“我看见你倒着走路了,这年龄,不能的。”那天他们俩说了许久的话。
⑤其实入院前,给父母检查,母亲可以不住院。母亲说:“他脾气大,胆小。我不在他身边不可能。”一次,父亲又闹情绪,吵回家,母亲平静地轻拍父亲脸上几根银白的拉胡子:“你回家,我就一个人住这里。这是我现在和以后的家。”父亲木然,低头,无语。
⑥一日,护理阿姨不在,我给父亲擦洗,发现在稀落的毛发下,他后颈上有一大块暗红色的胎记,父亲92岁,我才第一次看到这个隐藏的胎记。父亲说:“儿子,你是第一次帮我擦洗。”我内心猛一惊。
⑦意外和不幸,有时就在一切看似晴朗的日子里突降倾盆暴雨。
⑧几个月的精心护理,父亲在养老医院一次没跌倒,生物钟的日夜颠倒也大为改观。“一片大好形势”下,那天清晨却传来了消息:母亲在病房内意外摔倒,股骨骨折了。家人一起急速赶往医院。见到痛苦又好像做了错事一脸歉疚的母亲,她只说大意了,两只手握着东西,没支撑,转身一滑,倒地了。和护理阿姨无关,更和护士医生无关,就是她一个人的错。护理阿姨和护士医生在一边都红了眼眶。
⑨母亲骨折后的两天,要去专业医院动大手术,换一个髋关节,还要全身麻醉。所有人都极度担心,但94岁的母亲坚决地要换回一个健康的自己。医生最初觉得保守治疗好,母亲闻之轻轻点头。后来又推翻:唯有手术,才有康复可能。母亲闻之再次轻轻点头,但要求我们对父亲“封锁消息”。医生术前说了句:“这老太太即便100岁,我也敢为她主刀。”
⑩过了五天,母亲就急着回养老医院的家。开刀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忘记了独自一人在养老医院的父亲,而护理人员说,父亲那几天的“表现”出乎意料地好,不来气,安静,饮食佳,配合度高。
父亲和母亲“劫后团聚”,父亲轻轻握住母亲的手。平时他的手因病会不停抖动,但那天不抖,整个一只左手,稳稳地握住母亲的左手无名指。这时,母亲从被子里伸出右手,很自然的罩握着父亲的左手。
一个秋日的午后,我推着轮椅,和父亲来到养老医院的花园。父亲说:“阳光好,桂花香。”又说,他其实早就清楚母亲动了大手术……
哦,这桂花的醇香!
(选自2018年11月13日《文汇报》,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解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父亲对母亲说的“你去,我去”的意思是“如果你去,我就去”。
B.第⑧段的画线句从正面表现了母亲镇定坚强、自担风险责任的可敬品格,令人感动
C.第⑨段中母亲那两次“轻轻点头”,都是想“坚决地要换回一个健康的自己”。
D.第①段的“很自然地罩握着”表明一直以来都是母亲惦记、照看、主动爱护着父亲。
说说朗读第⑤段画线句子时应采用怎样的语气,并简述理由。
第⑥段中“我内心猛一惊”包含了“我”哪些心理活动?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胎记
郑宪
①发现父亲的胎记,是在他92岁时。那天,我帮父亲上厕所。他颤巍巍的,步履极细碎,帕金森病的缘故。僵直的手,无法照顾到自己。他对我轻语:“你帮我。”我扶他上坐便器。我站着,他的头微靠着我的肚子。
②父亲原来的手下,曾回忆父亲的过往。一个说,郑主任多才多艺。他喜欢乒乓球,球艺佳。神出鬼没的球技助他在卫生系统屡摘奖牌。另一个说,郑老师英文打字堪称一绝。他使用的是十指打字法,盲打,斜瞟文稿,手指如长了眼睛。
③而那天,我在坐便器前手忙脚乱,他向前弯腰,我也弯腰向前,整个人附在父亲的后背,两人叠在一起。在他起身前的刹那,我的脸和他后颈有小半尺之距,眼光直击那部位,那一大块的赭红一下惊悚了我;比我的巴掌还要阔大,印在他后颈上。
④我问母亲,这比我巴掌还大的赭红,是什么?小时候曾经烫伤后的印痕,还是受迫害年代里的遗留?母亲有点惊异:那是你父亲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胎记啊。
⑤深度回想,才依稀记起,应该至少两次,我隐隐遇见了父亲“藏匿”于颈后的胎记。
⑥先是我35岁不到的时候,他也就60多岁——20世纪80年代末的仲春日,我们祖孙三人,骑两辆自行车去植物园。那时父亲的脸,皱纹很淡,脚劲十足,浓发依旧很黑,坚挺的鼻梁上架一副宽边眼镜。太阳当头,父亲骑得满脸赤红,尤其汗津津的颈后一大片,红得刺目。我突然担心地问他:“你是不是高血压,脸红脖子红?”他很不高兴:“你讲话不要瞎七搭八(上海方言,有胡说之义)。”他如此气昂昂地说,我便不再关注他颈后那片红。
⑦还有一次,是上海世博年,父亲84岁,我们开始担心他的身体:该不该带他去参观这场声势浩大的现代展览盛宴?父亲对新事物的好奇和积极参与的态度一直贯穿他的生命。他去了,但他走路的步伐开始变小——“老态龙钟”向他袭来。
⑧那天,我们说:“你坐轮椅上,享受。”他很反感。虽然坐轮椅,但一进馆,他依然坚持自己迈步。走了七八个国家馆,两个中国主题馆。到最后的德国馆,父亲依然坚持自己走着看互动展项。不知是累,还是腿的问题,一个趔趄,摔了。我急忙出手搀扶父亲,脸凑向他的肩颈,又望见他颈后那一片红。但还来不及定眼看,他已右手撑地,一跃而起,瞬间转过头来,对着我,脸上写满不服和倔强——我好着呢。
⑨现在想起,我真的很少凝视父亲。我从来说不出我爱父亲之类情感外露的话。我长年对父亲的称谓是“老爸”,后来,还会叫“老老头”,以示一种别样的亲热。
⑩很久以前,父亲不陪伴我们,也不要我们陪伴。我们之间保持相对的独立。前些年,他开始说一些需要我们在身边的话,并看重我们一次次的探望,他的眼光开始有了一层加一层的痴痴依恋。而我呢?我总有许多的忙碌,前往探望时,眼光对他,最多只是匆匆的几瞥。
父亲终是走了。多少父亲曾经的故事,有色彩的,有激情的,有跌宕的,我却都懵懂不知,就如父亲颈后那巴掌大的胎记……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一个重要的形象“父亲的胎记”来展开,切入点小,所见者大。
B.第③段“惊悚”原指“惊慌恐惧”,这里写“我”看到胎记时十分震惊。
C.第⑩段里写老去的父亲对“我”日渐珍重、依恋的情感变化,耐人寻味。
D.本文以真挚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读者。
“我”有两次差一点发现父亲胎记的经历,请简要概括。
第②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他去了,但他走路的步伐开始变小——“老态龙钟”向他袭来。(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但还来不及定眼看,他已右手撑地,一跃而起,瞬间转过头来,对着我,脸上写满不服和倔强——我好着呢。(从人物描写手法赏析句子)
本文充满了反思的意味,而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也反思自己“聪明过分”,其原因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千吨机比作一部大的文学作品;②生动形象地写出千吨机的诞生的历史意义与价值之大;③体现大师傅徐的锻造技术高超,同时也体现他不在乎名利的品质。 2.①通过写叶为大师傅徐卖力工作、毫无怨言和他对大师傅徐的高度评价,衬托出大师傅徐锻造本领是真才实干的高;②通过写大师傅秦睥睨一切,却只服他的“师弟徐”,对“我”一顿棒喝,衬托出大师傅徐的技艺高超。 3.①技艺高超,他虽然瘦弱,调度工作时“像一个神奇的指挥家”;②热爱与坚守自己的事业,他一直在千吨机的研发岗位上坚守了几十年,不曾放弃;③关心后辈,他对“我”准备参加高考的真挚关切,寄予期望;④重感情,他对师兄秦的意外“捶胸顿足的痛悔”,悲痛万分;⑤刻苦钻研,他什么活都自己干,文化水平不高,但认真研究。⑥不在乎名利,他工作多年,却无任何技术职称。 4.①过去,“我”因密友自身的问题却去排斥甚至憎恶大师傅徐,浅薄而无知;几十年后,“我”才真正客观地认识他的为人,他的技艺高超,对千吨机事业的热爱与坚守,认识到他坚守这项事业的价值;②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大师傅徐的敬佩与惭愧;③我曾经因为同学的一句谣言而误解好朋友对我的关心,而错过了一段美好的友情,为自己的轻信谣言,不去实际查验而感到愧疚。 5.B
【解析】1.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从“其诞生,如一部大的文学作品”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千吨机”比作大的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千吨机的诞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作家’的名分没有的”运用了比喻,将千吨机的制造者徐比作“作家”,“没有名分”突出他淡泊名利,不在意荣誉;“大师傅徐无任何技术职称,但旷世作品愣是出来了”“前无古人”表现了徐技术之高,令人敬佩。
2.考查侧面描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所要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文中对叶、师傅秦的描写就属于侧面描写,是为了衬托徐的形象。从第⑤段中“给徐当下手,他立马埋头,不再发牢骚说怪话,一蓬乱发地干活,好像有了使命感”,第⑥段中“我跟叶讲什么都投机,但说到大师傅徐,叶一句话把我顶回来:‘他有真本事’”衬托出师傅徐具有真才实学,令人敬佩;从第⑦段中“秦是汽磅榔头上好手,他几乎对什么都看不惯,语言粗俗,骂骂咧咧。因技术高超,总是睥睨一切”可知,秦凭借自己的技术高超目空一切,但“只服他的‘师弟徐’”,以及当我嘲笑徐没有制成千吨机时,“招来秦一顿棒喝”,由此可以看出秦对徐的尊重和敬佩,也从侧面衬托出徐的技艺高超。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从③段“造机的主角大师傅徐,耸着瘦弱的肩背,鼓着腮帮吹响嘴哨,像神气的指挥官,调度吊装巨大的底座、曲轴、滑块、横梁”可以看出徐技艺的高超;从徐不怕人们的误解与嘲笑,用几十年的时间坚持制造千吨机的事例,可以看出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且能够坚持、不放弃;从⑨段“大师傅徐紧握我的手,很用力地晃”“去读大学啊,好好好。你是翔鹰,我们是工厂一辈子的大老粗”可以看出徐关心后辈,对他们的未来寄予深切的期望;从⑧段“追悼会那天,师弟徐哭师兄秦,那捶胸顿足的痛悔令周围人不忍”可以看出徐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从⑥段“什么活都自己做,修理机床,自造行车,改空气锤手柄,自造工作母机”“ 他只是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啊,天赋加刻苦钻研,让他很早生一头华发”可知,徐文化不高,但刻苦勤奋,凡事亲力亲为;从③段“大师傅徐无任何技术职称,但旷世作品愣是出来了:千吨锻压机啊,前无古人”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只知道踏踏实实工作,没有任何技术职称。
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首先结合文章内容来理解句子含义,再结合自身生活,举一个例子,曾经因为什么而片面地认识一件事或一个人,讲清楚过程感受即可。通过④段中“而我,其时几乎对这台千吨机视而不见,对大师傅徐也排斥。为什么?因为他的一个徒弟是我密友,不能按时满师,满师后工资也比别人少两块觉得是奇耻大辱。这事谁做的?师傅做的,嫌徒弟工作拖沓,不钻业务——在不说话不通报的情况下,师傅对自己徒弟“背后下狠手”。徒弟之后坚决离开师傅,不但离开人,还离开厂,从老闵行远走宝钢。那个年代,因为这两块钱,抹不开脸,无法让一个人在此有尊严地立足。他的憎恶,一度也成了我的憎恶”的内容可知,过去的“我”有些浅薄无知,因为密友自身的问题却去排斥、憎恶大师傅徐;通过第 段中“过去的日子,照见我曾经的浅薄;长长的历史,可以佐证和认定一件事的价值。我几十年后回工厂,才发现,那千吨机,历一代复一代岁月后,依然精神抖擞在服役,工厂的大号轴承由它包打天下:柴油机轴承,铁路轴承,风电轴承,特大型轴承”的内容可知,在几十年后,“我”才真正地认识到大师傅徐的技艺高超和正直低调的为人,以及他对千吨机事业的热爱与坚守,“我”也为此而感动和惭愧;由此,启示我们不要片面的看待一个人,不要盲目的给别人下结论,只有长时间的观察,全面的了解,才能给与别人客观正确的评价。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写出‘我’对师傅徐的不以为意的情感态度”有误,通过第 段“过去的日子,照见我曾经的浅薄;长长的历史,可以佐证和认定一件事的价值”可知,“我”曾经误解了徐,徐用心血制成的千吨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历一代复一代岁月后,依然精神抖擞在服役”,所以此项“写出‘我’对师傅徐的不以为意的情感态度”分析有误;故选B。
6.B 7.朗读第⑤段画线句子时应采用平静、坚定的语气。因为面对这父亲闹情绪,吵回家,母亲的举动是平静地轻拍父亲脸上几根银白的拉胡子,父亲由此低头、无语,所以母亲此时应是用一种平静而又坚定的语气来说的。 8.“我”此时为自己居然是第一次帮父亲擦洗身子而感到震惊,同时也感到深深的内疚。 9.第⑦段在文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母亲在病房内意外摔倒,股骨骨折的内容。
【解析】6.B.第⑧段的画线句写护理阿姨和护士医生的表现应为侧面烘托母亲镇定坚强、自担风险责任的可敬品格,属于侧面描写。故选B。
7.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语气的揣摩。结合上文“母亲平静地轻拍父亲脸上几根银白的拉胡子”,可以揣摩出应采用一种平静的语气;并结合下文父亲“木然,低头,无语”,父亲听到母亲说的这句话,就不再闹了,由此可以揣摩出母亲说这句话说得很坚定。综合起来看,可以得知朗读这句话时应采用一种平静坚定的语气。
8.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结合上文父亲说的“儿子,你是第一次帮我擦洗”可知,父亲已经92岁了,而且患了帕金森病,“我”是第一次帮父亲擦洗,作为一个儿子,这时应该是内疚的;同时,由“一惊”一词,也可以看出“我”此时内心的震惊,震惊自己居然从来没有帮父亲擦洗过。据此进行整合即可。
9.此题考查的是关键段落的作用。文中的段落根据位置通常有如下作用:开头——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中间——承上启下;结尾——总结全文,结尾扣题,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等。文章第⑦段“意外和不幸,有时就在一切看似晴朗的日子里突降倾盆暴雨”,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晴朗的日子”是对上文父母的平安无事的总结,同时“倾盆暴雨”又引出下文母亲摔伤的情节。
10.D 11.示例:①父亲60岁时,祖孙三人骑车去植物园,父亲的胎记因出汗红得刺目。②父亲84岁时参观世博,步行摔倒,“我”无意中望见他颈后那一片红。 12.示例:插叙父亲手下的回忆,再现父亲年轻时球技佳、打字绝,突出他曾经的多才多艺、健康敏捷,与当前的衰老病弱、无法自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感慨心酸。 13.(1)示例:“袭”字原指突然攻击,这里指衰老来得突然,对父亲的影响大。
(2)示例: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写父亲摔倒之后又迅速跃起的情景,表现父亲的倔强自尊、不服老。 14.示例:不一样。文中的“我”直到父亲离去都未曾了解他的故事,为自己对至亲长久的无知无视而“悔”;而朱自清悔恨“聪明”过分,是因为当年的他不懂父爱,不理解父亲为他讲价钱、托茶房等行为。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有误,“丰富的想象”表述错误,文中没有丰富的想象;
故选D。
1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①根据⑥段“他也就60多岁——20世纪80年代末的仲春日,我们祖孙三人,骑两辆自行车去植物园”“太阳当头,父亲骑得满脸赤红,尤其汗津津的颈后一大片,红得刺目”可概括为:父亲60岁时,祖孙三人骑车去植物园,父亲的胎记因出汗红得刺目;
②根据⑦段“还有一次,是上海世博年,父亲84岁”“他去了,但他走路的步伐开始变小”和⑧段“走了七八个国家馆,两个中国主题馆。到最后的德国馆,父亲依然坚持自己走着看互动展项。不知是累,还是腿的问题,一个趔趄,摔了。我急忙出手搀扶父亲,脸凑向他的肩颈,又望见他颈后那一片红”可概括为:父亲84岁时参观世博,步行摔倒,“我”无意中望见他颈后那一片红。
12.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
根据“父亲原来的手下,曾回忆父亲的过往。一个说,郑主任多才多艺。他喜欢乒乓球,球艺佳。神出鬼没的球技助他在卫生系统屡摘奖牌。另一个说,郑老师英文打字堪称一绝。他使用的是十指打字法,盲打,斜瞟文稿,手指如长了眼睛”可知此段插叙了父亲手下的回忆,再现父亲年轻时球技佳、打字绝,突出他曾经的多才多艺、健康敏捷;
根据①段“发现父亲的胎记,是在他92岁时。那天,我帮父亲上厕所。他颤巍巍的,步履极细碎,帕金森病的缘故。僵直的手,无法照顾到自己”可知插叙的内容与当前的衰老病弱、无法自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感慨心酸。
1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袭”意为:突然攻击,句中突然向父亲发出攻击的是“老态龙钟”,作者用这个生动的动词表现出父亲的衰老来得突然,对父亲的影响大。
(2)“撑地”“一跃而起”“转”“对着”均为动词,对父亲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写父亲摔倒之后又迅速跃起的动作,“脸上写满不服和倔强”是神态描写,突出了父亲倔强自尊、不服老的性格。
1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两者原因不一样。
根据 段“父亲终是走了。多少父亲曾经的故事,有色彩的,有激情的,有跌宕的,我却都懵懂不知,就如父亲颈后那巴掌大的胎记……”可知文中的“我”直到父亲离去都未曾了解他的故事,作者的反思源于自己对至亲长久的无知无视而“悔”;
根据《背影》原文所写“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等处可知而朱自清悔恨“聪明”过分,是因为当年的他不懂父爱,不理解父亲为他讲价钱、托茶房等行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