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400年前,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提出“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是剧中主人公在人生抉择中发出的天问,其实早在1600年前,中国的一位大诗人就曾思考类似的问题:“是出仕还是归隐,这是一个问题”,在人生的抉择之路上发出追问,他是谁呢?情景导入陶渊明语言构建与运用: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田园诗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诗歌,抓住师眼,把握诗歌内容与诗人情感。审美鉴赏与创造: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品的意境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学习目标知人论世壹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他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家境贫寒。少年时代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做过几年小官。中年时与官场决裂,直到贫寒交迫去世。诗人简介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诗歌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人尊称为“田园诗的始祖”。主要作品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另外还有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诗人简介诗人简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五柳先生靖节先生(开创田园诗)(41岁归隐田园)(自号,门前五棵柳)(谥号)《归园田居》共五首,描绘了田园风光及农村生活,抒发了归隐后的愉悦心情。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写作背景在奔波劳累的仕宦生活中,他时常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甚至后悔的念头也冒了出来。而当脱离了官场,回到家中亲自参加耕种和收获时,他感到无限欣悦。诗歌《归园田居(其一)》,真实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想变化。写作背景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田园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抒发了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自然,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淳美的感受。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这一派别的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田园诗派初步了解贰题解“归园田居”意思是回到田园中生活,诗歌描写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后闲适恬淡的生活及乐趣。“其一”课文选的是第一首。倾听并跟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倾听朗诵整体感知叁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哪个字是诗眼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归思考第一部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适俗:适应世俗。韵:气质,情致。丘山:指山林。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羁,约束。南野:南面的田野。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少年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天性原本热爱山林。误落在世俗的种种束缚中,一转眼就是三十年。被关在笼中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遨游过的深潭。我在南面的田野边开垦荒地,持守愚拙的本性,回乡过田园生活。【翻译】【注释】1、从何而归?尘网、樊笼比喻什么?官场生活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为何而归?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爱丘山““守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诗人后悔和厌恶之情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第一部分问题1、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明确:开头两句一个“无”字,一个“爱”字,表露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和清高孤傲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问题2、试赏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明确:“误落”一词,既是诗人对自己做官的感叹,又是诗人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和厌恶。“误”字显示了诗人的悔恨之深,“三十年”写时间之久。第一部分问题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如何表现诗人情感的?明确:这两句是过渡句。“守拙归园田”点明了题目,是全诗的主旨句。“守拙”是对“适俗”而言的,从中反映了诗人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第二部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翻译】【注释】方:四周围绕。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依依:隐约的样子。墟里:指村落。颠:顶端。户庭:门户庭院。尘杂:指世俗的繁杂琐事。虚室:静室。余闲:余暇,空闲。樊笼:关鸟兽的笼子。宅子四周围绕十几亩地,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榆树柳树遮盖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村落轻柔飘升的炊烟。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打鸣。门户庭院里没有世俗的繁琐杂事,静室里自有余暇。长久困守在束缚本性的俗世里的我啊,又能返回自然了。“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朴素自然、清新恬淡的“村居图”。请反复诵读,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并赏析。描写特色 诗句 赏析纵横交错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写出了村居环境的层次美。远近结合 近: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近景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远景显示出安详、舒缓、柔和。勾勒出村居图的淳朴、宁静,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情操和快慰的心情。动静结合 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泼起来。声色并列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写出了村居环境浓郁的生活气息。1、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返回大自然怀抱,得到自由,其乐无穷。“性本爱丘山”。散适、淡泊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2、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去后哪一句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返”:释然、舒畅,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归向园田第二部分问题3、试从“远与近”“动与静”的角度赏析这一层的写景艺术。明确:“草屋”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榆柳”“桃李”写出田园风光的自然美丽,这是近景。“远人村”“墟里烟”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从近景转到远景,画面很淡,却令人心旷神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是静景,“狗吠”“鸡鸣”等是动景,动静结合,使得田园画面活了起来,富有农村生活气息。问题4、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什么情感?明确:“ 樊笼”在这里比喻官场生活,即上文的“尘网”。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呼应了开头,表现了诗人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欢喜之情。第二部分问题5、试从“远与近”“动与静”的角度赏析这一层的写景艺术。明确:“草屋”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榆柳”“桃李”写出田园风光的自然美丽,这是近景。“远人村”“墟里烟”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从近景转到远景,画面很淡,却令人心旷神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是静景,“狗吠”“鸡鸣”等是动景,动静结合,使得田园画面活了起来,富有农村生活气息。问题6、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什么情感?明确:“ 樊笼”在这里比喻官场生活,即上文的“尘网”。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呼应了开头,表现了诗人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欢喜之情。深入探究肆1.《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意象呈组状排列,可以分为两组,这两组意象有什么作用呢?请加以分析。第一组大致可归纳为“尘网、樊笼、羁鸟、池鱼、旧林、故渊”,这一组意象所对应的情境是在如“尘网”和“樊笼”里久待的诗人就是那被束缚的鸟儿和鱼儿,想回到广阔无边的森林和河流中去。诗人通过这组意象表现了自己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迫切心情。第二组意象则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狗吠、鸡鸣”等,这组意象构成了这幅农家田园生活图的主体。1.《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意象呈组状排列,可以分为两组,这两组意象有什么作用呢?请加以分析。作用:两组意象叠加,整个意境就凸显出来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在脱离黑暗复杂的官场后,惬意地享受起了清贫但纯粹自然的田园生活。短短几行诗,几个简约意象,就将诗人心中的愉悦和清新描写得自然美好、情真意切;也表现了诗人高洁、率真的人格品质。诗人热爱乡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产生了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更增添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从诗中的描写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乡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使这些景物与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柳”“桃李”似乎是含情的。2.本诗描写的农村景象实际很普通,为什么在诗人笔下显得那么美?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近景远景静动有声衬无声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白描动结合静思考2:远近结合总结归纳伍尘网樊笼田园:方宅 草屋榆柳 桃李村庄 炊烟狗吠 鸡鸣宁静、优美、和谐恋归黑暗官场:厌弃同学们,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希望大家都能遵循自己的内心,热烈而坚定地生活!课堂结语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叙述平生志趣和描写田园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生涯的厌恶和摆脱尘网的快慰,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主题归纳拓展探究陆1.乐天安命、厌恶官场的陶渊明,是受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而辞官归隐的,那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是否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呢 拓展探究思路提示一:我认为不能。辞官归隐,陶渊明就永远无法实现其“大济苍生”的宏愿了,如果他能够坚持为官,并且与贪官污吏做斗争,仍然有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思路提示二:我认为能。当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陶渊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一点恰恰体现了陶渊明的高洁品格,实现了其人生价值。拓展探究思路提示三:我认为能。因为陶渊明在官场无所作为,辞官归隐后却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并且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对后世影响极大。因此,陶渊明的人生价值通过他的不朽诗文得以体现。思路提示四:我认为能。陶渊明已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陶渊明之后许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士大夫,都会从陶渊明身上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慰藉自己。这也是陶渊明人生价值的实现。拓展探究2.归去自然:世界那么大,选择归去的陶渊明除了自然田园,是否还有其它更好的选择?拓展探究钱钟书《说“回家”》:“归去是历程,自然只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道德经》:人法(效法,学习)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海德格尔: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家、故乡、自然是我们困顿时的精神栖居之所。人是大自然的产儿,回到自然母体的怀抱,我们才能体味生命最原始、最本真、最朴素的意味。拓展探究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