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归居陶渊明田园现在你身处东晋义熙元年,你有一位好友,他姓陶名潜字元亮。这天,你突然听说,他好好的彭泽县令不做,居然辞官挂印了。事发突然,你满心疑惑,于是去信询问缘由。今日,回信终于到了,却只有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jīzhuōyìnàifèifán陶渊明,字元亮,又名 ,自号 ,私谥 “靖节”,世称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末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 、 ,等。他是中国第一位大量创作 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 诗风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 ,诗歌大多描写 风光,风格 。田园诗取材于 , 语言 。潜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农村清新、朴素、率真、自然田园诗田园生活平淡自然、朴实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知人论世文学知识田园诗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表现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借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厌恶,突显诗人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唐 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其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时官时隐,举棋不定。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脱离了官场,回到家中亲自参加耕种和收获时,他感到无限欣悦。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写作背景为何而归?诗意朗读,寻找诗眼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何而归?找一找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归园田居一、从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少年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天性原本热爱山林。误落在世俗的种种束缚中,一转眼就是三十年。被关在笼中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遨游过的深潭。我在南面的田野边开垦荒地,持守愚拙的本性,回乡过田园生活。适应世俗气质,情致山林世俗的种种束缚被关在笼中的鸟南面的田野守着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一、从何而归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官场1、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从何而归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网”、“樊笼”官场生活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比喻悔恨之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二、为何而归?用诗句回答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本性)(1)养家糊口(2)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向往自由三、归向何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宅子四周围绕十几亩地,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榆树柳树遮盖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村落轻柔飘升的炊烟。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打鸣。四周围绕大树树枝遮蔽阳光迷蒙隐约的样子隐约的样子指村落顶端归向田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主要):以“羁鸟”“池鱼”为喻自比。拟人:“恋”“思”是人的眷恋之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迫心境和心恋田园的自由情怀。诗人守的是什么之“拙”?为何要“守拙”?“守拙”即守“爱丘山”之“拙心”。诗人抱守自己的初心,并遵循这一本性,回归园田。诗人“守拙”的根本原因是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不与世俗官场同流合污、随波逐流。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意 象意:诗人主观情感(情意)象:诗中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物象)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情意+物象=意象意 境意:诗人主观情感(情意)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象的集合)诗歌通过意象集合所表现出来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境界意象+意象=意境类别 常见意象 举例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酒、孤帆 驿路、浮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 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愁苦类 梧桐、芭蕉、猿猴、杜鹃、斜阳、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视听近远静动衬白描手法语言的质朴自然特点:恬静幽雅朦胧和谐表现手法:视听结合远近结合以动衬静白描融情于景归向何处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白描手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白描工笔四、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门户庭院里没有世俗的繁琐杂事,静室里自有余暇。长久困守在束缚本性的俗世里的我啊,又能返回自然了。门户庭院指世俗的繁杂琐事静室余暇空闲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闲适、自由、喜悦课堂小结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弃官场归园田返自然爱丘山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归前------无奈、后悔归后------愉悦、豁达、自然、悠闲归纳诗歌的写作特点:一、运用白描的手法二、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三、运用动静,视听,远近结合的手法四、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五、语言清新自然,平淡醇美。五、深入探究主旨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热爱。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2.《归园田居》中透过“ ,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 。4.《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的诗句是 , 。5.《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拓展阅读(一)2.阅读陶渊明的《乞食》,思考后面的问题。乞 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①惠,愧我非韩才②。衔戢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注】 ①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②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③衔戢: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戢,收藏。(1)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困厄之时,诗人在诗中是如何写自己叩门乞食的窘态的?答案 此诗写“乞食”之事,一个“驱”字写出了饥饿的威胁,说明本能的需求有如长鞭加身,迫使他出门求食以果腹。“行行”二字则将诗人茫然求食、不知所之的情景写得宛然可见。“拙言辞”则写出了他的窘困之态,面对开门相迎的主人却口讷辞拙,不知如何开口。“驱”“竟”“拙”三字将诗人乞食的窘态展现得淋漓尽致。(2)陶渊明把归隐后的生活写得非常恬淡美好,但读完《乞食》后我们知道,告别官场回归田园却是免不了饥饿的。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那么,在陶渊明的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请结合《归园田居(其一)》说说你的看法。由此,你对陶渊明有什么认识?答案 ①世俗的压迫驱使陶渊明回归田园,《归园田居(其一)》中所说的“尘网”“樊笼”,都是束缚人的东西。他不能忍受那种身不由己的、很痛苦很压抑的生活,因此他宁愿选择贫穷。和穷困比较起来,社会的动乱、官场的污浊使陶渊明更难以忍受。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宁可穷困乞食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而绝不与黑暗现实苟合的诗人形象。在物欲横流、黑白颠倒的社会中,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的一片净土,宁可忍饥挨饿,也不违背自己的内心,这更体现出他人格上的可贵之处。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恋旧林”和“思故渊”表明诗人怎样的心理状况?试加以分析答案:“恋旧林”“思故渊”表明了诗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这两句以“羁鸟”“池鱼”为喻,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急迫心情和心恋田园的情怀,一“恋”一“思”,凝聚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和思念。4. 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为什么在作者笔下显得那么美?答案: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热爱田园风光,对官场十分反感,彻底逃离之后诗人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这种情感融入诗歌景物之中。拓展阅读二阅读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思考后面的问题。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1)《山海经》记载:“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陶渊明用典时对原文做了怎样的加工?分析这样处理的效果。答案 陶诗强调了木之小,海之大。“微”“沧”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突显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突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在遣词炼字中可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2)《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陶渊明在用这一典故时做了怎样的加工?分析这样处理的效果。答案 陶渊明用“猛”形容刑天的复仇之志,突出其勇猛凌厉;加入“固常在”,本来就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体现了刑天誓与天帝血战到底的决心。经过加工,突出了陶渊明勇敢坚毅,勇于反抗的一面。(3)《归园田居(其一)》和《读山海经(其十)》中,我们分别看到了什么样的陶渊明?两种性格是否矛盾?答案 《归园田居(其一)》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而《读山海经(其十)》表达了他对精卫、刑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的赞美,说明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寄托了自己的悲愤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慨。两种性格并不矛盾,恰恰说明陶渊明是个立体人物,他的归隐不仅仅是对田园的热爱,更是对无法实现抱负的绝望,其内心仍然不忘世事,想有所作为。5.名家点评(1)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北宋文学家苏轼(2)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3)《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历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4)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现代作家、学者林语堂1、请比较《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的不同《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主旨 渴求人才、渴望建功立业之忧 回归田园之悠风格 慷慨遒劲 平淡自然表现手法 用典 比兴 白描 比喻 融情于景2.读《短歌行》可知,曹操是积极入世的,是决心建立一番功业的。而读《归园田居(其一)》可知,陶渊明是厌恶俗世的,是逃避仕途的。请分析一下,他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产生的原因。答案 (1)二人人生态度的不同,源于各自的出身及地位。曹操作为汉末军阀,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能量,他是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人物。处在这一位置上,自然是要把建立一番功业作为人生目标。而陶渊明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家境一般,年轻时也曾胸怀大志,但动荡的社会、龌龊的官场却是他改变不了的。理想与现实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其厌恶官场,向往自然。(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和曹操的人生态度正是“穷”与“达”的体现。虽然,他们的选择不同,但归根结底,他们的“进”与“退”仍然是儒家思想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