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五上 6 将相和(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五上 6 将相和(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6《将相和》导学案
课题 将相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认“璧、臣”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 1.搜集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搜集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4分钟) 1.谈话导入:你知道哪些历 史人物的经典故事? 2.引入课题——将相和,并引导学生介绍司马迁。 3.导问:对于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1.交流收集到的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 2.齐读课题,交流收集到的司马迁的资料,了解《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而成的。 3.交流:“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将相和”指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认真完成预习,了解故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2.对于题目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逐字理解法。
二、初读课文,学会字词(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2.课件出示会认字。提示易错读音,检查预习情况。 3.出示词语卡片,理解词语。 4.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5.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 2.同桌互助,生字正音:“臣”是翘舌音;“罪”是平舌音。读准多音字“强、划、削”在本文中的读音,并掌握它们的其他读音。 3.熟读词语,组内说一说“请罪、和氏璧、上大夫、上卿”等词语的意思。 4.分段练习朗读课文,达到读通顺的程度,集体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生字和句子。 5.全班交流,明确课文主要通过写“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二人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 1.在教学时,要提示学生区分同音字“壁”和“璧”。 2.在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学生说出大致内容即可,不要强求小标题的准确性。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8分钟)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探究问题。 2.引导学生分段,并概括每段的大意。 3.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1.浏览课文,思考: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并用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1)在组内按照自学要求交流体会,尝试给课文分段,并说一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2)组内学生代表汇报分段情况,全班交流每一部分的内容:第一个小故事(第1~9自然段)写完璧归赵;第二个小故事(第10~14自然段)写渑池会面;第三个小故事(第15~17自然段)写负荆请罪。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本文层次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时,要引导学生找到过渡段,再看看过渡段和哪部分内容联系更紧密。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用时:8分钟)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故事,总结讲故事情况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1.(1)朗读自己喜欢的故事,组内练习讲一讲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2)小组内推荐代表给全班同学讲故事,集体评议哪些同学讲得好。 2.(1)练习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2)阅读课文,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前两个小故事是第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第三个小故事是结果。 在讲故事环节,教师不妨设一些奖项,如“故事大王”“讲故事能手”“最佳音色奖”“最佳表现奖”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讲故事的热情。
五、规范写字,认真评价(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会写字,演示笔顺规则。 2.重点指导:献、典、怯、荆、罪。 3.指导学生书写。4.组织评价,讲解写字要点。 1.认真观察笔顺规则及间架结构。 2.随教师书空,注意易错笔画。 3.练写生字。 4.同桌互评。 教师应强调易错点,如:“臣”第二笔是短竖;“拒”右侧不是“臣”。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启发思考: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默读课文,回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2.带着探究的兴趣进入批注式默读。 在学生批注式默读时,教师可进行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深入研读,感悟体会(用时:27分钟) 1.课件出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完璧归赵”。 2.课件出示句子、图片等,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不辱使命,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3.多媒体课件出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渑池会面”。 4.课件出示句子、图片等,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蔺相如在“渑池会面”时勇敢无畏,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的人物形象。5.多媒体课件出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负荆请罪”。 6.课件出示句子、图片等。引导学生体会廉颇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 1.(1)明确自学问题:“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呢? (2)默读课文第1~9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研读体会。 2.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1)朗读第一个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1)明确自学问题:讨论“渑池会面”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2)默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自由结组,研读体会。 4.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1)朗读第二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 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思考、讨论、交流。(这些句子突出了蔺相如为维护赵国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分角色朗读第10~14自然段,抓住“同归于尽”等词语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5.(1)明确自学问题:讨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2)默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自己结组,研读体会。6.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1)朗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廉颇不服,想羞辱蔺相如。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退让。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 相和好。 (2)画出描写廉颇言行的句子,并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 (3)分角色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组织学生自学时,教师应给予充足的时间,并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2.在体会人物性格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更要抓住他的动作,如“上前一步”“捧着”“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来感受蔺相如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有了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基础,再学下面两个小故事就显得简单多了。不要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小组学习,讨论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即可。 4.故事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一大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好课文。必要的时候,教师可进行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用时:7分钟) 1.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2.引导学生思考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讨论、交流、归纳:蔺相如因“完璧归 赵”“渑池会面”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是因。 2.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认识,达成共识,“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他们都非常爱国。 对于将相和好的原因,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蔺相如的话。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学完本课后的感受。 2.组织学生阅读原著。 1.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收获。2.课后读原著。 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共35张PPT)
6.将相和
第一课时
通过《搭石》一课,我们知道了阅读中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考眼力
游戏规则:
屏幕上将闪现一些词语,词语闪现时间大概一秒钟,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迅速记住词语。
汛期
访问
隔开
懒惰
家常话
摆搭石
一行人
你发现了吗?
人的眼睛可以一眼看清多个有意义的词语。如果加以训练,一眼看到的内容可以越来越多。
我们可以从单个字、单个词的阅读逐渐扩大视域,变成一眼能看清几个词甚至整句话的阅读,这就叫“连词成句地读”。
怎样才能一眼多看一些内容呢?
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记下所用的时间。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初读课文
(1)速读课文用时( )分( )秒。
(2)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分享你的收获。
检测阅读效果
③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 )
A.蔺相如对廉颇说的 B.蔺相如对门客们说的
C.蔺相如对赵王说的
B
①《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 )
A.春秋时代 B.战国时代 C.秦朝
②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 )
A.击缶 B.鼓瑟 C.唱歌
B
A
(3)根据课文内容选择。
交流讨论
关于阅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或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呢?结合课文谈一谈吧!
遇到不懂的词语我就暂时忽略,不回读。比如我只知道“渑池”是地名,“缶”“瑟”是两种乐器,虽然不明白词语的具体意思,但是不影响理解课文,所以我就没管它们,继续读下去。
边阅读边思考,也能提高阅读速度。比如读到“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这一句时,我就明白了蔺相如已经作好了两手准备来对付秦王。
自读提示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有很多,你学会了吗?下面我们跟随作者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者简介
会认字
战袍 和氏璧 大臣 强逼 允诺
计划 典礼 廉颇 抵御 推辞
侮辱 擅自 上卿 削弱 请罪
zuì
páo

chén
qiǎnɡ
nuò
huà
lián
dǐ yù


shàn
qīnɡ
xuē
diǎn
多音字
1.战国时,秦国很强( )大。

qiánɡ
qiǎnɡ
jiànɡ
强迫
强大
强壮
勉强
倔强
2.他这次考试应该能勉强( )及格。
3.他有些倔强( )。
qiánɡ
qiǎnɡ
jiànɡ
1.周末我们计划( )去公园划( )船。
2.秦国削( )弱了赵国的势力。
3.我会自己削( )铅笔。

huá
huà
计划
规划
划船
划算
huà
huá

削铅笔
xiāo
xuē
削弱
剥削
削皮
xiāo
xuē













diǎn
chāo
zuì
qiè

jīnɡ
会写字
quē
zhào
chén

ɡōnɡ
xiàn
nuò
独体

chénɡ
整体感知
“将”和“相”分别是谁呢?他们为什么和好?之前又是因为什么“不和”呢?
快速阅读课文,课文围绕廉颇、蔺相如讲了哪几个故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负荆请罪
(15~17)
渑池会面(10~14)
完璧归赵
(1~9)
根据小标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
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按照上节课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下表。
故事 起因 经过 结果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秦王想据为己有。赵王无奈,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识破秦王没有诚意,偷偷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无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之后命人记录了下来。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廉颇之上。
廉颇对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满意。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计较,处处避让廉颇。
廉颇番然醒悟,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
蔺相如也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要和秦王拼命,秦王只好照办,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了下来。
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快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结合具体事例,根据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综合分析。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考虑问题周全
交流:蔺相如印象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 智
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勇 敢
不畏强权
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
勇 敢
不畏强权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顾全大局
机智勇敢
不畏强权
顾全大局
“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廉颇战功赫赫,秦王也会畏惧三分。
交流:廉颇印象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知错就改,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个人利益。
小结: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冲突;廉颇之所以负荆请罪,也是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不顾国家利益。这是“将相和”的真正原因,也是他们共有的可贵品质。
6. 将相和
结构梳理
主题概括
课文以 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 、 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 的精神。
秦赵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顾大局
识大体
勇于改过
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同学们之间自由组合排练《将相和》课本剧。《将相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说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4.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5.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4.感受人物所体现出来的美好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小朋友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小朋友的主体地位;引导小朋友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1.课题中的“将”指谁?
(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
2.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
(二)学习生字词,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教师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抢读生字,全班齐读。
3.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并说明每个生字的音、形、旁。同桌互读,齐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1-10自然段,这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完之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这几段讲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2.让学生找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说出这些句子体现了什么内涵。
3.让学生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巧妙的保护和氏璧的。(重点看第9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分析课文片段
1.学习第11-15自然段
让学生默读这几个段落,了解段落大意。
第11-15自然段讲述的是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展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外交才能,在这次外交活动中没有让秦国占到便宜。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2.学习第16-18自然段
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廉颇感到很不服气?
②蔺相如坐车出去为什么看见廉颇就回避?这表明蔺相如怎样的态度。
③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负荆请罪,这展现出廉颇怎样的品质?
④蔺相如见到廉颇负荆请罪,他有什么反应?
⑤结合前面两个故事,说一说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1.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2.说一说课文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让学生选一些词语或句子写在卡片上,看谁能一眼看完卡片上的所有内容。
4.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
①三个故事情节之间密切联系;
②通过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
作业布置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
六、说板书设计:
将 百战百胜(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知错就改) 6.将相和
相 智勇敢(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不畏强暴)
和 (以国家利益为重) 将相和
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我知道画横线字的正确的读音(在括号中写出来)。 强逼( ) 擅长( ) 蔺相如( ) 抵御( ) 侮辱( ) 削弱( )
形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把易错的生字词写一写。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攻无不( ) 理( )气壮 同心( )力 无价( )宝 战无不( ) 负( )请罪 完( )归赵 宁死不( ) ( )口不提
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4.本文共1600余字,我的阅读时间约________分钟。 5.快速默读后,留在我脑海里的人物和画面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6.快速默读后,我还有明白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预习目标四: 补充资料 1.《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 2.故事背景: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课文中的第一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当时秦国最强,经常凭仗武力欺负别的国家,于是也想用这种手段占赵国便宜。 3.关于蔺相如和廉颇,我搜集了有关他们的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文阅读-6 将相和
赵奢秉公执法(节选)
赵奢年轻的时候,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官职虽小,可赵奢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畏权势。
一次,赵奢带着几名手下到平原君家去征收田税。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弟弟,位尊一时。管家见赵奢前来收税,态度十分骄横,召来一伙家丁,把赵奢和几个手下人围了起来,不但拒交田税,还无理取闹。
赵奢十分气愤,大声喝道:“谁敢聚众闹事,拒交田税,我就按国法从事!”管家仗着自己是平原君家的要人,对赵奢的话不以为然。结果,赵奢真的依照国家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平原君家包括管家在内的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平原君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很多人都劝赵奢赶快躲一躲,免遭杀身之祸。
赵奢一点也不害怕,他说:“我以国家利益为重,依法办事,为什么要逃避?”他主动到平原君家,劝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的王公贵族,不应该放纵家人违反国家法令。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国家法律,都拒不缴纳田税,国家的力量就会遭到削弱。国家一削弱,就会遭到别国的侵犯,甚至还会把我们赵国灭掉。到了那一天,您平原君还能保住现在这样的富贵吗?像您这样身处高位的人,如果能带头遵守国家各项法令制度,带头缴纳田税,那么上上下下的事情就可以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天下人也会心悦诚服地缴租纳税,国家才会强盛起来。国家强盛,这也是您所希望的呀。”
一席话,说得平原君心服口服,也对赵奢以国家利益为重、秉公办事的态度十分赞赏。他把赵奢推荐给赵王,统管全国赋税。
1.“秉公执法”的“秉”字意思是( )(填序号)
A.拿着,握着。 B.掌握,主持。 C.姓。
2.根据意思写出选文中的词语。
(1)毫无理由地跟人吵闹;故意捣乱。 ( )
(2)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 ( )
(3)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别人。 ( )
(4)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 )
3.把画线句子改成反问句。
4.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赵奢怎样的品质?
5.平原君把赵奢推荐给赵王时,可能会怎样说呢?展开想象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
1.B
2.(1)无理取闹 (2)不以为然 (3)大发雷霆 (4)心悦诚服
3.国家强盛,这不也是您所希望的吗?
4.本文主要写了赵奢依法惩处平原君的管家和说服平原君两件事,表现了赵奢秉公执法、不畏强权的品质。
5.示例:大王,赵奢忠于职守,凡事以国家利益为重,敢于秉公执法,不畏强权,这样的人值得重用啊!
唇亡齿寒
春秋时,晋国旁边有两个小国,那就是虢(guó)国和虞(yú)国。晋国想要举兵攻打虢国,但是要想攻打虢国,大军必须经过虞国。
晋献公于是就以美玉和名马为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让晋军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答应,但是虞公贪图美玉和名马,还是答应了晋献公的请求,同意借道。
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正是虞国的依靠!虢国和虞国两国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又怎么能够自保?虢国一旦灭亡,虞国必然就会随着灭亡。晋国的军队不可以招致,强盗寇贼不可以忽视,这种错误一次都已过分,又怎么可以再次去犯呢?谚语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的就是虞国和號国啊!您怎么就不明白?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
虞公依然不肯接受这一劝谏。
宫之奇眼见无法说服虞公,只得带着全家老小,逃亡到了曹国。
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
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
目光短浅的虞公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出虢国的存亡与虞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最终成了晋国的俘虏。
1.“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表面意思是 。常用来比喻 。
2.宫之奇在劝谏虞公时,是怎样比喻虢国和虞国两国的关系的?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晋国想要攻打 ,必须经过 ,于是送了 作为礼物,请求借道。结果晋献公在灭掉 后,又灭掉了 。
4.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呢?
5.你还知道哪些历史故事呢?举出几个写在下面。(至少写3个)
参考答案
1.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 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2.官之奇在劝谏虞公时,把虢国和虞国两国比喻成嘴唇和牙齿一样。
3.虢国 虞国 美玉和名马 虢国 虞国
4.示例:我们不能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小利,而看不到背后隐藏的危险。弱小的势力应该相依为命,联合对抗外敌,否则就会被逐个击破。
5.示例:围魏救赵、破釜沉舟、纸上谈兵等。6将相和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3个多音字。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
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2.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3个多音字。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搭石》一课,我们知道了阅读中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明确游戏规则:屏幕上将闪现一些词语,词语闪现时间大概一秒钟,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迅速记住词语。
汛期 访问 隔开 懒惰 摆搭石 一行人 家常话
教师引导:说一说刚刚都看到了哪些词语。你是如何读到屏幕上闪现的内容的?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小结:人的眼睛可以一眼看清多个有意义的词语。如果加以训练,一眼看到的内容可以越来越多。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一眼多看一些内容呢?
点拨:我们可以从单个字、单个词的阅读逐渐扩大视域,变成一眼能看清几个词甚至整句话的阅读,这就叫“连词成句地读”。
二、实践“连词成句”的阅读方法,检测阅读效果
1.教师引导: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记下所用的时间。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提示:记录的时间是指把握课文内容、读懂课文的时间,而不是目光扫过文字的时间。)
2.出示监测题检测学生的实际阅读效果。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后,教师组织交流。
3.关于阅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或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结合课文谈一谈吧。
学生1:遇到不懂的词语我就暂时忽略,不回读。比如我只知道“渑池”是地名,“缶”“瑟”是两种乐器,虽然不明白词语的具体意思,但是不影响理解课文,所以我就没管它们,继续读下去。
学生2:边阅读边思考,也能提高阅读速度。比如读到“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这一句时,我就明白了蔺相如已经作好了两手准备来对付秦王。
教师过渡: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有很多,你学会了吗?下面我们跟随作者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三、生字词学习
1.作者简介。
2.学习会认字。(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
(1)袍:与“抱”比较记忆,“袍”指直腰、过膝大衣,所以是衣字旁。
(2)璧: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所以是玉字底。可以结合意思记忆字形。
3.学习多音字“强”“划”“削”。
4.学习会写字。引导学生按照结构给生字分类识记。(注意“臣”是独体字)
四、整体感知,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1.提问:“将”和“相”分别是谁呢?他们为什么和好?之前又是因为什么“不和”呢?
预设1:“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预设2:题目的意思是廉颇和蔺相如重归于好,共同保卫赵国。
2.提出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将”和“相”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预设: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教师引导: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根据小标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了解了《将相和》故事的大内容。请同学们学着本节课学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自己再来读一读课文,说一说文中的蔺相如和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交流。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能根据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快速阅读,还记得方法吗?(预设:连词成句地读)
教师引导:按照上节课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下表。
故事 起因 经过 结果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教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表格提示,复述课文内容。注意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预设: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秦王也想得到这个无价之宝,就假意说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他不辱使命将和氏璧带回赵国。过了几年,蔺相如陪同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其间,蔺相如不畏强暴,据理力争,使赵王免受侮辱。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老将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处处主动避让。后来廉颇终于醒悟,脱下战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最后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同心协力保卫国家。
教师引导:这位同学清楚完整地讲述了这个故事,相信同学们也回忆起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将相和》。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快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结合具体事例,根据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综合分析。
找出文中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话,从中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语段“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预设1: 蔺相如为赵王分析秦王的意图时,用了两个“如果”,从中可以看出他做事权衡利弊,考虑问题很周全。
(2)课件出示语段“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预设2: 当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就谎称和氏璧有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把和氏璧要了回来,从“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句话可以看出蔺相如很机智。
(3)课件出示语段“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预设3: 当拿回和氏璧后,蔺相如非常的生气,从怒发冲冠这个词语就能看出来,而从语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行动“ 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中,我感受到他的不畏强暴和机智勇敢。
课件出示语段“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
预设4: 这一部分对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课件出示语段“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预设5:从蔺相如“请病假不去商超,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这些行动,也可以看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教师小结:大家找的都非常准,在这个三个小故事中对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蔺相如的形象,他机智勇敢,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不畏强权,同时他为人处世也是以国家利益为重,非常的顾全大局。
找出文中描写廉颇的部分,从中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语段:“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预设1: 从这里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廉颇作为赵国的大将军,名声在外,战功赫赫,就连秦王也会畏惧三分。
(2)课件出示语段:“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预设2: 从廉颇一脱一绑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以及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师小结: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冲突;廉颇之所以负荆请罪,也是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不顾国家利益。这是“将相和”的真正原因,也是他们共有的可贵品质。
课堂小结
1.结构梳理。
2.主题概括。
3.课后作业。
[教学板书]
6 将相和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用“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形象。在阅读课文之前我先让学生做游戏,体会如何扩大视域。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在游戏中初步明白了“连词成句地读”的阅读方法,紧接着,我通过交流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使用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让不少同学在掌握本课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还同时运用了前面所学的“注意力集中”和“不要回读”等阅读方法,这令我很欣慰。
在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时,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问题,记录阅读时间,并提醒学生继续有意识地用学过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也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