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五上 5 搭石(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五上 5 搭石(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类文阅读-5搭石
故乡,那片竹林
离开故乡很久很久了,可故乡的一山一水依旧那么(青 清)晰。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外婆家屋后那一片青青的竹林。
这是一片美丽的竹林。春天一到,整个山坡嫩笋萌发、万竿吐翠,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àng)然。漫步林中,和风(拂 佛)面,呼吸着竹子清新的气息,听到树叶发出的簌(sù)簌声,真让人心旷神怡。
故乡的竹林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青青的干、青青的叶,一丛丛,一根根,在风中摇曳(yè)。那秀丽挺拔、楚楚动人的,叫青竹;那一节节挺着大肚子的,叫佛肚竹;还有那苍劲伟岸、昂首挺胸的鞭竹……一簇簇,一丛丛,迎着风儿呼啦啦地往上蹿,不禁使人感到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早晨的竹林,在我眼里,又是一番绝妙的景(至 致)。胖胖的佛肚竹,似乎做了个美梦,一副乐哈哈的样子;翠绿的青竹经过一夜露水滋润、柔风爱抚,显得更加修长俏丽;鞭竹依旧伟岸挺拔,不失男子汉的气(概 慨),还有那可爱的小竹笋正在迷迷糊糊地伸懒腰、打哈欠呢!
寒冬来临,枝条折断,落叶纷飞,寸草不生。然而,故乡那片竹林,依旧是青青的干、青青的叶,依旧是苍劲挺拔、直指苍穹。
噢,故乡竹,不屈不挠的竹、英雄的竹、顽强的竹!
如今,故乡已离我千里万里,那片青青的竹林也已浓缩成一个遥远的记忆。然而,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那些青色的朋友。每当起风的时候,这种感情更加强烈,我仿佛又回到了那片竹林,又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簌簌的竹叶声,和叶子们的喃喃细语……
1.用“\”划掉括号中不正确的字。
2.根据意思写出选文中的词语。
(1)春天的意味正浓。 ( )
(2)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 )
(3)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 )
(4)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意志十分坚强。 ( )
3.“还有那可爱的小竹笋正在迷迷糊糊地伸懒腰、打哈欠呢!”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竹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寒冬来临,故乡的竹林,依旧是青青的干、青青的叶,依旧是苍劲挺拔、直指苍穹。   
(2)这种感情更加强烈,我仿佛又回到了那片竹林,又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簌
簌的竹叶声,和叶子们的喃喃细语……
5.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划掉:青 佛 至 慨
2.(1)春意盎然 (2)心旷神怡 (3)昂首挺胸 (4)不屈不挠
3.拟人 可爱
4.(1)写出了竹子的不畏严寒,敢于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
(2)作者与竹林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已经与竹林融为一体了。
5.对竹子美好形态的赞美和对竹子顽强精神的歌颂之情。
母亲架设的桥(节选)
孩提时,母亲常领我去峡谷深处,让我坐在一件蓑(suō)衣那么大的一块小小田埂上,自己浸没在齐膝的水田里插起秧来。
这峡谷,背着阴,每天的日照不过3小时光景。这在村里,也是块十分贫瘠(jí)的谷地。我家就在这样的山谷口。谷里也有旱地,母亲种上了甘薯、萝卜之类。上那儿去,中间有条很深的小溪。上面架着桥,可每当发起大水,就常会被冲毁,母亲就常去修桥。因为这是母亲独自干活的峡谷,没法儿去托赖众乡邻。
到时候,擅长修建寺庙和房屋的木匠大伯,必定从哪儿归来,从山里砍来两根圆木,横在狭窄的小溪上,上面排好栗木板,堆上土。而后,叫我们兄弟踩结实,就成了一座坚固的红土桥了。约莫过一年,土桥旧了些,桥边杂草丛生,杂草下,一排排露出像在神社屋檐椽(chuán)子上见到的那种白色缺口。而且,桥在变旧,栗木会腐烂,一看,桥的背面,竟长满了蘑菇。母亲把这些采了来,给我们做饭盒里的菜肴吃。
母亲在她的一生中,把这座通向有关自己一家生计的谷田去的小桥,不知修过多少回!不论哪天架的,这座桥总是在圆木上堆着土,长起蘑菇来。
为了微薄的收成,母亲尽心尽力架起了这座桥,由此取得我们一家的口粮,可以说,是性命攸关的一座桥。因此,那桥,不论修得如何简陋,可仍是美好的啊!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肥沃——( ) 松软——( ) 精致——( )
2.“性命攸关”是指 。作者说这是“性命攸关的一座桥”是因为 。
3.用“ ”画出文中表现母亲种地环境恶劣的语句。
4.文中的桥建在什么地方?是怎样修建成的?
5.作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贫瘠 坚固 简陋
2.生死存亡的关键 这座小桥通向峡谷中的田地,我们一家的口粮都是在那里种出来的
3.这峡谷,背着阴,每天的日照不过3小时光景。这在村里,也是块十分贫瘠的谷地。
上那儿去,中间有条很深的小溪。上面架着桥,可每当发起大水,就常会被冲毁,母亲就常去修桥。
4.文中的桥建在通往峡谷的很深的小溪。 建桥的时候,要请木匠大伯帮忙,砍来两根圆木横在小溪上,上面排好栗木板,堆上土;兄弟一起把土踩结实,就建成了一座红土桥。
5.作者回忆了母亲在水田中劳作,还要种植旱地,还要架桥、修桥,采桥背面的蘑菇给孩子们做饭盒里的菜肴……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热爱之情。第二单元导读
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改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是现代社会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也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学生进入高年级,课内外阅读量逐渐增加,阅读材料的种类不断丰富,掌握并运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对于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尤为重要。安排本单元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自觉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文 主要内容
《搭石》 《搭石》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将相和》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 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是一篇介绍事物运动速度的说明文。课文从人们最熟悉的自身奔跑速度开始介绍,到鸵鸟、猎豹、游隼三种动物的速度,接着谈到天空中的飞机、太空中的火箭、流星体的速度,最后说到光速。
《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一种作战方式。《冀中的地道战》分别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地道如何方便人民生活生产、如何对付和防御敌人的“扫荡”、地道里的人如何了解地面的情况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展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顽强斗志。
《习作二》 本单元安排的是一次写人的习作,习作话题为“ 漫画”老师。此话题限定了选材范围:熟悉的老师形象。“老师”前冠以“漫画”二字,凸显了习作要求一用语言 文字突出老师的特点,把老师的形象写得鲜活、有趣,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喜欢写,有内容可写。
《语文园地二》 “交流平台”围绕“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以学习伙伴交流的方式总结、归纳本单元课文学习中涉及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向培养学生对于语句的概括能力;第二部分提供成语,要求用具体情景表现成语的意思。“日积月累”呈现了关于“时间”的名句,选自四位不同时代的名人诗词,激励学生珍惜时光。
5. 搭石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并掌握多音字“间”。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要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
4.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汛、挽”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1个字,理解词语意思。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请大家打开书,整体了解一下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阅读了单元的封面页,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我看到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句话,作为五年级的学生,阅读量越来越大,这正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本领。
教师点拨:在单元封面页的右下方还有两行文字,它们为我们指明了本单元的学习方向。从阅读的角度看,本单元指导我们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从习作的角度看,本单元引导我们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有了对本单元的整体认知,咱们就一起步入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搭石》。
二、了解快速默读的阅读策略
你关注过自己的阅读速度吗 你知道自己每分钟大约能读多少字吗 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老师帮大家记下所用的时间。出示阅读要求:(1)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2)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3)不回读。
三、交流总结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1.教师引导:同学们,怎么才能做到快速阅读,并准确掌握文章信息呢?我们看看下面两位同学是怎样做的。
2.教师展示示例,引导学生交流。
预设1:“汛期”这个词我不懂,但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我就没有管它继续往下读。
预设2:刚读到“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时候我不太理解,但我没有回读。
教师引导:遇到不理解的词句不能停留太久,如果不影响理解,就不再回看。回读会使阅读速度变慢。
3.班级交流:在你的阅读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回读的现象?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主交流)
4.同学们的交流真充分!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同学们交流中的要点。
1.集中注意力
“集中注意力”阅读是一种可以持续较长时间、深入的专注阅读状态,而不是一边阅读一边想着其他事情。
2.尽可能减少回读的次数
“回读”是指阅读中眼球反复扫过文字。回读次数越多,阅读速度越慢。
过渡:那就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生字学习
1.学习会认字。
学生自由读词语,教师点名读,相机指导。
2.学习多音字“间”。
教师出示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学习会写字。
(1)学生自由练写生字,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
(2)教师指导学生易错字的书写。(重点指导“隔”“懒”“惰”“衡”)
4.词语理解。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较快的速度读了《搭石》这篇课文,并了解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是集中注意力和不回读,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这样的方法读课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
2.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
二、借助朗读想象画面,感悟美好心灵
1.速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搭石?从文中找出答案。(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内容)这一部分就是从家乡的生活环境谈起,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搭石。(话搭石)
2.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师引导:围绕“搭石”,作者写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
摆搭石
1.生找句子。出示: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师范读)
2.师:“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肯”几个词强调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预设:强调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指导学生读。
交流讨论:老人生怕搭石不稳,在上边反复地踏。从老人反复踩踏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奉献美、心灵美)
3.生齐读,师生合作读。
(二)走搭石
1.那一行人怎么走搭石呢?指名读句子。出示:每当上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体会“协调有序”。从哪里可以看出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3.小结: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人刚抬起脚来,后面的人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叫——协调有序。是不是事先排练好的呢?(不是)由此可见,人们之间的——和谐美。
4.听,他们在协调有序地走着,你听见什么声音了吗?(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你还看到了什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5.是啊,每当下工,一抹夕阳照在小溪上,溪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着一缕一缕的光彩,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附着嗒嗒的脚踩搭石的声音,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美丽和谐的画面。(齐读)
(三)让搭石
1.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出示:经常到山里的人……理所当然的事。
(1)自由读第一句话,想象当时的情景,两人碰面会说些什么?同桌之间表演一下,并指名上台表演。从中你发现了怎样的美呢?生自由发言。
(2)如果是老人来走搭石,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句子)齐读两遍。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让我们看到了乡亲们互助友爱、尊老爱幼的情感。
2.多么善良、多么朴实的父老乡亲啊!他们美好的行为,美好的心灵,让我们深受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齐读这段话。
3.指导朗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读出画面和语言节奏的美。
(四)赞搭石
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这一段揭示了主题,借搭石赞美了乡亲们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三、总结感悟
也许有一天,小溪上会架起一座座小桥,家乡的搭石也会逐渐消失。但搭石会永远留在刘章爷爷心中,永远留在家乡人们的心中,搭石带来的美丽的风景、美好的情感会代代传承下去。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搭石带给我们的美。
[结构梳理]
[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的第1课,重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从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入手,提示学生集中注意力,遇到不影响阅读理解的词语,不要停留太久,也不要回读。在学生能运用“集中注意力”和“不要回读”的方法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后,我紧紧围绕“人们走搭石的哪些画面让你感受到美”这一问题展开教学。例如在教学“走搭石”这块内容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协调有序的美。但教学总是存在不足的,如果能增加一些课外资料拓展一下,课堂内容会更丰富多彩。(共35张PPT)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阅读策略
阅读要素
写作要素
5.搭石
你关注过自己的阅读速度吗
你每分钟大约能读多少字
第一课时
01
不出声、速度快,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
02
03
快速默读
遇到不懂的词语
不要停下来。
默读的时候不要
回读。
怎么才能做到快速阅读,并准确掌握文章信息呢?我们看看下面两位同学是怎样做的。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汛期”这个词我不懂,但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我就没有管它,继续往下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刚读到“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时候我不太理解,但我没有回读。
遇到不理解的词句不能停留太久,如果不影响理解,就不再回看。回读会使阅读速度变慢。
班级交流:在你的阅读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回读的现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归纳总结阅读方法
1.集中注意力
“集中注意力”阅读是一种可以持续较长时间、深入的专注阅读状态,而不是一边阅读一边想着其他事情。
2.尽可能减少回读的次数
“回读”是指阅读中眼球反复扫过文字。回读次数越多,阅读速度越慢。
自读提示: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汛期 挽裤 间隔 懒惰
平衡 协调 人影绰绰
xùn
jiàn
duò
hénɡ
xié
chuò
wǎn
会认字

多音字
jiàn
jiān
间隔
间断
中间
间距
1.草丛间( )零星地点缀着几朵小花。
2.他坚持锻炼,多年来从未间( )断。
jiàn
jiān

访








温馨提示
书写时注意生字的占格哟!
会写字
xùn
fǎnɡ
xié
wǎn
ɡé
lǎn
duò
wěn
hénɡ
xié

chuò

hónɡ

miǎn
书写指导

“隔”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右部的“鬲”字下面是一横,不要写成两横。




隔壁 与世隔绝
融化 其乐融融

“懒”字整体要写得匀称、紧凑,中间“束”的末笔变点。




偷懒 好吃懒做
依赖 赖以生存

“惰”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右部的“ ”下面不要写成了“有”字。




懒惰 惰性
隋朝 隋唐

“衡”字三个部分要写得匀称,中间部分的末笔变点。




平衡 权衡利弊
街道 大街小巷
人影绰绰
挽裤
汛期
搭石
在溪流、河沟的浅水处用石头铺设的简易通道。
江河水位季节性上涨的时期。
把裤子卷起来。
人一个接一个,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照样子,写词语
人影绰绰(ABCC式)
文质彬彬
生机勃勃
词语解释
理所当然
赶集
谴责
间隔
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责备;严正申斥。
到集市上买卖货物。
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用“理所当然”造句
借了东西要记得归还,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速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搭石?从文中找出答案。
第二课时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话搭石
围绕“搭石”,作者写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走搭石
摆搭石
让搭石
摆搭石
强调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老人生怕搭石不稳,在上边反复地踏。从老人反复踩踏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奉献美
心灵美
交流讨论
走搭石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从哪里可以看出“协调有序”?
边读边想象语段描绘的画面。
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人刚抬起脚来,后面的人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叫——协调有序。由此可见,人们之间的——和谐美。
走搭石

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
一般的美感。








两人面对面走到溪边,他们会怎么做?
他们会说些什么家常话呢?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让搭石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
从道理上说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是老人走搭石,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我看到了乡亲们互助友爱、尊老爱幼的情感。
有感情朗读第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读出画面感和语言节奏的韵律美。
我会读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赞搭石
中心句:借搭石赞颂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也许有一天,小溪上会架起一座座小桥,家乡的搭石也会逐渐消失。但搭石会永远留在家乡人们的心中,搭石带来的美丽的风景、美好的情感会代代传承下去。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搭石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
感悟提升
5. 搭 石
结构梳理
话搭石
摆搭石
走搭石
让搭石
赞搭石
课后作业
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必 做
课下搜集有关“美”的图片,一起交流自己发现的平凡事物中的美。
选 做5《搭石》导学案
课题 搭石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 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课前准备 1.准备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查找刘章的资料,准备工具书,完成预学案和活动卡。每个小组准备一套生字卡片、生字本。(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质疑激趣,插图引入(用时:3分钟) 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3.指导学生介绍作者。 1.读题质疑:什么是搭石?谁在搭石?在哪里搭石? 2.看图欣赏,用语言描述人们的行为,初步感受乡村美。 3.交流作者刘章的资料。 在学生质疑课题后,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并提醒学生这就是我们要重点学习和探讨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出示读书要求:读通顺,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相机点拨。如:“绰”的发音与笔画。多音字“间”在本课的读音。 (2)指名分段朗读,并相机出示词卡和句子。 ①出示第3自然段中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词语,指名读,个别读,齐读。 ②出示第4自然段中描写乡亲们互让走搭石的词语,个别读,齐读。 (3)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 ①教师简介“俗语”: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简洁,形象。 ②引导学生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师生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4.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读生字、新词,汇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绰”是翘舌音。“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jiàn。“汛”读xùn,不读shùn。 (2)读词卡。 第一组:清波漾漾 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谴责 懒惰 第二组:招手 示意 相背而行 理所当然 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 3.分段默读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是搭石。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主要写人们摆搭石。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绘了人们紧走搭石的优美画面,通过典型事例反映了人们的美好心灵。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赞扬搭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特别是多音字“间”的读音。 (2)分段朗读时,要指导课文中长句子的停顿和朗读节奏。在相机出示词卡和句子时,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可帮助学生归纳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梳理课文内容时,根据学生归纳的段意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 3.引导学生将段意有机地整合起来就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出示一道填空题:课文生动地描写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凡的镜头:秋凉在即,人们( )搭石,上了年岁的人( )搭石,一行人协调有序地( )搭石,有谦有让地( )搭石及背老人( )搭石。
三、分段细读,体会情感(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出要求:仔细听,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句。 (2)引导学生抓住词句交流自己 的感受。 (3)指导朗读,读出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2.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组织学生交流。 (2)指导学生想象画面。(3)引导学生感悟:摆搭石表现了老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1.读第1自然段,圈画词句。 (1)与同桌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怎样的美,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2)汇报交流。重点体会“平整方正”“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体现出来的乡亲们心中有他人的美德。 (3)有感情地朗读。 2.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2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句子。 (2)汇报交流。 (3)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①老人踩到了不平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②老人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③满意离去时,老人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1.在学生交流感受时要帮助提炼重点词,通过积极的评价使交流更加深入。 2.学习第2自然段时,如果三个画面的想象太多,可采用采访的方式:如,老人家,请问您为什么要不停地来回走哇?体会老人的心灵美,主要采用的是想象。要指导学生将句子说得具体、规范,使语言积累更加丰富。
四、指导写字,做好评价(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会写字,动画演示生字笔顺规则。 2.强调易错笔画。 3.重点指导书写“汛”“衡”。 4.检查学生练写情况。 5.组织书写评价活动。 1.齐读生字,观察笔顺规则,注意结构特点。2.互相交流易错笔画,如“衡”中间下部“ ”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3.随教师书空。 4.在练习本上规范书写,力求写得美观,整齐。 5.先组内互评,再把写得好的同学推荐到全班。 书写时,要注意“汛”第四笔是横斜钩,不要写成横折弯钩;“挽”右侧是“免”,不是“兔”。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总结收获。 2.布置作业。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2.熟读课文,寻找课文中的美,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 (字词、内容、作者都可以)谈。如:我了解了作者;我知道搭石是什么样的了;我明白了一些词语的理解方法。(重在学习方法的收获上)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激情导入,感知美(用时:2分钟) 1.出示课件:乡村美景图伴着轻松明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2.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对搭石的理解。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 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____ ________的石头,按照______ ____的间隔,在小溪里___________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
二、初步感知,寻找美(用时:8分钟)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2.组织交流:通过读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生动优美的画面?课件随机出示相应的画面。 3.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所描述的最美的、最让我们感动的风景。 1.细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到美的句子。 2.说说自己感受到的美丽的画面: (1)上了点儿年岁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 (3)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过溪时,会互相谦让。(4)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 …… 3.根据教师点评谈收获。 1.指导学生感受美时,注意引导学生重点从“走搭石”方面来谈。 2.在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画面时,注意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性。
三、品读体味,欣赏美(用时:20分钟) 1.组织学生自学第3、4自然段。 2.鉴赏画面一:众人走搭石,协调有序之美。 (1)说说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3)评读,导读中心句: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鉴赏画面二:两人走搭石,谦让敬老传递美。(1)过渡:当然,走搭石时,也有“撞车”的时候,请你读读下面这一段,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 (2)小结,指导朗读。(3)想象拓展,补充画面,提炼情感。 ①谈话,指导想象: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呢?请你把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②组织交流写话成果并评议。 4.设疑: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还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吗?那它是什么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5.课外拓展,感悟情怀:现在,你觉得作者对家乡日日思念,仅仅是因为家乡山美、水美吗? 1.从第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2.全班交流,展示学习第3自然段的成果。 (1)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句。 (2)采用各种形式朗读,体会“走搭石”的美。 (3)齐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交流展示学习第4自然段成果。 (1)有感情地朗读,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交流:先说自己的感动之处,再读好它。①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②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想象写话,感受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的善良、和谐、谦让、尊老的美好品德。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2)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 5.结合资料,理解因为作者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所以他写出了这 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他由衷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学生小组学习时,教师提示:根据每人的能力不同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我想读一读,我想说一说,我想……)。 2.在鉴赏画面一时,应该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绰”,以及相关语句“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等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平凡的画面充满的诗情画意,品悟乡亲们默默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生活传统和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美好情感。3.在鉴赏画面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体会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的场景,感受到乡亲们相互谦让、纯朴美好的心灵。教师在这里更要适时点拨,让学生体会乡亲们的淳朴美。 4.在理解文章结尾段时,要引导学生明白:本文看似写摆放一块块方正的石头,实际上是写那里的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在默默无闻中凸现。
四、走向生活,发现美(用时:2分钟) 1.引问:你现在对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呢?2.指导学习写法: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美的。在哪里还可以找到美? 3.小结: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擅于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1.畅谈对美的认识。 2.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寻找美。 3.总结收获。 在学生畅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抛砖引玉:如,一支笔,很普通,但是联结着同学之间的情谊。当你忘了带笔的时候,周围的同学纷纷愿意借给你。再如一个碗,当你回到家,妈妈给你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当你生病的时候,妈妈给你端上一碗药。这个碗,联结着母子深情。
五、超越文本,传播美(用时:8分钟) 1.讲故事:《一个承诺》。引导学 生学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 2.升华情感:让我们将真善美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 1.认真听故事,并谈感受。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谈感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从自身或身边的事件出发,感悟生活的美好。《搭石》课堂教学实录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
(记得)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媒体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美好的民情。(板书课题:搭石)
二、研读交流
师:(简笔画)在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情况)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现在,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生:我找到的美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生: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有理有据,说的不错。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
师:理由呢?
生: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阅读是对话的过程,当学生要把自己的体验交流出来的时候,教师要认真的倾听,并且从倾听中捕捉信息,恰当地评论、点拨,引发学生深度地思考。
师:那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多媒体出示)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
师: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
生:第一句话更合适。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句话中,有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师:“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
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一般。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几个关联词语读得重一些。
师:哦?那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
(生读)
师:读得确实不错。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
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了美。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这句话中的“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说明人们走搭石时都想着后面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家乡人的一种美。
师:对,心中有他人也是一种美。谁还愿意说一说你找到的美?
生:我找到的美也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一种协调有序的美。因为这是一行人一起过搭石,所以他们在走的时候必须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就是说谁的步子也不能出差错,这样才能配合默契。
师:对,这是一种和谐的美。
(板书:和谐)从这句话中,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声音美。
师:声音美?声音美在哪?
生: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
师:你能模仿一下过搭石的声音吗?(学生模仿)
师:好象不够轻快,听着有点沉重的感觉呢。试着轻快一些。
(学生再次模仿)
师:踏踏的声音,真象一个个快乐的音符,谱出了家乡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师:你还能感受到这句话中蕴涵的其他美吗?
生:还有画面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播放音乐,师读句子)
师:谁愿意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生: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上工,下工的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的情景。他们走得很整齐。
生:我的脑海中想象的是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微波荡漾,人影绰绰的那副很美的画面。
师:谁愿意把大家带到那美好的画面中?(指名读)
师:你读得太美了。谁还愿意试一试?
师:同学们仿佛已经陶醉其中了。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这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桥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
师: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
(板书“谦让”)
生:“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这句话中我感到家乡的人彼此都非常友善。
这个环节仍然是研读交流阶段,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美就在文本之中,就在字里行间,走进文本,读出文本,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境界。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
师:有道理。或许,乡亲们的友情就在这彼此相遇时的拉家常中形成了。谁还找到了课文中的美?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谁找到了?
生:理所当然
师:理所当然?说一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理所当然就是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
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句话中的“这”指什么呢?
生: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 师: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师:在一个村庄,如果人们把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的话,那你认为,在这个村子里还有哪些事会是理所当然的呢?
生:刚才说的那几件事,老人摆搭石,人们过搭石时互相谦让,这些在家乡可能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课文中没有写到的事情呢?想象一下。
生: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背刚上学的小孩过搭石肯定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谁家遇到什么困难了,大家一起帮助她,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即使俩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也绝不会大声吵架,我想这可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对,正是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搭石这道风景中,我看到了老人躬身搭石,你看到了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
生:我看到了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
生:我看到了年轻人伏身背老人过搭石 生:我看到了两人相遇过搭石时互相礼让
师:所以说,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引读,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师:这一桩桩,一幕幕,事虽小,情却浓。搭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搭石无语心有情”,搭石对老人说:“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多媒体出示)
搭石对老人说 (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
搭石对年轻人说( )
搭石对大家说( )
生:搭石对年轻人说,你们背老人过搭石,谢谢你们!
生:搭石对大家说,你们这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值得我学习!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指板书)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我想,这种美,不仅感动着搭石,也感动着你,感动着我。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生:美是妈妈的微笑
生:美是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
生:美是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
生:美是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生:美是献给老师的一杯热茶
生:美是和同学闹矛盾后彼此握手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
生:美是老师的微笑
师:(笑)那你觉得老师现在美吗?
生:美。
师:是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师:短暂的四十分钟就要结束了。最后,请同学们踏着搭石,离开教室。再一次回味刘章家乡那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吧!
同学们踏着搭石离开教室。(配乐《爱》)
(
1
)搭石
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我知道画横线字的正确的读音(在括号中写出来)。 间隔( ) 伏下( ) 谴责( ) 懒惰( ) 汛期( ) 访友( ) 协调( ) 人影绰绰( )
形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把易错的生字词写一写。
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3.本文共600余字,我的阅读时间约________分钟。 4.关于快速阅读,我的小窍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5.快速默读后,我脑海中首先涌现出来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预习目标四: 体会情感 聚焦重点画面,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你至少找出两处。
语句
体会《撘石》说课稿
说教材
《搭石》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一篇,本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让我们从书海中感悟人性的光辉。这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一幕幕如画的风景图,体现了人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无限而深刻的怀念之情。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本篇课堂教学的开展。
三、说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性美。
4.发现“生活之美”:体会作者于小事中发现美的方法找寻生活中的美。
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四、说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2.通过抓关键词和重点句的理解与朗读,通过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美与画面美。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我个人对《搭石》这篇课文的理解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在本文中采用了“读、找、画、议”法、“读中感悟”法 ,“想象理解”法等。抓住关键的词句,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并且以“读”为主线,紧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通过“读通—读懂—诵读”三读,再采用了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保持学生那份“读”的热情。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美好的感情,提升阅读的乐趣。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展示法:激情导入――感知美。
1.点击课件,伴着轻松明快的音乐,眼前出现一幅幅乡村美景图。
2.教师配以深情的语言: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为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多少欢乐。
3.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板书课题,读题。
(二)直观展示法:初步感知――寻找美。
1.这些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睁大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2.细细地读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
美呢?
3.说说你仿佛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课件随机出示相应的画面:
精心摆放搭石老人调整石块一行人走搭石,同时过溪,招手礼让偶遇老人,背负过溪,学生每寻到一处美,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朗读感悟法:品读体味――欣赏美
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搭石。 第一,例段指导(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仔细听,在书上圈画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句。
2.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怎样的美,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重点体会“平整方正”、“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中体现出来的乡亲们心中有他人的美德。随机在石头上板书:善良。
3.指导朗读。
4.自主学习2、3、4自然段。美丽的画面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来欣赏欣赏?(1)学生从2、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
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推荐几种学习方式,自己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
出示课件:学习小帮手 我想读一读课文中的美文。 我想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我想画一画文中的美景。 我想演一演文中的情景。 我想邀请同学(老师)一起…… 我想……
5.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评议。
6.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美。(个人感受不同,不强求统一的答案。)
随机在石头上板书:勤劳、和谐、谦让、尊老。
7.随机指导各种形式的朗读,以求达到品品读读、以读促悟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法:学习中心段。(最后一段)
1.课件再次出示几幅画面。思考: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齐读最后一段。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小组讨论: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法:走向生活――发现美
1.是啊!美无处不在,有看得见的美,看不见的美,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你现在对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随机板书:友善美、团结美、奉献美、无私美、敬业美……课
(六)谈话法:超越文本――传播美
1.听故事:《一个承诺》
2.谈感受。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
3.升华情感;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让我们将真善美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
4.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在温情的音乐声中结束全课。。
(七)作业设计
1.说说课文哪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 在学习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描写之后,我让学生拿出笔写写_______走搭石,______,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升华了情感,让学生体悟到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七、说板书设计
5.撘石
为人着想 和谐
搭石—— 一道风景 互相谦让 心灵美
尊老敬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