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一(教案+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一(教案+课件)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语文园地一
学习了本单元课文,大家对“读文章,想画面”有了哪些阅读体验和收获?
第一课时
我能根据文章的描写想象画面。如读《观潮》,我仿佛看到了钱塘江潮由远及近、奔腾而来的样子。
交流平台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我能想象文章中描写的声音。如读《走月亮》,我似乎就听见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
读文章,我还能“闻”到味道……
从课文的某句话中“闻”到了什么味道?为什么会这样?
读《走月亮》时,我似乎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和果园里各种果子的甜香。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读《观潮》时,我仿佛看到了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的情景,仿佛听到了观潮的人发出的赞叹声。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
读《秋晚的江上》时,我仿佛看见了倦鸟归巢、夕阳西照江面的景象,似乎听到了鸟儿发出的疲惫的鸣叫。
读《繁星》时,我仿佛看见了繁星满天的景象,感受到了星星温柔的光芒。
想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从多种感官角度去理解课文内容,会对课文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触觉
嗅觉
听觉
词句段运用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luó
xuān
lónɡ
chè
xiāo
qiǎo
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luó
xuān
lónɡ
chè
xiāo
qiǎo
形容声音大,表示十分欢乐、热闹等。
表示声音小,形容十分安静。
在读这些词语时,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上面一组词语突出的是声音大,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节日里大街上的景象,我想这样描绘:元宵节到了,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有舞狮子的,扭秧歌的, 猜灯谜的……歌舞声,欢呼声,震耳欲聋;烟花腾空飞起,精彩绽放,响彻云霄。
下面一组词正好相反,描写的很安静,甚至没有声音的画面。读它们时我想到了静寂的月夜,我觉得可以这样描述:太阳落下了,不知什么时候,月亮悄无声息地升起来了,星星在低声细语地交谈着。空旷的原野鸦雀无声,偶尔传来一两声响动,想必是蛐蛐在窃窃私语。
风 烟花
雷雨 小狗
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霎时 顿时 忽然
过了一会儿 一会儿工夫
. .
. .
. . .. .
. .
. . .. .
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我写的是风,用到的词语是忽然、顿时:刚刚还晴空万里,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人们顿时慌作一团,纷纷找地方躲避。
我写的是雷雨,用到的词语是霎时、一会儿工夫:雷声隆隆,暴雨霎时从天而降,一会儿工夫,道路就被淹没了。
我写的是烟花,用到的词语是霎时:朵朵烟花在空中绚丽绽放,满天的星星霎时失去了光彩。
我写的是小狗,用到的词语是忽然、过了一会儿:过了一会儿,小狗豆豆发现我还没有把骨头丢给它,忽然耷拉下脑袋,一脸失望的表情。
第二课时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书写提示
书写要点: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均匀,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写字的好习惯。
日积月累
鹿 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
zhài
王维(701—706,一说699—761)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创作背景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鹿柴是王维在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十二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鹿 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zhài
词语解析
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延伸拓展
说一说下列写景的名句分别描写的是何地、何时的景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西北 边塞下雪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 王维《使至塞上》)
.
大漠 落日西斜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 四月桃花盛开
.
你还知道哪些写景的古诗词名句?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和同学交流。
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4.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我们都已经学完了,回顾这几篇课文,我们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一起感受了自然之美。我们一同勾勒画面,仿佛眼前再现了那波澜壮阔的钱塘江大潮;我们一同细听呢喃,仿佛听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的欢笑和溪水潺潺;让我们流连忘返的,还有那归巢的倦鸟和草地里那只悠闲自得的花牛,零零总总似繁星闪耀。
边读边想象,把文字转化成可以感知的画面、声音、味道,就能够入情入境,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那同学们能根据课文内容来说一说你是如何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来想象自然之美的吗。
交流平台
预设1:我能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如读《观潮》,我仿佛看到了钱塘江潮由远及近、奔腾而来的样子。(课件出示观潮相关语句)
预设2:我能想象文章中描写的声音。如读《走月亮》,我似乎就听见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出示相关语句)
预设3:读文章,我还能“闻”到味道……
师问:从课文的某句话中“闻”到了什么味道?为什么会这样?
生答:读《走月亮》时,我似乎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和果园里各种果子的甜香。(出示相关语句)
学生自主交流,师总结:想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从多种感官角度去理解课文内容,会对课文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看来大家对“读文章,想画面”都有了真切的阅读感受,那我们来一起做个小练习巩固一下,这里有一个片段,选自朱自清的《春》。大家自己先来读一读,说一说这个片段是如何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美丽的春天的呢。(课件出示)这个片段就成功的运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同学们读完了这个片段,有没有感受到作者笔下灵动可爱的春天呢。通过本次的交流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描写,可以更好的丰富文本,表达情感。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可以适当运用。
词句段运用
看到这里给出的一些四字词语,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我们可以发现上面这一组都是描写声音大的词语,下面这一组刚好相反,都是表示表示声音小,形容十分安静。
在读这些词语时,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上面一组词语突出的是声音大,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节日里大街上的景象,我想这样描绘:元宵节到了,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有舞狮子的,扭秧歌的, 猜灯谜的……歌舞声,欢呼声,震耳欲聋;烟花腾空飞起,精彩绽放,响彻云霄。
预设2:下面一组词正好相反,描写的很安静,甚至没有声音的画面。读它们时我想到了静寂的月夜,我觉得可以这样描述:太阳落下了,不知什么时候,月亮悄无声息地升起来了,星星在低声细语地交谈着。空旷的原野鸦雀无声,偶尔传来一两声响动,想必是蛐蛐在窃窃私语。
这就是根据词语来描述想象的画面。大家描绘得都非常生动,我们仿佛都身临其境了。
一起来做个相关练习。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这里同学们就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加点的词语都是表示极短的时间。用这些词语描述事物,就是突出其在短时间内情态、动作、行为等的变化,这种变化要合理,要符合生活常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预设1:我写的是风,用到的词语是忽然、顿时:刚刚还晴空万里,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人们顿时慌作一团,纷纷找地方躲避。
预设2:我写的是雷雨,用到的词语是霎时、一会儿工夫:雷声隆隆,暴雨霎时从天而降,一会儿工夫,道路就被淹没了。
预设3:我写的是烟花,用到的词语是霎时:朵朵烟花在空中绚丽绽放,满天的星星霎时失去了光彩。
预设4:我写的是小狗,用到的词语是忽然、过了一会儿:过了一会儿,小狗豆豆发现我还没有把骨头丢给它,忽然耷拉下脑袋,一脸失望的表情。
师总结:这几位同学描述的事物都非常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他们的特点,用到的词语也非常的精准,并且他们不仅按要求用上了教材中给出的词语,而且还自己设计的场景,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像这样去描写,同学们都学会了吗,自己也赶紧动笔来写一写吧。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书写提示
导入:字如其人,能写一手好字,就是人生的第一张名片。我们常说要字迹工整,书写美观,可究竟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呢? 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范例,结合右边的书写提示,谈谈把一段话写美观的要点。(出示课件)
预设: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均匀,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写字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从本单元找出一两句优美生动的句子练习书写,最后展示进步大或写得好的作品。
师小结: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二、日积月累
谈话导入:唐朝有位诗人,因擅长写山水诗而著名。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赞誉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就是王维。(出示王维简介)
出示古诗课件,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古诗读正确,重点关注“柴”的读音。读出节奏。
理解诗意:
1.题目中的“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2.但:只。
3.“返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4.复: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教师适当点拨。
预设: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师总结: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延伸拓展:出示其他写景的诗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诗句描写的地点及景色。能自己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课件出示)
5.作业:说出你知道了写景的古诗词名句。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以及对于相关课文知识的运用和积累。这部分的学习,教师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积累运用。学生在读、说、交流中发现写景文章主要的在于想象画面,通过看、听、闻、想,将语言文字具体化,在脑中形成画面感。这部分的学习等于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系统的“复习”,通过这个环节的交流,学生对于本组课文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了。
在“词句段运用”部分,学生不仅透过这些词语与句段对于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用“风”“烟花”“雷雨”“小狗”说几句话,并且按照要求用上“霎时”“顿时”“忽然”,这其实是对于词语的辨析和运用;而“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工夫”则是对于语言组织方面的规范。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于如何丰富语言、如何条理性表达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写提示”是新增的练习项目,字体范例内容是《观潮》中的语段,最主要的是旁边的提示,对于书写的格式、标点符号、书写态度都有明确要求,让学生对于写字要求更加明确。
在“日积月累”的处理上,教师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由诵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乐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