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多音字“系”。2.正确朗读课文,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提问。3.能借助提问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并且能借助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整理问题清单。【教学过程】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通过对课文局部及整体提问的方式来对课文内容做了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同样需要大家用提问的方法来进行学习。一起看到今天的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1.根据题目提出质疑。师: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1:读了题目之后,我想知道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预设2:这个秘密跟谁有关?师: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所提的这两个问题。资料补充。师:大家都读完了吗。你对蝙蝠了解多少呢。预设1:蝙蝠是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部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预设2: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引导飞行。师: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检索等方法收集了很多与蝙蝠有关的知识,在本篇课文中,科学家们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雷达。雷达是科技产物,同学们,你们对雷达又了解多少呢。预设: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它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师:听了这位同学的介绍,相信大家对雷达都有了了解。生字认读书写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蝙蝠 即使 敏锐 系铃铛 苍蝇 证明 障碍物 荧光屏你们都读对了吗。可以试着多读几遍。我们来看到这几个在书写的时候非常容易写错的几个生字:科、横。科:首笔是短撇;横:右部下方的竖要出头;再来看到这个多音字:系;(课件出示句子练习加强多音字的学习)师:我们重点指导了其中的几个生字,同学们自己课后再来把其他的生字写一写记一记。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课文,我们可以看到为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提出了几个问题,同学们也可以像这样,边读边提问自己的疑问,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三、问题清单大家在读完课文后都提出 了自己的问题,老师收集整理了大家的问题,最终整理成了这样一份问题清单。小组问题清单◇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夜间飞行的飞机和蝙蝠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的实验?◇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在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我们是从局部及整体的角度来提问的,那看到清单中整理的几个问题,你们能来说一说它们都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吗?预设1:前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所以这两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预设2:第3个问题应该是针对课文写法提出的。预设3:第4个问题应该是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师:看来大家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自己的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自己能解答提出的问题吗。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吧。第2课时【课时目标】1借助提问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一、深入研讨上节课在学习时,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通过梳理我们知道,能够通过课文的内容提问、可以从课文的写法提问,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提问,在上节课我们还整理了一份问题清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解答这些问题。1.问题1: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点阅读课文的4—6自然段。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这几部分,思考为了探索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条件,科学家进行了怎样的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次数 方法 结果 证明第一次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夜行与眼睛无关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与耳朵有关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与嘴有关总结:科学家做了3次实验。这3次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2.问题2:夜间飞行的飞机和蝙蝠有什么关系?阅读第8自然段,结合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说说飞机安全夜航的原理。预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课件出示相关示意图)说到了这里,同学们能自己来说一说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吗。预设:两者的原理是相似的,蝙蝠的嘴巴相当于雷达的天线,蝙蝠的耳朵相当于雷达的荧光屏,雷达是受蝙蝠启发发明的。师:看来好的问题,是能帮助我们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的。3.问题3: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引导:参照第一次实验,把后两次实验具体写了出来,同学们对比读一读,交流感受。预设:由于后两次实验只是分别把第一次实验中的“蒙住眼睛”变成了“塞上耳朵”“封住嘴”,其他条件并未改变,如果再把后两次实验具体地写出来,就会显得重复、啰唆。作者这样写,可以使表达更简洁。师小结:蝙蝠夜间飞行本身就很奇妙,科学家做实验的过程也很有趣。课文把第一次实验过程写得很详细,因为后两次实验过程与第一次实验类似,只是条件不同,所以后两次实验写得比较简单。从写法的角度提出问题,有利于我们揭开文章背后的秘密。问题4: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师:超声波除了能用来探路,还能用来做什么呢?大家一起来交流吧。预设1:我知道超声波加湿器。预设2:我知道超声波洗牙。……师小结: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本节课我们尝试了根据课文的内容提问、从课文的写法上提问、联系生活经验提问,同学们自己再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吧。5.延伸阅读,尝试多角度提问。(课件出示:教材课后习题中的文章《它们是茎,还是根?》)学生自由读片段,试着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交流这些问题是从哪些角度提出的。二、拓展延伸1.简介仿生学(课件出示)。2.拓展: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向这样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而发明创造许多工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说一说吗。预设1:科学家根据鲸的外形发明了轮船。预设2:人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3.课堂小结。4.结构梳理。5.课后作业。【教学反思】提问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强大动力,能提问,会提问,往往决定着一个人思维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而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问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要的教学方式,老师针对教材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开展学习、渗透教学,长此以往,必然容易导致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被动学。基于对提问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课堂教学现状的认知,新教材在四年级上册编排了提问策略单元,旨在唤醒学生与生俱来,但又逐渐减弱的问题意识,把一种不自觉、无意识的探究转化成一种自觉、有意识的学习策略,指引学生真正积极思考,提高阅读能力。1(共39张PPT)四年级上册6.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一课时《夜间飞行的秘密》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这个秘密跟谁有关?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所提的这两个问题。知识锦囊蝙蝠是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部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蝙蝠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引导飞行。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会认字蝙蝠 即使 敏锐 系铃铛苍蝇 证明 障碍物 荧光屏biān fújíruìjì dānɡzhènɡzhànɡ àiyínɡ pínɡyínɡ会写字科横竖蚊弄绳系wénnònɡkēhénɡshùshénɡjì研究达蝇证驾驶yínɡzhènɡyánjiūdájiàshǐ复fù科kē结构:左右组词:科学 科技笔画数:9音序:K 部首:禾书写指导横hénɡ结构:左右组词:横线 纵横笔画数:15音序:H 部首:木系jì(系扣子)(关系)xì◇体育运动关系到同学们的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看了这段视频,你就学会如何系鞋带了。多音字jìxì再来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提问自己的疑问,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问题清单小组问题清单①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②夜间飞行的飞机和蝙蝠有什么关系?③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的实验?④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⑤……前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所以这两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第3个问题应该是针对课文写法提出的。第4个问题应该是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第二课时小组问题清单①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②夜间飞行的飞机和蝙蝠有什么关系?③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的实验?④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⑤……研讨释疑问题1: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提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点阅读课文的4—6自然段。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这几部分,思考:为了探索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条件,科学家进行了怎样的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第一次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蝙蝠夜行与眼睛无关。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与耳朵有关。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与嘴有关。科学家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问题2:夜间飞行的飞机和蝙蝠有什么关系?自读第8自然段,结合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说说飞机安全夜航的原理。说到了这里,同学们能自己来说一说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吗?两者的原理是相似的,蝙蝠的嘴巴相当于雷达的天线,蝙蝠的耳朵相当于雷达的荧光屏,雷达是受蝙蝠启发发明的。嘴天线超声波无线电波耳荧光屏问题3: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提示:参照第一次实验,把后两次实验具体写了出来,同学们对比读一读,交流感受。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科学家做了第二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里飞。科学家做了第三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由于后两次实验只是分别把第一次实验中的“蒙住眼睛”变成了“塞上耳朵”“封住嘴”,其他条件并未改变,如果再把后两次实验具体地写出来,就会显得重复、啰唆。作者这样写,可以使表达更简洁。问题4: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提示:查阅资料,互相交流。超声波加湿器: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将水化为超微雾状粒子,通过风动装置,将水雾扩散到空气中,从而达到均匀加湿空气的目的。超声波洗牙:通过超声波的高频振荡作用,去除牙齿上的牙结石、烟渍和茶斑等,与传统洗牙相比,具有效率高、速度快、创伤轻、出血少、省时省力的优点。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根据课文的内容提问★从课文的写法上提问★联系生活经验提问联系生活经验课文的写法课文的内容拓展延伸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做变态茎。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做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做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做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选自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问题参考:1.这个片段讲了什么?2.介绍变态茎的种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我们见到的变态茎还有哪些?说说它们属于变态茎的哪一种?内容写法启示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于是产生了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过很多启示,进而发明创造了许多工具,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鲸科学家根据鲸的外形发明了轮船。青蛙科学家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多角度提出问题,并在问题的引领下研读了课文。大家要在以后的阅读中不断地尝试提问,并通过阅读加以解决,那么我们的阅读水平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深入。结构梳理夜间飞行的秘密发现问题:蝙蝠夜间飞行研究问题不断研究得出结论反复实验受到启发:为飞机装雷达热爱科学作业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超声波的知识。2.搜集更多关于仿生学的资料,互相分享交流。6《夜间飞行的秘密》导学案 课题 夜间飞行的秘密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认识“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雷达、蚊子”等13个词语。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掌握提问的方法,养成思考、质疑的好习惯。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能够从多个角度提问,了解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蝙蝠探路的动画演示;飞机雷达应用的动画演示。(教师)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搜集仿生学的例子。(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出示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教师板书课题。 1.汇报搜集到的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2.齐读课题,解析课题。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交流汇报搜集到的资料。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2.出示自学要求:提出不同问题。 3.理解词语。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3)点拨词语的意思。 4.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5.出示填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碰到了飞蛾、蚊子会怎样? (2)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汇报。 (1)开火车读词语。 (2)小组里交流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3)运用多种方法尝试理解“敏锐、横七竖八、探路、超声波”。 4.交流每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飞机能安全夜航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 启示。 第二段(第3~7自然段):写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发现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飞机靠雷达在夜间安全飞行。 5.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两百多年前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 1.在理解词语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理解,如寻找近义词理解“敏锐”,结合看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横七竖八”,做动作理解“探路”,查阅资料了解“超声波”。让学生在多样的方式中,理解词语。2.概括主要内容,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熟读课文、与同桌相互交流后完成填空。三、细读文本,加强训练(用时:15分钟) 1.组织学生默读前三个自然段,画出过渡句。 2.指导学生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能避开障碍物的本领。 3.请学生模拟体验。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三个自然段。 1.边读边画出过渡句: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勾画重点词语,交流汇报:“灵巧”说明了蝙蝠飞行的特点。抓住“而且”“无论”“即使……也……”等词语感受蝙蝠夜间飞行的灵巧。 闭上眼,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说说感受。 4.读出对蝙蝠飞行本领高超的赞叹与佩服。 在了解蝙蝠的飞行灵巧时,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而且”“无论”“即使……也……”这些词语的作用,同时,在朗读中要将这些词语重读。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用时:10分钟) 1.组织学生自学要求会写的生字。 2.交流生字的书写要点。 3.根据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进行示范。 4.组织练习、评议。 5.布置作业。 1.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口头给生字组词。 2.说一说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哪些生字书写时有困难。 3.观察教师示范,掌握书写要点。 4.(1)练习书写生字。 (2)同桌互相评议,提出合理建议。 5.记录作业: (1)熟读课文。 (2)将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1.在认读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组词、选择填空等多种方式来巩固对生字的掌握。对于多音字“系”的掌握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2.在指导书写生字时,要引导学生将相同结构的字进行归类,掌握这一类字的写法;同时,将具有相同部件的生字进行对比,掌握书写要点。第二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 听写词语。 雷达 即使 横七竖八证明 研究 驾驶员 2.过渡新课。 1.完成听写内容,并且订正。2.齐读课题。 集体订正时,关注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针对原因加以指导。二、细读文本,探究原因(用时:20分钟) 1.走进两百多年前科学家的实验。 (1)自学提示:默读第4~6 自然段,尝试概括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2)请一名学生做讲解员,介绍实验过程。 2.组织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答。3.播放动画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 4.组织阅读第7自然段。5.播放动画,演示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来导航。 1.(1)默读第4~6自然段,小组交流实验情况。 (2)复述介绍。 2.默读第7自然段,练习提问。 (1)什么是超声波? (2)蝙蝠是如何利用超声波探路的? (3)小组里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 3.仔细观看动画,明确其中的过程。 4.自由读第7自然段,了解雷达的作用。结合重点词句进行汇报。5.观看动画演示,直观感受。 1.在理清科学家进行的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来理清实验过程。 2.在学生提问环节,教师要有所把控,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学生在观看动画演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理解。三、学习方法,链接阅读(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小组问题清单, 引导学生讨论提问的方法。 2.组织学生独立阅读《它们是茎,还是根?》片段,指导提问。 3.组织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1.小组阅读问题清单,交流提问的方法。 2.独立阅读片段,练习提问,把自己的问题写到问题清单上。 3.小组内交流提出的问题。 4.挑选有新意的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 在发现提问的方法时,教师适当引导,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如针对课文内容的提问,从课文写法方面进行的提问,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问。四、激发兴趣,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2.组织学生畅谈收获,教师小结。 3.布置作业:推荐《妙趣横生的仿生学》。 1.汇报搜集到的有关动物的启示。(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等。) 2.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3.产生阅读欲望。 学生在谈本节课的收获时,教师可在提问的意义及提问的方法上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类文阅读-6夜间飞行的秘密“飞翔之王”——蜻蜓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翔之王”。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shùn)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sāo)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1.解释词语。(1)骤雨初歇:(2)自由自在:2.本文主要写了 。文章用到的说明方法有 、 、 等。3.蜻蜓能做哪些“特技表演”呢?用“_____”在文中画出来。再说一说,蜻蜓能做这些“特技表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文中引用了“蜻蜓飞上玉搔头”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蜻蜓的诗句呢?写一写吧。参考答案1.(1)一场阵雨刚刚停止。 (2)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2.蜻蜓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的根本原因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3.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 次,作长“8”字运动。就这一手,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 根本原因: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4.示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之谜盛夏荷花,娇艳盛放。它何以出淤(yū)泥而不染?是因为荷花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gòu)难以停留?非也。经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葆鲜艳色彩。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械”。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晚间,花瓣关闭,待在温暖的花朵里的昆虫欢悦得很;第二天清楚,荷风送香,身上沾满了花粉的昆虫立即可以起飞,不必先晒太阳(许多昆虫的起飞需要30℃以上的胸廓温度),从而可避免成为敌人的猎物。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这颗莲子和其他6颗莲子一起是从中国古代一个枯竭的荷塘里被发现的。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是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于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1.“出淤泥而不染”中的“染”意思是( )A.用染料着色。 B.感染;沾染。 C.中国画笔墨技法之一。2.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3.第三自然段“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新的健康荷株”句中加点的“近”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4.本文作者介绍了荷花的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5.盛夏荷花,娇艳盛放,深受人们的喜爱。你积累了哪些描写荷花的诗句呢?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吧。参考答案1.B2.举例子 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荷花能自身加热的特点3.不能。“近”表“接近”,句中的“近千年”是概数。如去掉,句中的千年就变成确切的数据,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本文作者介绍了荷花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5.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夜间飞行的秘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夜间飞行的秘密》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以及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说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词,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3.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4.培养学生乐于读书查阅搜集资料的的能力。 5.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将采用“三主五步”教学法。以读、听、说训练为主,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蝙蝠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又是怎样在夜间安全的飞行的,我利用电脑制作了课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了解,起到了学习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作用,我将采用先学后教的策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出体作用。 五、说学法 在学法中采用独学和群学以及小组互助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说教学过程激趣导入 1.出示谜语: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谜底是:蝙蝠。(出示蝙蝠图片)教师板书蝙蝠,认识它吗 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 教师相应板书雷达,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牛马不相及的事物,今天,我们的课文却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有趣的发现之旅。相信大家都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教师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抢读生字,全班齐读。 3.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并说明每个生字的音、形、旁。同桌互读,齐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出听者的要求:听他们读对了吗?学生读后请同学评议。 2.听了同学们读以后,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把刚才同学们说的串连起来,自己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指名说,并集体订正,课件显示出主要内容,全班齐读一遍。 4.提问:科学家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科学家们做了几次试验?三次试验的过程和结果是怎样的呢?现在就请你们这些小科学家以为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并完成三次试验的表格,请选好记录员和汇报员,学生讨论填表。 5.抽生汇报表格填写的内容,用课件集体订正。 (四)精读课文,分析课文片段 1.同学们,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是什么?课文在第几个自然段中描述?(第七自然)齐读第七自然段,教师用箭头图板书过程。2.那么雷达又是怎样运用于飞机的夜间飞行 课文在第几个自然段中描述?(第八自然)齐读第八自然段,教师用箭头图板书过程 3.学生根据两个箭头图自主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课标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播放课件飞机能在夜间安全的飞行是从动物身上的到的启示,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大家请看一看:*我国最早的仿生师——鲁班。锯的发明是鲁班从带齿的叶片得到的启发。 *科学家受到长颈鹿的启示,发明了一种仿照长颈鹿皮肤的飞行服——“抗荷服”。 *科学家从鳄鱼的流泪中得到启示,研制出“仿生海水淡化器”,从根本上解决了海水淡化的难题。 *科学家从啄木鸟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了一种新型安全帽。 你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还了解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学生汇报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6.夜间飞行的秘密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给下列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蝙蝠(biān piān) 立即(jí jì) 铃铛(dāng dàng) 系上( jì xì) 荧光屏(píng pín) 障碍物(zhàng zàng)形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把易错的生字词写一写。义 我能读下面的语段,理解划线词语。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敏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根据课题,我能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阅读课文后,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提问 拓展资料 查资料,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仿生学。日积月累 7.学习本课我们知道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可以从课文写法方面提问,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提问等等。蝙蝠和雷达蝙蝠飞行特点雷达安装依据第()自然段第()自然段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课件)6.《夜间飞行的秘密》.pptx (配套教案)6.《夜间飞行的秘密》.docx (预习卡) 6.《夜间飞行的秘密》.docx 《夜间飞行的秘密》导学案.doc 《夜间飞行的秘密》说课稿.doc 类文阅读-6 夜间飞行的秘密.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