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呼风唤雨的世纪》导学案 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1.认识“唤、获”等11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5个字,会写“呼风唤雨、世纪”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3.练习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学会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4.尝试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来解决心中的疑问。教学重难点 小组整理问题清单,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师生) 3.查阅有关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和发现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谈话交流,析题解题(用时:5分钟)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比较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2.理解课题:你对“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个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3.教师出示课件并介绍路甬祥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1.观看资料。互相交流生活中的变化。 2.交流思考:“呼风唤雨”及“世纪”的含义。交流对题目“呼风唤雨的世纪”的理解。 3.看资料,了解20世纪的主要科学成就,以及这些科学成就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了解作者。 理解“呼风唤雨”时,可以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看过的影视作品,想一想:谁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用时:15分钟) 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认读本课生字。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出乎意料、改观、依赖、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等词语。 3.指导朗读课文,教师重点指导难读懂的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把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1)学生运用工具书自学生字、 词语,相互交流。(2)小组讨论,分享识字方法。 (3)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情况。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分段读文,全班评议。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时要采用多种方法,如“找近义词”“结合图片”“联系生活”等。三、提出问题,整理问题(用时:17分钟) 1.默读课文,提出问题。2.小组合作交流,整理问题清单。 3.汇报展示。 1.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写下自己的问题。 2.与同学交流自己提出哪些问题,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进行提问的。 3.小组派代表,说一说小组成员都提出了哪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课文写法等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进行分类。四、知识拓展,总结延伸(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概括本课学习收获。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继续搜集、整理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1.畅谈自己的学习收获。2.交流从哪些方面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推荐一些专题网站或书籍。第二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复习课文生字、词语。2.启发学生提问。 1.朗读生字词语,加强识记。 2.初步学习课文后,说说自己产生了哪些疑问。 可以通过听写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二、迁移运用,筛选问题(用时:20分钟) 1.指导学生默读课后对问题清单的讨论。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筛选问题。 3.教师小结,启发学生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4.小组合作筛选问题。 5.汇报展示。 1.默读课后问题清单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对问题的讨论。 2.结合每一个问题谈一谈这个问题的价值。 3.明确要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4.对于小组问题清单中的问题,逐一进行讨论,看看哪些问题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删去帮助不大的问题和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做好标记。 5.展示小组问题清单,说说删去了哪些问题,保留了哪些问题,为什么要保留这些问题。 1.学生在讨论提出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个问题是从哪个角度提出的,是否对理解课文有帮助。要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学会筛选。2.小组汇报时,要展示筛选问题的过程,教师相机点拨、 引导,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筛选问题的方法。三、自选问题,尝试解决(用时:15分钟)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选择最想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 2.全班汇报,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 筛选出两个重点问题进行点拨: (1)为什么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20世纪的科学成就? (2)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1.选出感兴趣的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2.交流重点问题。 (1)结合诗句意思来理解,课文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2)联系第4自然段中出现的“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信息,出现的“电视”“程控电话”等科技产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重点语句。 1.在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到小组活动中进行指导,适时点拨。 2.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查找的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或者请教别人。经历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用时:2分钟) 1.推荐课外阅读——路甬祥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2.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1.产生读书欲望,拓宽视野。 2.畅谈自己的收获。 鼓励学生阅读科普文章,拓宽视野,热爱科学。类文阅读-7呼风唤雨的世纪明天的太阳城(节选)在不久的将来,德国将出现一座全新的城市──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太阳城。在这座城市,到处都是蓝色的太阳能转换器,建筑物的房顶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蓝色的光芒。这里没有烟囱(cōng),房屋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像彩色的金字塔,有的像正在生长的向日葵。这些房屋通过巨大的玻璃窗吸收太阳能,并如同瓷砖壁炉那样可在以后慢慢地将热量释放出来。房内外安装有热交换器,地下室有蓄能器。所谓热交换,就是把热量从热的物体传递给冷的物体。太阳光使太阳能接收器产生热量,热量通过交换器被接收或转换而储存起来。太阳城居民的生活方式会起新的变化。太阳能转换产生的电流带动洗衣机、冰箱、电视机、计算机等进行工作。由太阳能烧的热水源源不断供应浴室、厨房。在多云天气,这些太阳能转换器仍可接收到太阳能。在阴雨天,人们使用蓄能器中储存的太阳能。在这座城市,太阳能几乎被用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人们做饭使用太阳能炉,一个功率约1100瓦的太阳能炉可把饭在几分钟内煮熟;人们出门驾驶太阳能汽车,或乘太阳能电车、太阳能轮船,尽管速度不很快,但没有任何噪音。人们戴的手表,用的计算器,马路上的交通灯,工地上的安全灯,商店里的广告牌、霓(ní)虹灯,用的都是太阳能。可以预见,( )要走的路还很长,( )新型的太阳城一定会出现。1.第一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语音的延长 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意思的转换 D.表示插说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3.读画线句子,你觉得房屋的形状还像什么呢?展开想象写一写吧。4.用“ ”画出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这段话的结构方式是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德国将出现全新的城市是大部分采用太阳能作为能源。( )(2)太阳城居民在阴雨天,无法使用太阳能。( )(3)使用太阳能的交通工具不仅速度快,而且没有任何噪音。( )参考答案1.B2.尽管/虽然……但……3.示例:房屋的形状还有的像彩色的蘑菇,有的像高高的圣诞树。4.太阳城居民的生活方式会起新的变化。 总——分5.(1)√ (2)× (3)×巨伞下的城市(节选)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jī)之谈而付之一笑。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随着建筑科技、材料工业的飞速进展,这个“神话”已成现实。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人口不足两万,每年入冬,风紧雪骤,奇冷刺骨。可是在1980年,小城上空高高撑起一顶擎天巨伞,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居民们有了这顶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严寒的袭扰了。举世罕见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原来这把巨伞的伞柄是全市最高的一座11层的塔楼,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在市区周围地面,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纵拉60根高强度尼龙绳索与桩柱连起来,绳索之间串着许多支索,并把透光的有机玻璃塑料膜覆盖在上面加以固定。全部装置由电机控制,像伞一样可张可收,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伞面上还分组设置了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充分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太阳能收集器可发挥聚热功能,虽然整个建“伞”的工程费用高达350万美元,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用就可以补偿。伞下的威努斯基市因此闻名全球,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会聚于“巨伞”之下。1.根据意思写出选文中的四字词语。(1)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 ( )(2)什么奇怪的事物都有。 ( )(3)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 ( )2.“这个‘神话’已成现实”中的“神话”是指: 。3.文中用数字来说明巨伞,请写出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4.巨伞给居民带来的好处有( )(多选)A.整个建“伞”的工程费用高达350万美元。B.巨伞下的小城居民,从此不受气候剧变之苦。C.全城节省下了很多取暖的费用。5.用一句话概括建伞的原因、时间、地点。参考答案1.(1)无稽之谈 (2)无奇不有 (3)络绎不绝2.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3.示例: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 运用数字描写,具体写出了巨伞之大。4.BC5.因为美国的威努斯基市冬天奇冷,所以在1980年,小城上空高高撑起一顶擎天巨伞。7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目标]1.认识“唤、获”等11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5个生字,会写“呼风唤雨、世纪”等17个词语。2.参照批注,理解分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分类提问。3.能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4.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1.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17个词语。2.参照批注,理解分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分类提问。(重点)一、由词入题,以题质疑(一)读题解词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今天的课题。(学生读题)“呼风唤雨”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呼风唤雨”的意思是比喻具有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二)随题识记“唤”和“纪”是这篇课文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注意左窄右宽)请跟着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教师范写)(三)课题提问我们前面两节课学习了如何提问。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想问些什么?生字词学习①出示会认字,会写字。②出示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源、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二、参照批注,理解分类(一)找出批注问题“一位同学”读了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问题,写在旁边和文后。请大家把这些问题找出来。(学生找出课文中“一位同学”的问题,读出来)(二)问题分类巩固大家找得很准确。“一位同学”阅读了这篇课文一共提了6个问题。你们能把它们分类吗?生1:“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是根据课文内容提问。生2:“‘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20世纪的科学技术还创造了哪些神话?”是联系生活进行提问。三、学习课文,分类提问(一)提问归类了解了“一位同学”的提问方法,现在,我们就来完成课题下面的学习提示的要求:“读课文,写下你的问题,和同学交流。”大家边学习课文边完成提问。1.第1~2自然段。(1)请同学们读第1~2自然段,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呢?生1:为什么说“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师点评:这个问题是需要联系实际提问的)生2: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哪些发现和发明?(师点评:这个问题你是联系生活实际来提的)(2)指名学生读第1~2自然段,学生点评。2.第3自然段。(1)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如果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怎么理解这句诗?(20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2)朗读指导。如果请你读这句诗,你会怎么读?谁来试一试。(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3)在上一个自然段中写道:“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那人类以前是怎样的生活?(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评点)(4)请默读第3自然段,并进行提问。预设:在过去的社会里有没有“千里眼”“顺风耳”呢?3.第5自然段。第5自然段为文章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请大家默读后,针对此段提问。(学生默读,并思考问题)预设:伯特兰·罗素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句话现在依然适用?(点拨:根据课文内容来提问,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到生活中去找答案。)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重点)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难点)一、学习课文,分类提问(一)课后清单1.上节课的分类方法大家都掌握得很好。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他也给问题分了类,大家看看他是怎么分的。(课件出示课后问题清单。)预设:分为三类,分别是——不影响我们对课文理解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引发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2.师点评:找得很准确,这就是我们今天接触到的新的问题分类。问题序号问题类型问题内容整理清单1.接下来请四人小组针对刚才大家提的问题,根据清单表格进行分类整理。(清单表格如下)2.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三)展示清单师:老师看到大家认真地整理了问题清单,请两个小组派代表上来展示你们整理的问题清单。(小组代表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问题清单,并将问题的分类说清)二、优选问题,设法解决(一)选择最具有价值的问题刚才,同学们都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接下来,请四人小组讨论,在刚才的这些问题中评选出最具有价值的问题,并说出理由。(四人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汇总汇报)(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懂得了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接下来就要设法解决问题。大家思考一下,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生1:一些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解答。生2:有的可以通过平时的生活经历来解答问题。生3:可以查阅书籍或者上网搜索资料进行解答。……预设:①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20世纪的科技成就巨大,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大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种改变在短短的一百年间就得以实现,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②“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从前没有的事物或方法。如,人类揭开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就是“发现”;而从中受到启发,制造出雷达,就是“发明”。)③“‘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④20世纪的科学技术还创造了哪些神话?(人造卫星、个人电脑、移动电话……)三、总结拓展,联系生活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问题分类,还探索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老师请大家课后解决一个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学板书][教学反思]通过本单元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提问策略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了提问的基本方法和要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更注重引导学生分类提问,并分为四个层次来实施。第一层是提问归类,这是完成课题下方的阅读提示要求,并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第二层是出示课后清单并解读清单,认识三种提问的类型。第三层是整理清单,学以致用,用新认识的三种提问类型将问题重新分类。第四层展示清单,再次进行交流。让学生懂得什么问题是有价值的,分辨哪些问题是最佳问题;同时,引导交流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最后,通过拓展环节,将课内外进行衔接,引导学生对生活、对科学的持续关注。7.呼风唤雨的世纪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给下列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潜入(qiǎn qián) 任务(rèn rén) 船舶(bō bó) 奥秘(ào yào) 依赖(làn lài) 物质(zhī zhì)形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把易错的生字词写一写。义 读一读,想一想:下面的问句有什么特点? 是谁来呼风唤雨?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你知道这样的问句叫什么问句吗?( )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根据课题,我能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整理书上的问题清单,并写下你提出的问题,尝试给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拓展资料 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哪些奇迹,这些奇迹怎样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自己查资料交流。日积月累 7.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电视“千里眼”呼风唤雨程控电话…顺风耳”(共31张PPT)7.呼风唤雨的世纪四年级语文·上册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由词入题呼风唤雨的世纪huàn你想到了什么?第一课时唤纪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右边是“己”不是“已”。左窄右宽读了课题,同学们想问些什么?呼风唤雨的世纪唤醒 获得 依赖 百亿 探索奥秘 船舶 物质 哲学 兰花潜水 呼风唤雨 世纪huòlàiqiányìsuǒàobózhìzhélánhuàn技改程超唤纪huànjìjìɡǎichénɡchāo奥益联质核哲héàoyìliánzhìzhé呼唤世纪技术改观程度超过原子核奥秘日益联系物质哲学亿yì任rèn百亿任何善shàn善良查资料理解词语:原子核 物质 哲学结合课文理解“世纪”。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找出课文中“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读一读。理解分类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飞机,更没有宇宙飞船。人们只能在“一位同学”阅读了这篇课文后一共提了6个问题。你们能把它们进行分类吗?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20世纪的科学技术还创造了哪些神话?联系生活实际提问读第1~2自然段,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分类提问为什么说“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哪些发现和发明?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怎么理解下面这句诗。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说一说:人类以前是怎样的生活?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默读第3自然段,并进行提问。示例:在过去的社会里有没有“千里眼”“顺风耳”呢?默读第5自然段,并针对此段提问。伯特兰·罗素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句话现在依然适用?文章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到生活中去找答案默读课后习题第二题,说一说:这位同学是怎么对问题进行分类的?分类提问不影响我们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引发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第二课时根据下面表格,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问题序号 问题类型 问题内容问题序号 问题类型 问题内容123不影响我们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洞察”和“探索”有什么不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句话现在依然适用?现代科学的每一个奇迹都能改善我们的生活吗?可以引发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小组讨论,在刚才的这些问题中评选出最具有价值的问题,并说出理由。设法解决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20世纪的科学技术还创造了哪些神话?大家思考一下,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一些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解答。有的问题可以根据平时的生活经历来解答。可以查阅书籍或者上网搜索资料进行解答。……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20世纪的科技成就巨大,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大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种改变在短短的一百年间就得以实现,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从前没有的事物或方法。如,人类揭开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就是“发现”;而从中受到启发,制造出雷达,就是“发明”。“‘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20世纪的科学技术还创造了哪些神话?人造卫星个人电脑移动电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课文最后这句话的理解。总结拓展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互联网高铁结构梳理7 呼风唤雨的世纪20世纪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20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一、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说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朗读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意主体的参与,发展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使用的方法为: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品词析句法、以读带讲法,练习法,讨论法,指导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说,同桌互学,小组合作等方法。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设计依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_____”划出来。设计依据: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让学生有目的的读,有价值地获取,初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环节, 学生在读中能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自学提示(出示课件):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世纪。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设计依据:让学生抓住重点,自渎自悟自得,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手抄报,参加全班展评。 设计依据:课堂上有效的拓展,其实是对教材的优化重组,有针对性且及时拓展,不但能增加了阅读拓宽了视野,反过来又促进对课文理解的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7.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科技→发现和发明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请思 路,体会中心,知道选材,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案课件)7.《呼风唤雨的世纪》.pptx (配套教案)7.《呼风唤雨的世纪》.doc (预习卡) 7.《呼风唤雨的世纪》.docx 《呼风唤雨的世纪》导学案.doc 《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_.doc 类文阅读-7 呼风唤雨的世纪.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