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1)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撰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2)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婉约派”豪放派(1)婉约派:作为中国宋代词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婉约派以婉转含蓄著称。(2)特点:该流派的作品多聚焦于描绘男女情感,结构精巧而细致,音韵悠扬和谐,语言流畅而清雅,展现出一种柔和的美感。(3)代表诗人:包括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以及李清照(宋代最杰出的女性词人)等。(3)代表诗人:包括苏轼、辛弃疾等。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他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94年)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1101年)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过一个古人,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他是一个大文豪,画家,伟大的书法家。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他是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一、林语堂评价苏轼(二)欧阳修评价苏轼欧阳修对苏轼评价最出名也是最经典的是:“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对苏东坡的激赏之情溢于言表。宋仁宗嘉祐二年欧阳修担任这一年的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发现其中一篇十分精彩,想排为第一,但他那时对苏轼的才学还缺乏更深入的了解,恰好他的弟子曾巩也是这次考试的考生,于是他推测这篇文章可能是曾巩写的,他想他作为主考官把自己的弟子列为第一,岂不是“徇私情”嘛,为了避嫌他将此文列为第二名。谁知最后结果一揭晓,欧阳修傻了,原来这篇本该排名第一的文章是苏轼的考卷,他把人家苏轼活生生的给“坑”成了第二名!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后人评价:“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黄”“苏辛”“欧苏”“宋四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三:人生际遇王安石(变法)苏轼富有戏剧的“不幸” :1、党派之争。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故亦称熙宁变法。熙宁变法开始,统治集团分裂为新旧两党,元祐时期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打击、排斥新党,加剧了分裂的趋势,新旧两党势同水火。2、苏轼的性格真挚不矫饰,耿介直言。3、有独立的政治取向和政治操守。苏轼反对新法,对王安石路线始终持保留态度。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苏轼自觉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申请外任。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期间,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像青苗法、食盐专卖法等,苏轼都极为反感,于是便形诸吟咏,加以批评和讽谏。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1079年八月八日,苏轼被押送至京城御史台(又称乌台)受审,史称“乌台诗案”。被贬居黄州四年。1085年五月至1089年三月,哲宗立,废新法,朝廷“旧党”当政,49岁的苏轼被重新启用,还朝后的苏轼,官位节节攀升,本有着大好前程,但他不顾个人前程,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满重新得势的“旧党”无端打压“新党”,尽废“新法”,他直言上谏,认为应当保留“新法”有利的部分,因而又得罪于“旧党”,于是他再次请求外放。因此苏轼既得罪了新党,也不容于旧党。 由此可见,苏轼是个坚持己见者,他并不依附于任何党派,他的政治主张永远是:利国利民。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诗“穷而后工”写作背景初读课文三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 qiáng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整体感知1.请具体说下,本文哪些写赤壁,哪些言怀古?上阕:描写赤壁之景下阕:抒发怀古之情2.本首词的过渡句是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结合课下注释,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东 淘 风流人物 故垒 雪 遥想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樯橹 灰飞烟灭故国 尊 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特殊句式:作品赏析四品读诗句分析讨论苏轼的豪放体现那些方面?一:赏豪放之景二:忆豪放之人大江千古大江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空间广阔。千古让我们想到了历史,想到时间之悠久,古今人物之众多,把时间的概念扩大了。滚滚东去的长江——滔滔历史长河(具象、有形)(抽象、无形)虚实结合苏轼立于赤壁,首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意境开阔,气象恢弘明代郎瑛《东坡赤壁考》:“殊不思周瑜破曹者,在今武昌之嘉鱼,自有壁上周瑜破曹处数字。东城之游,自在黄州。”一、 历史上的赤壁写赤壁,诗人为什么题“人道是”?说明了什么?苏东坡糊里糊涂,游错了地方,以为那个地方就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大发思古之幽情,写出这首古今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他真正游历的是黄州的赤鼻矶。黄冈赤鼻矶湖北黄冈赤壁(东坡赤壁)苏轼的赤壁--赤鼻矶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而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清)朱日浚东坡赤壁:黄州赤壁——文赤壁周郎赤壁:湖北蒲圻县——武赤壁(当年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武赤壁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了怎样的赤壁之景?赏析上片写景,这种磅礴的气势是通过写景词句中哪些字体现的?用了什么手法?一:苏轼的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凌乱,写出岩石山崖的险怪,参差不齐。”穿““插入”,夸张,突出山崖陡峭,高耸入云。”拍““拍击”,拟人,突出惊涛骇浪的力度之大。”卷“”弯卷“,写出浪花汹涌的气势之大。”雪“比喻,指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从姿态、气势、色彩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了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富有动感,表现了作者豪迈的意气。雄浑苍凉、 意境宏阔江山如画视觉听觉面对如此壮阔的大江奇景,词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上片末句有何作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江山如画”是对眼前之景的概括。启下“一时多少豪杰”,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建功立业,驰骋征伐之处。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二:赤壁之战中的周郎遥想公瑾当年。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苏轼把目光集中到了周瑜身上,周瑜是赤壁大战的绝对主角。周瑜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少年统兵,建安三年(197),24岁即出任孙策的中郎将,孙策与周瑜两千人马,镇守长江要津牛渚圻,军中皆呼之为“周郎”。赤壁之战时,周瑜34岁,人到中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领40万大军(号称80万),一线兵力二十多万。由荆州顺江东下,攻打东吴。周瑜领精兵3万,与之对抗。用黄盖诈降,火烧曹军。二:电影中的周郎(3)照片:《赤壁》是由吴宇森执导的历史战争题材电影,由梁朝伟、金城武,张丰毅,张震,林志玲等联袂出演。该片讲述了东汉末年时期,丞相曹操率领80万大军进攻赤壁,和只有5万人的天才军师诸葛亮、大都督周瑜之间的激烈一战。该片于2009年1月7日在中国上映。在这部影片中,梁朝伟饰演的周瑜,一个杀伐决断的赳赳武夫。二:历史中的周郎(4)我们再看看史书中记载的周瑜形象。下面一段文字是周瑜给孙权的一段上疏: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三国志·周瑜传》这完全是一个斩将拔旗的武夫形象。二:苏轼眼中的周郎“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姿英发”——英姿勃发。“羽扇纶巾”——风流儒雅、才华横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周瑜形象:足智多谋、建功立业——正面描写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用美人衬托周瑜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更显得周瑜年少有为。正如西楚霸王项羽,身边若没有美人虞姬,便少了些许柔情。一个细微之处,一个女子的入场,便使整首词有了无限情思。而苏轼被贬黄州之前,早已经历了丧妻之痛。两相对比,更抒发了苏轼内心的无限感慨。以美人衬英雄,更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春风得意。——侧面烘托二:苏轼眼中的周郎在苏轼笔下的周瑜,却是另一番模样。“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一个“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赳赳武夫,变成了手拿羽毛扇,头戴纶巾的军师、智者,风度翩翩,指挥若定。把以弱搏强、充满凶险的、血腥的赤壁之战,诗化为周瑜“谈笑间”便“樯橹灰飞烟灭”。完全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极力凸显周瑜指挥若定、决胜千里、轻松潇洒的形象。(二)原文探究——下阙周瑜年龄幸福美满英俊儒雅东吴都督功成名就反衬自己内心的失意与伤感苏轼仰慕英雄怀古伤己34生活外表职位际遇47屡遭不幸早生华发团练副使功业未就1、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词人独独怀念周瑜 对比对周郎建功立业的羡慕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早生华发的悲凉被贬黄州的无奈周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由周瑜想到自身,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借周瑜的“雄姿英发”反衬自己的“早生华发”,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就把这杯酒敬给千古不变的江月。三:东坡的赤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东坡的赤壁如何看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是积极还是消极?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三:东坡的赤壁——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人生短暂,而江月永恒,“一樽还酹江月”拿一杯酒,且祭奠江中之月,脱离苦闷,让精神获得自由,表现出的是一种积极旷达之风。 三:东坡的赤壁 1080年二月至1084年四月,苏轼贬居黄州这四年,苏轼参禅问道,重新审视自己。他从一个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的士大夫,变成一个耕耘田间、地地道道的农夫,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华美蜕变。他变得乐观豁达、从容通透,变成了今天我们大家喜爱的模样。他人生中的那些颠峰之作,也多产生于黄州,如绘画作品《潇湘竹石图》;如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如文学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等。 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也成就了黄州。他精通诗词、绘画、书法,拥有一个充盈的精神世界,再艰难也没有放弃。1089年七月至1092年八月,苏轼多次请求外放获准,苏轼任杭州知州,颍州知州,扬州知州等。 其间苏轼的主要政绩: 1,为抗击瘟疫、施医赠药,兴建我国首家公立医院“安济坊”。 2,大兴水利,疏浚大运河,疏浚杭州西湖,颍州西湖 ,修筑苏堤。3,叫停前任知州蔡京搞的面子工程“万花会”; 4,上书朝廷赦免民众多年积欠; 5,恢复漕运,维护船商船夫利益。三:东坡的赤壁1094年十月至1097年四月,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在惠州的两年多里,苏轼虽为“犯官”,没有实权,但他通过倡议、募捐等方式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好事,如建桥修路、疏浚惠州西湖、推广秧马、设计“自来水”工程等。1097年七月至1100年六月,苏轼被贬至儋州 在儋州的三年里,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好事:他带领百姓挖井取水,指导大家耕作方法,开办学堂,讲授四书五经等著作,培养了海南第一位举人姜唐佐和第一位进士符确,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三:东坡的赤壁苏轼人生思想的特点是”杂“:既表现为儒释道思想因素同时存在贯穿他的一生,又表现为这三种思想因素经常相互自我否定。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有矛盾,但是苏轼却以“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任职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贬居时期,以佛老思想为主。佛老思想作为排遣苦闷的精神武器。儒(拿得起) 释(放得下) 道(看得开)苏轼的人生思想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但苏轼的一生,又始终是乐观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他经历过无数坎坷,但始终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逆境。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三:东坡的赤壁苏轼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明明那么不凡,却活出了平民的样子;明明那么艰难,却活出了高贵的样子。今天留下的许多有关苏轼的记载,都是调侃、打趣的段子,可见他的内心始终处在一种放松自如的状态。这种状态,或许就来自才华带来的巨大自信与通透,与人无争,却又厚道真诚。被贬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被贬岭南,他说“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海南,他说“海南万里真吾乡”。不惧坎坷磨难,率真潇洒一生。生命的力量,正体现在失意时的坚强与潇洒。苏轼的人生境界体现了中国文人最理想的境界。[应用角度]执着、淡泊、面对挫折、享受生命等。三:东坡的赤壁精神突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