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末素养评估第Ⅰ卷 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1.下图中导致1845年后中英两国贸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偿付了巨额的赔款C.开放了五口通商 D.允许英国在华设厂2.近代历史上,清政府内部关于“海防”与“塞防”的争论,也反映了边疆危机逐渐加深。这一争论发生于下列哪一时段( )3.“冯将军,英名天下闻……十荡十决无当前……道(光)、咸(丰)以来无此捷。”这首《冯将军歌》作于1885年。诗中的“捷”指的是( )A.镇南关大捷 B.北伐胜利进军C.平型关大捷 D.台儿庄大捷4.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C.从封闭走向开放 D.从专制走向民主5.“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与1919年的学生运动大有关系”,因为此后“各地的学生团体很快办起了约四百种白话报刊”。材料中提到的“1919年的学生运动”是指( )A.新文化运动 B.护法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6.(东莞一模)下表是“1918—1926年工人罢工统计数据”,对数据变化节点④解读恰当的是( )A.五四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党残酷镇压C.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 D.国民革命开展7.1928年1月,井冈山地区的逐川县传出这样的歌谣:“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这一歌谣可用于研究( )A.北伐胜利进军 B.创建人民军队C.工农武装割据 D.长征胜利结束8.在历史学习中应正确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起义B.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甲午战败后,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D.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9.【跨学科主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做“中华英雄谱”的手抄报时整理了以下图表。下表“▲”处与英雄人物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英雄人物 海龄 刘铭传 赵登禹 董存瑞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 隆化战斗A.红军长征 B.武汉会战 C.北平保卫战 D.三大战役10.(安徽中考)抗战时期,“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华北平原上的一户人家写下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抗战到底”。这( )A.揭开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序幕B.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反映了中华儿女血战到底的决心D.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11.【学史方法】八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开展以“看电影·学历史”为主题的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时,收集到某电影的部分台词(如图),请你推测这部电影的名称应该是( ) 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A.《辽沈战役》 B.《西安事变》C.《重庆谈判》 D.《平津战役》12.“有的同志害怕撤出延安后敌人破坏。毛泽东笑着说,延安不就是几座山头和一些土窑洞吗?大不了打烂一些坛坛罐罐。只要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我们不但可以有延安,还可以有西安、北平、上海、南京。”材料所述的背景是( )A.共产党转为战略进攻 B.国共双方决战C.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 D.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6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13.【攻入京师·文明被毁】下图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填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京师,火烧圆明园。14.【农民战争】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15.(黔东南州二模)【团结的力量】1924 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是民国 年。16.(铜仁中考)【同仇敌忾】1937年夏,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17.(贵阳期末改编)【指明方向】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召开了 ,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题10分,共10分。18.(10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史,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探索的历程史。阅读下面知识框架图,回答问题。(1)请将序号对应内容补充完整。(4分)(2)找出示意图所示的板块一与板块二中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一组事件。(1分)(3)依据板块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发挥的核心作用。(任选两个阶段,2分)说明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意义。(2分)(4)通过以上探究,谈谈你的感悟。(1分)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19题11分,20题10分,共21分。19.(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使清朝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现实的危难促使一些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从玄学思辨和古籍考据中惊醒过来,他们开始面对社会现实问题,举起“经世致用”的旗帜,谋求解决现实危机的出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光辉思想。基本内容为: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态,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讲义》(1)根据材料一,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打“√”,错误项的括号内打“×”)(2分)A.“师夷长技以制夷”是“经世致用”解决现实危机的表现。( )B.“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抵御西方列强侵略,反对学习西方。( )材料二①上海轮船招商局股票 ②1876年太常寺卿陈兰彬奏称:“(轮船)招商局未开以前,洋商轮船转运于中国各口,每年约银七百八十七万七千余两。该局既开之后,洋船少装货客……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已一千三百余万两”。薛福成也认为,中国自设招商局与洋商争衡,“收回利权者,已不啻五之三”。 ——摘自刘莘《经济诉求与政治取向—— 论甲午战前的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①②两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或文献史料)。(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材料概括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1分)材料三#报刊 #创办者 #内容简介《时务报》 梁启超 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民报》 孙中山 发刊词:“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新青年》 陈独秀 1918年11月刊登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1920年9月《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与秘密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1921年9月发表《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女子与男子受同等教育”(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他们的思想主张。(3分)并根据材料归纳《新青年》的作用。(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1分)20.(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重大事件时间轴(部分)。材料二 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行了十四年奋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材料三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情况(部分)。1946年7月 1948年7月 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 127万 250万 358万国民党军队 430万 365万 204万(1)请将材料一时间轴中①、②、③处补充完整。(3分)(2)材料二中“敌后战场”的指挥中枢在哪里?(1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两个主要特点。(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人数变化呈现什么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6—1948年人民解放军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2分)期末素养评估第Ⅰ卷 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1.下图中导致1845年后中英两国贸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偿付了巨额的赔款C.开放了五口通商 D.允许英国在华设厂2.近代历史上,清政府内部关于“海防”与“塞防”的争论,也反映了边疆危机逐渐加深。这一争论发生于下列哪一时段( B )3.“冯将军,英名天下闻……十荡十决无当前……道(光)、咸(丰)以来无此捷。”这首《冯将军歌》作于1885年。诗中的“捷”指的是( A )A.镇南关大捷 B.北伐胜利进军C.平型关大捷 D.台儿庄大捷4.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D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C.从封闭走向开放 D.从专制走向民主5.“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与1919年的学生运动大有关系”,因为此后“各地的学生团体很快办起了约四百种白话报刊”。材料中提到的“1919年的学生运动”是指( C )A.新文化运动 B.护法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6.(东莞一模)下表是“1918—1926年工人罢工统计数据”,对数据变化节点④解读恰当的是( D )A.五四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党残酷镇压C.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 D.国民革命开展7.1928年1月,井冈山地区的逐川县传出这样的歌谣:“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这一歌谣可用于研究( C )A.北伐胜利进军 B.创建人民军队C.工农武装割据 D.长征胜利结束8.在历史学习中应正确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B )A.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起义B.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甲午战败后,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D.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9.【跨学科主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做“中华英雄谱”的手抄报时整理了以下图表。下表“▲”处与英雄人物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C )英雄人物 海龄 刘铭传 赵登禹 董存瑞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 隆化战斗A.红军长征 B.武汉会战 C.北平保卫战 D.三大战役10.(安徽中考)抗战时期,“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华北平原上的一户人家写下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抗战到底”。这( C )A.揭开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序幕B.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反映了中华儿女血战到底的决心D.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11.【学史方法】八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开展以“看电影·学历史”为主题的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时,收集到某电影的部分台词(如图),请你推测这部电影的名称应该是( C ) 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A.《辽沈战役》 B.《西安事变》C.《重庆谈判》 D.《平津战役》12.“有的同志害怕撤出延安后敌人破坏。毛泽东笑着说,延安不就是几座山头和一些土窑洞吗?大不了打烂一些坛坛罐罐。只要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我们不但可以有延安,还可以有西安、北平、上海、南京。”材料所述的背景是( C )A.共产党转为战略进攻 B.国共双方决战C.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 D.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6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13.【攻入京师·文明被毁】下图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第二次鸦片战争 (填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京师,火烧圆明园。14.【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15.(黔东南州二模)【团结的力量】1924 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是民国 十三 年。16.(铜仁中考)【同仇敌忾】1937年夏,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17.(贵阳期末改编)【指明方向】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召开了 中共七大 ,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题10分,共10分。18.(10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史,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探索的历程史。阅读下面知识框架图,回答问题。(1)请将序号对应内容补充完整。(4分)补充:①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③辛亥革命;④抗日战争。(4分)(2)找出示意图所示的板块一与板块二中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一组事件。(1分)关联: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任选一组,1分)(3)依据板块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发挥的核心作用。(任选两个阶段,2分)说明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意义。(2分)核心作用:国民革命时期,推动国共合作,参与北伐战争,宣传组织群众,助力革命高潮;土地革命时期,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巩固革命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倡导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敌后抗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领导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行土地改革,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任选两个阶段,2分)历史意义: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外患频仍、长期战乱、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答出两点,2分)(4)通过以上探究,谈谈你的感悟。(1分)感悟:中国人民勇于探索、敢于斗争;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是曲折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中国各阶层都积极探索,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们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精神等。(言之有理,1分)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19题11分,20题10分,共21分。19.(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使清朝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现实的危难促使一些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从玄学思辨和古籍考据中惊醒过来,他们开始面对社会现实问题,举起“经世致用”的旗帜,谋求解决现实危机的出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光辉思想。基本内容为: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态,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讲义》(1)根据材料一,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打“√”,错误项的括号内打“×”)(2分)A.“师夷长技以制夷”是“经世致用”解决现实危机的表现。( √ )B.“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抵御西方列强侵略,反对学习西方。( × )材料二①上海轮船招商局股票 ②1876年太常寺卿陈兰彬奏称:“(轮船)招商局未开以前,洋商轮船转运于中国各口,每年约银七百八十七万七千余两。该局既开之后,洋船少装货客……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已一千三百余万两”。薛福成也认为,中国自设招商局与洋商争衡,“收回利权者,已不啻五之三”。 ——摘自刘莘《经济诉求与政治取向—— 论甲午战前的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①②两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或文献史料)。(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材料概括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1分)①是实物史料;②是文献史料。(2分)历史信息:选择②,可以了解到轮船招商局的创立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与洋商抗衡。(任选一则提炼一点信息即可,1分)材料三#报刊 #创办者 #内容简介《时务报》 梁启超 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民报》 孙中山 发刊词:“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新青年》 陈独秀 1918年11月刊登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1920年9月《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与秘密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1921年9月发表《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女子与男子受同等教育”(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他们的思想主张。(3分)并根据材料归纳《新青年》的作用。(2分)梁启超:强调变法的重要性;孙中山:主张重视民生、民权、民生,强调三民主义的重要性;陈独秀:主张学习苏俄,主张走共产主义道路,主张男女平等。(3分)作用:《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影响巨大而久远;《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1分)认识:我认为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中国的新青年要时刻完善自身,充实自身,努力成为社会所需的一份子。(言之有理即可,1分)20.(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重大事件时间轴(部分)。材料二 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行了十四年奋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材料三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情况(部分)。1946年7月 1948年7月 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 127万 250万 358万国民党军队 430万 365万 204万(1)请将材料一时间轴中①、②、③处补充完整。(3分)①1921年7月;②南昌起义;③遵义会议。(3分)(2)材料二中“敌后战场”的指挥中枢在哪里?(1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两个主要特点。(2分)指挥中枢:延安。(1分)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人数变化呈现什么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6—1948年人民解放军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2分)特点:人民解放军人数呈现增多趋势,国民党军队人数逐步减少,人民解放军人数超过国民党军人数。(2分)主要原因: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期末素养评估 - 学生版.docx 期末素养评估.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