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级高一新生入学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A (“作为众望所归的最会写诗的人”错误,根据原文“按这样的说法,杜甫也就是最会写诗的人”,可知杜甫是“最会写诗的人”是作者基于《抱朴子》的观点而形成的个人看法,并非人们都认为他是最会写诗的人,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A。)
2.C (“首要条件”于文无据,根据原文,“为时势所成”“得江山之助”是杜甫成为“诗圣”的外在条件,而非首要条件。故选C。)
3.示例:①时代与经历的馈赠 ②诗史传承与创新 ③天资、勤奋与艺术修养
(每空1分。答案可从文章第⑥-⑨段提炼)
4.①这句话强调了杜甫及其诗歌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杜甫以他的写作再现了自身的时代”,杜甫一生经历丰富,其诗歌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真实地记录了他所处的时代,从九庙被焚到群胡战乱,从百姓苦难到自身遭遇,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②“又参与重塑了后人对于各自时代的感知与表达方式”,意味着后人在阅读杜诗时,会将杜诗中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眼光融入到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理解中。(每点2分)
5.①引用论证,“栖栖一代中”出自杜甫的诗,彰显了杜甫虽经历困苦却始终坚持记录时代的孜孜不倦的形象。(或引用“克罗齐的说法”,论证了杜诗作为史诗是活在每个人身上的。)
②对比论证,将历史在史书中的记载和杜诗中的记载作对比,凸显了杜诗记载的历史更加鲜活的特点。
③举例论证,列举杜诗中对史实的书写,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诗史”的魅力。
④类比论证,以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与《名人传》“记录”历史的差异类比杜诗与新旧《唐书》“记录”历史的差异,更能体现杜诗中历史鲜活深刻的特点。(答对1点给2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给6分)
6.D (“幻想和自欺欺人”错误,生活里希望支撑着“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这是生活里的希望让史铁生的灵魂站起来,人生有了一方清朗的天空,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
7.C (A项,“怨恨”分析错误,连用“拉住”“挣脱”与“笑闹”“哭喊”两组动词,生动地诉说一个人在离开襁褓时的不舍与伤痛,具有象征意味。B项,“不耐烦”分析错误,心理描写很细腻,非常真切地表现了幼小的“我”初涉人世的惶然与茫然。D项,“感慨不公”分析错误,结尾用两个疑问句,把胡同与命运同构在了一起,表现了史铁生对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的迷惘、追索和敬畏。故选C。)
8.①“阳光与温情”指的是母亲和奶奶的呵护,入学时老师同伴的接纳,恋爱的美好经历,妻子的理解与关爱,僧人的念经声和教堂的钟声给“我”美丽的遐想。
②“难以抹去的忧郁”指的是学会了谄媚和防备,感受了孤独,双腿残废后的彷徨。
9.①作者的人生故事以“胡同”为背景,成长和命运与胡同的漫展融合在一起。
②胡同“延伸、连接、枝枝叉叉”意味着作者命运的复杂、坎坷和未知;
③胡同“密如罗网”“曲曲弯弯地隐没”暗示着作者自身的宿命;
④胡同浸透了作者的成长经历,是作者成长成熟的命运见证。
【解析】本文中的胡同是作者回忆叙事的背景,作者的思绪也是由胡同延伸开去,是作者人生之路的主要见证者;根据第二段和最后一段可知,作者的人生命运和“密如罗网”的胡同有着“延伸、连接、枝枝叉叉”的相似特征,由此可以看出此处胡同具备了人生的象征意味。综上可知,胡同不仅是人生故事的背景,还融入了作者的生命,象征着命运的曲折复杂,暗示了人生的走向。
10.CEF (3分) 涂对一处给1分
11.A (3分)
12.C (3分)
13.(1)如今逃跑也是死,举事起义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而死可以吗?
(“亡”,逃跑;“举”,发动;“等”,一样,同样;“死国”,为国事而死。共四个得分点 )
称王之初,他的旧友曾与他一道受雇佣耕作的人听到此事,就赶到陈县。
(“故人”,老朋友;“故人尝与佣耕者”,定语后置句,“尝与佣耕者故人”;“之”,到,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4.①陈胜居住的宫殿华丽,表明他开始享受奢华的生活。
②陈胜滥杀故人,导致没有人亲近他。
③陈胜用人不当,导致诸将不亲附他。(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材料二:
陈胜称王一共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当他称王之后,他的一个从前在一起给别人一起耕地的认识的农民听到陈胜成为皇帝之后,于是到了陈地,敲皇宫的大门说:“我想要见陈胜。”守卫皇宫的士兵想要把这个人绑起来。这个农民辩解了好多次,才被放开没有捆绑,但是还是不肯为他通报。 陈王出门时,这个农民拦在道路上呼喊陈胜的名字。陈王听到后,就召见了他,并且与他同乘一辆车回了宫中。那个农民进入皇宫,看到宫殿房屋和帷幕帐帘,感叹道:“真的好多啊,陈胜你为王之后真是富丽堂皇啊!”楚地的人们把“多”叫做“夥”,所以天下流传起“夥涉为王”的话,就是从陈胜开始的。这位客人进进出出,越发放肆无拘,任意谈论陈胜的往事。有人就对陈胜说:“你这个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言乱语,有损您的威严。”陈胜便杀了那位客人。于是,所有陈胜的老熟人都自动离去,从此便没有亲近陈胜的人了。陈王任命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专门督察群臣的过失。将领们攻占了地方回到陈县来,命令稍不服从,就抓起来治罪,以苛刻地寻求群臣的过失作为对陈王的忠心。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一旦有错,不交给负责司法的官吏去审理,就擅自予以惩治。 陈胜信任他们,将领们因为这些缘故就不再亲近依附他了。这就是陈胜失败的原因。
15.D (“意在表达对白鹭的同情”错误。“白鹭飞来无处停”以白鹭飞来没有地方落脚,反衬禾苗长得茂盛,展现出春日田野的勃勃生机和丰收在望的景象,是对田园风光和农民劳作成果的赞美,而非表达对白鹭的同情。)
16.①《农家》重点在于为农民发声,表达对“时人不识农家苦”的感慨。诗的后两句批判了那些不了解农民辛苦,以为粮食是自己生长出来的人,有一种为农民打抱不平的情感。②《横溪堂春晓》主要侧重于展现农事生活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中“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描绘出一幅广阔的、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表达出诗人对田园风光和农事活动的赞美之情。
【诗歌释疑与赏析】:
《农家》描绘农家半夜唤儿趁晓耕地,老牛无力前行之景,末句以他人误解农家苦形成对比,尽显劳作艰辛。“夜半呼儿趁晓耕”直接勾勒出农民昼夜劳作的场景,暗示农事紧迫与生存压力;“羸牛无力渐艰行”以瘦弱耕牛步履维艰的细节,隐喻农民体力透支却不得不勉力支撑的困境。这种真实描写与诗人关注底层民众的创作倾向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直指社会矛盾。诗人批评统治阶级和享乐阶层对农业生产的无知,将粮食丰收简单归因于“谷自生”,全然忽视农民的汗水与付出。通过“呼儿”“赢牛”等典型意象,以小见大地展现农业社会的生存图景。其语言平易却蕴含深刻哲理,成为后世倡导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重要文本。《横溪堂春晓》首句“一把青秧趁手青”(前一个“青”做形容词,后一个“青”做动词)写插下的秧苗迅速返青,说明春天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第二句“轻烟漠漠雨冥冥”写春天的季节特点:薄雾弥漫,细雨蒙蒙,这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机。第三句“东风染尽三千顷”(用“东风”代指春风,并用“染尽”强调春风的力量)写春风吹绿了广阔的田野。到底染尽了什么?诗人不说,也不需说,读者自然会想到和煦的春风把一望无际的稻田都吹绿了,大地好像用绿色颜料染过似的,到处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第四句“白鹭飞来无处停”以白鹭飞来没有落脚的地方作结,反衬禾苗长得密密麻麻,热情歌颂农民的辛勤劳动改变了大地的面貌。天上细雨霏霏,地上绿茵一片,农民们正在弯着腰插秧,田野上白鹭飞翔,描绘了一幅江南田园风光图,诗歌画面鲜明,语言优美,情趣盎然。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江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陆凯《赠范晔诗》)
甲: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乙:深思熟虑 丙:无可比拟(不可企及、望尘莫及)
D (画横线句子中的括号表示解释说明。A.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说明,补充说明文学创作也需要素养才能有“即兴”,与文中括号用法不同。B.是对周朴园动作的描述,属于剧本中对人物动作提示的舞台说明,与文中括号用法不同。C.是对引用语句出处的说明,与文中括号用法不同。D.是对“抄身婆”这一词语的解释说明,与文中括号都是用于解释说明词语,用法相同。故选D。)
(4分)荡—宕 宏—鸿 萧—肃 凑—奏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跌荡起伏”的“荡”应写作“宕”。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富于变化,不稳定。“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根据语境义和成语的固定写法,“荡”应为“宕”。
“宏沟”的“宏”应写作“鸿”。鸿与宏的核心区别在于:鸿本义指大雁,引申为“书信”或“盛大”;宏本义指房屋宽深,引申为“规模或气势的宏大”。
“严萧”的“萧”应写作“肃”。“严肃”表示认真、庄重,与“反思”搭配更恰当。
“节凑”的“凑”应写作“奏”。“节奏”指规律性的进程。
21.(4分)①尽管弹幕的即时评论也诉诸文字符号 ③开启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
22.(4分)在“弹幕”这个词中,“弹”字取“可以用力发射出去的小丸”这一含义,形象地将在视频中快速飞过的一条条评论,比作像子弹一样快速且密集发射出来的物体,所以读“dàn”。
23.参考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丹江口二中2025级高一新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杜甫是中国众望所归的大诗人。他一生留下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作品如此之多,成就如此之高,对后世的影响如此之深远,故一千多年来,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何谓“圣”?“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抱朴子·辨问》)按这样的说法,杜甫也就是最会写诗的人。
②杜甫一生的荣枯,与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唐代那一重大历史转折期的缩影。因为他,国人对史上同样惨烈的永嘉之祸、黄巢之乱、靖康之难、甲申之变的记忆,都不如对安史之乱来得清晰与深刻。就像英国人从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得到的罗马史知识超过普鲁塔克《名人传》,我们对安史之乱的了解,得之于杜诗的,也超过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正史所保存的是时间、数字等冷记忆,诗人却给出视听化的鲜活经验,带着体温、景深和饱满的颗粒感。我们读着杜诗,看着九庙被焚时热浪灼飞出去的瓦、群胡腰间凝血的箭、女儿被捂住生怕她出声的嘴、幼子脏兮兮没穿袜子的脚、翻墙逃走的老翁、月光下的战地白骨……老杜“栖栖一代中”的书写,就这样笼罩百代,上升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内化为我们各自的心理现实。按照克罗齐的说法,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杜诗作为诗史,是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
③读杜诗,除了可以论其世,还可以知其人。自有文字或文学以来,从未有一个人“被”如此真切而充分地写过。尤其是四十岁之后的二十年,杜甫经过的每段日子,其一言一行,一悲一喜,不止履历,甚至病历,都历历可辨。我们通过杜诗,不但可以掌握他外在的行踪,还能透视他内在的心迹。这是一个复杂的人,心系廊庙,又情牵山林;儒行世间,而道求方外。说他疏狂,他又谨慎;说他严肃,他却幽默;说他迂直,他也圆通……张戒《岁寒堂诗话》曰:“子美诗读之,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敬,《诗序》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者也。”可老杜不仅是我们情感教育的教父,影响了无数人的价值观,还引导了我们观物与审美的眼光,令我们看山不再是原初的山,看水不再是本来的水。举凡陇阪、蜀道、锦江、夔门、湘水,杜诗都给勾了线,着了色。更有甚者,我们看马会想到房兵曹的马,看鹰会想到王兵马使的鹰,甚至连看花也不纯粹是自然的花,因为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与《绝句漫兴九首》。宋元明清的诗人,为花颜狂为花恼,替花惋惜替花愁,一下笔就滑向了老杜的文字配方。
④总之,杜甫以他的写作再现了自身的时代,又参与重塑了后人对于各自时代的感知与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杜诗总是与后来的时代形成互文,为后起的生命做出代言,正所谓“其诗日读而愈新,其义日出而无尽”也。
⑤杜甫何以封圣?
⑥首先,他幸逢开天之盛,又惨遭安史之乱,见证了时代的巨大落差。锦衣公子,麻鞋难民,天子近臣,荒江野老,如此宽带人生、广谱经历,在同时代人中独一无二。短暂立朝,使他拥有了在政治中枢才能获得的气象和格局。长期流窜,更让他走进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他的行踪遍及吴越、京洛、秦陇、巴蜀、湖湘等大半个中国,所摄受的肃然的气象、盎然的生机、森然的物色,一以诗发之,故其人既为时势所成,其诗亦得江山之助。
⑦从诗史本身来看,诗骚、汉魏、齐梁、初唐,各种形式与风格大备,对仗、用事、声律等技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正等着大诗人出来。杜甫恰好处在这个继往开来的节点上,他的诗学眼光又最为博观圆照,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吾师,故能兼巧与力于一身。所以,像《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不仅思想崇高,感情深厚,艺术形式也堪称完美。
⑧杜甫天资卓越,学力富瞻。他早早跻身于盛唐诗人的超级朋友圈,与李白、高适、岑参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遂高视阔步,以诗为一生之事业。四十岁之前,所缀诗笔,已约千有余篇,此后更用力精勤,无论在极其动荡的岁月,奔走潼关、迟回院阪、跻攀蜀道,还是在极其安静的草堂与夔峡,他都口不辍吟,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夔州的二十二个月中,他写了四百四十首诗,平均三天两首,真是惊人的努力。
⑨最后,杜甫一生热爱各种艺术,修养极深,眼界极高。他六岁在即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十三四岁在岐王宅与崔九堂听李龟年唱歌,这些顶流的音乐和舞蹈都成为了他创作诗歌的养分。书画名家的真迹他经眼无数。李邕是忘年交,顾戒奢是老相识,王维是同僚,李潮是外甥,连颜真卿也是他三司推问时的主审之一。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少陵可知矣。
(摘编自江弱水《杜诗何以封圣》)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杜甫一生留下了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成就卓越,影响深远。因为作为众望所归的最会写诗的人,所以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B.唐代以后,有的诗人在写花时“为花颠狂为花恼,替花惋惜替花愁”,一定程度受到了杜甫观物与审美眼光的影响。
C.杜甫诗歌艺术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三吏”、“三别”、《兵车行》中堪称完美的艺术形式就是其体现。
D.杜甫得以封圣,既关乎杜甫的人生阅历、天赋与勤奋,又得到了时代与诗歌发展的助力,是内外因综合推动的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在论述杜诗与新旧《唐书》“记录”史实的差异时,类比了莎翁的历史剧与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可推知《名人传》应是史传作品。
B.我们可以透过杜甫的诗歌看到鲜活的时代,看到杜甫的身影;我们也可以知人论世,通过时代的特点与杜甫的形象,去观照杜甫的诗歌。
C.材料分析“杜甫何以封圣”这一问题时,首先阐述了“为时势所成”“得江山之助”这一因素,说明这是杜甫成为“诗圣”的首要条件。
D.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听李龟年唱歌、赏书画名家的真迹,这些都对其写诗有所增益。可见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是可以彼此唤醒的。
3.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横线处语句,每处不超过 10 字。(3 分)
杜甫封圣的原因包括: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他 “诗圣” 的崇高地位。
第四段中写到“杜甫以他的写作再现了自身的时代,又参与重塑了后人对于各自时代的感知与表达
方式”,你怎么理解这句话?(4 分)
5.作者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读杜诗可以论其世”?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我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拓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胡同给我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地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①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②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③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后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④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一九九四年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表明胡同与作者有紧密的生命联系,读者徜徉其间的胡同是作者一个人的胡同。
B.史铁生借用感性的画面和典型细节来描述事件,以此展示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如借奶奶之口来述说“我”的出生。
C.在历经种种磨难之后,史铁生的胡同生活明朗了起来:“我”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并开始写作和恋爱,去顺应人世的变迁。
D.生活中的希望支撑着“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这只是史铁生在痛苦中的幻想和自欺欺人,现实生活的残酷依然使作者无法完全解脱困境。
7. 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连用“拉住”“挣脱”与“笑闹”“哭喊”两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在离开襁褓时的怨恨,具有象征意味。
B.句子②,心理感受很细腻,“漫漫”一词非常真切地表现了幼小的“我”在初涉人世时的不耐烦。
C.句子③,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既有听觉又有视觉,诗意地表达出胡同中的诵经声和钟声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D.句子④,连用两个疑问句,把胡同与命运同构在了一起,表现了史铁生对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感慨不公。
8. 第二段末提到的“阳光与温情”“难以抹去的忧郁”分别指作者对哪些事情的感受?请结合全文概括。(4分)
9. 作者在结尾说“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胡同”和“命运”关系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陈胜王凡六月。 初为王,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乃之陈,叩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胜出,遮道而呼涉。乃召见,载与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涉之为王沈沈①者!”
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胜故情。或言:“客愚无知,专妄言,轻威。”胜斩之。诸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胜者。以朱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 诸将徇地②,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不下吏,辄自治。胜信用之,诸将以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选自《汉书·陈胜项籍传》,有删改)
注:①沈沈:宫室宏大、幽深之貌。 ②徇地:掠取土地。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宫门令A欲B缚之C自辩D数E乃置F不肯G为通。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两句中的“次”意思相同。
B.度:推测,估计,与《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的“度”意思不同。
C.数:屡次,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中的“数”意思不同。
D.“涉之为王沈沈者”与“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胜小时候受雇佣耕作,在他与同伴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非同寻常,很有觉悟,怀有远大的志向。
B.去守卫渔阳的贫苦民众被困在大泽乡,陈胜、吴广当机立断,密谋起义,决心率众闯出一条生路来。
C.陈胜对时局做了分析,决定打出已经去世的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来号召群众,并预料很多人会响应。
D.陈胜、吴广他们在卜者的启发下,精心策划了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两件“灵异”事件,为起义做了准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分)
初为王,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乃之陈。(4分)
14.陈胜为什么会失败?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农家
[唐]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横溪堂春晓
[宋]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颜诗首句“半夜呼儿趁晓耕”,一个“趁”字体现出农民劳作的紧迫性,生怕耽误农时。
B.颜诗中“羸牛无力渐艰行”的细节描写,既展现了耕牛的疲惫,也暗示了农民生活的困苦。
C.虞诗的“轻烟漠漠雨冥冥”描绘了一幅细雨蒙蒙、烟雾弥漫的画面,增添了春日的朦胧美。
D.虞诗后两句写东风吹绿大片的稻田,白鹭因稻田广阔而无处栖息,意在表达对白鹭的同情。
16.这两首诗所抒发情感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舟、树本是寻常之物,但出现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则用来表达对前途充满信心:“ , "。
(2)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真挚友情能克服空间阻隔的句子是:“ , ”。
(3)“江南”是古代诗人笔下的诗意栖居之地,是理想化的人文桃源。请从古典诗词中列举一处含有“江南”这一意象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屏幕中的剧情跌荡起伏,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令人 甲 :它们就是“弹幕”。
弹幕尽管被纳入“评论”范畴,却与传统的文艺批评有巨大的宏沟。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 乙 ,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相对地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当下”“立刻”之意),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萧的反思与真知灼见。
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 丙 的。印刷文化的节凑相对缓慢,思想的交换不得不接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①弹幕的即时评论尽管也诉诸文字符号,②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③启发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④譬如视觉经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B.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C.他说得好:“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D.她的身体实在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抄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20. 文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予以改正。(4分)
21. 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4分)
22.“弹”,有两个读音,一是dàn,指可以用力发射出去的小丸,还指装有爆炸物可以攻击人、物的武器,如“子弹”。二是tán,由于一物的弹性作用使另一物射出去,亦指用手指拨弄,如“弹射”。请根据以上内容,回答“弹幕”中的“弹”为什么读“dàn”。(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春是什么?是人生的一段旅程,是拼搏的一种姿态,是奋发的一股力量。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上下求素的精神,寻找着青春的答案。勤学苦读是宋濂找到的答案,弃医从文是鲁迅找到的答案,科技强国是桂海潮找到的答案,自强不息是庞众望找到的答案。青春路上,你找到了什么样的答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