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地球与地球仪对点习题训练(含答案)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1地球与地球仪对点习题训练(含答案)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2.1 地球与地球仪(1) 对点习题训练
【习题知识要点】
①地球的形状
②地球的大小
③地球仪
【知识点回顾】
①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直觉阶段)——太阳及月亮(推测阶段)——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阶段)——人造地球卫星(实证阶段)
2.具体证据:
(1)海岸观船:站在海边,眺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
(2)登高望远:站的越高,望的越远。
(3)月食:月食是地球挡住太阳,所以如果影子是圆的,就证明地球是圆的。
(4)卫星照片。
3.地球的实际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地球的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③地球仪
1.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轴是假想轴,始终是倾斜的。
2.制作简易地球仪: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a、b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图中②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66.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图③中的倾斜铁丝两头,即a和b处,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 在图③中c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对点习题】
①地球的形状
(2025 新疆 中考真题)地理课上,学生们进行了“消失的纸船”实验。图为学生实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两组实验中,分别沿桌面和伞面由近及远移动纸船,可以观察到( )
A.甲组实验纸船逐渐消失 B.甲组实验纸船更加清晰
C.乙组实验纸船逐渐消失 D.乙组实验纸船更加清晰
2.该实验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一个圆形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一个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令世人敬佩!图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 )
A.天圆地方的学说 B.太阳是宇宙中心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地球是宇宙中心
【拓展练习-中考练习】
(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在人类文明史上,记载着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程。今天,我们就追随麦哲伦船队的足迹来认识世界。下图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1)1519年9月,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渡过大西洋,绕过A_______洲的南端进入______洋。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继续西航,渡过______洋,绕过B_______洲南端的好望角,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
(2)麦哲伦船队航行的总方向是自________(选填“东”或“北”)向________(选填“西”或“南”)。
(3)当麦哲伦船队航行至C点时,此时他们所在的纬线名称是________。
(4)当麦哲伦船队到达B洲南部时,看到当地居民的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根据船员描述的体质特征,判断当地居民是________种人。
(5)麦哲伦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________体。
【变式题·基础题】
(2021·湖北武汉·中考真题)1.下列诗句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表示意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被称为盖天说。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首次实现环球航行,证实地球球是个球体。 → 20世纪,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定地是个球体。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大致经历了( )
A.想象→推断→验证→确证 B.推断→想象→验证→确证
C.确证→推断→验证→想象 D.验证→推断→想象→确证
3.不同时期的宇宙观,反映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图中能体现中国“盖天说”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下图是人们借助三维仿真技术模拟的地球形状,地球是一个( )
A.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规则球体 B.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规则球体
C.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D.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变式题·变情景】
月全食是指太阳、地球、月球在运转过程中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地球的阴影投射到月球表面的天文现象。2022年11月8日晚,呼和浩特市某学校举办了以“师生共赴月球之约探索提升实践素养”为主题的地理实践活动。下图为一位同学观测时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月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关系是( )
A. B.
C. D.
2.同学们根据图可以推测(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大小 D.地球形状
②地球的大小
(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1.假设一架时速约800千米/小时的飞机环赤道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是( )
A.30小时 B.40小时 C.50小时 D.60小时
【变式题·基础题】
1.人类共同的家园一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其赤道周长约为( )
A.6371千米 B.4万千米 C.5.1亿平方千米 D.6357千米
③地球仪
(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下图为小明同学用铁丝、乒乓球制作的简易地球仪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小明同学经过反复调整,最终制作正确的简易地球仪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对接中考·习题拓展】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自转是围绕_____旋转,它的自转方向是_____,周期约为_____。
(2)①②③④中,纬度度数相同的是①和_____,经度度数相同的是③和_____,位于南半球的是_____。
(3)纬线②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长度约为_____千米。
(4)从地球五带来看,②位于_____带,④位于_____带。
(5)③位于④的_____方向。
参考答案:
①地球的形状
1.甲组实验中桌面是平的,当沿桌面由近及远移动纸船时,由于桌面没有弧度,纸船不会逐渐消失,而且随着距离变远,纸船会看起来变小,但不会更加清晰,AB错误;乙组实验中的伞面是弧形的,类似于球体的一部分,当沿伞面由近及远移动纸船时,随着距离的增加,纸船下部会先被伞面遮挡,然后逐渐看不到整个纸船,即纸船逐渐消失,C正确;乙组实验纸船会逐渐消失,而不是更加清晰,D错误;故选C。
2.这个实验中,乙组伞面类似于地球的表面(弧形),纸船在伞面上由近及远移动逐渐消失的现象,模拟了在地球表面上,船只远去时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的情景。这种现象揭示了地球表面是有弧度的,地球是一个球体,D正确;天圆如张盖是古代关于天的一种错误认识,与该实验无关,A错误;地球是一个圆形不准确,圆形是平面图形,地球是一个球体,是立体的,B错误;地方如棋局是古代关于地的错误认识,与实验揭示的内容不符,C错误;故选D。
3.结合所学知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C正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不能证明天圆地方的学说、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是宇宙中心,ABD错误。故选C。
【拓展练习-中考练习】
【答案】(1)南美、太平、印度、非(2))东、西(3)赤道(0°纬线)(4)黑(5)球
【变式题·基础题】
以上四句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示要看得更远需要站得更高,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选项BCD与地球的形状无关。故选A。
2.古代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科技水平落后,往往凭借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把地球的形状相像为“天圆地方”;后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1519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验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到地球的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根据以上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大致经历了想象→推断→验证→确证的过程,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盖天说”即“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秦朝半两钱圆形方孔,体现了“天圆地方”;北京天坛的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①②对应的A正确。地球仪和浑天仪都是球形的,不能体现“盖天说”,③和④所在的BCD错误。故选A。
4.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变式题·变情景】
1.月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地球位于中间位置,地球是不透光的球体,遮蔽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地球影子落在月球上,从而发生月食现象。图B中月球、地球、太阳的位置关系与月全食时,月、地、日三者位置关系一致,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2.根据月全食的地理现象可知,当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时,地球影子落在月球上呈弧形,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形状,与地球自转、公转和大小无关,排除ABC,故选D。
②地球的大小
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假设一架时速约800千米/小时的飞机环赤道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是4万千米800千米/小时=50小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变式题·基础题】
人类共同的家园一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其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B正确。6371千米是地球的平均半径,5.1亿平方千米是地球的表面积,6357千米是地球的极半径,ACD错误。故选B。
③地球仪
地球仪的中心被地轴穿过,地轴和地平面有66.5°的夹角,地轴和地表的交点是南北两极,北部是北极点N,南部是南极点S,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对接中考·习题拓展】
读图可知:
(1)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为一天。
(2)依据经纬度的判读,图中①点的经纬为30°W,23.5°S;②点的经纬度为30°E,0°;③点的经纬度为60E,23.5°N;④点的经纬度为60°E,60°N.由此可判定,①和③的纬度度数相同,③和④经度度数相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可判定,①位于南半球。
(3)纬线(②位于赤道上,长度约为4万千米。
(4)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可判定②位于热带,④位于北温带。
(5)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③位于④的正南方向。
第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