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章 易错题与重难点易错点一、声音与光的传播典例1: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变式1:有一种叫做“鱼洗”的铜制容器。“ 鱼洗”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同时还能听到“滋滋”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看见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B.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的运动C.“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 D.“鱼洗”仍在振动变式2: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玻璃钟罩内放一个会闪光的音乐贺卡,在贺卡闪光、播放音乐时,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此时( )A.看不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B.看到闪光,听不到音乐C.看不到闪光,听到音乐 D.看到闪光,听到音乐变式3: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科学兴趣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了探究。实验一:图甲,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实验二:图乙,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发出的声音越尖。实验三:图丙,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 。(2)实验二表明:音调高低由 决定。(3)实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声音具有 。易错点二、耳朵结构对声音的影响典例1:关于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的主要功能有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和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两个方面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C.鼓膜能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D.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变式1:在汽车行驶的途中,即使我们闭上眼睛也可以感受到车子向右转还是向左转,加速还是刹车,这是因为( )A.我们耳朵的听觉十分灵敏可以听到汽车行驶的声音B.耳蜗中位觉感受器C.通过身体的各种感觉感受到的D.前庭和半规管的作用变式2: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1)写出下列结构的序号或名称:外耳道 ,E 。(2)铃声进入人耳并形成听觉,听觉形成的部位是 。(3)某人得了中耳炎使D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变式3:(2023七下·金华期中)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用图中字母及箭头表示)(2)一位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 (用字母表示),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聋。易错点三、音色,音调与响度的辨别典例1: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变式1:如图所示将尺子伸出桌面一定长度,用手拨动尺子可发出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B.人耳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D.保持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更大的力拨动尺子会听到更高的音调变式2: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变式3: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甲、乙 不同,乙、丙 不同,甲、乙、丙三者 相同。(填响度、音调或音色)易错点四、光与物体的颜色典例1:自然界中黑色的花很少,而红、黄色的花却很多,主要原因是因为( )A.黑色花能吸收自然界的一切色光,包括黑色光,所以容易受到伤害,不易存活B.因红光外侧的红外线热效应较强,红色花将太阳光中的红光反射出去,从而使花免受伤害C.黄花能发出黄色的光,吸引昆虫传粉D.红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促进自身的光合作用变式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呈“无色”是因为它能透过一切色光B.衣服呈白色是因为它能发出白光C.衣服呈红色是因为它吸引红光D.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能反射一切色光变式2:一位科学家把一株绿色植物放在不同颜色的光下照射,然后他再测量该植物对每种光的吸收值,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一株绿色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的吸收百分率光的颜色 红 橙 黄 绿 蓝 紫吸收的百分率 55% 10% 2% 1% 85% 40%(1)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 。(2)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哪种光对植物生长最有利? 。原因是 。变式3:探究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小明做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让太阳光透过硬纸板的圆孔,将红色透明塑料薄膜蒙在硬纸板的圆孔上,在下方白纸上看到的颜色是 。(2)如图乙所示,让太阳光穿过纸板的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带通过蓝色玻璃板,在白纸上观察到的光带颜色是 。(3)仍用图乙实验装置,用绿色的纸屏直接吸收经棱镜色散后的彩色光带,观察到纸屏上出现的颜色是 。(4)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 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易错点五、照相机与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典例1: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如图所示(P点为二倍焦距点),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实像变式1:(2023七下·上虞期末)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要面对摄像头眨眨眼,系统便会自动拍摄、扫描,确认相关信息后,迅速完成交易。(1)“刷脸支付”的成像原理是______。A.u< B.2 >u> ,v>2 C.u=2 ,v=2 D.u>2 ,2 >v> (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人脸所成的像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刷脸支付”的成像原理与平面镜成像不同,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 。变式2:(2024七下·金东期末)下表是项目学习小组为制作针孔照相机所制定的产品评价量表;项目学习小组研究发现,像会随针孔照相机小孔孔径增大而增亮,但像的清晰度随孔径减小而增加,即无论如何,类似如图1的针孔照相机在两个评价指标上无法同时达到优秀;为此,研究小组用凸透镜制作了如图2的自制照相机,获得让两个指标均达到优秀的结果;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像的清晰程度 清晰,能分辨出形象 模糊,能分辨出形象 很模糊,基本看不清形象指标二:像的亮暗 亮 中 暗请回答下列问题:(1)针孔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 ;(2)为能更好的判断指标一,即较好判断出像的清晰程度,实验所用材料应选用 ;(选填“发光字”或“蜡烛烛焰”)(3)一张照片要求成像清晰、亮度合适,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光学照相机都采用凸透镜成像而不采用小孔成像的原因是 。变式3:(2024七下·武义期末)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某校项目化小组的同学开展“自制校标logo投影灯”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投影灯设计、制作和评价三个环节。【投影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投影灯结构包括光源、透明图标、镜头。通过凸透镜将透明图标上的图案呈现在屏幕上。【实验材料】开关、电池、电池盒、电线若干、小灯泡、透明校标logo、凸透镜(焦距)、固定材料、热熔胶(用于粘合)、鞋盒、剪刀等。(每一组材料都相同)【评价量表】投影灯评价量表(部分)评价指标 达标 待改进指标一 结构 结构完整 结构不完整指标二 像的大小 像的大小可调 像的大小无法调节指标三 像的清晰度 像的清晰度可调 像的清晰度无法调节【设计制作】(1)投影灯的原理是凸透镜成像,为了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应将透明校标logo放在距离凸透镜大于10厘米至小于 厘米处;(2)为了在地面上观察到正立的校标logo,投影灯内校标应 (填“正立”或“倒立”)放置;【评价优化】某小组的设计作品如图甲所示。老师观看后说:此作品在指标二评价结果为“待改进”。(3)请你根据图甲和评价量表,对老师的评价作出解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可结合图甲)。解释: ;解决对策: 。重难点一、声音传播快慢的计算典例1:(2024七下·余杭期末)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空气(0℃) 331 冰 3230空气 (15℃) 340 铜 3750煤油(25℃) 1324 铝 5000水(常温) 150 铁 5200(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声速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 (填“夏季”或“冬季”)更容易成功;(2)在长为1768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4.86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此时气温约为15℃)变式1:(2022七下·杭州期中)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米/秒、1500米/秒、340米/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裝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次数是( )A.1次 B.2次 C.3次 D.4次变式2:6.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到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 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 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1.70m B.1.65m C.0.85m D.0.80m变式3: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1)若金属管内装满水则通过水传播的声音是第几声? (选填1、2或3)(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要多少秒?(3)该金属中的声速。重难点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典例1:(2023七下·柯桥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厚为2mm的茶色玻璃;铅笔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两支:白纸一张,火柴一盒。(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2)小柯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光屏,则光屏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烛焰的像;变式1:(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中选择用”薄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成像,目的是为了 。(2)实验中,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B的大小是否变化? ;支持你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因为可观察到 。(3)实验中找到像后,玻璃板如果向蜡烛A倾斜,则像B的位置高度将 (选填”上升”或”下降”)。变式2:探究平而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4)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怎样移动,在光屏上都 (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5)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请在图丙中画出时钟的实际时间。变式3:(2023七下·婺城期末)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如图乙。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下表:次数 物距/cm 像距/cm1 5.0 5.02 8.0 8.03 12.0 12.0(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4)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重难点三、反射与折射的应用典例1:(2025九下·温州开学考)光有关现象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下列对于光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①是因为光的折射,水中“筷子”(侧面看)是水中筷子的虚像B.②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墙上“手影”是手经过小孔所成的实像C.③是因为光的反射,“彩虹”是太阳光发生色散后的单色光排列D.④是因为光的反射,“倒影”是白鹤在水面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变式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一口井装满水,在井底正中央趴着一只青蛙;若青蛙的眼睛用P点表示,青蛙此时观察井外事物范围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变式2:(2023七下·新昌期末)如图甲所示,小敏同学将一根筷子斜放在装有水的杯子里。从上面往下看,筷子水中的部分比实际位置浅一些,向上弯折了。从杯子外面往里看,筷子水中部分变粗了。(1)小敏看到的水中筷子是 (选填“实”或“虚”)像。(2)小敏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发现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如下表。入射角 0° 10° 20° 30° 40° 50° 60°折射角 0° 13.4° 27.1° 41.7° 58.7° 无 无分析表中数据,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3)当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光线是图乙中的 (选填字母)。变式3:(2024七下·义乌期末)科学家费马在1662年最早提出:光传播时总是选择用时最少的路径,称为“最短时间原理”。即光从A点到达B点所经过的路径肯定比任何其它路径所用的时间短。(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因此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总是沿着 传播的;(2)光在反射和折射时也遵循“最短时间原理”,利用此原理可以解决很多行程问题:①传说一位古罗马将军提出了一个有名的“将军饮马”问题:如图甲,将军从军营A出发先到河边饮马,再去同侧的B地开会,若途中速度不变,应该怎样走才能用时最短?请你根据光的反射原理画出将军的行走路线; ②大自然的进化十分神奇,据说蚂蚁也掌握了最短时间原理;如图乙,在A处平地上的蚂蚁发现了B处沙地上的食物,它选择的路线恰好遵循光的折射定律(设蚂蚁在平地和沙地中均匀速且在平地上速度大),请你画出蚂蚁去搬运食物的大致路线。 重难点四、光的画图典例1:(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入射角为45°)后,再折射入空气。(1)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 45°(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当光从玻璃砖再次斜射入空气中时,请画出折射光线 。(2)把该玻璃砖压在教材的”科学”两字上,则透过玻璃砖看到的“科学”两字是______。A.变浅的虚像 B.变浅的实像 C.变深的虚像 D.变深的实像变式1:如图,两块平面镜成90°放置,画出图示光线经两次反射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变式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是司机在倒车时通过右后视镜看到右后方行人A的情景,P点是司机的眼睛,请你画出司机看到行人A的光路图。变式3:(2023七下·瓯海月考)(1)图①中,两条光线是由同一点光源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光源S的位置。(2)如图②,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3)如图③所示,一束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请作出图中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4)如图④,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凹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重难点五、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典例1:(2023七下·金华期中)小明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经透镜折射后会聚的情形如图甲,可见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小明将蜡烛移至至光具座上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光屏应在 (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实像,且这个像是 (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像。(3)如果实验中固定好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大小几乎相同的光斑,其原因可能是 。变式1:(2023七下·诸暨期中)小燕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未画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为25cmB.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蜡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D.取走光屏,则凸透镜不成像变式2:(2023七下·武义期末)如图所示是小金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当物距从15cm变为40cm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变式3:(2023七下·金东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金先利用”平行光聚焦法”(如图甲所示)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根据操作完成下列问题:(1)小金将测过焦距的凸透镜、蜡烛以及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欲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实像,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下同)凸透镜;(2)通过调整,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后,某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取下来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他应将光屏 凸透镜,光屏上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重难点六、眼睛典例1:(2025八下·慈溪期中)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A.近视眼,镜片I B.近视眼,镜片ⅡC.远视眼,镜片I D.远视眼,镜片Ⅱ变式1:如图所示,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远处物体的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一般不小于10cm),为了使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凸度和焦距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A.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短 B.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长C.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短 D.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长变式2:(2024七下·温州期末)为研究近视眼的形成和矫正方法,小明用凸透镜、凹透镜和光屏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模型,使像恰好成在光屏上。不改变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去掉凹透镜,则像会( )A.成像在光屏左边 B.成像在光屏右边C.无法成像 D.成像在光屏上变式3:(2023七下·上城期末)图甲为眼球的结构模式图。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痉挛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焦距过 (选填“大”或“小”),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 (选填“大于”或“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的镜片是 (选填“乙”或“丙”)。1.(2023七下·金华期末)音乐课上老师组织了“听音辨器”活动:“听一段音乐,判断出该音乐演奏的乐器。”同学们判断乐器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2.在暗室里的红灯光下,看白纸和白纸上写的红字,得到的感觉是( )A.纸是白色的,字能看得清 B.纸是白色的,字看不清C.纸是红色的,字能看得清 D.纸是红色的,字看不清3.(2023七下·上虞期末)上虞江滨公园里小虞将照相机镜头对准一株绿叶红花的月季,为追求某种艺术效果他想拍摄一组绿叶黑花的照片,则小明应该选择滤镜的颜色()A.无色 B.绿色 C.红色 D.蓝色4.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具有变色效应的新材料,该材料处于拉伸状态时为蓝色,压缩状态时为红色,则该材料( )A.在拉伸状态时吸收蓝色光 B.在拉伸状态时反射蓝色光C.在压缩状态时吸收红色光 D.在压缩状态时反射蓝色光5.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声音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B.“禁止鸣笛”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C.“闻其声知其人”的判断依据是人发出声音的响度D.演奏弦乐器时,演奏者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这是在改变声音的音调7.(2023七下·兰溪期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8.(2022七下·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B.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C.耳蜗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D.鼓室内的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9.(2023七下·婺城期末)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10.圆柱形玻璃杯后白纸上有一水平方向的箭头(如图所示)。慢慢向玻璃杯中注入水至水面高过箭头位置,透过玻璃杯看纸上的“箭头”,下列图中哪一种像符合放大镜的原理( )A. B. C. D.11.(2023七下·嘉兴期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如图是手机支付时的场景,当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时,获得了一个缩小的像。下列分析正确的( )A.二维码属于光源B.二维码中只有黑色部分反射了光C.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D.二维码通过手机摄像头后成正立的虚像12.(2023七下·义乌期中)一群小鸟在湖面上嬉戏,当它们掠过湖面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在湖水中和鱼嬉戏,以下关于湖水中鸟和鱼的像,说法正确为是( )A.这是光的反射现象,“鸟”和“鱼”都是虚像B.这是光的折射现象,“鸟”是虚像,“鱼”是实像C.“鸟”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而“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D.“鸟”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而“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13.如图所示,将平面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铅笔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14.(2024七下·嵊州期末)早在我国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关于冰透镜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下列关于该记载解释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 B. C. D.15.(2024七下·浦江期末)小明长时间坐姿不端正写作业,导致黑板上的字看起来模糊不清,妈妈带小明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小明近视了,并给小明配了眼镜.下列能解释小明视力障碍的模型和所需配戴眼镜的镜片分别是图中的( )A.乙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丁 D.甲和丙16.(2023七下·金华期中)下图分别表示某人在花朵前20厘米处和1米处眼中所见(20厘米处比1米处清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矫正方法分别是( )A.晶状体曲度变大,眼球前后径过短,配戴凸透镜矫正B.晶状体曲度变大,眼球前后径过长,配戴凹透镜矫正C.晶状体曲度变小,眼球前后径过长,配戴凹透镜矫正D.晶状体曲度变小,眼球前后径过短,配戴凸透镜矫正17.(2023七下·瓯海月考)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镜MN不动,光源S以2 m/s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则光源S在镜中的像将()A.以速度4 m/s沿SO直线方向向右平移B.以速度2 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上平移C.以速度2 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下平移D.以速度4 m/s沿SO直线方向向左平移18.如图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所观察到的像是图中的( )A. B. C. D.19.(2023七下·平湖期末)学习了透镜的知识以后,小明借来了爸爸的眼镜片进行探究。使太阳光经过镜片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把镜片放置在桌子上,调节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墙上出现了窗户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爸爸的镜片是凸透镜,焦距为35cmB.乙图中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C.乙图中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是一样的D.乙图中小明将镜片上移,窗户的像将向下移动20.(2023七下·兰溪期中)双休日,小明和小伙伴到东湖游玩。小明突然叫起来:哇!怎么回事啊,鱼咋在云中游呢?同伴“小博士”告诉他这“云”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像,这“鱼”是由光的 形成的像。小明还拿出刚买来的玩具激光枪要准备打鱼,小博士告诉他,你应对准 (选填“看到的鱼”、“看到的鱼上方”、“看到的鱼下方”)开枪才能打中鱼。21.(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所示,光线AO与镜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角为 ;若光线AO绕O点顺时针旋转1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选填“增大”或”减小”)22.(2023七下·上城期末)图甲为眼球的结构模式图。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痉挛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焦距过 (选填“大”或“小”),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 (选填“大于”或“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的镜片是 (选填“乙”或“丙”)。23.(2023七下·金华期中)如图所示,射水鱼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1)图中能表示射水鱼观察到小昆虫的光路是 。(填序号)(2)射水鱼射出的水柱若要将昆虫顺利击落,射水鱼应朝着____________射出水柱。A.看到昆虫的像的位置 B.看到昆虫的像高一点的位置 C.看到昆虫的像第一点的位置24.(2023七下·金华期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的荷尖上,一条大鱼准备跃出水面捕捉蜻蜓,如图是水中大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请回答:(1)大鱼应该选择图中 (填“A”、“B”或“C”)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2)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m。25.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太阳下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纸上。(1)先后将红色、蓝色两种透明的塑料薄膜依次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红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光;蓝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光。这两个实验说明 。(2)当把黑色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 。26.(2023七下·富阳期中)如图为耳朵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外界的声波传至内耳的过程是①→②→ (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2)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其振动,再由三块 听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 形成听觉(填中文名称)。(3)遇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使 张开,从而使[ ] 内外的气压平衡,以免震破。27.(2024七下·平湖期末)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小科通过移动蜡烛,记录蜡烛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并绘制成图甲。(1)根据图像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在某次实验中小科将凸透镜固定在长度为1m的光具座中点,蜡烛放在35cm刻度线处,如图乙;①小科将光屏移至 刻度线处得到一个清晰的像;②小科将蜡烛以0.01m/s的速度向左移至30cm刻度线处,光屏移至 刻度线处时,光屏上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这段时间内蜡烛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为 。28.(2023七下·东阳期末)为了寻找光的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选用不同颜色的光(红光、黄光和紫光),分别以不同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砖中(如图所示),测出折射光线对应的折射角r,结果如下表。(已知:红光在玻璃中传播速度最快,黄光次之,紫光最慢)红光光源 黄光光源 紫光光源序号 入射角i(度) 折射角r(度) 入射角i(度) 折射角r(度) 入射角i(度) 折射角r(度)1 25 16.4 25 15.7 25 15.12 50 30.7 50 29.4 50 28.23 75 40.1 75 38.3 75 36.6(1)为了顺利完成本实验探究,入射角的角度不能等于 。(2)比较实验数据,得出规律:①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 。②不同颜色的光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玻璃砖时, 。29.(2023七下·常山期末)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②将点燃的蜡烛甲放在玻璃板前面,出现蜡烛的像乙后,再将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丙竖立在玻璃板后面,______,直至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③移动蜡烛甲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甲和乙的位置,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大小。(1)该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填写步骤②______中的正确操作。A.移动丙靠近乙 B.移动丙远离乙 C.移动乙靠近丙 D.移动乙远离丙(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请判断该同学是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并说出理由 。30.小金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距凸透镜18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一小片不透明的物质黏在凸透镜上,则光屏上的像 (填字母)。A.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不变B.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变小C.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黑点D.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不透明物质的像(3)小金同学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31.(2023七下·丽水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选取一块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记号笔等器材进行实验。请回答:(1)如果有6mm和2mm厚的两块平板玻璃,应选择 mm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比较合适;(2)小明在玻璃板前点燃A蜡烛,可看到玻璃板后出现A蜡烛的像,然后用未点燃的B蜡烛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直到看上去B蜡烛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3)在找准像的位置后,小明在白纸上标记出a、b、c三点,如图乙。他应分别测出 (填”a、b”、”b、c”或”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多次移动A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并在每次实验中用记号笔标记蜡烛的位置……32.(2024七下·柯桥月考)(1)如图所示,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在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形的黑影,而其他部分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凸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处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 。(2)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该玻璃杯相当于一凸透镜,此时成像为正立、 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变化是 (选填“一直向左”或“一直向右”或“向左变为向右”或“向右变为向左”)。33.(2023七下·丽水期末)与传统投影机相比,家用投影机因其精巧化、 实用化、娱乐化等特点受到很多家庭的青睐。如图甲是利用家用投影机播放时的情景,小科用实验室光具座模拟家用投影机的成像原理。(1)如图乙所示,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但位置偏上的像,是因为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处于 ;(2)调整正确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小科将凸透镜适当向 (填 “左”或”右”)移,当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时,可模拟家用投影机的成像原理;(3)小丽在实验时,发现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点即可)。34.(2022七下·杭州期末)小应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0cm处,然后将F形光源从透镜左侧2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移动光屏A,观察到清晰的像,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组别 1 2 3 4 5F形光源所在刻度/cm 20 15 10 7.5 3像所在刻度/cm 6.7 7.5 10 15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在进行第5组实验时,人在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到的像应是下列选项中的 。(选填字母)(3)将光源、凸透镜、光屏 A放在如图所示位置,在不改变光源、凸透镜位置情况下,要想在光屏 A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A 应如何移动 。35.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光的全反射: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甲所示),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作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1)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 ;(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全部变为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 (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4)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构成,让一束光垂直于玻璃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乙所示),请在图中完成这束入射光的光路图。36.(2023七下·永嘉期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照相机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学习原理、制作简易照相机、评价模型作品三个环节。(1)【学习】制作模型前,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知道物距(u),像距(v)应该满足f<v<2f,胶片上成的像的特点是 。(2)【制作】小组同学利用A4卡纸、半透明纸和凸透镜制作出简易相机模型,组内同学进行测试时,发现拍摄不同距离的景物,有时模糊,请你指出该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是 。(3)【制作】评价量表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某小组设计的量规,将表格补充完整。自制照相机评价量规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功能完善 ① ② ③ 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能成像 结构较完整,能成像 结构不完整,不能成像外形美观 有固定的外形,且美观 有固定的外形,较美观 无固定的外形,不美观(4)【改进】小组同学根据“功能完善”评价指标,认为照相机模型存在功能上的缺陷,组内同学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37.(2022七下·鄞州期末)某学校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一】:先后用不同颜色的膜对着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表一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白光膜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黄色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1)由表一可以得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的;(2)【实验二】:用不同的颜色膜材料ETFE做大棚实验表二大棚外膜的颜色 蓝色 无色 紫色一天中棚外的最高温度 36℃ 36℃ 36℃一天中棚内的最低温度 38℃ 50℃ 30℃光的通过量 90% 98% 50%综合上述信息,你认为膜的颜色用 色更好。(3)请你根据上述结论解释,水果店卖西瓜(红瓤)时,总喜欢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是因为 。38.汽车抬头显示(如图甲所示)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该系统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仪表盘上的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1)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光的 (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2)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 (填“远离”或“靠近”)挡风玻璃。(3)汽车平视显示系统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 (填“厚度”或“透明度”)。(4)为避免成的像出现重影,厂方对前挡风玻璃进行了改造,应选用图中 (填字母)图所示的玻璃。39.(2024七下·温州期末)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一个项目为自制民族乐器——排箫。以下是自制排箫的资料卡:自制排箫资料卡资料一:排箫是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图甲)。演奏时,用嘴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与管长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二: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如表一所示。小组同学选择若干根长为20cm的吸管,用剪刀剪裁后,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横向连接制得“排箫”(如图丙)。(1)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 ;(2)根据图乙可知,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 ;(3)自制排箫的其中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请根据该指标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 自制“排箫”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音区数量 能吹奏出3个完整的音区 能吹奏出1-2个完整的音区 不能吹奏出完整的音区40.小阳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他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前面,把另一个与蜡烛A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不同角度透过玻璃板看,它都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再做两次实验,并把三次实验中蜡烛A和B的位置记录在白纸上,如图乙所示。(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蜡烛B跟前面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 。(3)小阳把白纸沿着玻璃板的位置对折,观察到像与物的对应点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4)小阳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原来像的位置,这时应该 (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 像。(5)如图丙所示,若小阳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 (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运动。(6)小阳看到自己的手表与同桌的相同,于是小阳突发奇想将两块手表替代蜡烛A、B,正立于玻璃板两侧,如图丁所示,此时手表C指针指在9点整位置,那么手表D的指针应调至 点整才能与手表C指针在平面镜中的像完全重合。41.(2024七下·柯桥月考)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介质 介质水(5℃) 1450 冰 3230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水(20℃) 1480 软木 500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1)分析表格的信息,可推断出声速大小可能跟 (只写一点)有关,依据是 ;(2)小明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s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 m(声速按计算);(3)真空中声速是 。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课后巩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章 易错题与重难点易错点一、声音与光的传播典例1: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答案】D【解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不均匀的透明介质中,光线会发生弯曲。【解答】①光在水中可以沿直线传播;由②可知,在水和海波的不均匀介质中,光的传播会发生弯曲,由③可知,光在水和海波的混合均匀的介质中,仍沿直线传播;变式1:有一种叫做“鱼洗”的铜制容器。“ 鱼洗”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同时还能听到“滋滋”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看见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B.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的运动C.“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 D.“鱼洗”仍在振动【答案】D【解析】当手停止搓动后,“鱼洗”仍然能发出“滋滋”的声音,说明它仍在振动,故D正确,而A、B、C错误。变式2: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玻璃钟罩内放一个会闪光的音乐贺卡,在贺卡闪光、播放音乐时,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此时( )A.看不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B.看到闪光,听不到音乐C.看不到闪光,听到音乐 D.看到闪光,听到音乐【答案】B【解析】根据声音和光的传播条件分析判断。【解答】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仍然可以看到闪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时,此时会逐渐听不到音乐。变式3: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科学兴趣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了探究。实验一:图甲,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实验二:图乙,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发出的声音越尖。实验三:图丙,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 。(2)实验二表明:音调高低由 决定。(3)实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声音具有 。【答案】(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频率(3)波;能量【解析】(1)根据图甲分析描述的物理过程,确定包含的物理原理;(2)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分析解答;(3)根据声音传播的形式分析解答。【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当不断抽出真空罩中的气体时,真空罩中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则推断出:如果没有空气,那么声音就无法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在图乙中,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的振动频率越大,而声音越尖即音调越高,那么音调高低由频率决定。(3)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根据蜡烛火焰晃动可知,声音具有能量。易错点二、耳朵结构对声音的影响典例1:关于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的主要功能有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和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两个方面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C.鼓膜能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D.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答案】C【解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解答】A.耳的鼓膜、听小骨和耳蜗是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前庭和半规管具有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的作用,故A正确;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故B正确;C.鼓膜能将声波转化成机械振动,并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故C错误;D.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能够接受通过听小骨传来的振动,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故D正确。变式1:在汽车行驶的途中,即使我们闭上眼睛也可以感受到车子向右转还是向左转,加速还是刹车,这是因为( )A.我们耳朵的听觉十分灵敏可以听到汽车行驶的声音B.耳蜗中位觉感受器C.通过身体的各种感觉感受到的D.前庭和半规管的作用【答案】D【解析】前庭和半规管在人的内耳内部:1. 前庭主要是维持平衡的器官,可感知人体空间位置,并与耳蜗紧密相连。2. 半规管是耳内感受装置,起到平衡作用,分为上、后、外侧半规管,连接内耳与前庭,有骨半规管和膜半规管两部分组成。3. 患者感统失调可能导致前庭肢体感官信息中断,出现晕车、晕船等现象。【解答】感受到车子向右转还是向左转 ,其为感知车子方向和位置的变化,为前庭和半规管的作用。故答案为:D变式2: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1)写出下列结构的序号或名称:外耳道 ,E 。(2)铃声进入人耳并形成听觉,听觉形成的部位是 。(3)某人得了中耳炎使D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答案】(1)B;耳蜗 (2)听觉中枢 (3)能【解析】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耳廓收集声波。内耳在结构上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中耳的鼓室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解答】(1)B是外耳道,E耳蜗。(2)铃声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听觉中枢。(3)某人得了中耳炎使D受损,D是听小骨,会造成的耳聋,在病人出现听小骨创伤以后,一般通过治疗是可以治愈的。故答案为:(1)B;耳蜗(2)听觉中枢(3)能变式3:(2023七下·金华期中)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用图中字母及箭头表示)(2)一位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 (用字母表示),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聋。【答案】(1)G→F→E→C→A (2)F【解析】A是大脑皮层听觉中枢;B是听神经,C是耳蜗,D是咽鼓管,E是听小骨,F是鼓膜,G是耳廓,H是半规管【解答】(1)听觉形成的过程是: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所以顺序为G→F→E→C→A ;(2)在耳的结构中,鼓膜的作用是把声波震动转为机械性震动,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开嘴巴是为了打开咽鼓管,在遇到大声音时,口腔压力与耳朵内的压力不平衡,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是会因为压力差而导致鼓膜被震破;易错点三、音色,音调与响度的辨别典例1: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答案】(1)空气柱(2)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3)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4)B【解析】(1)对着瓶子吹气时,气流在瓶内搅动,会引起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从而发出声音。(2)根据图片确定空气柱的长度变化,然后分析与音调高低的对应关系。(3)用筷子敲打瓶子时,发声体为瓶子和水,根据图片确定水量的多少,并确定与音调的对应关系。(4)①②瓶子不同,发声的音色不同;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越大,振幅越大,敲击的力越大;③波形图上波峰的个数越多,说明频率越大,则音调越高;④根据波形图的特征分析声音是否尖锐。【解答】(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空气柱振动。(2)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A、B、C、D四个瓶子中空气柱的长度越来越短,那么得到结论: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3)从左到右,四个瓶子中的水量逐渐增多,与(2)进行比较得到: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4)观察发现,三次实验中波峰到波谷的距离都相等,即振幅相等,那么敲击的力的大小相等;因为波形图的细节特征不相同,则为三个不同的瓶子,故A错误,B正确;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通过波形图只能反应瓶子振动的快慢,不能了解敲击的快慢,故C错误;三幅图片中波峰都是5个,那么声音振动的频率相同,那么声音的音调相同,尖锐程度相同,故D错误。故选B。变式1:如图所示将尺子伸出桌面一定长度,用手拨动尺子可发出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B.人耳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D.保持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更大的力拨动尺子会听到更高的音调【答案】C【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答】A、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故B错误;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等大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C正确;D、保持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更大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变,声音的音调不变,尺子振动的幅度变大,可知声音的响度变大,故D错误。故答案为:C。变式2: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答案】B【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故A正确不合题意;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B错误符合题意;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故C正确不合题意;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变式3: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甲、乙 不同,乙、丙 不同,甲、乙、丙三者 相同。(填响度、音调或音色)【答案】响度;音调;音色【解析】在波形图上,相同时间内波峰的个数越多,则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越大,则振幅大,响度大。波形的细节不同,则音色不同。【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距离不同,则二者响度不同。乙和丙波峰的个数不同,即音调不同。甲、乙、丙三者的波形细节相同,则音色相同。易错点四、光与物体的颜色典例1:自然界中黑色的花很少,而红、黄色的花却很多,主要原因是因为( )A.黑色花能吸收自然界的一切色光,包括黑色光,所以容易受到伤害,不易存活B.因红光外侧的红外线热效应较强,红色花将太阳光中的红光反射出去,从而使花免受伤害C.黄花能发出黄色的光,吸引昆虫传粉D.红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促进自身的光合作用【答案】B【解析】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而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是色光决定。【解答】A.黑色花能吸收自然界的一切色光,在夏季时吸收的热量太多,容易造成烫伤,故A错误;B.因红光外侧红外线热效应较强,红色花将太阳光中的红光反射出去,从而使花免受伤害,故B正确;C.黄花能够反射黄色的光,故C错误;D.红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红色光,促进自身的光合作用,故D错误。变式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呈“无色”是因为它能透过一切色光B.衣服呈白色是因为它能发出白光C.衣服呈红色是因为它吸引红光D.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能反射一切色光【答案】A【解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解答】A、玻璃将所有的色光都透过了,呈现”无色“,故A正确;B、衣服呈白色是因为它反射所有的色光,故B错误;C、衣服呈红色是因为它反射红光,故C错误;D、不透明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反射一切色光,透明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透过一切色光,故D错误;故选A。变式2:一位科学家把一株绿色植物放在不同颜色的光下照射,然后他再测量该植物对每种光的吸收值,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一株绿色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的吸收百分率光的颜色 红 橙 黄 绿 蓝 紫吸收的百分率 55% 10% 2% 1% 85% 40%(1)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 。(2)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哪种光对植物生长最有利? 。原因是 。【答案】(1)探究绿色植物对光的吸收率和光的颜色的关系(2)红光;该植物对红光的吸收率比对绿光的大【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确定科学家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2)吸收率越高,则对植物的生长越有利,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光的颜色,因变量为对光的吸收率,则这位科学家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探究绿色植物对光的吸收率和光的颜色的关系 。(2)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红光对植物生长最有利,原因是:该植物对红光的吸收率比对绿光的大。变式3:探究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小明做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让太阳光透过硬纸板的圆孔,将红色透明塑料薄膜蒙在硬纸板的圆孔上,在下方白纸上看到的颜色是 。(2)如图乙所示,让太阳光穿过纸板的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带通过蓝色玻璃板,在白纸上观察到的光带颜色是 。(3)仍用图乙实验装置,用绿色的纸屏直接吸收经棱镜色散后的彩色光带,观察到纸屏上出现的颜色是 。(4)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 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答案】(1)红色 (2)蓝色 (3)绿色 (4)透过色光【解析】(1)(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4)根据前面的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即可。【解答】(1)红色透明塑料薄膜只能透过红光,红光照到白纸上呈现红色;(2)蓝色玻璃板只能透过蓝光,蓝光照到白纸上呈现蓝色;(3)绿色的纸屏只能发射绿光,其它色光被吸收,因此纸屏上出现的颜色为绿色;(4)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色光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易错点五、照相机与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典例1: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如图所示(P点为二倍焦距点),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实像【答案】A【解析】根据图像可知,F为焦点,而P为二倍焦距处。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在甲区域内,故A正确,B错误;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为:当u变式1:(2023七下·上虞期末)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要面对摄像头眨眨眼,系统便会自动拍摄、扫描,确认相关信息后,迅速完成交易。(1)“刷脸支付”的成像原理是______。A.u< B.2 >u> ,v>2 C.u=2 ,v=2 D.u>2 ,2 >v> (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人脸所成的像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刷脸支付”的成像原理与平面镜成像不同,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 。【答案】(1)D (2)变大 (3)反射【解析】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的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传统相机使用“胶卷”作为其记录信息的载体,而数码相机的“胶卷”就是其成像感光器件,而且是与相机一体的,是数码相机的“心脏”。【解答】(1)刷脸支付符合照相机的原理,属于凸透镜成像中物距(u)大于两倍焦距,像距(v)在一倍和两倍之间,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所以D正确;(2)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即物距变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镜像远像变大,所以人脸是指像,所以人脸会变大;(3)“刷脸支付”的成像原理与平面镜成像不同,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变式2:(2024七下·金东期末)下表是项目学习小组为制作针孔照相机所制定的产品评价量表;项目学习小组研究发现,像会随针孔照相机小孔孔径增大而增亮,但像的清晰度随孔径减小而增加,即无论如何,类似如图1的针孔照相机在两个评价指标上无法同时达到优秀;为此,研究小组用凸透镜制作了如图2的自制照相机,获得让两个指标均达到优秀的结果;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像的清晰程度 清晰,能分辨出形象 模糊,能分辨出形象 很模糊,基本看不清形象指标二:像的亮暗 亮 中 暗请回答下列问题:(1)针孔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 ;(2)为能更好的判断指标一,即较好判断出像的清晰程度,实验所用材料应选用 ;(选填“发光字”或“蜡烛烛焰”)(3)一张照片要求成像清晰、亮度合适,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光学照相机都采用凸透镜成像而不采用小孔成像的原因是 。【答案】小孔成像;发光字;凸透镜成像能兼顾亮度和清晰度【解析】(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原直线传播;(2)发光字作为光源比蜡烛烛焰更稳定;(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解答】(1)针孔照相机是光通过小孔沿直线传播成像的,所以是利用小孔成像原理来成像的。(2)由表中信息可知,指标一是像的清晰程度,由于发光字能更容易判断像的清晰程度,光源亮度更稳定,所以为了较好判断出像的清晰程度,实验所用材料应选用发光字。(3)凸透镜成像能兼顾亮度和清晰度,而小孔成像则是亮度合适时像模糊,像清晰时亮度暗,所以相机中采用凸透镜成像而不采用小孔成像。变式3:(2024七下·武义期末)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某校项目化小组的同学开展“自制校标logo投影灯”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投影灯设计、制作和评价三个环节。【投影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投影灯结构包括光源、透明图标、镜头。通过凸透镜将透明图标上的图案呈现在屏幕上。【实验材料】开关、电池、电池盒、电线若干、小灯泡、透明校标logo、凸透镜(焦距)、固定材料、热熔胶(用于粘合)、鞋盒、剪刀等。(每一组材料都相同)【评价量表】投影灯评价量表(部分)评价指标 达标 待改进指标一 结构 结构完整 结构不完整指标二 像的大小 像的大小可调 像的大小无法调节指标三 像的清晰度 像的清晰度可调 像的清晰度无法调节【设计制作】(1)投影灯的原理是凸透镜成像,为了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应将透明校标logo放在距离凸透镜大于10厘米至小于 厘米处;(2)为了在地面上观察到正立的校标logo,投影灯内校标应 (填“正立”或“倒立”)放置;【评价优化】某小组的设计作品如图甲所示。老师观看后说:此作品在指标二评价结果为“待改进”。(3)请你根据图甲和评价量表,对老师的评价作出解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可结合图甲)。解释: ;解决对策: 。【答案】20;倒立;不能满足像的大小可调;将CD改为可移动装置【解析】 (1)(2)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根据图片和说明,分析能否通过调整像距或物距,从而调整成像的大小和清晰度。【解答】(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此时2f>u>f,所以手机放在距离凸透镜大于10cm至小于20cm之间。(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倒立性可知,像相对物体上下左右都是颠倒,则为了在地面上观察到正立的校标logo,故投影灯内校标应倒立。(3)①由图甲知道,透明校标的位置是固定的,即物距固定,则此时像大小确定,不能满足像的大小可调,所以,老师观看后说:此作品在指标二评价结果为“待改进”。②凸透镜成像时,改变物距才能改变像距,所以,解决对策是将CD改为可移动装置。重难点一、声音传播快慢的计算典例1:(2024七下·余杭期末)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空气(0℃) 331 冰 3230空气 (15℃) 340 铜 3750煤油(25℃) 1324 铝 5000水(常温) 150 铁 5200(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声速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 (填“夏季”或“冬季”)更容易成功;(2)在长为1768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4.86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此时气温约为15℃)【答案】冬季;5200m/s【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声速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且声速越小越容易超越;(2)以时间差为等量关系,利用列方程计算,最后根据表格数据对照即可。【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冬季气温低则声速更小,所以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冬季更容易实现超音速飞行。(2)根据题意可知,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与通过金属管传播的时间差为4.86s,根据得到:;解得:v=5200m/s,查表可知: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变式1:(2022七下·杭州期中)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米/秒、1500米/秒、340米/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裝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次数是( )A.1次 B.2次 C.3次 D.4次【答案】A【解析】声音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声音通过水传播的时间:;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在空气和铁中的时间差为:△t=0.053s-0.0035s=0.0495s<0.1s;最快的和最慢的时间差都小于0.1s,因此只能听到一次。变式2:6.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到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 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 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1.70m B.1.65m C.0.85m D.0.80m【答案】B【解析】(1)速度公式的应用: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已知声速和超声波传播时间,可计算出超声波传播的路程 。(2)路程与身高的关系:超声波从感应器发出到经人体反射返回感应器,传播的路程是感应器到人体头顶距离的 2 倍。用感应器距测高台的总高度减去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就能得到同学的身高 。【解答】感应器记录到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 则超声波从感应器到人的头顶的传播时间为该时间的 ,即感应器到人的头顶的距离: 人的身高h=2.5m -0.85m=1.65m。故答案为:B。变式3: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1)若金属管内装满水则通过水传播的声音是第几声? (选填1、2或3)(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要多少秒?(3)该金属中的声速。【答案】(1)2(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3)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t'=t-2.5s=3s-2.5s=0.5s;则声音在金属管中的速度。【解析】(1)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金属管>v水>v空气,则听到声音的时间t金属管重难点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典例1:(2023七下·柯桥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厚为2mm的茶色玻璃;铅笔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两支:白纸一张,火柴一盒。(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2)小柯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光屏,则光屏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烛焰的像;【答案】(1)刻度尺 (2)3 (3)不能【解析】①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原理——光的反射规律,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属于虚像;②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③实验成功的关键——a.用玻璃代替平面镜,确定像的位置;b.环境要暗(或用茶色玻璃),方便确定像的位置;c.茶色玻璃要薄,否则会出现重影;d.茶色玻璃要与平面垂直,否则像会偏高或偏低;④物与像的关系:物与像大小相等,物距等于像距,物像连线与平面镜所在位置垂直,即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距等于像距,因此需要刻度尺分别测量物距和像距。(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因此像偏低是图3引起的。(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变式1:(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中选择用”薄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成像,目的是为了 。(2)实验中,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B的大小是否变化? ;支持你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因为可观察到 。(3)实验中找到像后,玻璃板如果向蜡烛A倾斜,则像B的位置高度将 (选填”上升”或”下降”)。【答案】(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不变;物体的大小不变(3)上升【解析】(1)半透明的玻璃板,虽然成像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从而找到前面蜡烛的像的位置。(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分析;(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解答】(1)实验中选择用”薄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成像,目的是为了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实验中,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B也远离玻璃板,但是像的大小不变。因为像B始终和后面的蜡烛完全重合,而这支蜡烛的大小不变,因此像的大小不变。(3)实验中找到像后,玻璃板如果向蜡烛A倾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此时像B成在斜上方,即的位置高度将上升。变式2:探究平而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4)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怎样移动,在光屏上都 (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5)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请在图丙中画出时钟的实际时间。【答案】(1)2;防止厚玻璃板前后表面成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2)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3)前侧;等效替代法(4)不能;虚(5)如图【解析】(1)玻璃板有前后两个面,光在上面发生两次反射形成两个虚像。且玻璃板越厚,两个虚像的距离越大,从而为寻找像的位置产生影响。(2)玻璃板是半透明的,虽然成像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透过它可以看到后面的物体,便于找到前面物体像的位置;(3)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寻找像的位置的操作解答。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用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代替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4)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成在光屏上;否则为虚像。(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解答】(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防止厚玻璃板前后表面成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4)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怎样移动,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5)连接12点和6点的刻度线作为对称轴,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右侧找到时针和分针的端点对应的位置,最后与转轴相连,得到对应的分针和时针的位置即可,如下图所示:变式3:(2023七下·婺城期末)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如图乙。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下表:次数 物距/cm 像距/cm1 5.0 5.02 8.0 8.03 12.0 12.0(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4)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点燃蜡烛的像(2)像距等于物距(3)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4)能看到,因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解析】(1)在实验中,将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面,并不断移动它的位置。当它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就能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3)根据图乙分析物体和像的连线与平面镜所在位置的直线的位置关系;(4)实像由实际光线形成,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形成,不能成在光屏上。【解答】(1)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点燃蜡烛的像。(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像距等于物距;(3)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发现连线与平面镜所在的直线的夹角为90°,那么得到: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4)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我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理由为:因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重难点三、反射与折射的应用典例1:(2025九下·温州开学考)光有关现象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下列对于光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①是因为光的折射,水中“筷子”(侧面看)是水中筷子的虚像B.②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墙上“手影”是手经过小孔所成的实像C.③是因为光的反射,“彩虹”是太阳光发生色散后的单色光排列D.④是因为光的反射,“倒影”是白鹤在水面成等大、倒立的实像【答案】A【解析】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A、从侧面看,玻璃杯就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或凸透镜),我们通过放大镜看到的水中“筷子”是水中筷子的放大、正立的虚像,故A正确;B、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而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像,像之所以是倒立的,就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C、“彩虹”是太阳光发生色散后的单色光排列,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D、平静水面上白鹤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倒影”是白鹤在水面成等大、正立的虚像,故D错误。故选:A。变式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一口井装满水,在井底正中央趴着一只青蛙;若青蛙的眼睛用P点表示,青蛙此时观察井外事物范围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D【解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天空中的物体反射到井中的光线较少;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 发生折射 , 折射角变小 , 可以有更多的光线射入青蛙眼中。【解答】当井里灌满水后 , 天外物体反射的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 , 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青蛙的视野范围更大。A、图中光线没有发生偏折现象,A不合题意;B、图中光线是由青蛙的眼睛发出的,而不是天外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的传播方向错误,B不合题意;C、图中光发生折射时,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 , 不符合光的折射规律 , C不合题意;D、图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 发生折射 ,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变式2:(2023七下·新昌期末)如图甲所示,小敏同学将一根筷子斜放在装有水的杯子里。从上面往下看,筷子水中的部分比实际位置浅一些,向上弯折了。从杯子外面往里看,筷子水中部分变粗了。(1)小敏看到的水中筷子是 (选填“实”或“虚”)像。(2)小敏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发现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如下表。入射角 0° 10° 20° 30° 40° 50° 60°折射角 0° 13.4° 27.1° 41.7° 58.7° 无 无分析表中数据,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3)当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光线是图乙中的 (选填字母)。【答案】(1)虚(2)不成正比(3)OC【解析】(1)根据光的折射知识分析解答;(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即可;(3)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解答。【解答】(1)筷子发出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眼睛后,我们沿反方向看过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的虚像。(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与第1组数据比较,入射角成倍增大,但是折射角增大不是成倍的,因此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不成正比。(3)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是图乙中的OC。变式3:(2024七下·义乌期末)科学家费马在1662年最早提出:光传播时总是选择用时最少的路径,称为“最短时间原理”。即光从A点到达B点所经过的路径肯定比任何其它路径所用的时间短。(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因此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总是沿着 传播的;(2)光在反射和折射时也遵循“最短时间原理”,利用此原理可以解决很多行程问题:①传说一位古罗马将军提出了一个有名的“将军饮马”问题:如图甲,将军从军营A出发先到河边饮马,再去同侧的B地开会,若途中速度不变,应该怎样走才能用时最短?请你根据光的反射原理画出将军的行走路线; ②大自然的进化十分神奇,据说蚂蚁也掌握了最短时间原理;如图乙,在A处平地上的蚂蚁发现了B处沙地上的食物,它选择的路线恰好遵循光的折射定律(设蚂蚁在平地和沙地中均匀速且在平地上速度大),请你画出蚂蚁去搬运食物的大致路线。 【答案】直线;;【解析】一种光学现象。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上是可逆的。【解答】(1)由于光传播时总是选择用时最少的路径,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变,所以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总是沿着直线传播。(2)①由于光在反射和折射时也遵循“最短时间原理”,所以从军营A出发先到河边饮马,再去同侧的B地开会,可以遵循光的反射规律,所以过B点做水面的对称点Bˊ,连接ABˊ与水面交于O点,则O点为入射点,连接OB,则将军的行走路线为AOB,如下图所示:②[3]由于蚂蚁选择的路线恰好遵循光的折射定律,蚂蚁在平地和沙地中均匀速且在平地上速度大,所以在平地上的角度大于在沙地上的角度,即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则蚂蚁去搬运食物的大致路线,如下图所示:重难点四、光的画图典例1:(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入射角为45°)后,再折射入空气。(1)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 45°(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当光从玻璃砖再次斜射入空气中时,请画出折射光线 。(2)把该玻璃砖压在教材的”科学”两字上,则透过玻璃砖看到的“科学”两字是______。A.变浅的虚像 B.变浅的实像 C.变深的虚像 D.变深的实像【答案】(1)小于; (2)A【解析】(1)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解答;(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解答】(1)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为入射角等于45°,所以折射角小于45°;当光从玻璃砖再次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且折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平行,如下图所示:(2)压在玻璃砖下的科学两字发出的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后,我们反方向看回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的变浅的虚像。故选A。变式1:如图,两块平面镜成90°放置,画出图示光线经两次反射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答案】【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作图。【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首先通过水平镜面上的入射点作垂直镜面的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同理,画出光线在垂直镜面上的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变式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是司机在倒车时通过右后视镜看到右后方行人A的情景,P点是司机的眼睛,请你画出司机看到行人A的光路图。【答案】【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我们能看到A是因为A反射的光线进入的眼睛。【解答】先延长平面镜,然后做A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然后连接A'P,与平面镜的延长线交于一点O,O即为入射点,连接AO即为入射光线,再连接OP即为反射光线,光由行人射向司机,如下图所示:变式3:(2023七下·瓯海月考)(1)图①中,两条光线是由同一点光源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光源S的位置。(2)如图②,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3)如图③所示,一束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请作出图中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4)如图④,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凹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答案】(1)(2)(3)(4)【解析】(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据此完成作图;(2)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解答;(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完成作图;(4)根据凹透镜的特殊光线解答。【解答】(1)①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它们的交点为像点S';②通过像点S’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这条直线上镜面另一侧找到对应的发光点S;③将发光点S与入射点连接,从而得到对应的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2)①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②射向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3)①通过入射点作垂直界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上侧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②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下图所示:(4)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入射光线同侧的虚焦点;②射线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重难点五、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典例1:(2023七下·金华期中)小明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经透镜折射后会聚的情形如图甲,可见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小明将蜡烛移至至光具座上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光屏应在 (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实像,且这个像是 (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像。(3)如果实验中固定好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大小几乎相同的光斑,其原因可能是 。【答案】(1)15 (2)l;缩小 (3)此时蜡烛在凸透镜焦点处【解析】(1)凸透镜的焦距就是焦点到光心之间的距离;(2)根据图片确定物距,再与焦距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和位置即可;(3)从凸透镜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f=65cm-50cm=15cm;(2)小明将蜡烛移至至光具座上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15cm=35cm,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且f(3)如果实验中固定好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大小几乎相同的光斑,其原因可能是此时蜡烛在凸透镜焦点处。变式1:(2023七下·诸暨期中)小燕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未画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为25cmB.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蜡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D.取走光屏,则凸透镜不成像【答案】B【解析】(1)比较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判断成像的大小;(2)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时,u>2f,f(3)因为实像是倒立的,所以像运动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4)光屏是用来呈现像的,有没有光屏,都不会影响像的存在。【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物距u=50cm-15cm=40cm,像距v=80cm-50cm=30cm;因为物距大于像距,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当成缩小的实像时,40cm>2f,f<30cm<2f,解得:15cm蜡烛燃烧变短,相当于蜡烛向下移动,那么像的运动方向与它相反,应该会上升,故C错误;取走光屏,则凸透镜照常成像,故D错误。变式2:(2023七下·武义期末)如图所示是小金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当物距从15cm变为40cm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10 (2)变小【解析】(1)物距等于焦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所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2)物体李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解答】(1)物距等于焦距等于20cm时,成像,故焦距为10cm;(2) 物距从15cm变为40cm的过程中 ,逐渐远离焦点,故像将变小。变式3:(2023七下·金东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金先利用”平行光聚焦法”(如图甲所示)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根据操作完成下列问题:(1)小金将测过焦距的凸透镜、蜡烛以及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欲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实像,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下同)凸透镜;(2)通过调整,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后,某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取下来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他应将光屏 凸透镜,光屏上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答案】(1)靠近(2)远离【解析】(1)根据图甲确定凸透镜焦距,利用,,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确定光屏移动方向;(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解答】(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当凸透镜、蜡烛以及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根据,,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欲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实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2)通过调整,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后,某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取下来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故此时他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光屏上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重难点六、眼睛典例1:(2025八下·慈溪期中)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A.近视眼,镜片I B.近视眼,镜片ⅡC.远视眼,镜片I D.远视眼,镜片Ⅱ【答案】A【解析】近视眼是晶状体过厚使得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过强导致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校正。【解答】图可知,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时,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所以是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由图可知,镜片Ⅰ是凹透镜。故选A。变式1:如图所示,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远处物体的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一般不小于10cm),为了使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凸度和焦距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A.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短 B.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长C.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短 D.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长【答案】A【解析】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焦距可调凸透镜,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凸度: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凸度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凸度变大,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解答】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远处物体的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物距减小,若晶状体的凸度和焦距不变,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此时像距会变大,则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为了使近处物体所成的像前移到视网膜上,应将通过晶状体的光线更加会聚,所以,晶状体的凸度要变大,使焦距变短,故A正确。故答案为:A。变式2:(2024七下·温州期末)为研究近视眼的形成和矫正方法,小明用凸透镜、凹透镜和光屏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模型,使像恰好成在光屏上。不改变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去掉凹透镜,则像会( )A.成像在光屏左边 B.成像在光屏右边C.无法成像 D.成像在光屏上【答案】A【解析】(1)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近视眼的矫正原理:近视眼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前方。矫正时需佩戴凹透镜,凹透镜先对光线发散,再经晶状体折射后,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解答】去掉凹透镜,就如同近视的人摘掉眼镜,像成在视网膜之前,即成像在光屏左边,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变式3:(2023七下·上城期末)图甲为眼球的结构模式图。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痉挛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焦距过 (选填“大”或“小”),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 (选填“大于”或“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的镜片是 (选填“乙”或“丙”)。【答案】小;前;小于;丙【解析】近视眼原理与矫正图如下【解答】晶状体过厚,会导致晶状体的折光率要大,焦距过小,使得成的像往前移动,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小于眼球前后径;矫正近视眼是用凹透镜,因此佩戴的镜片是丙。1.(2023七下·金华期末)音乐课上老师组织了“听音辨器”活动:“听一段音乐,判断出该音乐演奏的乐器。”同学们判断乐器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答案】C【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色叫音色。【解答】音乐课上老师组织了“听音辨器”活动:“听一段音乐,判断出该音乐演奏的乐器。”同学们判断乐器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特点,也就是音色,故C正确,而A、B、D错误。2.在暗室里的红灯光下,看白纸和白纸上写的红字,得到的感觉是( )A.纸是白色的,字能看得清 B.纸是白色的,字看不清C.纸是红色的,字能看得清 D.纸是红色的,字看不清【答案】D【解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判断。【解答】暗室里的红灯发出红光,照射到白纸上被反射,则白纸为红色;纸上的红字也能反射红光。由于二者都是红色,因此看不清上面的字,故D正确,而A、B、C错误。3.(2023七下·上虞期末)上虞江滨公园里小虞将照相机镜头对准一株绿叶红花的月季,为追求某种艺术效果他想拍摄一组绿叶黑花的照片,则小明应该选择滤镜的颜色()A.无色 B.绿色 C.红色 D.蓝色【答案】B【解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判断。【解答】绿色物体只能反射绿光,因此滤镜应该让绿光经过。而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因此滤镜应该为绿色。此时绿光照在红花上被吸收而呈现黑色。4.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具有变色效应的新材料,该材料处于拉伸状态时为蓝色,压缩状态时为红色,则该材料( )A.在拉伸状态时吸收蓝色光 B.在拉伸状态时反射蓝色光C.在压缩状态时吸收红色光 D.在压缩状态时反射蓝色光【答案】B【解析】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解答】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具有变色效应的新材料,该材料处于拉伸状态时为蓝色,即此时材料反射蓝光;压缩状态时为红色,则该材料反射红光,故B正确,而A、C、D错误。5.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声音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答案】C【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据此分析判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音量不变,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变。当快速播放时,声音的振动频率增大,即发出声音的音调升高,故C正确,而A、B、D错误。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B.“禁止鸣笛”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C.“闻其声知其人”的判断依据是人发出声音的响度D.演奏弦乐器时,演奏者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这是在改变声音的音调【答案】D【解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小;(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4)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解答】A.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A错误;B.“禁止鸣笛”是在声音的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B错误;C.“闻其声知其人”的判断依据是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故C错误;D.演奏弦乐器时,演奏者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这是在改变振动部分的长度,即改变琴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正确。7.(2023七下·兰溪期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答案】B【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对于那些振动不明显的物体,可以采用转换法进行观察。【解答】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用了转换法;B.此实验探究的是声音的产生原因;C.球被多次弹开 ,说明物体在振动;D.月球 上无空气介质,故听不到声音。8.(2022七下·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B.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C.耳蜗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D.鼓室内的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答案】D【解析】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能收集声音。中耳有鼓膜鼓室听小骨,将声音转化成振动并放大声音的作用。内耳有前庭半规管耳蜗等。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解答】A.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B.中耳有鼓膜鼓室听小骨,鼓膜将声音转化成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C.内耳有前庭半规管耳蜗等。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故C不符合题意。D.听小骨接收到鼓膜振动后会带动听小骨振动并将振动放大。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9.(2023七下·婺城期末)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答案】C【解析】耳主要分为外、中耳和内耳。耳是具有声音传导和司理平衡的功能。外耳由外耳廓和外耳道所构成外。外耳廓是软骨性结构,外耳道外1/3为软骨,内2/3为骨质结构。外耳道长度约3.5cm左右。外耳道深部有一个斜形的膜性结构,叫做鼓膜。鼓膜以内就是中耳腔,中耳包括鼓室、鼓膜、咽鼓管以及听小骨等鼓市内容物。中耳在往内就是内耳,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等结构,是传导声音的主要器官,也司理人体的平衡功能。【解答】A. 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声音会引起鼓膜的振动,故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C.接受刺激的为4耳蜗;D. 咽鼓管连接外耳道和咽部。10.圆柱形玻璃杯后白纸上有一水平方向的箭头(如图所示)。慢慢向玻璃杯中注入水至水面高过箭头位置,透过玻璃杯看纸上的“箭头”,下列图中哪一种像符合放大镜的原理( )A. B. C. D.【答案】A【解析】放大镜的原理:当uA、与题图比较,A所成的像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符合放大镜的原理,A正确;B、与题图比较,B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像,不符合放大镜的原理,B错误;C、与题图比较,C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像,不符合放大镜的原理,C错误;D、与题图比较,D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像,不符合放大镜的原理,D错误。11.(2023七下·嘉兴期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如图是手机支付时的场景,当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时,获得了一个缩小的像。下列分析正确的( )A.二维码属于光源B.二维码中只有黑色部分反射了光C.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D.二维码通过手机摄像头后成正立的虚像【答案】C【解析】(1)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3)(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解答】A.二维码不能自己发光,它反射其它光源的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B.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吸收光,而不反射光,故B错误;CD.当u>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为二维码应该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故C正确,D错误。12.(2023七下·义乌期中)一群小鸟在湖面上嬉戏,当它们掠过湖面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在湖水中和鱼嬉戏,以下关于湖水中鸟和鱼的像,说法正确为是( )A.这是光的反射现象,“鸟”和“鱼”都是虚像B.这是光的折射现象,“鸟”是虚像,“鱼”是实像C.“鸟”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而“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D.“鸟”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而“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答案】D【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小鸟在空中飞行,它发出的光在水面发生反射,于是在水里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看到小鸟与鱼在水中嬉戏。鱼就在水中,它发出的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射入眼睛后,我们会看到成在水中鱼的虚像,但是比实际位置较浅。13.如图所示,将平面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铅笔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答案】D【解析】AC.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判断;BD.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判断。【解答】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始终等于铅笔的大小,因此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与铅笔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因此像的位置不变,故B错误;C.铅笔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始终等于铅笔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即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故选D。14.(2024七下·嵊州期末)早在我国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关于冰透镜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下列关于该记载解释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A【解析】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特殊光线的知识判断。【解答】根据“ 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可知,冰透镜对着太阳能聚光,使艾绒着火,由此可知冰透镜是凸透镜,故B、D错误;此时描述的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太阳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成一点,故A正确,C错误。故选A。15.(2024七下·浦江期末)小明长时间坐姿不端正写作业,导致黑板上的字看起来模糊不清,妈妈带小明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小明近视了,并给小明配了眼镜.下列能解释小明视力障碍的模型和所需配戴眼镜的镜片分别是图中的( )A.乙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丁 D.甲和丙【答案】D【解析】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不清晰,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不清晰,据此结合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分析判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小明看远处的黑板不清晰,那么应该为近视眼。近视眼中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故甲为近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故矫正选丙。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6.(2023七下·金华期中)下图分别表示某人在花朵前20厘米处和1米处眼中所见(20厘米处比1米处清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矫正方法分别是( )A.晶状体曲度变大,眼球前后径过短,配戴凸透镜矫正B.晶状体曲度变大,眼球前后径过长,配戴凹透镜矫正C.晶状体曲度变小,眼球前后径过长,配戴凹透镜矫正D.晶状体曲度变小,眼球前后径过短,配戴凸透镜矫正【答案】B【解析】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太长,使得成像砸视网膜的前面,应该佩戴凹透镜;远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的前后径过短,使得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应该佩戴凸透镜;【解答】某人在花朵前20厘米处和1米处眼中所见(20厘米处比1米处清晰) ,说明此人患有近视眼;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太长,使得成像砸视网膜的前面,应该佩戴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具有扩散作用;17.(2023七下·瓯海月考)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镜MN不动,光源S以2 m/s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则光源S在镜中的像将()A.以速度4 m/s沿SO直线方向向右平移B.以速度2 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上平移C.以速度2 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下平移D.以速度4 m/s沿SO直线方向向左平移【答案】C【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分析判断。【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光源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如图所示。因为光源S以2 m/s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SOM=∠S'OM=45°,所以像点S'也以2 m/s的速度沿着S'O向下运动,且S'O与SO互相垂直。18.如图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所观察到的像是图中的( )A. B. C. D.【答案】B【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相对物体在左右方向上颠倒,而在竖直方向上不变。由此可知,字母F在第一个平面镜中发生左右颠倒,而这个像在第二个镜子中再次左右颠倒,因此和原来F的形状相同,故B正确,而A、C、D错误。19.(2023七下·平湖期末)学习了透镜的知识以后,小明借来了爸爸的眼镜片进行探究。使太阳光经过镜片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把镜片放置在桌子上,调节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墙上出现了窗户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爸爸的镜片是凸透镜,焦距为35cmB.乙图中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C.乙图中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是一样的D.乙图中小明将镜片上移,窗户的像将向下移动【答案】C【解析】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太阳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此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2f>u>f,此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B.窗户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所以一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C.照相机的原理是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D.因为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将镜片上移,像将向下移,故D正确。故答案为:C。20.(2023七下·兰溪期中)双休日,小明和小伙伴到东湖游玩。小明突然叫起来:哇!怎么回事啊,鱼咋在云中游呢?同伴“小博士”告诉他这“云”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像,这“鱼”是由光的 形成的像。小明还拿出刚买来的玩具激光枪要准备打鱼,小博士告诉他,你应对准 (选填“看到的鱼”、“看到的鱼上方”、“看到的鱼下方”)开枪才能打中鱼。【答案】反射;折射;看到的鱼【解析】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解答】云在水外面,故为光的反射;鱼在水里,故为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所成虚像的位置偏高,故对准看到用激光笔才能打到鱼。21.(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所示,光线AO与镜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角为 ;若光线AO绕O点顺时针旋转1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选填“增大”或”减小”)【答案】50度;减小【解析】(1)入射角和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和为90°,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即可;(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解答。【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入射角为:90°-40°=5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50°;(2)若光线AO绕O点顺时针旋转15°,那么入射角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会减小,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减小。22.(2023七下·上城期末)图甲为眼球的结构模式图。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痉挛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焦距过 (选填“大”或“小”),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 (选填“大于”或“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的镜片是 (选填“乙”或“丙”)。【答案】小;前;小于;丙【解析】近视眼原理与矫正图如下【解答】晶状体过厚,会导致晶状体的折光率要大,焦距过小,使得成的像往前移动,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小于眼球前后径;矫正近视眼是用凹透镜,因此佩戴的镜片是丙。23.(2023七下·金华期中)如图所示,射水鱼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1)图中能表示射水鱼观察到小昆虫的光路是 。(填序号)(2)射水鱼射出的水柱若要将昆虫顺利击落,射水鱼应朝着____________射出水柱。A.看到昆虫的像的位置 B.看到昆虫的像高一点的位置 C.看到昆虫的像第一点的位置【答案】(1)D (2)C【解析】(1)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眼睛;(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解答】(1)小昆虫反射的光进入射水鱼的眼睛,射水鱼就会看到小昆虫,因此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此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故A、B、C错误,而D正确。故选D。(2)射水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观察到的小昆虫虚像位置比小昆虫的实际位置偏高,因此射水鱼射出的水柱若要将昆虫顺利击落,射水鱼应朝着看到的昆虫的像低一点的位置射出水柱,故A、B错误,而C正确。故选C。24.(2023七下·金华期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的荷尖上,一条大鱼准备跃出水面捕捉蜻蜓,如图是水中大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请回答:(1)大鱼应该选择图中 (填“A”、“B”或“C”)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2)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m。【答案】(1)C (2)0.6【解析】(1)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物像等距”规律分析解答。【解答】(1)蜻蜓发出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入大鱼的眼睛后,它反向看回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的蜻蜓的虚像,即真正的蜻蜓在看到位置的下方,故选C。(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物像等距”规律可知,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则蜻蜓在水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等于蜻蜓到水面的距离,也就是0.6m。25.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太阳下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纸上。(1)先后将红色、蓝色两种透明的塑料薄膜依次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红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光;蓝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光。这两个实验说明 。(2)当把黑色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 。【答案】(1)红;红;蓝;蓝;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黑色【解析】(1)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2)白色透明体能够透过所有色光,而黑色透明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先后将红色、蓝色两种透明的塑料薄膜依次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红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红色,说明只通过了红光;蓝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蓝色,说明只通过了蓝光。这两个实验说明: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2)当把黑色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我们在白纸上会看到黑色。26.(2023七下·富阳期中)如图为耳朵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外界的声波传至内耳的过程是①→②→ (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2)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其振动,再由三块 听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 形成听觉(填中文名称)。(3)遇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使 张开,从而使[ ] 内外的气压平衡,以免震破。【答案】(1)③→④→⑤(2)听小骨;耳蜗;大脑皮层听觉中枢(3)咽鼓管;[3]鼓膜【解析】①是耳廓,②是外耳道,③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是耳蜗,⑥是听神经;【解答】(1)听觉的形成路径:①耳廓→②外耳道→③鼓膜→④听小骨→⑤耳蜗→⑥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所以外界的声波传至内耳的过程是①→②→③→④→⑤(2) 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其振动,再由三块听小骨听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3)鼓膜内外气压不平衡会导致鼓膜破裂,影响听觉;遇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 3 ]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以免震破。27.(2024七下·平湖期末)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小科通过移动蜡烛,记录蜡烛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并绘制成图甲。(1)根据图像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在某次实验中小科将凸透镜固定在长度为1m的光具座中点,蜡烛放在35cm刻度线处,如图乙;①小科将光屏移至 刻度线处得到一个清晰的像;②小科将蜡烛以0.01m/s的速度向左移至30cm刻度线处,光屏移至 刻度线处时,光屏上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这段时间内蜡烛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为 。【答案】10.0;80cm;70cm;2cm/s【解析】 (1)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2)①根据图甲确定像距,据此确定光屏的位置;②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像移动的平均速度。【解答】 (1)由图甲可知,u=v=20cm,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2f=20cm,故该凸透镜的焦距f=10cm;(2)①在某次实验中小科将凸透镜固定在长度为1m的光具座的中点,蜡烛放在3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35cm=15cm,由图甲可知,此时像距v=30cm,故小科应将光屏移至80cm刻度线处得到一个清晰的像;②小科将蜡烛以0.01m/s的速度向左移至3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30cm=20cm=2f,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光屏移至70cm刻度线处时,光屏上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蜡烛移动的时间为:,则像移动的速度为:。28.(2023七下·东阳期末)为了寻找光的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选用不同颜色的光(红光、黄光和紫光),分别以不同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砖中(如图所示),测出折射光线对应的折射角r,结果如下表。(已知:红光在玻璃中传播速度最快,黄光次之,紫光最慢)红光光源 黄光光源 紫光光源序号 入射角i(度) 折射角r(度) 入射角i(度) 折射角r(度) 入射角i(度) 折射角r(度)1 25 16.4 25 15.7 25 15.12 50 30.7 50 29.4 50 28.23 75 40.1 75 38.3 75 36.6(1)为了顺利完成本实验探究,入射角的角度不能等于 。(2)比较实验数据,得出规律:①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 。②不同颜色的光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玻璃砖时, 。【答案】(1)0°(2)增大;光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折射角最大,其次是黄光,紫光的折射角最小【解析】光垂直于界面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纵向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横向对比表中的数据得出结论。【解答】(1)当入射角为0°时,入射光线与分界面垂直,此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即不会发生折射现象;因此入射角不能等于0°;(2)根据红光光源中的1、2、3三组数据可知,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增大。根据第1组实验中三种光源的折射角数据可知,不同颜色的光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玻璃砖时, 光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折射角最大,其次是黄光, 紫光光源的折射角最小。29.(2023七下·常山期末)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②将点燃的蜡烛甲放在玻璃板前面,出现蜡烛的像乙后,再将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丙竖立在玻璃板后面,______,直至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③移动蜡烛甲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甲和乙的位置,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大小。(1)该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填写步骤②______中的正确操作。A.移动丙靠近乙 B.移动丙远离乙 C.移动乙靠近丙 D.移动乙远离丙(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请判断该同学是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并说出理由 。【答案】(1)刻度尺(2)A(3)能,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解析】(1)根据所测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2)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还可以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3)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要测量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以及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则需要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2)步骤②的内容为:将点燃的蜡烛甲放在玻璃板前面,出现蜡烛的像乙后,再将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丙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丙靠近乙,直至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该同学能观察到蜡烛的像,理由是: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0.小金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距凸透镜18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一小片不透明的物质黏在凸透镜上,则光屏上的像 (填字母)。A.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不变B.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变小C.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黑点D.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不透明物质的像(3)小金同学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答案】(1)9 (2)A (3)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解析】(1)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答;(2)凸透镜的口径大小,不会影响物体成像的性质,只是会影响成像的亮度,即口径越大,会聚的光线越多,则像的亮度越大。(3)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解答。【解答】(1)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因此18cm=2f,解得:f=9cm。(2)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一小片不透明的物质黏在凸透镜上,相当于凸透镜的面积变小,这只会影响像的亮度,而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和大小,故选A。(3)小金同学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31.(2023七下·丽水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选取一块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记号笔等器材进行实验。请回答:(1)如果有6mm和2mm厚的两块平板玻璃,应选择 mm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比较合适;(2)小明在玻璃板前点燃A蜡烛,可看到玻璃板后出现A蜡烛的像,然后用未点燃的B蜡烛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直到看上去B蜡烛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3)在找准像的位置后,小明在白纸上标记出a、b、c三点,如图乙。他应分别测出 (填”a、b”、”b、c”或”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多次移动A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并在每次实验中用记号笔标记蜡烛的位置……【答案】(1)2(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a、c【解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择尽可能薄的平板玻璃,如果玻璃厚的话,蜡烛会通过玻璃板的两个面分别成像;尽量在暗一点的环境中或者选择茶色的玻璃进行实验,为了便于找到像。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和像等大,物和像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且平分,像为虚像。【解答】(1)选择尽可能薄的平板玻璃,如果玻璃厚的话,蜡烛会通过玻璃板的两个面分别成像,故选择2mm;(2)B蜡烛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故填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是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他应该测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故填a、c。32.(2024七下·柯桥月考)(1)如图所示,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在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形的黑影,而其他部分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凸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处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 。(2)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该玻璃杯相当于一凸透镜,此时成像为正立、 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变化是 (选填“一直向左”或“一直向右”或“向左变为向右”或“向右变为向左”)。【答案】凹;先变细再变粗;放大;向左变为向右【解析】(1)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2)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解答】(1)圆柱形试管充满水的地方,中间比边缘厚,是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会聚成一条亮线;由于气泡的存在,气泡周边的水形成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在气泡的下面对应的位置有黑影。亮线的位置相当于焦点的位置,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过程中,经过焦点时亮线最细;从焦点处向下继续移动时,亮线变粗,是因为光线继续由焦点的位置向前沿直线传播。(2)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其构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即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相当于将铅笔放在凸透镜的1倍焦距以内,故能看到铅笔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即当铅笔大于该“凸透镜”的1倍焦距后,即成倒立的像,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处于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你会看到笔尖指向会改变,即指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上第一章 易错题与重难点 举一反三(原卷版).doc 八上第一章 易错题与重难点 举一反三(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