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评价(八)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评价(八)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7 / 7
专题评价(八)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选择题
1.(2024·北京高考)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2.孔子倡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者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3.如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花火炬台。橄榄枝大雪花由96片小雪花组成,每一片小雪花上,都镶嵌着一个参赛国的名称,代表一个参赛国。设计理念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也蕴含着中国文化核心内涵。这一理念主要指(  )
A.天人合一 B.道法自然
C.天下为公 D.和而不同
4.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
A.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5.管仲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这表明两者(  )
A.政治立场相同 B.民本思想相似
C.治国主张迥异 D.伦理思想一致
6.《隋书》记载,隋文帝按功赏赐臣民,无所爱惜吝啬;乘车至天下访视时,遇陈情者亦停下亲自问其缘由;另派人采听各地风俗吏治、人间疾苦,皆无不留意;每当将士阵亡,必定从优赏赐,令使者就家劳问。据此可知,隋文帝(  )
A.固守传统选官制度 B.具有一定民本思想
C.善于进行战争动员 D.企图实现长治久安
7.在四川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  )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C.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分封制促进了区域间文明交流
8.(2023·北京高考)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9.论及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多元文化的面貌,有研究者指出:“这个时代,儒玄佛道四家并立,而且相互影响,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该时期这一多元文化面貌的出现,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B.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受到冲击
C.庞大而又严密的理学体系建立
D.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根本上动摇
10.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更新是(  )
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
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
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
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
11.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  )
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隋唐时期中国科举制度领先于全世界
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
12.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
A.削弱宗教对世俗社会的影响
B.推动欧洲近代化的进程
C.标志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推动近代欧洲的对外扩张
13.1727年,德国哲学家布尔芬格尔出版了《由儒家典籍所见的政治与道德的学说及其实例》。该文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德治主义的向往,并称誉中国是一方乐土,中国的众王皆为真正的哲学家。作者此举旨在(  )
A.吸收儒家精神以提高王权地位
B.传播儒家思想以促进社会改革
C.推进宗教改革以建立民族国家
D.鼓吹王朝战争以完成国家统一
14.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
A.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
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C.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
D.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15.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推崇备至,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摘编自周兴旺《文明大趋势:为什么说21世纪是中国世纪》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国家统一。
——摘编自李慎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2)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有助于化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为当代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7.(2024·北京高考)端午故事。
材料一 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古代各地的端午习俗包括,“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等。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中国端午节大事表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要存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1922年,《杭州青年》发表《整洁节(端午)卫生大运动宣言》“利用旧习惯里端午节除毒的社会心理”,举行卫生大运动
1928年,民国政府废止阴历,严禁机关、学校、团体循旧历习俗放假
1940年,抗敌文协为纪念屈原,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向国内推广实行”
1941年,《屈原》新剧上演,纪念国殇
民国年间,各地县志多有关于当时端午习俗的记载,如山西“插艾,食角黍(粽子),饮雄黄酒……游郊”;广东“各家裹角黍,各乡竞龙舟”
1984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办龙舟赛
2006年,端午节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端午习俗申遗成功,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端午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特点:本土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凝聚性。
18.(2023·广东高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分期:从两汉到明中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交融的时期;从明末到清中期是中华文明与异质的西方文明之间交流学习的时期。
阐述:从两汉到明朝是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并得以大发展的时期。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所宣传的教义适应了统治者及中下层百姓的需要,因而日趋繁荣。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既有彼此冲突对立的一面,又有交流融合的一面。中国人的语言、习俗、文学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均渗透了佛教因素。隋唐时期佛教实现了本土化。宋明时期,一些士大夫有感于振兴儒学的需要,兼容佛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
自明末到清中期是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交流碰撞的时期。早在明朝末年,中西方文明就已经有了直接接触。西学东渐使得传统的士大夫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另一端的异质文明,他们其中的一些开明人士对西方的科学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姿态汇通中西文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西方文明在农学、数学、医学以及天文学等领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此时中西方文明的交流相当有限,异质的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也相当有限。7 / 7
专题评价(八)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选择题
1.(2024·北京高考)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垂落有序分别对应仁、智、义和礼,这体现了孔子对玉赋予了丰富的道德内涵,体现了孔子对玉寄托了修身明德的追求,故选C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孔子在政治方面主张德治,并未提出“隆礼重法”,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排除B项;仁、智、义和礼等比喻与选贤任能关系不大,排除D项。
2.孔子倡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者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选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大意是使老年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这是孔子自言其志,“修己以安人”意思是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二者都重视完善人的品德,故选A项。
3.如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花火炬台。橄榄枝大雪花由96片小雪花组成,每一片小雪花上,都镶嵌着一个参赛国的名称,代表一个参赛国。设计理念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也蕴含着中国文化核心内涵。这一理念主要指(  )
A.天人合一 B.道法自然
C.天下为公 D.和而不同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北京冬奥会雪花火炬台的设计以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文化核心内涵为纽带,将具有不同文化的参赛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故选D项。
4.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
A.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解析:选B 材料中的服装设计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别出心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B项正确。
5.管仲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这表明两者(  )
A.政治立场相同 B.民本思想相似
C.治国主张迥异 D.伦理思想一致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管仲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故二者都注重百姓的作用,民本思想相似,故选B项。
6.《隋书》记载,隋文帝按功赏赐臣民,无所爱惜吝啬;乘车至天下访视时,遇陈情者亦停下亲自问其缘由;另派人采听各地风俗吏治、人间疾苦,皆无不留意;每当将士阵亡,必定从优赏赐,令使者就家劳问。据此可知,隋文帝(  )
A.固守传统选官制度 B.具有一定民本思想
C.善于进行战争动员 D.企图实现长治久安
解析:选B 根据题干中隋文帝的所作所为,即“按功赏赐臣民”“遇陈情者亦停下亲自问其缘由”“派人采听各地风俗吏治、人间疾苦”等可知,隋文帝比较重视民间疾苦,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
7.在四川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  )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C.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分封制促进了区域间文明交流
解析:选A 四川并不属于中原地区,据材料“与黄河流域一致”可知,中华文明具有一体性的特征,据“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可知,其又具有多样性,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
8.(2023·北京高考)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解析:选D “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即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故选D项。
9.论及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多元文化的面貌,有研究者指出:“这个时代,儒玄佛道四家并立,而且相互影响,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该时期这一多元文化面貌的出现,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B.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受到冲击
C.庞大而又严密的理学体系建立
D.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根本上动摇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故选B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理学体系的建立是在宋代,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根本上动摇,排除D项。
10.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更新是(  )
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
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
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
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
解析:选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故选C项;“制天命”属于利用自然,与道德修养和“理”关系不大,排除A项;“天人感应”强调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并没有激发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排除B项;“致良知”强调人的内心感受,与天地自然无关,排除D项。
11.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  )
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隋唐时期中国科举制度领先于全世界
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
解析:选C 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隋唐时期中国科举制度领先于全世界,故C项正确。
12.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
A.削弱宗教对世俗社会的影响
B.推动欧洲近代化的进程
C.标志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推动近代欧洲的对外扩张
解析:选B 题干提及四大发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使之逐渐摆脱古代和中世纪,结合所学可知,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推动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故选B项。
13.1727年,德国哲学家布尔芬格尔出版了《由儒家典籍所见的政治与道德的学说及其实例》。该文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德治主义的向往,并称誉中国是一方乐土,中国的众王皆为真正的哲学家。作者此举旨在(  )
A.吸收儒家精神以提高王权地位
B.传播儒家思想以促进社会改革
C.推进宗教改革以建立民族国家
D.鼓吹王朝战争以完成国家统一
解析:选B 据材料“该文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德治主义的向往……中国的众王皆为真正的哲学家”,可知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推崇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批判本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故选B项;A、C、D三项并非主要目的,均排除。
14.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
A.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
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C.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
D.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解析:选C 据材料“名僧慧远法师……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可知佛道儒“语洽道合”,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共存,故选C项;据所学,东晋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但并没有丧失,排除A项;据所学,佛教自身就有避世理念,并非吸收了道家的理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儒道佛三教共存,融合发展,并非只谈佛道地位,排除D项。
15.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解析:选B 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推崇备至,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摘编自周兴旺《文明大趋势:为什么说21世纪是中国世纪》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国家统一。
——摘编自李慎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答案:(1)原因: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观点为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2)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有助于化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为当代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7.(2024·北京高考)端午故事。
材料一 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古代各地的端午习俗包括,“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等。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中国端午节大事表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要存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1922年,《杭州青年》发表《整洁节(端午)卫生大运动宣言》“利用旧习惯里端午节除毒的社会心理”,举行卫生大运动
1928年,民国政府废止阴历,严禁机关、学校、团体循旧历习俗放假
1940年,抗敌文协为纪念屈原,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向国内推广实行”
1941年,《屈原》新剧上演,纪念国殇
民国年间,各地县志多有关于当时端午习俗的记载,如山西“插艾,食角黍(粽子),饮雄黄酒……游郊”;广东“各家裹角黍,各乡竞龙舟”
1984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办龙舟赛
2006年,端午节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端午习俗申遗成功,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端午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答案:内涵:以人为本;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和而不同;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特点:本土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凝聚性。
18.(2023·广东高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角度:外来文明的吸收:中华文化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分期:从两汉到明中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交融的时期;从明末到清中期是中华文明与异质的西方文明之间交流学习的时期。
阐述:从两汉到明朝是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并得以大发展的时期。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所宣传的教义适应了统治者及中下层百姓的需要,因而日趋繁荣。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既有彼此冲突对立的一面,又有交流融合的一面。中国人的语言、习俗、文学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均渗透了佛教因素。隋唐时期佛教实现了本土化。宋明时期,一些士大夫有感于振兴儒学的需要,兼容佛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
自明末到清中期是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交流碰撞的时期。早在明朝末年,中西方文明就已经有了直接接触。西学东渐使得传统的士大夫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另一端的异质文明,他们其中的一些开明人士对西方的科学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姿态汇通中西文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西方文明在农学、数学、医学以及天文学等领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此时中西方文明的交流相当有限,异质的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也相当有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