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 / 8专题评价(二)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选择题1.《汉书·张苍传》载,西汉初,萧何任丞相时,发现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于是任命他掌管“郡国上计”。由此判断,当时张苍主要负责的事务是( )A.掌管地方教化,维护基层治安B.核查王国财政,察举地方贤才C.审核各地计簿,考核官员政绩D.买卖运输货物,调剂各地物价解析:选C 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上计制即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与题干“掌管‘郡国上计’”相合,故选C项。2.(2024·河北高考)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旨在( )A.依据政绩实效 B.参考资品等次C.关注家世道德 D.考察为官能力解析:选D 材料中“取明经”“取明律令”“取治剧”等描述,表明在选拔官员时侧重于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考察,这符合“考察为官能力”的表述,故选D项;依据政绩实效是属于官员的考核,材料反映的是官员的选拔,排除A项;材料中的选拔标准更侧重于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而非其资品等次或家世道德,排除B、C两项。3.(2024·江西高考)贾谊曾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在出土汉简中,也有记录吏员考核的文书,上面记载有“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的文字。这可以看出西汉吏员任用注重( )A.伦理道德 B.文字技巧C.法律知识 D.专业技能解析:选D 题干中的“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涵盖了书写、财务、管理以及法律等多个方面的技能,这些都是专业技能,故选D项。4.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据此可知,该制度的实行( )A.凸显贵族政治色彩 B.维护了社会秩序C.深受血缘因素影响 D.固化了社会结构解析:选D 据“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可知士族永远是上层社会,而寒门则永远没有机会,这使社会阶层无法正常流动,社会结构被固化,故选D项。5.唐肃宗曾明令“谏议大夫论事,自今以后不须令宰相先知”;唐德宗时重申,“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这些规定( )A.提升了中枢机构行政效率B.意在限制三省长官的权力C.赋予监察职权相对独立性D.强化了监察机构内部分工解析:选C “谏议大夫论事,自今以后不须令宰相先知”“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表明负责监察的官员可以直接越过宰相向皇帝汇报,这反映了相权受到约束的同时赋予了监察职权一定的独立性,故选C项。6.下表所示为唐朝科举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径。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类型 来源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A.重视应试能力 B.限制了社会流动C.选拔人才公平 D.扩大了统治基础解析:选D “乡贡”来源于乡里,“生徒”来源于官办教育机构,而“制举”来源于官僚,三种来源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这说明科举制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进入统治阶层,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7.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科举制度完善并成熟C.宰相职责发生重大变化D.世家大族进一步衰落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明经、进士出身的宰相越来越多,说明科举制逐渐得到认可,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这进一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导致了世家大族的进一步衰落,故选D项。8.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科考试,他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进士及第有苏轼、苏辙、曾巩、程颐、程颢、张载等人,其中苏辙、曾布、吕惠卿、章惇等九人后来官至宰辅。这一现象说明宋代科举( )A.以诗赋文学为取士标准B.受理学思想的影响C.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解析:选C 据题意可知,欧阳修在主持科考的时候提倡平实文风,选拔了很多的优秀人才,说明宋代科举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故C项正确。9.据学者统计,从《晋书》到《唐书》等官修正史,列传中大量记载了家族谱系,而《宋史》以后历代正史的列传部分,多为高级官僚的履历,少有家族的叙述。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史书编撰体例的改变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D.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魏晋隋唐时期的史书注重记载家世门第,而宋以后对家世门第的叙述减少,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官依据是家世门第,而隋唐以后,尤其是宋代以后,科举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许多平民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因此正史的列传部分,多为高级官僚的履历,故选D项。10.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宰相张齐贤醉酒后上朝,冠冕不正,几乎摔倒在殿上,御史中丞弹劾其失仪。张齐贤自辩系饮酒御寒至醉,并顿首谢罪。宋真宗说:“卿为大臣,何以率下?朝廷自有典宪,朕不敢私。”遂免其相。这一事件说明宋代( )A.监察职能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B.御史中丞权力超越宰相C.崇文抑武治国策略进一步得到落实D.中央权力分割相互制约解析:选A 据题干信息可知,宰相张齐贤醉酒上朝被御史中丞弹劾后,宋真宗支持负责监察的御史中丞而罢免了张齐贤的相位,说明监察职能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故选A项。11.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概述中国古代不同阶段的选官制度时提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B.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C.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D.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解析:选B 据材料“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可知中国古代官吏来源由学校教育到宾客中出身,再到郡县选拔,最后由中央统一考试,反映了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故选B项。12.明朝实行巡按御史和按察使双重监察体制。巡按御史由中央派遣,巡查地方行政、财务、教育、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视问题轻重随即处理,或回京交有司处置,或交皇帝裁决;按察使为地方常驻检察官,以监察吏治和审理冤狱为主要职责。这一体制( )A.标志着监察体制的专业化B.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入C.完善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D.实现了监察权的集中统一解析:选B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明朝时期,实行“双重监察体制”,在中央层面,巡按御史由中央派遣,负责巡查地方上的“行政、财务、教育、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在地方层面,按察使为地方常驻检察官,负责地方上的“吏治和审理冤狱”。这一做法使得其监察体制更为完善,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入,故选B项。13.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和大计一等、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 )A.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B.是吏治澄清的表现C.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体现了人治的色彩解析:选D 根据材料“被引见给皇帝……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可知清代官员的考核最终取决于皇帝个人的决策,会经常出现被改动的现象,这体现了人治色彩,故选D项。14.明朝时期,朝廷除了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明朝对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和监督,是要保证御史规范行使权力并对地方进行有效监察,故选A项。15.汉代察举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设有“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这说明古代官员的选拔( )A.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B.抑制了豪族对政权的垄断C.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D.克服了凭恩荫选官的弊病解析:选A 汉代孝廉重视品德,贤良文学、茂才重视才能;唐代“贤良方正”重视才能,“直言极谏”重视品德;宋代“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重视德才;清代的孝廉方正科重视品德这些都说明古代官员的选拔重视德才,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战国、秦汉时期,主要采用以赋入多少作为考核标准的“上计”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事考核的对象逐步由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官吏,出现了专门负责考核的机构;唐宋时对官吏的选择和考核更加重视,主要实行“善最”考课;明清考核分“考满”“考察”两种。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据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等整理材料二 中国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被归纳为“扬清激浊”的考核制度。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根据对官吏的考核情况,分不同的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核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紧密相连。纵观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尽管有着不少弊端,但其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摘编自林艳玉《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可得,历史悠久;由材料一“‘上计’制度”“人事考核的对象逐步由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官吏,出现了专门负责考核的机构”“‘善最’考课”“考满”“考察”等信息可得,不断发展完善;由材料一“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可得,形成完整严密、运作有效的机制;由材料二“根据对官吏的考核情况,分不同的等级,予以升降赏罚”可得,考核结果等级化;由材料二“考核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紧密相连”可得,考核与选拔任用相结合。第(2)问,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官吏及官吏管理等角度思考作答。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完整严密、运作有效的机制;考核结果等级化;考核与选拔任用相结合。(2)积极作用:成为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激励官吏勤政廉洁;为后世官员人事管理提供了借鉴。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央设御史大夫,下设两丞,御史丞和中丞。御史大夫“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其“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御史大夫每朝会则“举不如仪者”,并与侍御史、监察御史察举非法,分别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吏,对官吏的所有违法案件均有权直接进行案问。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摘编自林泰《汉代行政监察制度初探》材料二 唐代行政监察范围广泛,既察事又察人。既察事前事中又察事后。在中央,有监察御史专察尚书省六部。《唐六典》规定:监察御史“若在京都,则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御史台还可对尚书省的会议进行监察,监察尚书省的会议是否有过错。监察御史有权监察地方的考课、户口、籍账、赋役、农桑、仓库、屯田、铸钱、财政收支和判决囚徒等方面。还加强了对礼仪、军队、治安、馆驿、选举等方面的监察。——摘编自钟贞茂、钟骏树《唐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思考》(1)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时期行政监察制度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行政监察的作用。解析:第(1)问,据材料二“唐代行政监察范围广泛,既察事又察人”可知,行政监察范围更加广泛;据材料二“监察御史有权监察地方的考课、户口、籍账、赋役、农桑、仓库、屯田、铸钱、财政收支和判决囚徒等方面”可知,增强了对官员政务的监察;据材料二“若在京都,则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可知,增强了对行政部门的监察。第(2)问,据材料一“对官吏的所有违法案件均有权直接进行案问”可知,有利于促使官吏廉政清明;据材料二“监察御史有权监察地方的考课、户口、籍账、赋役、农桑、仓库、屯田、铸钱、财政收支和判决囚徒等方面”可知,有利于保障政务的有序运行(或有利于规范政务部门的行政运作);据材料二“御史台还可对尚书省的会议进行监察,监察尚书省的会议是否有过错”可知,有利于减少国家决策的失误(或有利于提高国家决策的正确性);据材料二“监察御史有权监察地方的考课、户口、籍账”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1)变化:行政监察范围更加广泛;增强了对官员政务的监察;增强了对行政部门的监察。(2)作用:有利于促使官吏廉政清明;有利于保障政务的有序运行(或有利于规范政务部门的行政运作);有利于减少国家决策的失误(或有利于提高国家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8.(2024·浙江1月选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材料二 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凌然一趋于正。”——据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答案:(1)本意:选拔优秀人才、抑制世族。表现:选人重家世、轻德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成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垄断高官。(2)“逾于前代”之处:①考试资格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②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誊录、糊名);③科举规模扩大(人数增加、数量增加);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①统治者推行儒术治国,推崇程朱理学;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③成为儒学主流;④吸收佛、道思想;⑤社会广泛传播。8 / 8专题评价(二)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选择题1.《汉书·张苍传》载,西汉初,萧何任丞相时,发现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于是任命他掌管“郡国上计”。由此判断,当时张苍主要负责的事务是( )A.掌管地方教化,维护基层治安B.核查王国财政,察举地方贤才C.审核各地计簿,考核官员政绩D.买卖运输货物,调剂各地物价2.(2024·河北高考)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旨在( )A.依据政绩实效 B.参考资品等次C.关注家世道德 D.考察为官能力3.(2024·江西高考)贾谊曾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在出土汉简中,也有记录吏员考核的文书,上面记载有“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的文字。这可以看出西汉吏员任用注重( )A.伦理道德 B.文字技巧C.法律知识 D.专业技能4.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据此可知,该制度的实行( )A.凸显贵族政治色彩 B.维护了社会秩序C.深受血缘因素影响 D.固化了社会结构5.唐肃宗曾明令“谏议大夫论事,自今以后不须令宰相先知”;唐德宗时重申,“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这些规定( )A.提升了中枢机构行政效率B.意在限制三省长官的权力C.赋予监察职权相对独立性D.强化了监察机构内部分工6.下表所示为唐朝科举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径。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类型 来源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A.重视应试能力 B.限制了社会流动C.选拔人才公平 D.扩大了统治基础7.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科举制度完善并成熟C.宰相职责发生重大变化D.世家大族进一步衰落8.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科考试,他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进士及第有苏轼、苏辙、曾巩、程颐、程颢、张载等人,其中苏辙、曾布、吕惠卿、章惇等九人后来官至宰辅。这一现象说明宋代科举( )A.以诗赋文学为取士标准B.受理学思想的影响C.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9.据学者统计,从《晋书》到《唐书》等官修正史,列传中大量记载了家族谱系,而《宋史》以后历代正史的列传部分,多为高级官僚的履历,少有家族的叙述。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史书编撰体例的改变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D.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10.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宰相张齐贤醉酒后上朝,冠冕不正,几乎摔倒在殿上,御史中丞弹劾其失仪。张齐贤自辩系饮酒御寒至醉,并顿首谢罪。宋真宗说:“卿为大臣,何以率下?朝廷自有典宪,朕不敢私。”遂免其相。这一事件说明宋代( )A.监察职能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B.御史中丞权力超越宰相C.崇文抑武治国策略进一步得到落实D.中央权力分割相互制约11.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概述中国古代不同阶段的选官制度时提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B.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C.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D.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12.明朝实行巡按御史和按察使双重监察体制。巡按御史由中央派遣,巡查地方行政、财务、教育、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视问题轻重随即处理,或回京交有司处置,或交皇帝裁决;按察使为地方常驻检察官,以监察吏治和审理冤狱为主要职责。这一体制( )A.标志着监察体制的专业化B.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入C.完善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D.实现了监察权的集中统一13.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和大计一等、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 )A.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B.是吏治澄清的表现C.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体现了人治的色彩14.明朝时期,朝廷除了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15.汉代察举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设有“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这说明古代官员的选拔( )A.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B.抑制了豪族对政权的垄断C.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D.克服了凭恩荫选官的弊病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战国、秦汉时期,主要采用以赋入多少作为考核标准的“上计”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事考核的对象逐步由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官吏,出现了专门负责考核的机构;唐宋时对官吏的选择和考核更加重视,主要实行“善最”考课;明清考核分“考满”“考察”两种。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据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等整理材料二 中国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被归纳为“扬清激浊”的考核制度。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根据对官吏的考核情况,分不同的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核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紧密相连。纵观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尽管有着不少弊端,但其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摘编自林艳玉《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积极作用。(2)积极作用:成为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激励官吏勤政廉洁;为后世官员人事管理提供了借鉴。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央设御史大夫,下设两丞,御史丞和中丞。御史大夫“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其“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御史大夫每朝会则“举不如仪者”,并与侍御史、监察御史察举非法,分别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吏,对官吏的所有违法案件均有权直接进行案问。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摘编自林泰《汉代行政监察制度初探》材料二 唐代行政监察范围广泛,既察事又察人。既察事前事中又察事后。在中央,有监察御史专察尚书省六部。《唐六典》规定:监察御史“若在京都,则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御史台还可对尚书省的会议进行监察,监察尚书省的会议是否有过错。监察御史有权监察地方的考课、户口、籍账、赋役、农桑、仓库、屯田、铸钱、财政收支和判决囚徒等方面。还加强了对礼仪、军队、治安、馆驿、选举等方面的监察。——摘编自钟贞茂、钟骏树《唐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思考》(1)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时期行政监察制度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行政监察的作用。(2)作用:有利于促使官吏廉政清明;有利于保障政务的有序运行(或有利于规范政务部门的行政运作);有利于减少国家决策的失误(或有利于提高国家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8.(2024·浙江1月选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材料二 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凌然一趋于正。”——据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表现:选人重家世、轻德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成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垄断高官。(2)“逾于前代”之处:①考试资格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②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誊录、糊名);③科举规模扩大(人数增加、数量增加);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①统治者推行儒术治国,推崇程朱理学;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③成为儒学主流;④吸收佛、道思想;⑤社会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评价(二)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原卷版).docx 专题评价(二)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