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评价(九)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探索与官员选拔(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评价(九)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探索与官员选拔(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6 / 6
专题评价(九)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探索与官员选拔
一、选择题
1.下图为马星驰于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创作的漫画。据此判断,该漫画的寓意在于(  )
A.讽刺袁世凯复辟称帝 B.抨击张勋拥立废帝复辟
C.讽喻段祺瑞破坏民主 D.揭示议会政治艰难曲折
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中的时间以及“内阁”“国会”“政治”等可判断出,这是讽刺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解散国民党、破坏国会和内阁等,说明当时民主议会政治遭到严重破坏,揭示议会政治艰难曲折,D项正确。
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从袁世凯到张作霖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攫取和扩大自己的权力,从而使“主权在民”说形存实亡,“三权分立”原则受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又打着“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招牌,作出一些民主的改革措施。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旧并存的时代特色 B.国家意识已逐渐觉醒
C.启蒙思想正开始传入 D.军阀混战致社会改革
解析:选A 据材料“严重破坏”“改革措施”,可知受民主思想的影响,反映出当时新旧并存的时代特色,故选A项;甲午战后国家意识就已觉醒,排除B项;“开始”一词有误,启蒙思想在晚清就已传入中国,排除C项;材料并无反映军阀混战的信息,排除D项。
3.1919年12月,《新青年》公开宣布:我们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就是有限制,也是拿有无职业做标准,不拿有无财产做标准……对于一切拥护少数人私利或一阶级利益,眼中没有全社会幸福的政党,永远不忍加入。这表明当时部分知识分子(  )
A.否定财产私有的合理性 B.主张深入推行政党政治
C.反思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D.宣扬民主科学启发民智
解析:选C 据材料“人民全体”“少数人私利或一阶级利益”“全社会幸福”可知,当时知识分子反思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选C项。
4.1928年3月,恽代英在《苏维埃的建立》中指出:“只要能够将一乡的敌人势力驱逐消灭,便要即刻为那一乡建立乡苏维埃。”因为“先建立区苏维埃、乡苏维埃,比先召集全县代表会议成立县苏维埃,它的基本(础)更坚实巩固些”。恽代英意在强调(  )
A.苏维埃政权建设要循序渐进
B.土地革命利于扩大群众基础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符合国情
D.政权建设是革命的首要任务
解析:选A 据材料“先建立区苏维埃、乡苏维埃,比先召集全县代表会议成立县苏维埃,它的基本(础)更坚实巩固些”可知,强调苏维埃政权建设要循序渐进,故选A项。
5.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提出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这些规定(  )
A.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
B.保障了各个阶级的民主权利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胜利果实
D.是红色政权建立的前提条件
解析:选A 该文件颁布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文件指出工农联盟民主专政和民族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故选A项;该文件只是涉及工人和农民,不能体现“各个阶级”,排除B项;1927年国民革命已经失败了,排除C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颁布的宪法,排除D项。
6.(2023·浙江6月选考)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并立制衡”说法错误,边区参议会产生边区政府,边区政府产生边区高等法院,故①错误;据图示可知,边区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边区参议会,由边区人民民主选举产生,边区参议会选举委员十三人,组成边区政府委员会,故②正确;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而非土地革命的需要,故③错误,④正确;D项正确。
7.如图为版画《豆选》的一部分,刻画了1948年革命根据地大河村农民用投豆子方式
选举干部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全国人民已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B.适应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时代需要
C.解放区重视维护人民民主政治权利
D.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民主制度探索
解析:选C 根据材料“1948年”“大河村农民用投豆子方式选举干部”,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政府注重通过选举的方式维护人民的选举权,故选C项。
8.1901年,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这一章程的颁布(  )
A.推动选官制度向近代化方向变革
B.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开始设立
C.实现了中国选官制度的根本转型
D.确立了科举制废除以后的选官方式
解析:选A 据材料信息可知,晚清政府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这一制度推动选官制度向近代转型,故选A项。
9.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文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这表明北洋政府(  )
A.避免了徇私舞弊 B.民主政治的确立
C.摆脱了封建束缚 D.考试和资历并重
解析:选D 材料“二者皆不可偏废”可知,北洋政府在确定文官任用资格的过程中既重视考试,也重视经历,两者并重,故选D项。
10.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解析:选D 据材料中的规定可知,国民政府任用与国民党有密切关系的人为公务员,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故选D项。
11.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解析:选D 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所以选D项。
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  )
A.统一与分类相结合是干部管理制度根本原则
B.公务员的选拔实现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C.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公职
D.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解析:选D 据材料“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可知,国家颁布专门的公务员法,对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即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故选D项。
13.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B.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恶化
C.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很大
D.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解析:选A 根据题干内容中“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可知公务员的选拔办法比较科学和严格,有利于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这就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4.(2025年1月·四川高考适应性演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颁布施行。在完成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后,各地先后开展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规模巨大的民主选举运动,参加投票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参加投票的妇女占登记妇女选民总数的84.01%。选出的基层人大代表共566万余名。在基层选举的基础上,选出全国人大代表1 226名(台湾省代表暂缺),其中,中共党员占54.48%,党外人士占45.52%;妇女代表占11.99%;少数民族代表占14.44%。代表们从车床边、田地里、矿井、海岸的防哨来。妇女代表有刘胡兰烈士的母亲胡文秀、黄继光烈士的母亲邓芳芝,有全国闻名的技术革新者郝建秀等,有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等。工业劳动模范刘立富说,“现在,我们这些被瞧不起的人当了工厂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农民代表李顺达说,“过去国家大事哪捞得上管”,现在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过去,连梦也梦不到啊”。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等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代表的特点出发分析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来源广泛;兼顾各方利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意义:体现民主广泛性:代表来自不同阶层和群体,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广大工人、农民能够参与国家事务决策,这是民主广泛性的重要体现。不同民族的代表参与其中,也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下的民主参与,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有利于凝聚力量:中共党员和党外人士共同作为代表,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种构成方式能够充分吸纳各党派、各阶层的智慧,共同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凝聚全国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这些代表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自工业、农业等不同生产领域的代表能够将基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带到会议中。比如工业劳动模范可以就工业生产技术改进、工人权益保障等问题提出建议,农民代表可以就农业合作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发言。他们能够从实际出发,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诸多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
——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答案:构想:国家的官员应该是国民公仆;为提高官员素质,国家需通过考试选拔录用官员;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原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中国古代选官、监察制度的深远影响;近代教育的开展,大量新式人才的涌现;借鉴西方现代文官制度;西学东渐,启蒙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等。6 / 6
专题评价(九)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探索与官员选拔
一、选择题
1.下图为马星驰于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创作的漫画。据此判断,该漫画的寓意在于(  )
A.讽刺袁世凯复辟称帝 B.抨击张勋拥立废帝复辟
C.讽喻段祺瑞破坏民主 D.揭示议会政治艰难曲折
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从袁世凯到张作霖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攫取和扩大自己的权力,从而使“主权在民”说形存实亡,“三权分立”原则受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又打着“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招牌,作出一些民主的改革措施。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旧并存的时代特色 B.国家意识已逐渐觉醒
C.启蒙思想正开始传入 D.军阀混战致社会改革
3.1919年12月,《新青年》公开宣布:我们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就是有限制,也是拿有无职业做标准,不拿有无财产做标准……对于一切拥护少数人私利或一阶级利益,眼中没有全社会幸福的政党,永远不忍加入。这表明当时部分知识分子(  )
A.否定财产私有的合理性 B.主张深入推行政党政治
C.反思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D.宣扬民主科学启发民智
4.1928年3月,恽代英在《苏维埃的建立》中指出:“只要能够将一乡的敌人势力驱逐消灭,便要即刻为那一乡建立乡苏维埃。”因为“先建立区苏维埃、乡苏维埃,比先召集全县代表会议成立县苏维埃,它的基本(础)更坚实巩固些”。恽代英意在强调(  )
A.苏维埃政权建设要循序渐进
B.土地革命利于扩大群众基础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符合国情
D.政权建设是革命的首要任务
5.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提出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这些规定(  )
A.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
B.保障了各个阶级的民主权利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胜利果实
D.是红色政权建立的前提条件
6.(2023·浙江6月选考)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如图为版画《豆选》的一部分,刻画了1948年革命根据地大河村农民用投豆子方式
选举干部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全国人民已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B.适应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时代需要
C.解放区重视维护人民民主政治权利
D.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民主制度探索
8.1901年,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这一章程的颁布(  )
A.推动选官制度向近代化方向变革
B.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开始设立
C.实现了中国选官制度的根本转型
D.确立了科举制废除以后的选官方式
9.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文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这表明北洋政府(  )
A.避免了徇私舞弊 B.民主政治的确立
C.摆脱了封建束缚 D.考试和资历并重
10.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11.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  )
A.统一与分类相结合是干部管理制度根本原则
B.公务员的选拔实现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C.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公职
D.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13.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B.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恶化
C.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很大
D.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二、非选择题
14.(2025年1月·四川高考适应性演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颁布施行。在完成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后,各地先后开展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规模巨大的民主选举运动,参加投票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参加投票的妇女占登记妇女选民总数的84.01%。选出的基层人大代表共566万余名。在基层选举的基础上,选出全国人大代表1 226名(台湾省代表暂缺),其中,中共党员占54.48%,党外人士占45.52%;妇女代表占11.99%;少数民族代表占14.44%。代表们从车床边、田地里、矿井、海岸的防哨来。妇女代表有刘胡兰烈士的母亲胡文秀、黄继光烈士的母亲邓芳芝,有全国闻名的技术革新者郝建秀等,有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等。工业劳动模范刘立富说,“现在,我们这些被瞧不起的人当了工厂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农民代表李顺达说,“过去国家大事哪捞得上管”,现在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过去,连梦也梦不到啊”。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等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代表的特点出发分析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历史意义。
(2)意义:体现民主广泛性:代表来自不同阶层和群体,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广大工人、农民能够参与国家事务决策,这是民主广泛性的重要体现。不同民族的代表参与其中,也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下的民主参与,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有利于凝聚力量:中共党员和党外人士共同作为代表,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种构成方式能够充分吸纳各党派、各阶层的智慧,共同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凝聚全国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这些代表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自工业、农业等不同生产领域的代表能够将基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带到会议中。比如工业劳动模范可以就工业生产技术改进、工人权益保障等问题提出建议,农民代表可以就农业合作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发言。他们能够从实际出发,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诸多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
——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原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中国古代选官、监察制度的深远影响;近代教育的开展,大量新式人才的涌现;借鉴西方现代文官制度;西学东渐,启蒙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