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 / 8专题评价(六)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赋税制度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青铜铸币在发行和流通中,相邻的两国或几个国家往往会铸行形制相似的青铜铸币。如齐、赵、燕都有铸行刀币,韩、赵、魏、燕、楚都有铸行布币,秦、魏、赵都有铸行圜币。此现象表明战国时期( )A.货币铸行实现了局部统一B.出现跨国经济合作的现象C.铸币与政治联盟密切相关D.货币形制受经济活动影响解析:选D 根据材料“相邻的两国或几个国家往往会铸行形制相似的青铜铸币”可知,货币形制受区域经济活动影响,铸造形制相似的货币便于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故选D项。2.汉朝赋税中,人头税是重要的一项。按照纳税者的年龄不同,可分口钱和算赋。口钱是向儿童征收的人头税,7—14岁,不论男女,每口每年交20钱。算赋是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15—56岁,不论男女,每人每年向国家缴纳120钱。据此可知,汉朝的人头税( )A.使得封建统治秩序重新稳定了下来B.基本上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条件C.是以政治权力为前提的超经济剥削D.适应了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变化解析:选C 剥削分为经济剥削和超经济剥削两种类型:经济剥削是指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的剥削行为,超经济剥削是指凭借权力、地位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的剥削行为。汉朝人头税是政府以国家权力强制向人们征收的,属于超经济剥削,故选C项。3.从秦到隋,铜币钱文是货币重量的大小,这一特点延续了商品货币的特征,价值须与重量成正比,可以依据钱文检验货币足值与否。到了唐代,表示货币重量的钱文消失了,代以“通宝”这类写有国号、年号或吉利语的钱币。货币的变化体现出( )A.其本身的价值逐渐提高B.政府信用性日渐突出C.形制由多元化走向统一D.发行日益被国家垄断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货币由以重量命名到以年号、国号命名,说明政府的信用性或财政性日益突出,故选B项。4.东晋早期,北方南渡的侨居人口,被称为“白籍”,无需承担赋役。东晋后期,白籍人口不断地被所居郡县编入需要承担赋役的户籍之中,被称为“土断”。这一变化( )A.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B.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D.动摇了门阀士族的地位解析:选B 根据材料“白籍人口不断地被所居郡县编入需要承担赋役的户籍之中”,可知“土断”政策的执行有利于扩大政府的征税对象,进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故选B项。5.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禁止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即铸币材料严重短缺导致制定该政策,故选B项。6.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选C 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而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是由于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而唐代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水稻是南方的主产农作物,所以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其主要原因,故选C项。7.曹操对两汉以来的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创立了租调制,革除了两汉税法中的算赋、口赋(征收货币)等人头税,改为以户为单位征实物税,田租也由比例税改为定额制,税赋形式更为简化。曹操的税赋改革( )A.折射了自然经济强化的现实B.解决因战乱带来的财政困境C.加剧了自耕农经济解体趋势D.为九品中正制实施打下基础解析:选A 据材料“革除了两汉税法中的算赋、口赋(征收货币)等人头税,改为以户为单位征实物税,田租也由比例税改为定额制,税赋形式更为简化”可知,曹操的税赋改革,体现出从货币税到实物税的趋势,反映了商品经济衰退自然经济加强的现实,故选A项。8.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据此可以推断出,唐代这一时期( )分类 粟(石) 绢帛(匹) 钱(文)收入 54 4 800支出 39.1 3.5 570剩余 14.9 0.5 230剩余率 27.6% 12.5% 28.8%A.农民家庭经济的平均剩余率在10%左右B.均田制下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C.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处于良性互动状态D.两税法的实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解析:选C 从表格中的数据看,均田制下的农民粟、绢帛和钱都有一定程度的剩余,说明农民的生活状况是比较好的,所以可以推知政府和农民的关系总体上较好,故选C项。9.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北宋中期“交子”出现的背景是(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C.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重农抑商观念的动摇解析:选A 据材料“蜀民以铁钱重……以便贸易”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方便贸易,“交子”出现,故选A项。10.“这一套复杂的财务政策在康熙朝达到高峰,其主要特征是以白银来估算并征收田赋。地主需要现金来付税,也开始要求以现金来交付田租,而这让佃农有更强烈的动机转向可换取现金的作物”。这一财务政策( )A.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C.沿袭了明朝的一条鞭法 D.体现出藏富于民的观念解析:选C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康熙帝统治时期,田赋的征收以田亩为标准,以白银为征收形式,这与明朝张居正所推行的一条鞭法相一致,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据此可知,这一财务政策是一条鞭法的延续,故选C项。11.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京师官员需持俸帖往南京支领俸米,道远费多;折米易货,有时候俸帖七八石,仅易银一两……明初英宗开征金花银(将税粮折成银两征收)之后,四百万石的实物赋税转为货币形式的财政收入,运往北京充俸。据此可知,金花银的推行( )A.解决了官员的俸禄需求B.开启了赋役征银的历史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解析:选C “将税粮折成银两征收”意味着农民由交实物到交货币的转变,使大量的农产品走向市场,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12.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税。北宋时“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处,各取稳便”。明代将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这些变化反映了( )A.政府管理职能渐趋弱化 B.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减轻 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解析:选B 在南北朝时期“租调制”之下,“按户征税”,说明政府对人身的控制是比较严格的;在北宋时期“租佃制”之下,雇主和佃农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即题干中的“不须取主人凭由”,“商量去处”;到明朝时期“力役改为雇役”的大背景之下,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具体的劳役则由官府雇人代役,政府对人身的控制进一步放松。据此可知,题干所述三个史实反映出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的现象,故选B项。13.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知识要点。据此可知,下列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趋势的概括,准确的是( ) 秦汉:“泰半之赋”与轻徭薄赋 隋唐:实行租庸调与推行两税法 明清:赋役合并与“摊丁入亩”A.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向土地和财产B.人头税从秦朝占较大比重到明朝废除C.征收形式从以纸币为主到以白银为主D.百姓的赋役负担呈现越来越轻的趋势解析:选A 秦汉时期赋税征收的标准是以丁税为主,到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再到明清时期“摊丁入亩”将存在2 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说明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向土地和财产为主,故选A项。14.北宋中期,“今势家巨室,以不输(上缴)王赋为能,相习成风,而有司(官吏)惟困弱小户之是征”。这一状况( )A.危及封建统治秩序 B.抑制了社会阶层流动C.导致社会阶级对立 D.易造成地方割据隐患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宋代豪强实力增强,甚至拒绝缴纳国家赋税,影响到了国家的财政税收,危及封建统治秩序,故选A项。15.(2024·北京高考)乾隆元年所纂《山东通志·田赋志》:“任之土者谓之赋,任之力者谓之役。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是无所谓役也。故以‘田赋’总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地丁合并征收 ②丁银数额固定 ③百姓赋役免除 ④人身束缚加强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选A 由“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以‘田赋’总之”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地丁银制(或称摊丁入亩),这一制度实现了地丁合并征收,故①正确;由“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并结合所学可得,地丁银制把康熙五十年的丁银数作为丁银总数,编入田亩中,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故②正确;由“任之土者谓之赋,任之力者谓之役”可知,百姓对国家的负担存在赋和役两部分,地丁银制等于免除了百姓的役,而拥有土地的百姓并未免除田赋,所以百姓赋役免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故③错误;由于地丁银制等于废除了按人头分摊的徭役,这意味着国家对于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春秋 齐国“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多少和土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初税亩”,规定按土地田亩面积实数征税西汉 汉初,田租为十五税一,统治者多次减免田租,奖励农耕,以减轻自耕农的负担。汉朝是中国完整的封建赋税制度开始形成的时期初唐 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实行租庸调法。规定: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叫做“庸”宋朝 王安石实行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明朝 “一条鞭法”,把田赋与各种杂税合而为一,计亩征银清朝 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废除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根据材料,选取其中至少两点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首先依据材料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基本信息,可以看出赋税制度呈现由以丁税为主向以土地税为主的演变;中国古代由定期服役到可以代役的转变。然后可以针对这两个特点拟定论题进行分析。答案:示例 内容:初唐时期,受田农民需要服役,也可以缴纳绢或布代役;宋朝王安石变法时期可以交纳免役钱;清朝摊丁入亩,把代替徭役的丁银摊入田亩。论题:中国古代役的变化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阐述:在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除了基本赋税之外还包括服役。在封建社会初期,政府严格控制人民,农民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并明确规定不允许代役。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国家改变了原来农民服役的严格规定,开始出现以物代役或以钱代役的规定,这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始出现松弛。到了清朝时期,雍正皇帝实行摊丁入亩,把原来农民的徭役负担一律摊入到田亩之中,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松弛。17.(2023·湖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年代 户籍均田 户数 受足 户数 平均每户 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 未受田亩数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 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摘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答案:(1)问题:均田户数多而受足户数少;农民实际受田亩数都比应受田亩数少;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贵族与平民受田亩数差别大。原因:安史之乱的破坏;无限制的土地买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数量有限;经济衰退、赋役繁重、农民四处流亡。(2)白居易认为两税法征钱导致钱重物轻,对于农民不利;柳宗元认为两税法按户征税的做法使得贫富差距扩大;二者都主张废除两税法,恢复租庸调法。白居易是从农民利益出发,代表社会下层民众的利益;柳宗元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两人从百姓利益和政策实施影响的角度,都认识到了两税法的弊端。但是,两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只看到了两税法的弊端,并没有认识到在当时唐朝社会的发展状况下,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现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传统税制的弊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圆形方孔),文曰‘半两’,重如其文。”材料二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上记有《金布律》:“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注:不要去选择钱的分量与布的优劣)。”材料三 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地出土了五百八十枚半两钱,如图是其中的两枚。这些钱币形质类似,但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3.2厘米,重6.72克。最小的直径1.15厘米,重0.2克。各地考古发现了秦代不同大小的地方官府钱范。指出材料一、二、三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材料的价值。解析:第一小问,由《汉书·食货志》《金布律》,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是文献史料;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地出土五百八十枚半两钱,说明材料三是实物史料。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文化的依据,是历史学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以及对研究秦朝的价值等方面回答。答案:类型: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或者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价值:《汉书》中记载秦兼并六国后统一使用的货币是秦半两,当时货币主要有黄金、铜钱,《汉书》记载年代距其不远,有一定的可信度和价值。竹简《金布律》记载的货币不仅有金、钱,还有布也相当于货币,由于竹简是秦代所记,价值更高。考古出土的秦半两,形质基本统一,重量大小不一致,各地出土有不同的钱范;可以推测秦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可以铸币,秦半两的标准化程度不如《汉书》所记。由于出土秦半两及钱范属于实物史料,更能客观反映历史,价值最高。8 / 8专题评价(六)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赋税制度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青铜铸币在发行和流通中,相邻的两国或几个国家往往会铸行形制相似的青铜铸币。如齐、赵、燕都有铸行刀币,韩、赵、魏、燕、楚都有铸行布币,秦、魏、赵都有铸行圜币。此现象表明战国时期( )A.货币铸行实现了局部统一B.出现跨国经济合作的现象C.铸币与政治联盟密切相关D.货币形制受经济活动影响2.汉朝赋税中,人头税是重要的一项。按照纳税者的年龄不同,可分口钱和算赋。口钱是向儿童征收的人头税,7—14岁,不论男女,每口每年交20钱。算赋是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15—56岁,不论男女,每人每年向国家缴纳120钱。据此可知,汉朝的人头税( )A.使得封建统治秩序重新稳定了下来B.基本上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条件C.是以政治权力为前提的超经济剥削D.适应了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变化3.从秦到隋,铜币钱文是货币重量的大小,这一特点延续了商品货币的特征,价值须与重量成正比,可以依据钱文检验货币足值与否。到了唐代,表示货币重量的钱文消失了,代以“通宝”这类写有国号、年号或吉利语的钱币。货币的变化体现出( )A.其本身的价值逐渐提高B.政府信用性日渐突出C.形制由多元化走向统一D.发行日益被国家垄断4.东晋早期,北方南渡的侨居人口,被称为“白籍”,无需承担赋役。东晋后期,白籍人口不断地被所居郡县编入需要承担赋役的户籍之中,被称为“土断”。这一变化( )A.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B.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D.动摇了门阀士族的地位5.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6.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7.曹操对两汉以来的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创立了租调制,革除了两汉税法中的算赋、口赋(征收货币)等人头税,改为以户为单位征实物税,田租也由比例税改为定额制,税赋形式更为简化。曹操的税赋改革( )A.折射了自然经济强化的现实B.解决因战乱带来的财政困境C.加剧了自耕农经济解体趋势D.为九品中正制实施打下基础8.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据此可以推断出,唐代这一时期( )分类 粟(石) 绢帛(匹) 钱(文)收入 54 4 800支出 39.1 3.5 570剩余 14.9 0.5 230剩余率 27.6% 12.5% 28.8%A.农民家庭经济的平均剩余率在10%左右B.均田制下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C.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处于良性互动状态D.两税法的实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9.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北宋中期“交子”出现的背景是(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C.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重农抑商观念的动摇10.“这一套复杂的财务政策在康熙朝达到高峰,其主要特征是以白银来估算并征收田赋。地主需要现金来付税,也开始要求以现金来交付田租,而这让佃农有更强烈的动机转向可换取现金的作物”。这一财务政策( )A.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C.沿袭了明朝的一条鞭法 D.体现出藏富于民的观念11.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京师官员需持俸帖往南京支领俸米,道远费多;折米易货,有时候俸帖七八石,仅易银一两……明初英宗开征金花银(将税粮折成银两征收)之后,四百万石的实物赋税转为货币形式的财政收入,运往北京充俸。据此可知,金花银的推行( )A.解决了官员的俸禄需求B.开启了赋役征银的历史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12.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税。北宋时“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处,各取稳便”。明代将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这些变化反映了( )A.政府管理职能渐趋弱化 B.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减轻 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13.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知识要点。据此可知,下列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趋势的概括,准确的是( ) 秦汉:“泰半之赋”与轻徭薄赋 隋唐:实行租庸调与推行两税法 明清:赋役合并与“摊丁入亩”A.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向土地和财产B.人头税从秦朝占较大比重到明朝废除C.征收形式从以纸币为主到以白银为主D.百姓的赋役负担呈现越来越轻的趋势14.北宋中期,“今势家巨室,以不输(上缴)王赋为能,相习成风,而有司(官吏)惟困弱小户之是征”。这一状况( )A.危及封建统治秩序 B.抑制了社会阶层流动C.导致社会阶级对立 D.易造成地方割据隐患15.(2024·北京高考)乾隆元年所纂《山东通志·田赋志》:“任之土者谓之赋,任之力者谓之役。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是无所谓役也。故以‘田赋’总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地丁合并征收 ②丁银数额固定 ③百姓赋役免除 ④人身束缚加强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春秋 齐国“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多少和土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初税亩”,规定按土地田亩面积实数征税西汉 汉初,田租为十五税一,统治者多次减免田租,奖励农耕,以减轻自耕农的负担。汉朝是中国完整的封建赋税制度开始形成的时期初唐 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实行租庸调法。规定: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叫做“庸”宋朝 王安石实行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明朝 “一条鞭法”,把田赋与各种杂税合而为一,计亩征银清朝 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废除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根据材料,选取其中至少两点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题:中国古代役的变化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阐述:在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除了基本赋税之外还包括服役。在封建社会初期,政府严格控制人民,农民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并明确规定不允许代役。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国家改变了原来农民服役的严格规定,开始出现以物代役或以钱代役的规定,这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始出现松弛。到了清朝时期,雍正皇帝实行摊丁入亩,把原来农民的徭役负担一律摊入到田亩之中,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松弛。17.(2023·湖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年代 户籍均田 户数 受足 户数 平均每户 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 未受田亩数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 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摘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原因:安史之乱的破坏;无限制的土地买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数量有限;经济衰退、赋役繁重、农民四处流亡。(2)白居易认为两税法征钱导致钱重物轻,对于农民不利;柳宗元认为两税法按户征税的做法使得贫富差距扩大;二者都主张废除两税法,恢复租庸调法。白居易是从农民利益出发,代表社会下层民众的利益;柳宗元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两人从百姓利益和政策实施影响的角度,都认识到了两税法的弊端。但是,两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只看到了两税法的弊端,并没有认识到在当时唐朝社会的发展状况下,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现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传统税制的弊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圆形方孔),文曰‘半两’,重如其文。”材料二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上记有《金布律》:“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注:不要去选择钱的分量与布的优劣)。”材料三 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地出土了五百八十枚半两钱,如图是其中的两枚。这些钱币形质类似,但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3.2厘米,重6.72克。最小的直径1.15厘米,重0.2克。各地考古发现了秦代不同大小的地方官府钱范。指出材料一、二、三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材料的价值。价值:《汉书》中记载秦兼并六国后统一使用的货币是秦半两,当时货币主要有黄金、铜钱,《汉书》记载年代距其不远,有一定的可信度和价值。竹简《金布律》记载的货币不仅有金、钱,还有布也相当于货币,由于竹简是秦代所记,价值更高。考古出土的秦半两,形质基本统一,重量大小不一致,各地出土有不同的钱范;可以推测秦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可以铸币,秦半两的标准化程度不如《汉书》所记。由于出土秦半两及钱范属于实物史料,更能客观反映历史,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评价(六)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赋税制度(原卷版).docx 专题评价(六)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赋税制度(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