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 / 9专题评价(七)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与城镇一、选择题1.(2024·山东高考)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解析:选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都是早期的货币形式,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业发展到较高程度的重要标志,D项正确。2.唐宪宗元和三年,在颁行钱蓄令前,先有安商告示,使商人有所准备。元和七年,政府设立“便换”制度,在解决钱荒问题上考虑到不使商人受损,同时也注意维护债权人的权益。这些现象的出现( )A.反映唐朝商人地位有一定的提高B.说明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彻底缓解了政府钱币不足的问题D.体现了小农经济已日益走向没落解析:选A 题干的信息反映了唐朝政府在指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时候,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商人的利益,而这与商人地位的提高有一定关系,故选A项。3.中唐以来,唐政府始则禁用铜器,以谋增加钱的数量;继则维持绢帛的货币地位,以谋补助钱的不足;再则限制蓄钱,以谋钱流通于市。这些举措旨在( )A.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B.放松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C.推动货币制度的改革D.挽救日渐凋敝的社会经济解析:选A 根据材料“以谋增加钱的数量”“以谋钱流通于市”,可知中唐以来政府积极增加铜钱的供应量和提高流通效率,以满足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故选A项。4.《唐律疏议》规定,买卖奴婢、马牛等应立“市券”,即官方发给买卖双方的带有契约性质的契券,不至官司立券者受罚。唐以后田宅买卖须“立券报官”,即交纳契税后,官府在契券上盖公印登记于图册,田地争讼时可作证据。可见,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 )A.推动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B.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人身自由C.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D.使契税成为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解析:选C 从唐朝开始,封建政府通过立法等方式,强制交易奴婢、马牛、田宅的双方,领取官方契券,并以契券作为相关争讼的证据,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故选C项。5.敦煌遗书《唐户部格残卷》载垂拱元年(685)敕令:“诸蕃商胡,若有驰逐,任于内地兴易……其贯属西、庭、伊等州府者,验有公文,听于本贯已东来往。”该敕令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抑商政策逐步废弛 B.商贸政策有限开放C.中外贸易往来兴盛 D.陆上丝绸之路繁荣解析:选B 垂拱元年的敕令大意是:西域诸蕃商胡可以在内地进行贸易,籍贯在唐朝西州、庭州、伊州等州府的内附胡人,在取得公文经过验证的情况下,可以在本贯以东往来贸易,这说明唐朝的商贸政策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商人有限开放,故选B项;抑商政策在唐朝并未废除,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中所提的“诸蕃商胡”指的是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商人,所以不是反映中外贸易问题,排除C项;敕令反映的是唐朝的商贸政策,单纯根据敕令内容没法看出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排除D项。6.唐代城市中,同一行业在每个“市”内都有各自的行业组织。到了宋代,同一行业在同城只有一个统一的行业组织,分散各处的零售商、批发商都要加入行业组织。各行业的首领由官府批准,有权掌握买卖价格、检查商品质量和校验度量衡器具。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严格管理商品交易B.行业性垄断开始出现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解析:选D 材料说明宋代商业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利于稳定市场,促进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故选D项。7.北宋时,四川地区岀现了交子,但它的使用主要局限在一定地区。到了南宋,政府发行了会子,与铜钱并行流通。金统治者也仿效南宋政府,发行交钞。据此可知,在南宋时期( )A.综合国力超越北宋 B.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宋、金治国理念相同解析:选B 由材料“局限在一定地区”“与铜钱并行流通”“仿效南宋政府”及所学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的经济影响力上升,故选B项。8.据明代《晋录》记载:“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蒲州商人范世逵“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积络钱以万计”。这表明明代( )A.逐利观念成为主流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D.商业活动的规模逐步扩大解析:选D 据材料“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积络钱以万计”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规模逐步扩大,使明代豪商积累了巨额的商业资本,故选D项。9.明正德时期,徽州出现了外出经商的热潮,弘治以前“读书力田,间事商贾”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而经商的丰厚利润也让一些士大夫纷纷出外经商,“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这表明( )A.封建小农经济解体B.商品经济影响观念转变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经世致用思想逐渐盛行解析:选B 题干显示明代徽州外出经商的热潮出现,甚至士大夫也被商业的利润所吸引而从事商业活动,这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故选B项。10.有学者认为,“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呈现出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促使城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经济形态的转型C.税收制度的革新 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选D 结合所学,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乡差距拉大,故选D项;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城乡关系不大,排除A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晚清,自然经济占主导,唐宋经济也未实现转型,排除B项;“税收制度的革新”只是原因之一,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11.北宋时东京不再有坊和市的区分,许多交通便利的街巷,都有繁华的“街市”,其中东南西北四条御街最为热闹,行市、酒楼、茶坊、食店、瓦子等星罗棋布,行人摩肩接踵、昼夜喧闹。由此可见,北宋时东京(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交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C.商品经济繁荣D.都城朝贡贸易空前繁荣解析:选C 北宋时城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界限,说明了北宋商品经济繁荣,故选C项;北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推动了商业繁荣,但材料是东京商业繁荣的表现,并非原因,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2.朱仙镇是中国古代名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部。南宋时,岳飞在此大破金兵,朱仙镇由此名声大噪。明清时期,朱仙镇作为水陆舟车会集之所,商业十分繁盛。清末,由于河道淤积,以及平汉铁路的修建,朱仙镇渐趋衰落。朱仙镇的发展变化( )A.体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B.受制于国内水陆交通的变迁C.根源于国家政策的调整D.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萎缩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朱仙镇在宋代因地理位置重要而知名,明清时期因水陆交通汇集而发展,清末则因水陆中心地位的丧失而衰落,故选B项。13.有学者在论述“中国建筑之特征”时写道:“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以下为该学者总结的特征,与材料相对应的是( )A.以木料为主要构材B.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C.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D.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解析:选B 据材料“坛社宗庙……臣民侈僭之征兆”可知,古代统治阶级崇尚俭德,而其建置,皆征发民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即其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违背史实,均排除。14.宋代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到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据此可知宋代( )A.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 B.城市的功能分区明显C.封建等级制度已瓦解 D.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解析:选D 根据材料“宋代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到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更多地为市民服务,故选D项。15.《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有如下记载:“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下列关于“商业镇”的说法合理的是( )A.随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而产生B.具有政治、军事、宗教等功能C.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保障D.两宋时期商业镇出现专业分工解析:选A 由题干中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等信息可得,商业镇的出现是由于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与定居,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致力于发展经济,商业活动越来越发达。当时的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且以后者为主。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例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当时,与宋王朝有海上贸易的国家达50个以上,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后三句话分层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专司外商货物税”可得商业税成了国家的重要收入,既推动了宋朝时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又使宋朝时期商业政策的松弛;据材料一“与宋王朝有海上贸易的国家达50个以上”可得中外交流频繁,从而有利于宋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并结合新航路的开辟和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二“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可得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同时由于和西方的频繁交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与西方交易的过程中,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等。答案:(1)表现:私营贸易迅速发展;设置专门的机构;颁布法律条文;贸易交往国家多,货物种类多;限制官员经商。影响:推动了宋朝时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促使宋朝时期商业政策的宽松;有利于宋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的白银;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积极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17.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讲究规划布局,东晋南朝建康城的营建基本模仿了魏晋洛阳城的都城形制,而北魏洛阳城的重建又学习、借鉴了建康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模仿与被模仿(1)以上三幅图是根据哪些类型的史料绘制而成的?(2)历史地图示意图可以使人直观地了解空间因素和图中展示的社会因素的变化,从而认识和理解历史。观察三幅图,对“模仿与被模仿”作出阐释。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三幅图可知,三幅图是根据考古发掘、文献记载等绘制而成的。第(2)问,根据材料中“曹魏、西晋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和“东晋建康城及宫城位置图”可知,东晋建康城与魏晋洛阳城的整体布局形制基本一致,建康城的主要城门、宫门和宫殿名称与布置,大都模仿魏晋洛阳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北方战乱,北人南迁的社会背景有关。东晋偏安江南,都城建设承继洛阳,以示正统。根据材料中“曹魏、西晋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和“北魏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都城建设上继承洛阳城旧制,又学习建康城,体现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和对皇权至上理念的继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康城与洛阳城的模仿与被模仿,反映了南北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1)类型:考古发掘、文献记载。(2)阐释:东晋建康城与魏晋洛阳城的整体布局形制基本一致,主要城门、宫门和宫殿名称与布置,大都模仿魏晋洛阳城。这与当时北方战乱,北人南迁的社会背景有关。东晋偏安江南,都城建设承继洛阳,以示正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都城建设上继承洛阳城旧制,又学习建康城,体现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和对皇权至上理念的继承。建康城与洛阳城的模仿与被模仿,反映了南北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8.“宋代近世说”提供了宋史研究的新视野,但也引发了学术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把都城移向当时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都会开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宋代社会的近世性质。唐代以来运河沿岸出现的商业都市,其发展速度更是惊人,财富的不断积累,促进了近世文化的发展。这种现象,必然会导致宋代社会不得不倾向于一种资本主义式的统治方式……以考试的方式给予高等文官资格的思想,是极具近世特征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等,宋代社会呈现出的各种历史现象,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现象相比,两者的发展应该是并行的、等价的。尤其是在中国文艺复兴的初期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独特的印刷术的发达……朱子学的出现,使中国思想界从中世纪迈进了近世,从超越训诂学这一点来看,这无疑是一种文艺复兴。同时,从否定佛教的主导地位这一点来看,更是一种宗教改革。——摘编自[日]宫崎市定著,张学锋等译《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材料二 商业的高度发达和非农业人口的急骤增加,这种现象和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类似。但这只是表面类似而已,两者扎根的社会结构完全不同……如果拿西欧的模式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情况,问题是扯不清楚的……宋以后,封建大国完全成熟了。经济上,庄园制绝迹;政治上,封建割据势力基本翦除,中央集权程度很高;意识形态上出现了新儒学——程朱理学。——摘编自金观涛《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对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探索》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观点,对“宋代近世说”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解析:观点,据材料导语中“提供了宋史研究的新视野,但也引发了学术争议”得出“宋代近世说”观点新颖,但不尽合理。可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评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观点 “宋代近世说”观点新颖,但不尽合理。评述 “宋代近世说”认为宋代具有资本主义特征 经济上:商业都市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政治上:科举制发展,社会阶层间流动加强。 文化上:科技发达,市民文化发展,儒学复兴。“宋代近世说”不尽合理 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制度和程朱理学的组合占主导地位且使封建社会呈现超稳定结构。 “近世说”套用西方模式解读中国历史,没有看到所谓新现象只是封建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并非资本主义。2 / 9专题评价(七)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与城镇一、选择题1.(2024·山东高考)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2.唐宪宗元和三年,在颁行钱蓄令前,先有安商告示,使商人有所准备。元和七年,政府设立“便换”制度,在解决钱荒问题上考虑到不使商人受损,同时也注意维护债权人的权益。这些现象的出现( )A.反映唐朝商人地位有一定的提高B.说明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彻底缓解了政府钱币不足的问题D.体现了小农经济已日益走向没落3.中唐以来,唐政府始则禁用铜器,以谋增加钱的数量;继则维持绢帛的货币地位,以谋补助钱的不足;再则限制蓄钱,以谋钱流通于市。这些举措旨在( )A.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B.放松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C.推动货币制度的改革D.挽救日渐凋敝的社会经济4.《唐律疏议》规定,买卖奴婢、马牛等应立“市券”,即官方发给买卖双方的带有契约性质的契券,不至官司立券者受罚。唐以后田宅买卖须“立券报官”,即交纳契税后,官府在契券上盖公印登记于图册,田地争讼时可作证据。可见,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 )A.推动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B.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人身自由C.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D.使契税成为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5.敦煌遗书《唐户部格残卷》载垂拱元年(685)敕令:“诸蕃商胡,若有驰逐,任于内地兴易……其贯属西、庭、伊等州府者,验有公文,听于本贯已东来往。”该敕令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抑商政策逐步废弛 B.商贸政策有限开放C.中外贸易往来兴盛 D.陆上丝绸之路繁荣6.唐代城市中,同一行业在每个“市”内都有各自的行业组织。到了宋代,同一行业在同城只有一个统一的行业组织,分散各处的零售商、批发商都要加入行业组织。各行业的首领由官府批准,有权掌握买卖价格、检查商品质量和校验度量衡器具。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严格管理商品交易B.行业性垄断开始出现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7.北宋时,四川地区岀现了交子,但它的使用主要局限在一定地区。到了南宋,政府发行了会子,与铜钱并行流通。金统治者也仿效南宋政府,发行交钞。据此可知,在南宋时期( )A.综合国力超越北宋 B.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宋、金治国理念相同8.据明代《晋录》记载:“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蒲州商人范世逵“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积络钱以万计”。这表明明代( )A.逐利观念成为主流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D.商业活动的规模逐步扩大9.明正德时期,徽州出现了外出经商的热潮,弘治以前“读书力田,间事商贾”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而经商的丰厚利润也让一些士大夫纷纷出外经商,“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这表明( )A.封建小农经济解体B.商品经济影响观念转变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经世致用思想逐渐盛行10.有学者认为,“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呈现出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促使城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经济形态的转型C.税收制度的革新 D.商品经济的发展11.北宋时东京不再有坊和市的区分,许多交通便利的街巷,都有繁华的“街市”,其中东南西北四条御街最为热闹,行市、酒楼、茶坊、食店、瓦子等星罗棋布,行人摩肩接踵、昼夜喧闹。由此可见,北宋时东京(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交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C.商品经济繁荣D.都城朝贡贸易空前繁荣12.朱仙镇是中国古代名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部。南宋时,岳飞在此大破金兵,朱仙镇由此名声大噪。明清时期,朱仙镇作为水陆舟车会集之所,商业十分繁盛。清末,由于河道淤积,以及平汉铁路的修建,朱仙镇渐趋衰落。朱仙镇的发展变化( )A.体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B.受制于国内水陆交通的变迁C.根源于国家政策的调整D.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萎缩13.有学者在论述“中国建筑之特征”时写道:“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以下为该学者总结的特征,与材料相对应的是( )A.以木料为主要构材B.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C.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D.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14.宋代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到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据此可知宋代( )A.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 B.城市的功能分区明显C.封建等级制度已瓦解 D.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15.《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有如下记载:“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下列关于“商业镇”的说法合理的是( )A.随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而产生B.具有政治、军事、宗教等功能C.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保障D.两宋时期商业镇出现专业分工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致力于发展经济,商业活动越来越发达。当时的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且以后者为主。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例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当时,与宋王朝有海上贸易的国家达50个以上,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影响:推动了宋朝时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促使宋朝时期商业政策的宽松;有利于宋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的白银;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积极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17.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讲究规划布局,东晋南朝建康城的营建基本模仿了魏晋洛阳城的都城形制,而北魏洛阳城的重建又学习、借鉴了建康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模仿与被模仿(1)以上三幅图是根据哪些类型的史料绘制而成的?(2)历史地图示意图可以使人直观地了解空间因素和图中展示的社会因素的变化,从而认识和理解历史。观察三幅图,对“模仿与被模仿”作出阐释。(2)阐释:东晋建康城与魏晋洛阳城的整体布局形制基本一致,主要城门、宫门和宫殿名称与布置,大都模仿魏晋洛阳城。这与当时北方战乱,北人南迁的社会背景有关。东晋偏安江南,都城建设承继洛阳,以示正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都城建设上继承洛阳城旧制,又学习建康城,体现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和对皇权至上理念的继承。建康城与洛阳城的模仿与被模仿,反映了南北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8.“宋代近世说”提供了宋史研究的新视野,但也引发了学术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把都城移向当时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都会开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宋代社会的近世性质。唐代以来运河沿岸出现的商业都市,其发展速度更是惊人,财富的不断积累,促进了近世文化的发展。这种现象,必然会导致宋代社会不得不倾向于一种资本主义式的统治方式……以考试的方式给予高等文官资格的思想,是极具近世特征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等,宋代社会呈现出的各种历史现象,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现象相比,两者的发展应该是并行的、等价的。尤其是在中国文艺复兴的初期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独特的印刷术的发达……朱子学的出现,使中国思想界从中世纪迈进了近世,从超越训诂学这一点来看,这无疑是一种文艺复兴。同时,从否定佛教的主导地位这一点来看,更是一种宗教改革。——摘编自[日]宫崎市定著,张学锋等译《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材料二 商业的高度发达和非农业人口的急骤增加,这种现象和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类似。但这只是表面类似而已,两者扎根的社会结构完全不同……如果拿西欧的模式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情况,问题是扯不清楚的……宋以后,封建大国完全成熟了。经济上,庄园制绝迹;政治上,封建割据势力基本翦除,中央集权程度很高;意识形态上出现了新儒学——程朱理学。——摘编自金观涛《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对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探索》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观点,对“宋代近世说”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观点 “宋代近世说”观点新颖,但不尽合理。评述 “宋代近世说”认为宋代具有资本主义特征 经济上:商业都市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政治上:科举制发展,社会阶层间流动加强。 文化上:科技发达,市民文化发展,儒学复兴。“宋代近世说”不尽合理 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制度和程朱理学的组合占主导地位且使封建社会呈现超稳定结构。 “近世说”套用西方模式解读中国历史,没有看到所谓新现象只是封建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并非资本主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评价(七)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与城镇(原卷版).docx 专题评价(七)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与城镇(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