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评价(三)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评价(三)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8 / 8
专题评价(三)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尚书·康诰》(周成王)规定:“人有小罪,非眚(过失),乃惟终(惯犯),自作不典……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偶犯),乃惟眚灾……时乃不可杀。”据此可知,当时(  )
A.国家采用严刑峻法  B.社会混乱导致犯罪频发
C.律法具有慎罚原则 D.儒家思想受到周王重视
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该材料反映了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提升个人修养 B.宣传“敬天保民”的思想
C.强化基层教化 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3.西周初年的何尊是目前所见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之前的青铜器、甲骨文中,无论是表示“得到”还是表示“道德”,全部是无“心”的“得”字。而何尊之后的铭文中,表示“道德”之意时都开始有“心”了。由此推知,西周时(  )
A.青铜铸造技术提高 B.注重礼乐教化功能
C.已有以德治国理念 D.汉字得到较大发展
4.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命人确立了汉律的框架:律、令共计359章,死刑409条,1 882事……为了让法律行之有效,汉武帝对皇亲国戚也不纵容,不惜处死自己的外甥兼女婿昭平君,并嘉奖提拔了逮捕自己另一外甥的义纵。材料说明汉武帝(  )
A.坚持法家思想治国 B.重视法律治理作用
C.轻视纲常伦理教化 D.司法实践注重律例
5.西汉时期,廷尉张汤判决大案时“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东汉时期,汝南太守何敞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这说明汉代(  )
A.儒学独尊地位日益牢固
B.政府官员支配法律生活
C.外儒内法思想深入人心
D.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6.(2024·甘肃高考)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7.《唐律疏议》之“十恶”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有的甚至还对犯罪行为的对象、方式、具体情形等进行了列举。这(  )
A.体现法律的教化功能 B.说明儒法思想的融合
C.反映社会秩序的规范 D.导致轻罪重罚的结果
8.唐代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说明唐代学校教育(  )
A.开专科教育先河 B.注重发挥教化功能
C.由官府垄断控制 D.倡导知行合一思想
9.《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如下表)。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由此可以看出(  )
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
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10.《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表明唐代律法(  )
A.重视保护财产私有权 B.服务于对外开放政策
C.具有严刑峻法的特征 D.原则性和灵活性兼备
11.夏商西周时期,礼与刑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由刑到法,由法到律,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出现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这反映了(  )
A.礼主刑辅是古代法律存在的形式
B.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工具
C.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法律发展历程
D.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12.宋神宗年间,吕大钧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乡约——《吕氏乡约》,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其在陕西推行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明礼劝善。这一现象说明(  )
A.儒学道德教化功能卓有成效
B.儒学提倡入世思想
C.理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
D.理学思想的多元化
13.朱熹盛赞并为之作跋的《程董二先生学则》中规定:“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每条之下均提出具体要求,如“读书必专一”要求“非圣贤之书勿读,无益之文勿观”;“相呼必以齿”要求“年长倍者以丈,十年长者以兄,年相若以字,勿以尔汝。书问称谓亦如之”。该学则(  )
A.旨在引导学生考取功名
B.说明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C.表明程朱理学正式形成
D.重在规范言行提高修养
14.南宋年间一出典人想在土地典出多年后以原价赎回,而求赎时货币已大为贬值,典主不同意,因而成讼。当时法定必须采用纸币交易,法官胡颍判曰:“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于是判决出典人以出典时的铜钱回赎。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法律判决随意性强 B.司法实践情法兼顾
C.道德观念左右执法 D.法制建设渐趋完善
15.嘉靖十五年(1536年),退休官员邹守益在安福知县程文德的帮助下,创立安福乡约并自任约长,效果良好,不久程文德离职,“有司待约长不以礼,于是能者求退,而约几废,盗势日猖,讼风日滋”。这说明(  )
A.乡约制度当时无法推行
B.乡约激化社会矛盾
C.乡约成败易受政府影响
D.乡约制度以礼为主
二、非选择题
16.荀子的刑法思想在先秦儒派学者中独树一帜,后世学者对此多有关注与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荀子的刑法思想
材料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通‘为’,人为努力)也。”“圣人化性而起伪(为),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
——摘自《荀子》
材料二
甲 荀卿则全是申韩(申不害、韩非,战国思想家),观《成相》一篇可见。他见当时庸君暗主战斗不息,愤闷恻怛,深欲提耳而诲之,故作此篇。然其要,卒归于明法制、执赏罚而已。他那做处粗,如何望得王通(隋代经学家) 朱熹《朱子语类》
乙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公正地说来,他实在可以称为杂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汇贯通了 郭沫若《荀子的批判》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刑法思想。
(2)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选取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加以评述。
(3)你认为对“荀子刑法思想”的研究有何价值?
(2)朱熹认为荀子思想中法家成分居多,对儒学贡献不大。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失偏颇。如荀子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但认为“礼义”是制定法度的基本依据,在继承传统儒学思想的基础上,使儒学更具兼容性和开放性,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郭沫若认为荀子思想以儒学为基础糅合百家,具有杂家特点。这一观点较为科学地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特点。如荀子重视“礼”的作用,同时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既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又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3)有利于全面了解荀子思想及先秦儒学发展轨迹;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宋代土地交易频繁,草市、集市遍及各地,内外贸易限制大为减少。以李觏、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反对空谈仁义道德,提出“义利双行”的主张。发展经济,扭转贫弱是宋代中期以后的社会愿望。为巩固政权,政府的政策导向也避免与社会对立,在民事、经济立法上与前代相比有较大改变。“官中条令,惟(土地)交易一事最为详备”,并规定卑幼未经尊长允许,典卖土地无效。关于遗嘱继承,条款复杂,序列完整,还出现遗嘱继承的真实详尽案例。法律禁止各级官府借口官需勒索商人,强买强卖;禁止以公务为名,阻滞商旅、盘剥商人。市舶司在外商往来之际,慰劳送别,成为条例;鼓励外商投诉不法行为。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民事经济立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民事经济立法内容的特点,并说明民事经济立法改革在经济上的意义。
(2)特点:以土地交易立法为重;经济交易遵循封建礼制;司法强调案例,灵活实用;限制政府官员干预经济,保护商人利益;鼓励外商来华贸易。
意义:促进租佃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私有权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外贸繁荣。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2)原因: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的发展。8 / 8
专题评价(三)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尚书·康诰》(周成王)规定:“人有小罪,非眚(过失),乃惟终(惯犯),自作不典……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偶犯),乃惟眚灾……时乃不可杀。”据此可知,当时(  )
A.国家采用严刑峻法  B.社会混乱导致犯罪频发
C.律法具有慎罚原则 D.儒家思想受到周王重视
解析:选C 根据材料“非眚(过失),乃惟终(惯犯),自作不典”“乃有大罪,非终(偶犯),乃惟眚灾”,可知先秦时期的法律强调法律的执行需要注意区分偶尔过失和惯犯的差别,体现出审慎用刑的特点,故选C项。
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该材料反映了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提升个人修养 B.宣传“敬天保民”的思想
C.强化基层教化 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解析:选D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体现了礼乐既能维护和的氛围,也能体现长幼尊卑,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
3.西周初年的何尊是目前所见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之前的青铜器、甲骨文中,无论是表示“得到”还是表示“道德”,全部是无“心”的“得”字。而何尊之后的铭文中,表示“道德”之意时都开始有“心”了。由此推知,西周时(  )
A.青铜铸造技术提高 B.注重礼乐教化功能
C.已有以德治国理念 D.汉字得到较大发展
解析:选C 德治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周人提出“明德慎刑”,与题干何尊之前的“德”字无“心”,何尊及之后的“德”字有“心”相合,故选C项。
4.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命人确立了汉律的框架:律、令共计359章,死刑409条,1 882事……为了让法律行之有效,汉武帝对皇亲国戚也不纵容,不惜处死自己的外甥兼女婿昭平君,并嘉奖提拔了逮捕自己另一外甥的义纵。材料说明汉武帝(  )
A.坚持法家思想治国 B.重视法律治理作用
C.轻视纲常伦理教化 D.司法实践注重律例
解析:选B 材料体现了汉武帝想让“法律行之有效”,可见他重视法律的治理作用,故选B项;根据所学,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已经开始融入法律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保证法律的效力,而不是轻视伦理,排除C项;“司法实践注重律例”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5.西汉时期,廷尉张汤判决大案时“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东汉时期,汝南太守何敞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这说明汉代(  )
A.儒学独尊地位日益牢固
B.政府官员支配法律生活
C.外儒内法思想深入人心
D.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解析:选D 据材料“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以《春秋》之义断之”可知,春秋决狱体现出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
6.(2024·甘肃高考)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解析:选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务从宽仁”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强调了道德教化而非单纯依靠严刑峻法;“齐之以法,示之以礼”则体现了礼法结合的观念,这些理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德治和礼法并用的思想,A项正确。
7.《唐律疏议》之“十恶”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有的甚至还对犯罪行为的对象、方式、具体情形等进行了列举。这(  )
A.体现法律的教化功能 B.说明儒法思想的融合
C.反映社会秩序的规范 D.导致轻罪重罚的结果
解析:选A 教化功能,与材料中“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进行了列举”的普法做法相符,故选A项;“十恶”体现了儒法融合,但儒法融合与材料中“对犯罪行为的对象、方式、具体情形等进行了列举”不符,排除B项;法律是社会秩序的规范,不仅仅是“十恶”,排除C项;“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不是轻罪,排除D项。
8.唐代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说明唐代学校教育(  )
A.开专科教育先河 B.注重发挥教化功能
C.由官府垄断控制 D.倡导知行合一思想
解析:选B 从材料中看,唐代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通过传授儒家经典起到对民众的教化作用,故选B项。
9.《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如下表)。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由此可以看出(  )
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
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中的法律规定与儒家思想的记载相一致,例如,《礼记》中规定即使幼童和老人有罪,也不施加刑罚,《唐律疏议》中也有类似规定,说明《唐律疏议》将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故选C项。
10.《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表明唐代律法(  )
A.重视保护财产私有权 B.服务于对外开放政策
C.具有严刑峻法的特征 D.原则性和灵活性兼备
解析:选D “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种区分既照顾了少数民族和外族人的自身特点,也兼顾了唐朝的律法威严,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来看,体现了灵活性,也强调了原则性,故选D项。
11.夏商西周时期,礼与刑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由刑到法,由法到律,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出现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这反映了(  )
A.礼主刑辅是古代法律存在的形式
B.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工具
C.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法律发展历程
D.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解析:选B 据材料“礼与刑……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由刑到法,由法到律,适应了统一的需要……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可知法律体系发展完善,有利于社会治理,故选B项。
12.宋神宗年间,吕大钧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乡约——《吕氏乡约》,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其在陕西推行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明礼劝善。这一现象说明(  )
A.儒学道德教化功能卓有成效
B.儒学提倡入世思想
C.理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
D.理学思想的多元化
解析:选A 由“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可知,《吕氏乡约》的内容体现了儒家道德主张,而其在陕西推行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说明儒学道德教化功能是卓有成效的,故选A项。
13.朱熹盛赞并为之作跋的《程董二先生学则》中规定:“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每条之下均提出具体要求,如“读书必专一”要求“非圣贤之书勿读,无益之文勿观”;“相呼必以齿”要求“年长倍者以丈,十年长者以兄,年相若以字,勿以尔汝。书问称谓亦如之”。该学则(  )
A.旨在引导学生考取功名
B.说明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C.表明程朱理学正式形成
D.重在规范言行提高修养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在《程董二先生学则》中详细地规定了人们在读书、写字、几案、堂室等诸多方面的相关内容,并且在每一条之下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这充分说明该学则通过规范人们的日常言行以达到提高修养的目的,故选D项。
14.南宋年间一出典人想在土地典出多年后以原价赎回,而求赎时货币已大为贬值,典主不同意,因而成讼。当时法定必须采用纸币交易,法官胡颍判曰:“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于是判决出典人以出典时的铜钱回赎。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法律判决随意性强 B.司法实践情法兼顾
C.道德观念左右执法 D.法制建设渐趋完善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可知,在处理民间的债务纠纷的时候,法官既考虑了出典人的诉求,也考虑了应当执行的法理,说明司法实践情法兼顾,故选B项。
15.嘉靖十五年(1536年),退休官员邹守益在安福知县程文德的帮助下,创立安福乡约并自任约长,效果良好,不久程文德离职,“有司待约长不以礼,于是能者求退,而约几废,盗势日猖,讼风日滋”。这说明(  )
A.乡约制度当时无法推行
B.乡约激化社会矛盾
C.乡约成败易受政府影响
D.乡约制度以礼为主
解析:选C 材料说明政府对乡约的态度可以决定乡约的效果,重视则乡约效果好,反之则差,故选C项;由材料可见政府重视下,乡约的效果良好,排除A项;材料说明乡约效果好的情况下,能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项;“有司待约长不以礼,于是能者求退”是政府对乡约不再重视,而不是乡约本身的内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荀子的刑法思想在先秦儒派学者中独树一帜,后世学者对此多有关注与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荀子的刑法思想
材料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通‘为’,人为努力)也。”“圣人化性而起伪(为),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
——摘自《荀子》
材料二
甲 荀卿则全是申韩(申不害、韩非,战国思想家),观《成相》一篇可见。他见当时庸君暗主战斗不息,愤闷恻怛,深欲提耳而诲之,故作此篇。然其要,卒归于明法制、执赏罚而已。他那做处粗,如何望得王通(隋代经学家) 朱熹《朱子语类》
乙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公正地说来,他实在可以称为杂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汇贯通了 郭沫若《荀子的批判》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刑法思想。
(2)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选取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加以评述。
(3)你认为对“荀子刑法思想”的研究有何价值?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重刑罚以禁之”可知以刑制“恶”;据材料一“明礼仪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可知礼法并施;据材料一“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可知罪罚相当;据材料一“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可知慎用刑罚。第(2)问,材料二述及了朱熹和郭沫若二人对荀子的评价,根据题干的要求,任选一种观点即可。如果选择郭沫若的评价,首先要结合材料二“乙”对郭沫若的主张进行叙述:郭沫若认为荀子思想以儒学为基础糅合百家,具有杂家特点。然后结合所学(荀子的思想主张)对郭沫若的观点进行评价:这一观点较为科学地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特点。如荀子重视“礼”的作用,同时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既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又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第(3)问,据所学(荀子的历史地位)可知,研究荀子刑法思想有利于全面了解荀子思想及先秦儒学发展轨迹;据所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可知,研究荀子刑法思想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荀子的主张(礼法并施)可知,研究荀子刑法思想有利于推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
答案:(1)以刑制“恶”;礼法并施(或隆礼重法);罪罚相称(当);慎用刑罚。
(2)朱熹认为荀子思想中法家成分居多,对儒学贡献不大。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失偏颇。如荀子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但认为“礼义”是制定法度的基本依据,在继承传统儒学思想的基础上,使儒学更具兼容性和开放性,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郭沫若认为荀子思想以儒学为基础糅合百家,具有杂家特点。这一观点较为科学地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特点。如荀子重视“礼”的作用,同时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既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又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3)有利于全面了解荀子思想及先秦儒学发展轨迹;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宋代土地交易频繁,草市、集市遍及各地,内外贸易限制大为减少。以李觏、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反对空谈仁义道德,提出“义利双行”的主张。发展经济,扭转贫弱是宋代中期以后的社会愿望。为巩固政权,政府的政策导向也避免与社会对立,在民事、经济立法上与前代相比有较大改变。“官中条令,惟(土地)交易一事最为详备”,并规定卑幼未经尊长允许,典卖土地无效。关于遗嘱继承,条款复杂,序列完整,还出现遗嘱继承的真实详尽案例。法律禁止各级官府借口官需勒索商人,强买强卖;禁止以公务为名,阻滞商旅、盘剥商人。市舶司在外商往来之际,慰劳送别,成为条例;鼓励外商投诉不法行为。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民事经济立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民事经济立法内容的特点,并说明民事经济立法改革在经济上的意义。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宋初“田制不立”的政策和材料中的“宋代土地交易频繁”等内容,联系宋代经济与政治危机等内容综合分析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官中条令,惟(土地)交易一事最为详备”可得,以土地交易立法为重;由材料“规定卑幼未经尊长允许,典卖土地无效”可得,经济交易遵循封建礼制;由材料“关于遗嘱继承,条款复杂,序列完整,还出现遗嘱继承的真实详尽案例”可得,司法强调案例,灵活实用;由材料“法律禁止各级官府借口官需勒索商人,强买强卖;禁止以公务为名,阻滞商旅、盘剥商人”可得,限制政府官员干预经济,保护商人利益;由材料“市舶司在外商往来之际,慰劳送别,成为条例;鼓励外商投诉不法行为”可得,鼓励外商来华贸易。第二小问,由宋代民事经济立法改革在保护土地交易方面的条款以及对官员干预经济的限制规定归纳总结。
答案:(1)背景:不抑兼并,土地流转加速;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士大夫价值观念转向“义利双行”,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局面,试图通过立法促进经济发展。
(2)特点:以土地交易立法为重;经济交易遵循封建礼制;司法强调案例,灵活实用;限制政府官员干预经济,保护商人利益;鼓励外商来华贸易。
意义:促进租佃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私有权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外贸繁荣。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得出礼仪教育与训练;根据材料一“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得出利用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根据材料二“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得出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第(2)问,结合宋代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得出主要有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的发展等。
答案:(1)途径:礼仪教育与训练;利用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
(2)原因: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