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 / 9专题评价(十) 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后,时人描写江浙市镇的诗作: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这反映出,该地区( )A.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B.列强资本输出扩大C.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经济结构发生变动2.下面是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的周期性波动表(1868—1935年)。其中,1868—1885年期间,中国的批发物价指数是下降的趋势。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春天B.洋务运动走向失败成为必然C.传统自然经济逐步濒临崩溃D.中国经济日益卷入世界市场3.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列强在“各埠机器制造工厂,遂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而“华人……相率效仿,始则各处设立,以便尝试,继而风起云涌,勃然而兴”。这一局面的出现( )A.得益于洋务运动的推动B.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C.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发展D.深受民国政府奖励政策影响4.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陆续兴办了数十个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到1894年,洋务企业的资本额和工人数分别在全国近代企业中占45.2%和41.6%。而清政府对洋务企业的投资仅占其同期财政总收入的4.2%和财政总支出的4.0%。据此可知( )A.洋务运动改变了工业落后状况B.早期工业化受制于政府政策C.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D.传统小农经济阻碍了近代化5.从1927年到1936年的十年间,整个中国近代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1933年中国工业产值只有英国的1/50、德国的1/64,美国的1/162,人均国民收入仅为12美元,是美国的1/26。造成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因素有( )A.农村经济衰败,广大农民购买力低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全面开展C.美国凭借特权大肆向中国倾销商品D.军阀割据混战而导致交通中断6.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要求继续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一切部门都要坚决削减那些可以削减的,可以推迟的,或可办可不办的事业拨款,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注意节约粮食,并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该指示( )A.为国民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B.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热情D.加速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7.在1956年12月的全国工商联和民主建国会成员座谈会上,陈云发言:“重要产品要有计划,日用产品要自由主义。”毛泽东也说:“如有需要,私人可以开厂,要使与国有企业竞争的地下工厂‘合法化’。”这表明党的领导人( )A.关注了个体工商业的发展B.出现了反思计划经济意识C.注重协调与民主党派关系D.全力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8.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9.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主要由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和总税务司控制的洋关组成。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晚清关税征收体制变化的结果是( )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清政府彻底地失去了税收的管理权C.关税征收极大提高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D.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财政的控制10.下图为中国平均法定关税税率(%)的轨迹图(1992—2003年)。这表明中国( )A.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提高B.加入世贸组织成效较显著C.经济特区建设效果明显D.积极融入全球化中11.(2024·浙江1月选考)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结构与质量的巨变。1957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记录下新中国第一次举全国之力办起的外贸活动——广交会。1999年的第86届广交会上,机电产品首次跃升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1年后,广交会“一位难求”,被视为“中小企业孵化器”。自第101届起,广交会全称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202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 000多倍,已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材料主要反映了( )A.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第一展B.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广交会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D.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战略的实施12.客邮是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邮政机构。1834年,英国人率先在广州私设邮局,法、美、德、俄、日等国纷纷效仿。客邮最多时有五六百处,其中日本开办的数量最多。据此推知( )A.中国国家主权逐步丧失 B.近代中国邮政平稳发展C.日本损害中国主权巨甚 D.英国优先获得邮件信息13.下图为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判断( )1982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 1988年,上海沪嘉高速公路建成,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1989年,海南省航空公司成立并成为国内首家股份制航空公司。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是中国首条高速铁路。A.中国立体交通体系得以建立B.改革开放助推交通发展C.中国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第二D.现代交通便利全球化进程14.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9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这表明中国政府( )A.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B.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C.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D.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15.(2024·广东高考)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 D.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二、非选择题16.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状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被动附庸型”对外开放状态。……洋货泛滥是当时中国工业品市场的重要特征。外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强,使得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等失掉了价格主动权。……同时这时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贸易有所发展,但中外经贸关系畸形发展及中国市场体系发育不全……中国难以实现工业化和近代化历史使命。——摘编自陈争平《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1992年起,我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以上海浦东为经济发展“龙头”,长江流域主要城市设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期,又有内陆18个城市对外开放,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2001年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以服务业市场为重点的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转变为与WTO成员之间的双向相互开放,并建立起符合世界经济的法律体系。由此,对外开放进入法治化、制度化的全新发展轨道。——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被动附庸型”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2)针对近代中国的“被动附庸型”开放,命名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状态并论述命名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状态:主动独立型开放。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与世界接轨,引进利用各国先进的技术等。独立:新时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开放: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带动内地开发开放;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由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转为WTO成员之间的双向相互开放;建立符合世界经济的法律体系。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幅宣传画材料能够反映成渝铁路修建具有重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2)文化角度:“农民速成识字教材”等信息,反映了成渝铁路的修建促进了西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3)政治角度:五角星、乘客与工作人员的交流、民众对火车的期盼之情等信息,反映出民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总之,成渝铁路的建成,在当时有利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疟疾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自古以来,中国持续关注疟疾防治,取得了辉煌成就。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魏晋南北朝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明清 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献的美洲金鸡纳霜,迅速痊愈近代 奎宁、氯喹等抗疟西药小规模引入中国。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价格昂贵新中国初期 1967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卫生、高校院所、医药化工等部门进行科研大协作。经过艰苦攻关,青蒿素等抗疟药物的成果得以问世改革开放以来 青蒿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21年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摘编自余凤高《致命的亲吻:疟疾的历史》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抗疟历程”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阐述: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经验性。在与疟疾的长期斗争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抗疟经验。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葛洪等古代医药学家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系统总结青蒿等药物的性能功用,阐明了“辨证施治”的整体治疗原则,推动了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也深刻启发了屠呦呦等当代医学家的抗疟制剂研究,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结论: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表明,我们要系统整理中医药典籍,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当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示例二 论题:抗疟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阐述:由于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倾向,以及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包括疟疾治疗在内的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近代以来,西医传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抗疟知识、药物和疗法。然而,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抗疟西药价格昂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抗疟药物的科研攻关,逐步实现了抗疟药物国产化的同时,推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推广计划免疫,为世界疟疾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结论:我们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9 / 9专题评价(十) 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后,时人描写江浙市镇的诗作: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这反映出,该地区( )A.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B.列强资本输出扩大C.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解析:选D 由材料“乡农卖丝争赴市”“农人纺经十之六”“无复有心种菽粟”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东南沿海生丝大量出口,农民转而种植经济作物,置办纺车纺织,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选D项;“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资本输出扩大,排除B项;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2.下面是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的周期性波动表(1868—1935年)。其中,1868—1885年期间,中国的批发物价指数是下降的趋势。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春天B.洋务运动走向失败成为必然C.传统自然经济逐步濒临崩溃D.中国经济日益卷入世界市场解析:选D 根据题干中的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19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西方列强加紧对华商品输出,扩大中国市场,以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引发1868—1885年中国批发物价指数下降,表明中国经济日益卷入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3.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列强在“各埠机器制造工厂,遂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而“华人……相率效仿,始则各处设立,以便尝试,继而风起云涌,勃然而兴”。这一局面的出现( )A.得益于洋务运动的推动B.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C.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发展D.深受民国政府奖励政策影响解析:选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援引准许日本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厂规定,纷纷建立工厂,国人效仿创办新式工厂,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故选C项。4.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陆续兴办了数十个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到1894年,洋务企业的资本额和工人数分别在全国近代企业中占45.2%和41.6%。而清政府对洋务企业的投资仅占其同期财政总收入的4.2%和财政总支出的4.0%。据此可知( )A.洋务运动改变了工业落后状况B.早期工业化受制于政府政策C.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D.传统小农经济阻碍了近代化解析:选B 由材料“到1894年,洋务企业的资本额和工人数分别在全国近代企业中占45.2%和41.6%”可知洋务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清政府对洋务企业的投资仅占其同期财政总收入的4.2%和财政总支出的4.0%”表明政策并未大力支持洋务运动的发展,而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因此材料表明早期工业化受制于政府政策,故选B项。5.从1927年到1936年的十年间,整个中国近代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1933年中国工业产值只有英国的1/50、德国的1/64,美国的1/162,人均国民收入仅为12美元,是美国的1/26。造成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因素有( )A.农村经济衰败,广大农民购买力低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全面开展C.美国凭借特权大肆向中国倾销商品D.军阀割据混战而导致交通中断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衰败,广大农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阻碍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6.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要求继续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一切部门都要坚决削减那些可以削减的,可以推迟的,或可办可不办的事业拨款,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注意节约粮食,并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该指示( )A.为国民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B.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热情D.加速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解析:选B 由材料“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要求继续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可知为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选B项。7.在1956年12月的全国工商联和民主建国会成员座谈会上,陈云发言:“重要产品要有计划,日用产品要自由主义。”毛泽东也说:“如有需要,私人可以开厂,要使与国有企业竞争的地下工厂‘合法化’。”这表明党的领导人( )A.关注了个体工商业的发展B.出现了反思计划经济意识C.注重协调与民主党派关系D.全力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解析:选B 根据材料“重要产品要有计划,日用产品要自由主义”“私人可以开厂”,可知党的领导人在建立起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后,同时也认可日常生活必需品消费和少部分私有企业的合法性,体现出党的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故选B项。8.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解析:选D 材料“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改变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故选D项。9.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主要由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和总税务司控制的洋关组成。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晚清关税征收体制变化的结果是( )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清政府彻底地失去了税收的管理权C.关税征收极大提高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D.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财政的控制解析:选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控制海关税务总司,管理在通商口岸建立的海关即洋关,到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晚清关税征收体制的半殖民地化使得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财政控制,故选D项。10.下图为中国平均法定关税税率(%)的轨迹图(1992—2003年)。这表明中国( )A.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提高B.加入世贸组织成效较显著C.经济特区建设效果明显D.积极融入全球化中解析:选D 据题图可知,1992年以来,中国平均法定关税税率逐渐下降,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故选D项。11.(2024·浙江1月选考)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结构与质量的巨变。1957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记录下新中国第一次举全国之力办起的外贸活动——广交会。1999年的第86届广交会上,机电产品首次跃升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1年后,广交会“一位难求”,被视为“中小企业孵化器”。自第101届起,广交会全称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202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 000多倍,已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材料主要反映了( )A.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第一展B.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广交会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D.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战略的实施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从1957年到2020年,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发展、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有力证明了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项正确。12.客邮是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邮政机构。1834年,英国人率先在广州私设邮局,法、美、德、俄、日等国纷纷效仿。客邮最多时有五六百处,其中日本开办的数量最多。据此推知( )A.中国国家主权逐步丧失 B.近代中国邮政平稳发展C.日本损害中国主权巨甚 D.英国优先获得邮件信息解析:选A 根据题干内容中“英国人率先在广州私设邮局,法、美、德、俄、日等国纷纷效仿”“客邮最多时有五六百处,其中日本开办的数量最多”可知,列强侵犯了中国的邮政通信权,据此可以推知,自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中国的国家主权逐步丧失,故选A项。13.下图为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判断( )1982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 1988年,上海沪嘉高速公路建成,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1989年,海南省航空公司成立并成为国内首家股份制航空公司。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是中国首条高速铁路。A.中国立体交通体系得以建立B.改革开放助推交通发展C.中国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第二D.现代交通便利全球化进程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运、高速公路、航空、高铁发展迅速,即改革开放助推交通发展,故选B项。14.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9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这表明中国政府( )A.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B.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C.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D.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我国在建设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注重降低新药价格,扩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服务范围,有利于降低百姓看病买药的负担,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故选C项。15.(2024·广东高考)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 D.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解析:选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有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社会保障制度也由以往单位包办转变为个人承担部分缴费责任,即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由国家—单位保障制迈向国家—社会保障制,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6.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状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被动附庸型”对外开放状态。……洋货泛滥是当时中国工业品市场的重要特征。外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强,使得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等失掉了价格主动权。……同时这时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贸易有所发展,但中外经贸关系畸形发展及中国市场体系发育不全……中国难以实现工业化和近代化历史使命。——摘编自陈争平《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1992年起,我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以上海浦东为经济发展“龙头”,长江流域主要城市设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期,又有内陆18个城市对外开放,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2001年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以服务业市场为重点的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转变为与WTO成员之间的双向相互开放,并建立起符合世界经济的法律体系。由此,对外开放进入法治化、制度化的全新发展轨道。——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被动附庸型”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2)针对近代中国的“被动附庸型”开放,命名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状态并论述命名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答案:(1)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传统手工业破产);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中国的近代化开始起步);中外经贸关系畸形发展及中国市场体系发育不全;中国难以实现工业化和近代化。(2)状态:主动独立型开放。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与世界接轨,引进利用各国先进的技术等。独立:新时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开放: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带动内地开发开放;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由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转为WTO成员之间的双向相互开放;建立符合世界经济的法律体系。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幅宣传画材料能够反映成渝铁路修建具有重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铁路修建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根据材料图文信息,可从政治上看,火车站的五角星和老百姓喜悦的表情说明成渝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新中国政权的认同;从经济上来看,“小型苞米脱粒机”、车站里堆积的大量物资、聚集的人群、重庆站牌下方的交通工具等说明成渝铁路的修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交通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重庆站牌下方的“工厂”等信息说明铁路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工业化的繁荣;从文化建设上来看,“农民速成识字教材”说明成渝铁路的修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有利于推动当地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等。答案:(1)经济角度:小型苞米脱粒机、车站里堆积的大量物资、聚集的人群、重庆站牌下方的交通工具等信息,反映了成渝铁路的修建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西南地区的物资交流、人员流动以及交通运输业的繁荣;从重庆站牌下方的“工厂”等信息,反映了铁路开通带动了工业生产的恢复,从而为大规模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2)文化角度:“农民速成识字教材”等信息,反映了成渝铁路的修建促进了西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3)政治角度:五角星、乘客与工作人员的交流、民众对火车的期盼之情等信息,反映出民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总之,成渝铁路的建成,在当时有利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疟疾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自古以来,中国持续关注疟疾防治,取得了辉煌成就。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魏晋南北朝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明清 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献的美洲金鸡纳霜,迅速痊愈近代 奎宁、氯喹等抗疟西药小规模引入中国。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价格昂贵新中国初期 1967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卫生、高校院所、医药化工等部门进行科研大协作。经过艰苦攻关,青蒿素等抗疟药物的成果得以问世改革开放以来 青蒿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21年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摘编自余凤高《致命的亲吻:疟疾的历史》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抗疟历程”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抗疟历程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阐述: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经验性。在与疟疾的长期斗争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抗疟经验。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葛洪等古代医药学家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系统总结青蒿等药物的性能功用,阐明了“辨证施治”的整体治疗原则,推动了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也深刻启发了屠呦呦等当代医学家的抗疟制剂研究,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结论: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表明,我们要系统整理中医药典籍,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当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示例二 论题:抗疟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阐述:由于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倾向,以及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包括疟疾治疗在内的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近代以来,西医传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抗疟知识、药物和疗法。然而,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抗疟西药价格昂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抗疟药物的科研攻关,逐步实现了抗疟药物国产化的同时,推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推广计划免疫,为世界疟疾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结论:我们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评价(十) 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原卷版).docx 专题评价(十) 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