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评价(十六)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一、选择题1.伏尔加河和顿河是现代西方人的母亲河,在这里曾生活着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印欧人。游牧和迁徙成为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印欧人的大迁徙中,形成了欧洲的一些古老民族。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农业的产生B.畜牧业发达C.铁器的发明和使用D.马的驯化和马拉战车的发明2.17世纪初期,100多名男子乘三艘帆船从不列颠起航,远涉重洋,登上了大西洋彼岸。从此,这片土地开始在剑与火中孕育了一种崭新的文明,人种构成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下表所示,以1700年为100%)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由此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时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1700年 75.0 22.3 2.7 100.0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1860年 16.0 2 724.0 400.0 3 140.0A.白种人和黑种人成为当地主体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确立C.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统一市场D.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3.某学者在《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华工》一书中指出,19世纪60年代,华工承担了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4/5的工程,工种除了体力工程外,还有重要的技术工作,如爆破、铁匠、驾车、中医等,华工的死亡人数至少有1 200人。这可以用来说明( )A.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无情B.美国种族制度诞生和影响C.北美最早铁路与华工血泪D.海外华裔族群的发展历程4.1864年,美国成立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案》,积极鼓励接纳外来移民;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强制实行文化测验的移民法,规定凡年满16岁而不能阅读英文或其他语种文字的外国人,均不许进入美国。这一变化源于美国( )A.文化发展的需求 B.意识形态的偏见C.种族歧视的消除 D.工业化发展要求5.1982年春,一场国民性的“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在新加坡开展起来。运动的发起者对此解释说:“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让每个新加坡国民将自己归属于新加坡,把新加坡看作扎根于斯的乡土。”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弊端的凸显B.国内封建思想残余的持续蔓延C.美苏冷战对文化上的角逐加剧D.外向型经济对移民社会的冲击6.18世纪,东印度公司共进口2.15亿件瓷器到英国,瓷器茶具成为英国家庭的常用器皿。最初中国的茶杯是无把手的,后来英国人学会了制瓷,并为烫手的茶杯加上了把,又将这一技术传回中国。这反映出( )A.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B.茶文化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C.中国茶文化得到英国人广泛认可D.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7.下表是一些经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建议的每年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单项主题活动日,也被称为国际日(世界日)。这可以说明( )1月24日 国际教育日3月21日 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4月25日 世界防治疟疾日6月20日 世界难民日A.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B.世界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应对C.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起决定作用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8.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人口迁移研究上的一些传统方法,如实地调查、访问、统计分析、统计图表等仍占重要地位,同时采用了一些新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如人类学方法、时间纵向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等。这说明美国在人口迁移研究方法上( )A.传统方法未受重视 B.呈现社会化趋势C.新方法的优势明显 D.呈现多元化趋势9.有学者认为,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契合,其秘密即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以淡色的瓷器,色彩飘逸的闪光丝绸的美化的表现形式,在温文尔雅的十八世纪欧洲社会面前,揭露了一个他们乐观地早已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由此可见,当时( )A.欧洲社会生活水平低下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C.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D.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10.1821年,一位希腊人说:“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所作所为使世人知道了世界的真相。以前,世界各民族了解的情况很少,人民曾认为国王是地球上的神,认为国王有理由说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做得妙。通过现在这一变化,统治人民更困难了。”该言论( )A.揭示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B.完整体现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性质C.主要批判拿破仑的侵略行径D.集中反映欧洲各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11.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12.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立以技术人员、教师为主要志愿者的和平队,隶属于国务院的行政机构。美国将和平队派遣到发展中国家,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美国意在( )A.推行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和平演变”B.输出美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念C.促进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交流D.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建设13.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东道主通常会为与会领导人提供定制的当地传统服装,在宣传介绍东道主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亚太大家庭”的理念。在每次会议上,“穿什么”总成为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反映出( )A.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深入人心B.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了传播C.文化活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D.贸易往来推动了文化交融和认同14.2017年“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一度引发观展热潮。为下表中三件文物选择一个展厅名( )序号 文物名称 文物简介1 环球航行纪念章 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发行的纪念章2 尼日利亚的“马尼拉钱币” 16世纪早期主要在欧洲制作,50个马尼拉钱币可以买一个非洲奴隶3 复式显微镜 1650—1700年,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A.文明的碰撞和融合 B.地理大发现的时代C.血与火的年代 D.现实与浪漫的碰撞15.(2024·江苏高考)近代非洲文学以使用欧洲语言创作为主流。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历史》成为阿姆哈拉语文学的标志性成果。到20世纪60年代,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据此可知,阿姆哈拉语的推广( )A.传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B.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统一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如果人口的分布是天定的,那么人口流动便是历史的发动机。1750年,欧洲人口约14 000万,到1850年,欧洲人口迅速上升到26 600万。在19世纪,欧洲人是人口向外扩张的主要种族。1821至1924年间,大约有5 500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其中3 400万到了美国。西方人征服、有时甚至消灭了其他民族,开发了人口密度较低的土地并定居下来。人口输出可能是近代西方崛起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二战后,欧洲国家鼓励移民的流入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移民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1965年,美国取消了偏向于欧洲的移民限额,并彻底修改了相关法律,使得70年代和8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其中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而移民的生殖率高,因此,西方人日益担心,他们现在不是在遭到军队和坦克的入侵,而是遭到了讲着其他语言、信奉其他神和属于其他文化的移民的入侵。他们还担心,移民会抢走他们的工作,占据他们的土地,享受他们的福利制度,并且威胁他们的生活方式。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同以往但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1990年,合法的国际移民有将近1亿人,难民约1 900万,处境十分艰难。——摘编自[美]亨廷顿著,周琪、刘绯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9世纪以来的三次移民浪潮进行解读。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大量劳动力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因此普遍赞同移民,引发新的移民浪潮。此时期的移民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欧美发达国家,而美国成为典型的移民国家。大量移民涌向美国,既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也带来高失业率、竞争、种族冲突、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等问题。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改进,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出现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且更具有全球性。移民浪潮进一步推动全球劳动力的流动。由于战争和灾难造成了大量难民出现。移民问题、难民问题成为现代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综上所述,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发动机,在推动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文化冲突、全球性治理等一系列问题。17.(2025年1月·陕晋宁青高考适应性演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19世纪美国通俗音乐的演变时间 概况16—17世纪 北美殖民地音乐起源于欧洲音乐,由白人殖民者带入;形式多为赞美诗、民歌和民谣,套用欧洲的古老曲调演唱17世纪 因奴隶贸易,非洲音乐传入北美。黑人奴隶仿造传统非洲乐器进行击打、弹奏,采用西非的呼应方式在劳作时歌唱19世纪中期 布鲁斯音乐逐渐形成。它脱胎自非洲音乐并融入欧洲音乐风格,于南北战争后在美国南部广泛流行19世纪后期 爵士音乐开始出现。它总体上融合了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元素,在留声机发明后,通过录制唱片而成为美国通俗音乐的主流——摘编自张津瑞、林广《地图上的美国史》等材料二 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后,借助他们的传统音乐来排解苦闷和思乡之情。虽然遭到奴隶主频繁禁止,但非洲音乐传统仍被保留下来,并成为奴隶反抗压迫的手段,如1739年发生在南卡罗来纳的斯托诺起义就以连续的鼓点作为起义信号。后来,吸纳了非洲音乐传统的乐手往往将贫困、压迫、不公正等社会问题作为演唱的主题,深刻影响了美洲社会的听觉,进而改变着大众对黑人的认知。——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6—19世纪美国通俗音乐演变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音乐对美洲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2)促进作用:非洲音乐为美洲音乐发展注入活力,丰富了音乐形式与风格;成为奴隶反抗压迫的精神寄托和手段;促使社会关注贫困、压迫等问题,推动社会变革;改变大众对黑人的认知,有利于种族平等观念的传播。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材料 以“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为主题的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了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一)观点习近平——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钱乘旦——文明必须通过交融才能发展,没有交融就没有文明。……交融在文明的产生中很重要,在文明的发展中就更重要。(二)材料孝文帝在位时,北魏统治面临着严峻考验。鲜卑族拓跋部进入中原汉族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落后的鲜卑统治方式与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之间的不和谐,使北魏内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随着汉文化的熏陶渐染及对北魏政权面临形势的了解,加上冯太后的着意培养,孝文帝以高度的热情实行封建化改革。——摘编自姚红艳《浅析孝文帝汉化改革态度确立的过程》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地得到更新:“师夷长技”的观念更新了“用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的观念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的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男女平等”的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摘编自熊吕茂、建红英《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述评》“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二者都是经济手段或调节方式,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曾经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只是随着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矛盾的加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被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所代替。特别是二战以后,一定的经济计划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手段。——摘编自侯俊义《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若干思考》通过研读材料,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碰撞,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融合,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论证:许多学者都深刻认识到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如钱乘旦认为交融在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很重要,应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并相互交流学习。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新罗、日本等国家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这些使节和留学生归国后,从文字、思想、科技和制度等方面向中国学习,促进本国社会文化的进步。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和封建帝制,实行民主共和。民国初期,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批判传统的儒家思想,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阶段,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综上所述,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专题评价(十六)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一、选择题1.伏尔加河和顿河是现代西方人的母亲河,在这里曾生活着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印欧人。游牧和迁徙成为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印欧人的大迁徙中,形成了欧洲的一些古老民族。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农业的产生B.畜牧业发达C.铁器的发明和使用D.马的驯化和马拉战车的发明解析:选D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人类身体上的局限,进行大规模活动是不太现实的。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印欧人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印欧人驯养了马匹,发明了马拉战车,为他们日后的大迁徙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D项正确;A、B、C三项并不是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排除。2.17世纪初期,100多名男子乘三艘帆船从不列颠起航,远涉重洋,登上了大西洋彼岸。从此,这片土地开始在剑与火中孕育了一种崭新的文明,人种构成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下表所示,以1700年为100%)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由此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时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1700年 75.0 22.3 2.7 100.0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1860年 16.0 2 724.0 400.0 3 140.0A.白种人和黑种人成为当地主体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确立C.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统一市场D.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移民到达美洲后,北美大陆的人种结构发生变化,不同人种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形成北美大陆的统一市场,故选C项;从表格数据来看,白种人成为当地主体,排除A项;北美大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在美国独立后,B项中的“迅速确立”不符合史实,排除;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与北美大陆的人种结构关系不大,排除D项。3.某学者在《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华工》一书中指出,19世纪60年代,华工承担了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4/5的工程,工种除了体力工程外,还有重要的技术工作,如爆破、铁匠、驾车、中医等,华工的死亡人数至少有1 200人。这可以用来说明( )A.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无情B.美国种族制度诞生和影响C.北美最早铁路与华工血泪D.海外华裔族群的发展历程解析:选D 华工是海外华裔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60年代,华工参与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体现了海外华裔族群的发展历程,D项正确;材料与资本主义制度无关,排除A项;美国种族制度诞生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排除B项;中央太平洋铁路不是北美的最早铁路,排除C项。4.1864年,美国成立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案》,积极鼓励接纳外来移民;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强制实行文化测验的移民法,规定凡年满16岁而不能阅读英文或其他语种文字的外国人,均不许进入美国。这一变化源于美国( )A.文化发展的需求 B.意识形态的偏见C.种族歧视的消除 D.工业化发展要求解析:选D 材料体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通过移民法,对移民的外国人有着严格的文化要求,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文化发展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材料与意识形态无关,排除B项;美国至今仍然存在种族歧视问题,排除C项。5.1982年春,一场国民性的“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在新加坡开展起来。运动的发起者对此解释说:“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让每个新加坡国民将自己归属于新加坡,把新加坡看作扎根于斯的乡土。”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弊端的凸显B.国内封建思想残余的持续蔓延C.美苏冷战对文化上的角逐加剧D.外向型经济对移民社会的冲击解析:选D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独立后发展外向型经济,跻身亚洲资本主义经济强国行列,但新加坡公民以外来移民为主,民族成分复杂,频繁的经济交往对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提出挑战,因此兴起“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D项正确。6.18世纪,东印度公司共进口2.15亿件瓷器到英国,瓷器茶具成为英国家庭的常用器皿。最初中国的茶杯是无把手的,后来英国人学会了制瓷,并为烫手的茶杯加上了把,又将这一技术传回中国。这反映出( )A.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B.茶文化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C.中国茶文化得到英国人广泛认可D.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解析:选D 英国人吸收了中国用瓷器喝茶的文化习俗,在饮茶中,又改进了茶具,向中国输出,体现了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故选D项。7.下表是一些经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建议的每年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单项主题活动日,也被称为国际日(世界日)。这可以说明( )1月24日 国际教育日3月21日 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4月25日 世界防治疟疾日6月20日 世界难民日A.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B.世界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应对C.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起决定作用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解析:选B “国际教育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等世界节日的设置,反映出当今世界在这些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而每年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单项主题活动日正是全球加强合作解决问题的一种体现,故B项正确。8.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人口迁移研究上的一些传统方法,如实地调查、访问、统计分析、统计图表等仍占重要地位,同时采用了一些新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如人类学方法、时间纵向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等。这说明美国在人口迁移研究方法上( )A.传统方法未受重视 B.呈现社会化趋势C.新方法的优势明显 D.呈现多元化趋势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人口迁移研究方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新研究方法注重“人类学方法、时间纵向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呈现社会化趋势,B项正确;美国在人口迁移研究方法上仍使用传统方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传统研究和新研究方法的比较,无法得出新方法的优势明显,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多元化趋势,排除D项。9.有学者认为,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契合,其秘密即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以淡色的瓷器,色彩飘逸的闪光丝绸的美化的表现形式,在温文尔雅的十八世纪欧洲社会面前,揭露了一个他们乐观地早已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由此可见,当时( )A.欧洲社会生活水平低下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C.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D.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解析:选C 材料显示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体现了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10.1821年,一位希腊人说:“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所作所为使世人知道了世界的真相。以前,世界各民族了解的情况很少,人民曾认为国王是地球上的神,认为国王有理由说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做得妙。通过现在这一变化,统治人民更困难了。”该言论( )A.揭示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B.完整体现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性质C.主要批判拿破仑的侵略行径D.集中反映欧洲各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解析:选A 据材料“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统治人民更困难了”可知,法国革命和拿破仑传播了自由、平等的进步思想,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即揭示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故选A项。11.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A项错误;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B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C项错误;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普鲁士是独立国家,不是其殖民地,D项错误。12.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立以技术人员、教师为主要志愿者的和平队,隶属于国务院的行政机构。美国将和平队派遣到发展中国家,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美国意在( )A.推行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和平演变”B.输出美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念C.促进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交流D.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建设解析:选B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将以“技术人员、教师”为主要组成人员的“和平队”派遣到“发展中国家”,说明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对外政策,这些技术人员和教师被派到发展中国家之后,以“志愿者”名义输出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故选B项。13.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东道主通常会为与会领导人提供定制的当地传统服装,在宣传介绍东道主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亚太大家庭”的理念。在每次会议上,“穿什么”总成为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反映出( )A.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深入人心B.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了传播C.文化活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D.贸易往来推动了文化交融和认同解析:选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东道主通过“提供定制的当地传统服装”而“宣传介绍东道主传统文化”,故选B项。14.2017年“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一度引发观展热潮。为下表中三件文物选择一个展厅名( )序号 文物名称 文物简介1 环球航行纪念章 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发行的纪念章2 尼日利亚的“马尼拉钱币” 16世纪早期主要在欧洲制作,50个马尼拉钱币可以买一个非洲奴隶3 复式显微镜 1650—1700年,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A.文明的碰撞和融合 B.地理大发现的时代C.血与火的年代 D.现实与浪漫的碰撞解析:选A 材料“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发行的纪念章”“1650—1700年,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体现的是各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碰撞,A项正确。15.(2024·江苏高考)近代非洲文学以使用欧洲语言创作为主流。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历史》成为阿姆哈拉语文学的标志性成果。到20世纪60年代,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据此可知,阿姆哈拉语的推广( )A.传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B.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统一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解析:选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使用阿姆哈拉语进行写作,使得阿姆哈拉语在文学领域得到发展和应用,使得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这增强了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抵制了殖民文化的侵蚀,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如果人口的分布是天定的,那么人口流动便是历史的发动机。1750年,欧洲人口约14 000万,到1850年,欧洲人口迅速上升到26 600万。在19世纪,欧洲人是人口向外扩张的主要种族。1821至1924年间,大约有5 500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其中3 400万到了美国。西方人征服、有时甚至消灭了其他民族,开发了人口密度较低的土地并定居下来。人口输出可能是近代西方崛起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二战后,欧洲国家鼓励移民的流入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移民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1965年,美国取消了偏向于欧洲的移民限额,并彻底修改了相关法律,使得70年代和8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其中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而移民的生殖率高,因此,西方人日益担心,他们现在不是在遭到军队和坦克的入侵,而是遭到了讲着其他语言、信奉其他神和属于其他文化的移民的入侵。他们还担心,移民会抢走他们的工作,占据他们的土地,享受他们的福利制度,并且威胁他们的生活方式。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同以往但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1990年,合法的国际移民有将近1亿人,难民约1 900万,处境十分艰难。——摘编自[美]亨廷顿著,周琪、刘绯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9世纪以来的三次移民浪潮进行解读。答案: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人口压力;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展、殖民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开发引发大规模移民浪潮。此次移民主要是欧洲人流向美洲和大洋洲。移民浪潮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当地文化。与此同时,移民对殖民地的开发使欧洲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进一步扩展。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大量劳动力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因此普遍赞同移民,引发新的移民浪潮。此时期的移民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欧美发达国家,而美国成为典型的移民国家。大量移民涌向美国,既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也带来高失业率、竞争、种族冲突、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等问题。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改进,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出现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且更具有全球性。移民浪潮进一步推动全球劳动力的流动。由于战争和灾难造成了大量难民出现。移民问题、难民问题成为现代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综上所述,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发动机,在推动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文化冲突、全球性治理等一系列问题。17.(2025年1月·陕晋宁青高考适应性演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19世纪美国通俗音乐的演变时间 概况16—17世纪 北美殖民地音乐起源于欧洲音乐,由白人殖民者带入;形式多为赞美诗、民歌和民谣,套用欧洲的古老曲调演唱17世纪 因奴隶贸易,非洲音乐传入北美。黑人奴隶仿造传统非洲乐器进行击打、弹奏,采用西非的呼应方式在劳作时歌唱19世纪中期 布鲁斯音乐逐渐形成。它脱胎自非洲音乐并融入欧洲音乐风格,于南北战争后在美国南部广泛流行19世纪后期 爵士音乐开始出现。它总体上融合了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元素,在留声机发明后,通过录制唱片而成为美国通俗音乐的主流——摘编自张津瑞、林广《地图上的美国史》等材料二 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后,借助他们的传统音乐来排解苦闷和思乡之情。虽然遭到奴隶主频繁禁止,但非洲音乐传统仍被保留下来,并成为奴隶反抗压迫的手段,如1739年发生在南卡罗来纳的斯托诺起义就以连续的鼓点作为起义信号。后来,吸纳了非洲音乐传统的乐手往往将贫困、压迫、不公正等社会问题作为演唱的主题,深刻影响了美洲社会的听觉,进而改变着大众对黑人的认知。——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6—19世纪美国通俗音乐演变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音乐对美洲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答案:(1)时代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将欧洲音乐带入北美,奠定美国通俗音乐起源。17世纪奴隶贸易使非洲音乐传入,不同音乐风格开始融合。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推动社会变革,利于布鲁斯音乐形成、传播,融合两种音乐风格。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留声机,爵士音乐借唱片成为主流,加速文化融合。(2)促进作用:非洲音乐为美洲音乐发展注入活力,丰富了音乐形式与风格;成为奴隶反抗压迫的精神寄托和手段;促使社会关注贫困、压迫等问题,推动社会变革;改变大众对黑人的认知,有利于种族平等观念的传播。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材料 以“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为主题的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了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一)观点习近平——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钱乘旦——文明必须通过交融才能发展,没有交融就没有文明。……交融在文明的产生中很重要,在文明的发展中就更重要。(二)材料孝文帝在位时,北魏统治面临着严峻考验。鲜卑族拓跋部进入中原汉族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落后的鲜卑统治方式与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之间的不和谐,使北魏内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随着汉文化的熏陶渐染及对北魏政权面临形势的了解,加上冯太后的着意培养,孝文帝以高度的热情实行封建化改革。——摘编自姚红艳《浅析孝文帝汉化改革态度确立的过程》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地得到更新:“师夷长技”的观念更新了“用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的观念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的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男女平等”的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摘编自熊吕茂、建红英《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述评》“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二者都是经济手段或调节方式,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曾经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只是随着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矛盾的加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被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所代替。特别是二战以后,一定的经济计划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手段。——摘编自侯俊义《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若干思考》通过研读材料,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碰撞,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融合,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解析:紧扣主题“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根据材料“文明必须通过交融才能发展,没有交融就没有文明。……交融在文明的产生中很重要,在文明的发展中就更重要”可知,钱乘旦认为交融在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都很重要,应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并相互交流学习,由此可以得出论题:文明在融合与冲突中产生和发展。然后,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并结合所学从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及其影响、洋务思想及其影响、维新思想及其影响、辛亥革命及其影响、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答案:示例 论题:文明在融合与冲突中产生和发展。论证:许多学者都深刻认识到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如钱乘旦认为交融在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很重要,应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并相互交流学习。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新罗、日本等国家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这些使节和留学生归国后,从文字、思想、科技和制度等方面向中国学习,促进本国社会文化的进步。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和封建帝制,实行民主共和。民国初期,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批判传统的儒家思想,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阶段,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综上所述,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评价(十六)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原卷版).docx 专题评价(十六)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