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评价(十四) 西方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如图是16世纪的版画,画中有5艘从菲律宾出发的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停泊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水手正通过小船接驳上岸,码头上的人员准备卸货。该版画内容( )A.表明西班牙已垄断世界市场B.说明西班牙正拓展黑奴贸易C.反映亚洲与美洲间的联系加强D.体现工业时代商品输出的需求2.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后来人们发现咖啡具有令人清醒的作用,这与教会清醒禁欲精神有某些吻合之处,加之教皇品尝后发现其气味芳香,又能令人从躁动激烈中冷静下来,于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这说明( )A.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B.咖啡传播取决于教皇认可C.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D.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3.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规定:(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受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由此可知,东印度公司( )A.适应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B.垄断了英国与东方的海外贸易C.是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工具D.巩固了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4.16世纪起,西欧各国出现了商品证券交易所和商业特许公司等组织,商业规模随之急剧扩大,世界市场迅速崛起。这些现象的出现( )A.促成西欧商业格局的改变B.加快欧洲资本输出的步伐C.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D.推动欧洲经济政策的转型5.1575—1630年,英国各类贸易公司的社会和阶级构成中,“商人”占了73.5%,其余部分为绅士、骑士、贵族、职业家人士和自耕农。这一时期的26个公司中,乡绅和其他非商人的投资占该公司或贸易组织总资本的比重在70%以上的公司有9个,在50%以上的有14个。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 )A.逐渐摆脱封建王权的控制B.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C.推动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D.呈现新旧势力兼容的特征6.16世纪前的葡萄牙,原产自印度的胡椒售价昂贵,用胡椒入菜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这种变化是因为(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显著变化B.商业革命冲击西欧传统市场C.威尼斯香料垄断地位被打破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7.“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下列所示现象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是( )A.美洲的烟草和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B.欧洲的先进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C.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到中国D.里斯本、佛罗伦萨、伦敦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8.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推行了一系列社会立法,在1875年、1879年和1882年针对工人住房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住房立法,要求雇主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此外还颁布了1908年《养老金法》、1911年《国民保险法》、1912年《最低工资法》等。这在客观上反映出当时( )A.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B.英国最早进行“福利国家”建设C.工业迅速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D.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9.有学者指出,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该学者旨在强调英国( )A.环境污染源于工业革命B.城市化发展亟需规范治理C.城市治理法律需要完善D.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10.1839年,印度阿萨姆邦茶叶公司成立;1854年英印当局颁行《阿萨姆茶叶开垦法案》,凡是承诺到此种植茶树供外销的欧洲种植园主,均授予该地多达一千两百公顷的土地;1870—1900年间,阿萨姆的茶叶输出量增加了十九倍,连喜马拉雅山麓也开始种植茶树。据此可知( )A.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茶叶产区B.大量黑奴被贩卖到阿萨姆邦从事种茶C.中国茶叶质量已被阿萨姆邦茶叶赶超D.西方茶叶消费国逐步牢牢控制茶产量11.下表是1761—1851年英国粮食进口数量的变化情况,由此可以看出英国( )时间(年) 人口(百万) 净进口(指数)1761 6.15 -41781 7.04 01791 7.74 21801 8.66 51831 13.28 121851 16.74 16A.对国外粮食市场的依赖性增强B.工业革命导致国内粮食产量下降C.城市化进程造成国内粮食短缺D.工农业结构失衡的情况日益加深12.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据此可知( )地区 年份1800 1830 1860 1880 1900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13.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14.1950年至1970年,居住在都市中心的拉丁美洲人从39.3%增加到53.5%。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在1950—1960年的10年间增加了19%,而都市人口却增加了67%。20世纪80年代,拉美城市化率可与欧洲(73%)和北美(74%)相媲美。这种现象的出现( )A.主要受国际移民潮影响 B.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C.限制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D.促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15.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反映了当时伦敦( )A.民主政治促进了交通的改善 B.汽车普及困扰城市交通C.交通规则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提高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回交织,干路之长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四百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把公路网和运河网作为改造交通运输体系的重点,随着火车和汽轮的发明,重点转移到建立铁路网和海洋运输网上。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掀起铁路建筑的狂潮……19世纪50年代,伦敦成为全国铁路网的最大枢纽。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转而把主要财力用于建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铁路,如1890—1911年仅在印度就修建了1.6万多千米的铁路,而本国只建筑了300多千米。与铁路网的建筑相应,1819年英国制造出第一艘远航汽船并横渡大西洋成功,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亦出现建立海洋运输网的热潮。英国通过海洋运输网把本国交通网同殖民地的交通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网,从而取代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落后的交通运输体系。——摘编自张天《论英国近代化全球交通运输网的建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简析其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交通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其主要影响。(2)趋势:从建立公路网、运河网到建立铁路网、海洋运输网(交通近代化);从建立国内交通网到构建全球交通运输网(交通全球化)。影响:配合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满足了英国殖民扩张的需求;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冲击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社会秩序,客观上促进了其社会的文明进步。17.(2025年1月·云南高考适应性演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美国向现代美国转变的时期,被称为“镀金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伴随着美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也进入一个鼎盛时期。1790年美国联邦政府首次进行人口普查,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1860年至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8%上升到39.6%。至19世纪末,美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进而美国的经济中心、人口流向和城乡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城市的迅速发展,便利了工业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组织的形成,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吸引大批移民和农村人口,但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使得城乡矛盾更加尖锐,大企业缺乏约束和监管,工业生产增加了城市污染。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交通、住房、卫生等一系列问题,鲜明地反映在贫民窟问题上,人口过于密集,房屋建设简陋,基础设施不完备,恶劣的环境导致疾病流行,威胁着贫民窟居民的健康与生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大企业的正常生产。——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镀金时代”城市化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国19世纪下半期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2)应注重城乡协调发展,避免过度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应建立健全企业监管机制,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应重视城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保障居民健康,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工业革命前期纺织、采矿和冶金行业的发展,要求改进运输工具,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二战后 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突飞猛进,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21世纪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的“大交通”已经成型,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摘编自[意]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论述:工业革命时期,以改良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发明,促进了火车、轮船的产生,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而向全球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特别是内燃机和电力的出现,引发了汽车、飞机的发明,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进行,原子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动力发展;能源来源多样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整合,推动“大交通”的形成。综上所述,技术进步有助于动力革新、交通工具的改进,运输体系的多元与整合,推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专题评价(十四) 西方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如图是16世纪的版画,画中有5艘从菲律宾出发的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停泊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水手正通过小船接驳上岸,码头上的人员准备卸货。该版画内容( )A.表明西班牙已垄断世界市场B.说明西班牙正拓展黑奴贸易C.反映亚洲与美洲间的联系加强D.体现工业时代商品输出的需求解析:选C 16世纪“马尼拉大帆船”从菲律宾出发,载货到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反映出亚洲与美洲间的联系加强,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2.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后来人们发现咖啡具有令人清醒的作用,这与教会清醒禁欲精神有某些吻合之处,加之教皇品尝后发现其气味芳香,又能令人从躁动激烈中冷静下来,于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这说明( )A.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B.咖啡传播取决于教皇认可C.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D.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解析:选A 从“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到“教皇……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说明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故选A项。3.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规定:(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受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由此可知,东印度公司( )A.适应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B.垄断了英国与东方的海外贸易C.是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工具D.巩固了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1600年,英王给予东印度公司种种特权,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垄断了英国与东方的海外贸易与“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不符,排除B项;此时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排除C项;18世纪中期,英国才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排除D项。4.16世纪起,西欧各国出现了商品证券交易所和商业特许公司等组织,商业规模随之急剧扩大,世界市场迅速崛起。这些现象的出现( )A.促成西欧商业格局的改变B.加快欧洲资本输出的步伐C.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D.推动欧洲经济政策的转型解析:选A 根据所学,商品证券交易所和商业特许公司等组织的出现,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及商业格局的变化,A项正确;当时没有资本输出,排除B项;C项是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当时的经济政策是重商主义,没有转型,排除D项。5.1575—1630年,英国各类贸易公司的社会和阶级构成中,“商人”占了73.5%,其余部分为绅士、骑士、贵族、职业家人士和自耕农。这一时期的26个公司中,乡绅和其他非商人的投资占该公司或贸易组织总资本的比重在70%以上的公司有9个,在50%以上的有14个。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 )A.逐渐摆脱封建王权的控制B.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C.推动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D.呈现新旧势力兼容的特征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1575—1630年,在英国各类贸易公司的社会和阶级构成中,乡绅和其他非商人占有一席之地,且投资占比较大,由此可以判定,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存在各种社会阶级并存的局面,新兴资产阶级群体不断壮大,同时封建势力从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呈现新旧势力兼容的特征,D项正确。6.16世纪前的葡萄牙,原产自印度的胡椒售价昂贵,用胡椒入菜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这种变化是因为(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显著变化B.商业革命冲击西欧传统市场C.威尼斯香料垄断地位被打破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商品种类增多,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材料“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体现的是商业革命对西欧传统市场的冲击,B项正确。7.“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下列所示现象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是( )A.美洲的烟草和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B.欧洲的先进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C.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到中国D.里斯本、佛罗伦萨、伦敦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解析:选B 哥伦布开辟到美洲的航路之后,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进入美洲,这符合“哥伦布大交换”,B项正确。8.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推行了一系列社会立法,在1875年、1879年和1882年针对工人住房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住房立法,要求雇主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此外还颁布了1908年《养老金法》、1911年《国民保险法》、1912年《最低工资法》等。这在客观上反映出当时( )A.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B.英国最早进行“福利国家”建设C.工业迅速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D.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解析:选C 这些立法是为了解决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等社会问题,故选C项。9.有学者指出,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该学者旨在强调英国( )A.环境污染源于工业革命B.城市化发展亟需规范治理C.城市治理法律需要完善D.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治理理念缺乏,出现城市布局混乱、环境卫生恶劣等问题,这些问题亟需规范治理,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10.1839年,印度阿萨姆邦茶叶公司成立;1854年英印当局颁行《阿萨姆茶叶开垦法案》,凡是承诺到此种植茶树供外销的欧洲种植园主,均授予该地多达一千两百公顷的土地;1870—1900年间,阿萨姆的茶叶输出量增加了十九倍,连喜马拉雅山麓也开始种植茶树。据此可知( )A.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茶叶产区B.大量黑奴被贩卖到阿萨姆邦从事种茶C.中国茶叶质量已被阿萨姆邦茶叶赶超D.西方茶叶消费国逐步牢牢控制茶产量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印度大量种植茶叶,逐步控制茶叶的主要产量,D项正确;没有具体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印度是最大茶叶产区,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欧洲种植园主而非黑奴,排除B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中国茶叶质量已被阿萨姆邦茶叶赶超,排除C项。11.下表是1761—1851年英国粮食进口数量的变化情况,由此可以看出英国( )时间(年) 人口(百万) 净进口(指数)1761 6.15 -41781 7.04 01791 7.74 21801 8.66 51831 13.28 121851 16.74 16A.对国外粮食市场的依赖性增强B.工业革命导致国内粮食产量下降C.城市化进程造成国内粮食短缺D.工农业结构失衡的情况日益加深解析:选A 据表可知1761—1851年工业革命的进行和人口增长导致英国粮食进口数量迅速增长,对国外粮食市场的依赖性增强,A项正确。12.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据此可知( )地区 年份1800 1830 1860 1880 1900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解析:选D 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传统手工业衰落,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排除;中国所占份额减少主要在于欧洲工业革命后,制造业迅速发展,而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速度较慢,而非中国制造业衰退,B项错误;工厂的出现是工业化发展的表现和结果,不是推动欧洲工业化发展并超越中国的原因,故C项错误,D项正确。13.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解析:选A 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A项正确。14.1950年至1970年,居住在都市中心的拉丁美洲人从39.3%增加到53.5%。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在1950—1960年的10年间增加了19%,而都市人口却增加了67%。20世纪80年代,拉美城市化率可与欧洲(73%)和北美(74%)相媲美。这种现象的出现( )A.主要受国际移民潮影响 B.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C.限制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D.促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解析:选B 从材料数据可知,拉丁美洲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农村人口,这说明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拉大,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B项正确。15.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反映了当时伦敦( )A.民主政治促进了交通的改善 B.汽车普及困扰城市交通C.交通规则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提高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即工业革命后,安装信号灯使十字路口的交通秩序有所好转,反映了当时伦敦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提高,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主政治与交通改善的关系,A项错误;1868年汽车还未发明,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伦敦的交通规则形成了完整的体系,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回交织,干路之长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四百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把公路网和运河网作为改造交通运输体系的重点,随着火车和汽轮的发明,重点转移到建立铁路网和海洋运输网上。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掀起铁路建筑的狂潮……19世纪50年代,伦敦成为全国铁路网的最大枢纽。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转而把主要财力用于建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铁路,如1890—1911年仅在印度就修建了1.6万多千米的铁路,而本国只建筑了300多千米。与铁路网的建筑相应,1819年英国制造出第一艘远航汽船并横渡大西洋成功,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亦出现建立海洋运输网的热潮。英国通过海洋运输网把本国交通网同殖民地的交通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网,从而取代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落后的交通运输体系。——摘编自张天《论英国近代化全球交通运输网的建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简析其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交通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其主要影响。答案:(1)特点:国内干线发达,政治军事性强;南方水路便利;对外交通拓展。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秦汉时的交通基础好;江南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政策。(2)趋势:从建立公路网、运河网到建立铁路网、海洋运输网(交通近代化);从建立国内交通网到构建全球交通运输网(交通全球化)。影响:配合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满足了英国殖民扩张的需求;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冲击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社会秩序,客观上促进了其社会的文明进步。17.(2025年1月·云南高考适应性演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美国向现代美国转变的时期,被称为“镀金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伴随着美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也进入一个鼎盛时期。1790年美国联邦政府首次进行人口普查,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1860年至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8%上升到39.6%。至19世纪末,美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进而美国的经济中心、人口流向和城乡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城市的迅速发展,便利了工业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组织的形成,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吸引大批移民和农村人口,但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使得城乡矛盾更加尖锐,大企业缺乏约束和监管,工业生产增加了城市污染。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交通、住房、卫生等一系列问题,鲜明地反映在贫民窟问题上,人口过于密集,房屋建设简陋,基础设施不完备,恶劣的环境导致疾病流行,威胁着贫民窟居民的健康与生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大企业的正常生产。——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镀金时代”城市化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国19世纪下半期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答案:(1)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工业资本集中与垄断组织形成;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2)应注重城乡协调发展,避免过度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应建立健全企业监管机制,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应重视城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保障居民健康,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工业革命前期纺织、采矿和冶金行业的发展,要求改进运输工具,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二战后 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突飞猛进,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21世纪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的“大交通”已经成型,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摘编自[意]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解析:根据题目要求,从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首先需要拟定一个论题,据材料“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可拟定论题:技术革新促进交通运输发展。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即可。最后进行总结。答案:示例 论题:技术革新促进交通运输发展。论述:工业革命时期,以改良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发明,促进了火车、轮船的产生,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而向全球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特别是内燃机和电力的出现,引发了汽车、飞机的发明,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进行,原子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动力发展;能源来源多样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整合,推动“大交通”的形成。综上所述,技术进步有助于动力革新、交通工具的改进,运输体系的多元与整合,推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评价(十四) 西方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原卷版).docx 专题评价(十四) 西方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