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评价(十一) 近现代中国思想领域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评价(十一) 近现代中国思想领域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13 / 13
专题评价(十一) 近现代中国思想领域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2.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上书光绪帝:“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张之洞也认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这反映出(  )
A.李鸿章、张之洞接受维新变法思想
B.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有新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变法图强思想成为思想界主流
3.阅读关于收录介绍近代西方译著方面的两本重要图书统计信息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
书名 所收录书目 出版时间 外国学 者译著 中外学 者合译 中国学 者译著
《西学书目表》 甲午战争以前 139部 123部 38部
《译书经眼录》 20世纪初期 35部 33部 415部
A.维新运动推动了民众解放思想
B.对西方社会的学习更为主动
C.“中体西用”的思想得以改变
D.社会转型推动向西方的学习
4.1924年,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说:“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表明孙中山(  )
A.力图推行中体西用治国理念
B.为天下为公思想赋予新内涵
C.主张摆脱西方政治思想束缚
D.借传统思想来寻求变法革新
5.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它们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千读者,时人将这些文章的写法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戊戌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C.印证了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
D.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
6.“问题与主义”论战期间,李大钊积极投身到理论的研究中,先后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章。这表明“问题与主义”之争(  )
A.奠定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
B.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D.扩大了民主与科学的影响范围
7.1929年,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提出要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力量的估量,指出要以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为基础来决定党的策略方针,强调“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上述决议(  )
A.开辟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C.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D.使全党摆脱了教条主义束缚
8.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开展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竞赛活动,使全党干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并“努力地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此举(  )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C.使毛泽东思想为民众所认同
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方向
9.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国庆日前夕,国家召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毛泽东高度评价模范代表:“他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国家召开这次劳模大会旨在(  )
A.彰显社会主义的原则 B.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理念
C.加快完成“一五”计划 D.激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10.(2024·江苏高考)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11.从2003年开始,我国将9月20号确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2007年9月,在全国首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李素丽等5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这说明,我国(  )
A.公民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B.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道德建设成为社会共识
D.切实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方针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记
19世纪40年代 魏源著《海国图志》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9世纪90年代 兴中会成立;维新变法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临时约法》颁布
1915年 《青年杂志》创刊
1919年 五四运动;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1年 中共一大
1928—1930年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1945年 中共七大
依据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西学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论述: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倡导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综上所述,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示例二 事件: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七大。
论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述: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和斗争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指导思想;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酝酿、产生和成熟,也正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历史必然。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烈的绝笔
材料 2021—2022年,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绝笔》栏目讲述了30位为了理想信念、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英烈。下面是部分英烈的绝笔摘录: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1889—1927年)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临刑前,他怒斥刽子手:“不要以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色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1933年5月,中国抗日名将吉鸿昌(1895—1934年)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等地。1934年11月24日被蒋介石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刑前题诗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1935年秋,赵一曼(1905—1936年)在与日伪军作战时身负重伤,不幸被捕。1936年8月2日英勇就义。就义前她给儿子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46年3月5日,叶挺(1896—1946年)在出狱后第10个小时写下的入党申请书:“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绝笔”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2.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上书光绪帝:“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张之洞也认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这反映出(  )
A.李鸿章、张之洞接受维新变法思想
B.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有新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变法图强思想成为思想界主流
3.阅读关于收录介绍近代西方译著方面的两本重要图书统计信息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
书名 所收录书目 出版时间 外国学 者译著 中外学 者合译 中国学 者译著
《西学书目表》 甲午战争以前 139部 123部 38部
《译书经眼录》 20世纪初期 35部 33部 415部
A.维新运动推动了民众解放思想
B.对西方社会的学习更为主动
C.“中体西用”的思想得以改变
D.社会转型推动向西方的学习
4.1924年,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说:“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表明孙中山(  )
A.力图推行中体西用治国理念
B.为天下为公思想赋予新内涵
C.主张摆脱西方政治思想束缚
D.借传统思想来寻求变法革新
5.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它们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千读者,时人将这些文章的写法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戊戌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C.印证了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
D.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
6.“问题与主义”论战期间,李大钊积极投身到理论的研究中,先后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章。这表明“问题与主义”之争(  )
A.奠定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
B.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D.扩大了民主与科学的影响范围
7.1929年,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提出要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力量的估量,指出要以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为基础来决定党的策略方针,强调“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上述决议(  )
A.开辟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C.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D.使全党摆脱了教条主义束缚
8.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开展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竞赛活动,使全党干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并“努力地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此举(  )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C.使毛泽东思想为民众所认同
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方向
9.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国庆日前夕,国家召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毛泽东高度评价模范代表:“他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国家召开这次劳模大会旨在(  )
A.彰显社会主义的原则 B.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理念
C.加快完成“一五”计划 D.激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10.(2024·江苏高考)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11.从2003年开始,我国将9月20号确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2007年9月,在全国首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李素丽等5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这说明,我国(  )
A.公民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B.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道德建设成为社会共识
D.切实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方针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记
19世纪40年代 魏源著《海国图志》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9世纪90年代 兴中会成立;维新变法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临时约法》颁布
1915年 《青年杂志》创刊
1919年 五四运动;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1年 中共一大
1928—1930年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1945年 中共七大
依据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西学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论述: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倡导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综上所述,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示例二 事件: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七大。
论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述: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和斗争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指导思想;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酝酿、产生和成熟,也正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历史必然。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烈的绝笔
材料 2021—2022年,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绝笔》栏目讲述了30位为了理想信念、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英烈。下面是部分英烈的绝笔摘录: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1889—1927年)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临刑前,他怒斥刽子手:“不要以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色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1933年5月,中国抗日名将吉鸿昌(1895—1934年)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等地。1934年11月24日被蒋介石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刑前题诗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1935年秋,赵一曼(1905—1936年)在与日伪军作战时身负重伤,不幸被捕。1936年8月2日英勇就义。就义前她给儿子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46年3月5日,叶挺(1896—1946年)在出狱后第10个小时写下的入党申请书:“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绝笔”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树立起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丰碑。
这些先烈绝笔展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年代。李大钊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为了党的事业奋斗多年,最后倒在敌人的绞刑架下。赵一曼舍小家为大家,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为国捐躯。吉鸿昌毁家纾难奋勇抗日,反被国民党杀害。北伐名将叶挺刚刚出狱就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先烈表现出的中国共产党精神,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舍生取义”精神的绝美升华,具有超越时空、启迪后人的时代价值。像革命先烈一样,忠诚与信仰,责任与担当,是新时代年轻人的底色与行动。13 / 13
专题评价(十一) 近现代中国思想领域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及军事、科技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得到了日本学者的赞赏,即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故选A项。
2.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上书光绪帝:“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张之洞也认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这反映出(  )
A.李鸿章、张之洞接受维新变法思想
B.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有新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变法图强思想成为思想界主流
解析:选B 由材料“及早变法求才”“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可知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也提出变法革新的主张,故选B项。
3.阅读关于收录介绍近代西方译著方面的两本重要图书统计信息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
书名 所收录书目 出版时间 外国学 者译著 中外学 者合译 中国学 者译著
《西学书目表》 甲午战争以前 139部 123部 38部
《译书经眼录》 20世纪初期 35部 33部 415部
A.维新运动推动了民众解放思想
B.对西方社会的学习更为主动
C.“中体西用”的思想得以改变
D.社会转型推动向西方的学习
解析:选B 据表格可知,20世纪初期,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学者翻译西方著作数量激增,说明对西方社会的学习更为主动,故选B项;维新运动解放了民众思想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排除A项;“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而材料强调对西方社会的主动学习,排除C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推动向西方的学习,排除D项。
4.1924年,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说:“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表明孙中山(  )
A.力图推行中体西用治国理念
B.为天下为公思想赋予新内涵
C.主张摆脱西方政治思想束缚
D.借传统思想来寻求变法革新
解析:选B 由材料“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知,孙中山以孔子的大同世界解释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的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为天下为公思想赋予民主革命时代的新内涵,故选B项。
5.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它们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千读者,时人将这些文章的写法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戊戌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C.印证了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
D.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
解析:选B 戊戌变法并未发动群众,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排除C项;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梁启超发表的时政评论文字平易近人,受到读者欢迎,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故选B项。
6.“问题与主义”论战期间,李大钊积极投身到理论的研究中,先后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章。这表明“问题与主义”之争(  )
A.奠定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
B.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D.扩大了民主与科学的影响范围
解析:选C 据材料“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章”可知,李大钊通过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故选C项。
7.1929年,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提出要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力量的估量,指出要以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为基础来决定党的策略方针,强调“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上述决议(  )
A.开辟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C.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D.使全党摆脱了教条主义束缚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毛泽东主张用马列主义对中国实践进行分析,做出符合国情的策略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故选B项。
8.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开展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竞赛活动,使全党干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并“努力地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此举(  )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C.使毛泽东思想为民众所认同
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方向
解析:选A 结合所学,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题干“使全党干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等相符合,故选A项。
9.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国庆日前夕,国家召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毛泽东高度评价模范代表:“他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国家召开这次劳模大会旨在(  )
A.彰显社会主义的原则 B.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理念
C.加快完成“一五”计划 D.激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解析:选D 材料中这样的评价高度肯定各界模范的事迹及他们的带头作用,可以激发广大人民勇于参加各行各业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故选D项。
10.(2024·江苏高考)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解析:选D 据材料“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可知肖楠森教授以人民群众的诉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理论探索和亲身实践解决了全国许多地方的饮用水问题,体现了科学家利用自身价值至诚报国的情怀,故选D项。
11.从2003年开始,我国将9月20号确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2007年9月,在全国首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李素丽等5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这说明,我国(  )
A.公民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B.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道德建设成为社会共识
D.切实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方针
解析:选B 我国设立“公民道德宣传日”,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为弘扬社会正气,更好地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全国首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这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记
19世纪40年代 魏源著《海国图志》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9世纪90年代 兴中会成立;维新变法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临时约法》颁布
1915年 《青年杂志》创刊
1919年 五四运动;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1年 中共一大
1928—1930年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1945年 中共七大
依据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据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记”内容,可知近代中国思想发生的变化,不同阶层学习西方的具体内容都不一样,但都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结合所学从中国近代各阶层学习西方内容有所区别的角度,围绕“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的主题,提取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再结合具体的知识展开论述。比如可强调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学习器物,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学习制度,民主主义者学习思想文化。再分析其各自的影响即可。
答案:示例一 事件: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论题:西学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论述: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倡导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综上所述,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示例二 事件: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七大。
论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述: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和斗争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指导思想;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酝酿、产生和成熟,也正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历史必然。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烈的绝笔
材料 2021—2022年,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绝笔》栏目讲述了30位为了理想信念、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英烈。下面是部分英烈的绝笔摘录: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1889—1927年)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临刑前,他怒斥刽子手:“不要以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色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1933年5月,中国抗日名将吉鸿昌(1895—1934年)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等地。1934年11月24日被蒋介石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刑前题诗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1935年秋,赵一曼(1905—1936年)在与日伪军作战时身负重伤,不幸被捕。1936年8月2日英勇就义。就义前她给儿子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46年3月5日,叶挺(1896—1946年)在出狱后第10个小时写下的入党申请书:“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绝笔”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析:在题目中已经明确了短文的题目是“绝笔”,在材料中叙述了李大钊、赵一曼、吉鸿昌、叶挺等革命先烈,为了实现理想信念、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前赴后继、英勇牺牲,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红色革命精神,据此可知,在写作短文时,首先要对其革命精神一、选择题
1.《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及军事、科技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得到了日本学者的赞赏,即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故选A项。
2.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上书光绪帝:“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张之洞也认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这反映出(  )
A.李鸿章、张之洞接受维新变法思想
B.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有新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变法图强思想成为思想界主流
解析:选B 由材料“及早变法求才”“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可知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也提出变法革新的主张,故选B项。
3.阅读关于收录介绍近代西方译著方面的两本重要图书统计信息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
书名 所收录书目 出版时间 外国学 者译著 中外学 者合译 中国学 者译著
《西学书目表》 甲午战争以前 139部 123部 38部
《译书经眼录》 20世纪初期 35部 33部 415部
A.维新运动推动了民众解放思想
B.对西方社会的学习更为主动
C.“中体西用”的思想得以改变
D.社会转型推动向西方的学习
解析:选B 据表格可知,20世纪初期,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学者翻译西方著作数量激增,说明对西方社会的学习更为主动,故选B项;维新运动解放了民众思想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排除A项;“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而材料强调对西方社会的主动学习,排除C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推动向西方的学习,排除D项。
4.1924年,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说:“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表明孙中山(  )
A.力图推行中体西用治国理念
B.为天下为公思想赋予新内涵
C.主张摆脱西方政治思想束缚
D.借传统思想来寻求变法革新
解析:选B 由材料“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知,孙中山以孔子的大同世界解释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的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为天下为公思想赋予民主革命时代的新内涵,故选B项。
5.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它们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千读者,时人将这些文章的写法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戊戌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C.印证了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
D.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
解析:选B 戊戌变法并未发动群众,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排除C项;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梁启超发表的时政评论文字平易近人,受到读者欢迎,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故选B项。
6.“问题与主义”论战期间,李大钊积极投身到理论的研究中,先后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章。这表明“问题与主义”之争(  )
A.奠定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
B.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D.扩大了民主与科学的影响范围
解析:选C 据材料“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章”可知,李大钊通过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故选C项。
7.1929年,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提出要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力量的估量,指出要以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为基础来决定党的策略方针,强调“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上述决议(  )
A.开辟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C.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D.使全党摆脱了教条主义束缚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毛泽东主张用马列主义对中国实践进行分析,做出符合国情的策略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故选B项。
8.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开展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竞赛活动,使全党干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并“努力地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此举(  )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C.使毛泽东思想为民众所认同
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方向
解析:选A 结合所学,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题干“使全党干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等相符合,故选A项。
9.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国庆日前夕,国家召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毛泽东高度评价模范代表:“他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国家召开这次劳模大会旨在(  )
A.彰显社会主义的原则 B.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理念
C.加快完成“一五”计划 D.激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解析:选D 材料中这样的评价高度肯定各界模范的事迹及他们的带头作用,可以激发广大人民勇于参加各行各业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故选D项。
10.(2024·江苏高考)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解析:选D 据材料“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可知肖楠森教授以人民群众的诉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理论探索和亲身实践解决了全国许多地方的饮用水问题,体现了科学家利用自身价值至诚报国的情怀,故选D项。
11.从2003年开始,我国将9月20号确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2007年9月,在全国首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李素丽等5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这说明,我国(  )
A.公民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B.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道德建设成为社会共识
D.切实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方针
解析:选B 我国设立“公民道德宣传日”,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为弘扬社会正气,更好地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全国首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这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记
19世纪40年代 魏源著《海国图志》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9世纪90年代 兴中会成立;维新变法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临时约法》颁布
1915年 《青年杂志》创刊
1919年 五四运动;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1年 中共一大
1928—1930年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1945年 中共七大
依据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据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记”内容,可知近代中国思想发生的变化,不同阶层学习西方的具体内容都不一样,但都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结合所学从中国近代各阶层学习西方内容有所区别的角度,围绕“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的主题,提取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再结合具体的知识展开论述。比如可强调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学习器物,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学习制度,民主主义者学习思想文化。再分析其各自的影响即可。
答案:示例一 事件: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论题:西学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论述: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倡导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综上所述,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示例二 事件: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七大。
论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述: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和斗争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指导思想;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酝酿、产生和成熟,也正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历史必然。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烈的绝笔
材料 2021—2022年,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绝笔》栏目讲述了30位为了理想信念、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英烈。下面是部分英烈的绝笔摘录: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1889—1927年)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临刑前,他怒斥刽子手:“不要以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色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1933年5月,中国抗日名将吉鸿昌(1895—1934年)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等地。1934年11月24日被蒋介石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刑前题诗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1935年秋,赵一曼(1905—1936年)在与日伪军作战时身负重伤,不幸被捕。1936年8月2日英勇就义。就义前她给儿子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46年3月5日,叶挺(1896—1946年)在出狱后第10个小时写下的入党申请书:“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绝笔”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析:在题目中已经明确了短文的题目是“绝笔”,在材料中叙述了李大钊、赵一曼、吉鸿昌、叶挺等革命先烈,为了实现理想信念、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前赴后继、英勇牺牲,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红色革命精神,据此可知,在写作短文时,首先要对其革命精神进行概括和总结,即: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树立起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丰碑。在具体论述过程中,要选取材料中2—3位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迹稍作阐述。
答案:标题:绝笔
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树立起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丰碑。
这些先烈绝笔展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年代。李大钊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为了党的事业奋斗多年,最后倒在敌人的绞刑架下。赵一曼舍小家为大家,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为国捐躯。吉鸿昌毁家纾难奋勇抗日,反被国民党杀害。北伐名将叶挺刚刚出狱就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先烈表现出的中国共产党精神,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舍生取义”精神的绝美升华,具有超越时空、启迪后人的时代价值。像革命先烈一样,忠诚与信仰,责任与担当,是新时代年轻人的底色与行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