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评价(四)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评价(四)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8 / 8
专题评价(四)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选择题
1.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汉承秦制,实行“编户齐民”制度。两者的首要目的是(  )
A.取代血缘政治 B.进行赋役征发
C.实行社会救济 D.维护社会治安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故两者的首要目的是进行赋役征发,故选B项;A、C、D三项并非首要目的,均排除。
2.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赋税负担沉重 B.法律制度严酷
C.基层管理严密 D.行政效率提高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地方行政管理涉及各个方面,对人民的管理非常严格和全面,反映出秦朝时期地方基层管理较为严密,故选C项。
3.(2023·广东高考)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保甲制度形成了以“户”(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基层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带有军事管理功能,可以强化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改变了传统户籍制度以个人为单位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乡民便携家散去”的弊端,故选B项;唐代的邻保制度主要实行于人口居住比较稳定集中的地区,在职能上主要负责基层治安,不具有军事职能,排除A项;十家牌法由明朝中期的王阳明创立,时间上与材料中的宋代不符,排除C项;明朝时期的里甲制度主要用于宣传教化、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等,排除D项。
4.秦汉在县以下划分为乡、里,选任乡官里吏辅助统治基层。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秦朝)里吏由里中推选、县廷任命,以没有军功爵且办事能干的公卒、士伍担任里吏 秦朝集权理念渗透基层治理
B (秦制)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秦朝建立起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
C 汉明帝即位初赐爵“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东汉永平三年(60年)再次赐爵“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汉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已经完备
D 西汉“循吏”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选A 秦朝里吏以没有军功爵且办事能干的公卒、士伍担任,并由县廷任命,以此来减少地方里吏势力膨胀的现象,要求办事能干可更好地贯彻中央的政令,由此可以得出秦朝集权理念渗透基层治理,故选A项。
5.宋朝规定,每年十月入冬后,天下各州县须“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登记在册,每人一日“给米豆一升,小儿半之”,每三天发放一次,从本年十一月初一开始,至来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这一规定力图(  )
A.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增强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
D.维护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解析:选C 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活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与题干中宋朝在冬春季节救助“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以体现宋朝关爱民众相合,故选C项。
6.南宋《庆元条法事类》中,对于灾害时路级诸司赈救的合作有明确的诏令:“安抚司体谅措置,转运司检放展阁(军粮阙乏,令听以省计通融应副),常平司籴给借贷,提点刑狱司觉察妄滥,如或违戾,许互相按举。”这反映出南宋时期(  )
A.中枢运转效率提高 B.地方治理的精细化
C.立法加强君主专制 D.国家日益积贫积弱
解析:选B “安抚司体谅措置,转运司检放展阁”“常平司籴给借贷,提点刑狱司觉察妄滥”体现宋朝地方办事程序非常严格,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是一种精细管理的表现,故选B项。
7.王守仁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订立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违约者“呈官究治”“请兵灭之”。这些措施(  )
A.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C.推动基层管理与国家治理结合
D.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社会秩序
解析:选C 据材料“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违约者‘呈官究治’‘请兵灭之’”可知,王守仁的这些措施是基层管理的措施,“呈官究治”“请兵灭之”是把地方基层管理与国家治理结合,故选C项。
8.韩愈在《示儿》中言:“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初心)。”类似诗歌还有白居易的《遇物感兴因示子弟》、李商隐的《骄儿诗》等,数量众多。唐朝十分重视推广此类诗歌,此举意在(  )
A.鼓励文学创作 B.促进理学传播
C.宣传出仕思想 D.加强基层教化
解析:选D 韩愈等人在写给儿子、子弟的诗中劝诫他们辛勤、节俭,唐朝十分重视推广此类诗歌,目的是宣扬勤劳、节俭、好学、自强的品德,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加强基层教化,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
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控制人口;汉朝实行“编户齐民”;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办法。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A.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B.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C.为抵御外族进攻提供足够的兵源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解析:选D 历朝历代重视户籍制度是因为征税的对象是人民,而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能够精确地管理和控制人口,以便进行兵役、徭役和赋税的征派,故选D项。
10.清朝前期,由科举功名之士和退休官员为主构成的士绅是特殊的社会阶层。从弥息争讼到襄赞公共设施,从教化百姓到组织当地防务,士绅在家乡本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表明清代(  )
A.士绅成为官府与百姓联结的纽带
B.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日趋完善
C.政府对知识分子的羁縻成效显著
D.权力下移成为时代的新潮流
解析:选A “从弥息争讼到襄赞公共设施,从教化百姓到组织当地防务,士绅在家乡本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表明士绅发挥了处理社会矛盾和协调社会秩序的作用,作为民间组织在帮助政府开展工作,表明士绅成了政府和百姓联结的纽带,故选A项。
11.某“族约”曰:“今恐吾宗散乱,或为习俗所移,不守先训,则是上贻辱于前人,下有愧于厥后,故吾姓子孙者,告之以孝悌忠信之行,申之以礼义廉耻之教,务要为子孝,为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该“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
A.注重血缘纽带,推动理学普及
B.激励家族成员,追求功名利禄
C.强化宗族特权,维护家族秩序
D.凝聚宗族力量,加强基层教化
解析:选D 根据该“族约”中“今恐吾宗散乱,或为习俗所移”可知其功能是凝聚宗族力量,根据“族约”中“故吾姓子孙者,告之以孝悌忠信之行,申之以礼义廉耻之教,务要为子孝,为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可知其功能是加强基层教化,故选D项。
12.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由此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  )
A.社会治理能力增强 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
C.儒家伦理得到重塑 D.礼法合流趋势加强
解析:选A 由材料可知族规的制定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族长需要政府委任,说明宗族承担社会治理的功能,故选A项。
13.1370年,明政府设立惠民药局,在各府设提领,在州、县设官医。同时,明政府还下令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存之人。明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
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B.加强基层社会管理
C.维持社会秩序稳定 D.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明政府设立药局和养济院来帮助需要帮助的百姓,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故选C项。
14.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赶上百年未遇的大饥荒。按照清代律令,凡动用官仓里的粮食,必须有朝廷批文。郑板桥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遣,我任之!”毅然决定开仓放粮。郑板桥此举意在(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强调重农意识
C.践行以工代赈的救灾方式
D.关注地方稳定
解析:选D 由材料可知根据清代律令,开仓放粮需要朝廷的批文,但是面对紧张的灾情,郑板桥选择先斩后奏,“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表明当时灾情急迫,如果等清政府的批文会饿殍遍地,可能会导致地方混乱,所以郑板桥未经批准开仓放粮是为了稳定地方,防止灾民暴动,故选D项。
15.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官”和“民”二元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包含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借助血缘、地缘、神缘和业缘纽带,有效实现社会整合。这种“民”的管理模式(  )
A.反映了君主专制体制空前强化的现实
B.适应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要
C.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成熟
D.反映了士大夫们以儒教化的政治主张
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基层社会管理中注重利用血缘族亲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会社、会馆”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对基层管理的需求,说明“民”的管理适应了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强调地方治理,并未体现出皇权专制,排除A项;“成熟”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家族、乡族、乡约”体现出以儒教化,但还有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兴建的“会社、会馆”,不能以偏概全,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前代相比,宋朝继承了传统的家国同构逻辑,即国家对社会成员具有天然的道义责任,社会救助体制取得了重要发展成果。在灾荒救助中,颁布了勘灾定损的“报灾检灾法”、动员民间自救的“劝分法”、救助流民的“灾伤流移法”。对于灾荒期间捐献钱谷赈济贫乏的富户,国家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荣誉官职奖励。朝廷下诏建立直接隶属于中央的仓种,如常平仓、义仓等。在两宋之际的战乱中,常平仓和义仓损失惨重。南宋兴起了地方仓储建设高潮,但无偿赈给较为少见,主要用于赈籴和赈贷,所以地方性仓种中,以平籴仓、平粜仓命名的最多,它们对乡村的灾荒救助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文《宋朝社会救助体制的形成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灾荒救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实施灾荒救助的原因。
解析:第(1)问,由材料“在灾荒救助中,颁布了勘灾定损的‘报灾检灾法’、动员民间自救的‘劝分法’、救助流民的‘灾伤流移法’”得出颁布较为系统的灾荒救助法规;由材料“对于灾荒期间捐献钱谷赈济贫乏的富户,国家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荣誉官职奖励”得出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由材料“朝廷下诏建立直接隶属于中央的仓种”得出构建了全国性的仓储备荒体系;由材料“地方性仓种中,以平籴仓、平粜仓命名的最多,它们对乡村的灾荒救助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出设置以有偿赈济为主的地方性仓种等。第(2)问,结合封建统治者赈灾的根本目的得出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由材料“宋朝继承了传统的家国同构逻辑,即国家对社会成员具有天然的道义责任,社会救助体制取得了重要发展成果”得出家国同构使国家具有救助的道义和责任;由材料“在灾荒救助中,颁布了勘灾定损的‘报灾检灾法’”得出自然灾害频发;由材料“在两宋之际的战乱中”得出民族战争的破坏;由材料“动员民间自救的‘劝分法’、救助流民的‘灾伤流移法’”得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由材料“国家对社会成员具有天然的道义责任”得出传统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结合两宋时期理学的发展得出理学强调社会责任感;结合宋代不抑兼并的举措得出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1)措施:颁布较为系统的灾荒救助法规;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构建了全国性的仓储备荒体系;设置以有偿赈济为主的地方性仓种;等等。
(2)原因: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家国同构使国家具有救助的道义和责任;自然灾害频发;民族战争的破坏;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传统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理学强调社会责任感;土地兼并严重;等等。
17.(2024·广东高考)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问题。
材料一 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问答》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财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
——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治理》等
材料二 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
——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材料三 《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副面孔”。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答案:(1)变化:里典(里正)和里老选拔标准从个人能力转向了年龄和社会地位。
原因:秦朝统一后,需要建立一套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基层治理体系;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朝推崇法家思想的影响。
(2)一方面,乡保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代表国家管理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的延伸,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乡保又是地方利益的代言人,在国家政策与地方利益、公共责任与个人利益之间寻找平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自主性、复杂性与灵活性。
(3)历史悠久,具有稳定性、组织性、延续性;基层治理与宗法制相结合,体现家国同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基层自治相结合,有一定的自治色彩;儒家思想渗透基层管理,重视道德教化。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禁酒令:保民生?护社稷?
材料一 尽管乾隆帝在各省大力推行严禁烧锅(制酒的作坊)政策,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地方督抚很难贯彻这一政策。“因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烧锅方经查拿,而又闻彼处复行开设”“虽经严禁,终莫能断绝也”。于是乾隆后期对烧锅的严禁发生了明显变化。乾隆十六年(1751年),严禁政策有所松弛。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部分地区恢复了烧锅税。
——摘编自牛贯杰、王江《论清代烧锅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摘编自赵利杰《试论高粱传入中国的时间、路径及初步推广》
材料三 据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四月,以承德、辽阳等地区为例,当地粟米价格自八钱至一两四钱不等,高粱价自五钱五分至四分不等。在山西榆次、朔州等地,酿酒基本利用高粱,依照酒的品质优劣,价格每斤70钱到100钱。
——摘编自罗格《食物改变历史 上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禁酒令的实施状况,并分析其成因。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尽管乾隆帝在各省大力推行严禁烧锅(制酒的作坊)政策,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地方督抚很难贯彻这一政策”“于是乾隆后期对烧锅的严禁发生了明显变化。乾隆十六年(1751年),严禁政策有所松弛。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部分地区恢复了烧锅税”可知,乾隆时期各省虽然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禁止酿酒,但是由于各省税收及经济发展的原因,禁酒政策难以贯彻,后改禁为税。据材料二“中国古代高粱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可知,在清朝之前,作为酿酒原料之一的高粱种植面积并不大;到清朝时,虽然一直禁止酿酒,但高粱种植面积却仍有大幅度提高,可见禁酒令没有发挥实际性的效果。综上所述,可见清朝前期的禁酒令实施效果不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在清朝,酒是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百姓自酿自用或是商业化生产都很普遍,故禁酒令的实施难度较大;据材料三“当地粟米价格……依照酒的品质优劣,价格每斤70钱到100钱”可知,用高粱酿制烧酒,成本低收益高,能帮助百姓更好完成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概折银的赋役制度以及烧酒的高额利润使禁酒令难以推行。
答案:说明:材料一的信息反映了乾隆时期各省虽然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禁止酿酒,但是由于各省税收及经济发展的原因,禁酒政策难以贯彻,后改禁为税。根据材料二可知,在清朝之前,作为酿酒原料之一的高粱种植面积并不大;到清朝时,虽然一直禁止酿酒,但高粱种植面积却仍有大幅度提高,可见禁酒令没有发挥实际性的效果。综上所述,清朝前期的禁酒令实施效果不佳。
原因:在清朝,酒是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百姓自酿自用或是商业化生产都很普遍,故禁酒令的实施难度较大。用高粱酿制烧酒,成本低收益高,能帮助百姓更好完成赋税。一概折银的赋役制度以及烧酒的高额利润使禁酒令难以推行。8 / 8
专题评价(四)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选择题
1.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汉承秦制,实行“编户齐民”制度。两者的首要目的是(  )
A.取代血缘政治 B.进行赋役征发
C.实行社会救济 D.维护社会治安
2.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赋税负担沉重 B.法律制度严酷
C.基层管理严密 D.行政效率提高
3.(2023·广东高考)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4.秦汉在县以下划分为乡、里,选任乡官里吏辅助统治基层。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秦朝)里吏由里中推选、县廷任命,以没有军功爵且办事能干的公卒、士伍担任里吏 秦朝集权理念渗透基层治理
B (秦制)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秦朝建立起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
C 汉明帝即位初赐爵“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东汉永平三年(60年)再次赐爵“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汉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已经完备
D 西汉“循吏”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5.宋朝规定,每年十月入冬后,天下各州县须“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登记在册,每人一日“给米豆一升,小儿半之”,每三天发放一次,从本年十一月初一开始,至来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这一规定力图(  )
A.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增强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
D.维护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6.南宋《庆元条法事类》中,对于灾害时路级诸司赈救的合作有明确的诏令:“安抚司体谅措置,转运司检放展阁(军粮阙乏,令听以省计通融应副),常平司籴给借贷,提点刑狱司觉察妄滥,如或违戾,许互相按举。”这反映出南宋时期(  )
A.中枢运转效率提高 B.地方治理的精细化
C.立法加强君主专制 D.国家日益积贫积弱
7.王守仁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订立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违约者“呈官究治”“请兵灭之”。这些措施(  )
A.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C.推动基层管理与国家治理结合
D.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社会秩序
8.韩愈在《示儿》中言:“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初心)。”类似诗歌还有白居易的《遇物感兴因示子弟》、李商隐的《骄儿诗》等,数量众多。唐朝十分重视推广此类诗歌,此举意在(  )
A.鼓励文学创作 B.促进理学传播
C.宣传出仕思想 D.加强基层教化
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控制人口;汉朝实行“编户齐民”;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办法。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A.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B.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C.为抵御外族进攻提供足够的兵源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10.清朝前期,由科举功名之士和退休官员为主构成的士绅是特殊的社会阶层。从弥息争讼到襄赞公共设施,从教化百姓到组织当地防务,士绅在家乡本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表明清代(  )
A.士绅成为官府与百姓联结的纽带
B.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日趋完善
C.政府对知识分子的羁縻成效显著
D.权力下移成为时代的新潮流
11.某“族约”曰:“今恐吾宗散乱,或为习俗所移,不守先训,则是上贻辱于前人,下有愧于厥后,故吾姓子孙者,告之以孝悌忠信之行,申之以礼义廉耻之教,务要为子孝,为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该“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
A.注重血缘纽带,推动理学普及
B.激励家族成员,追求功名利禄
C.强化宗族特权,维护家族秩序
D.凝聚宗族力量,加强基层教化
12.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由此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  )
A.社会治理能力增强 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
C.儒家伦理得到重塑 D.礼法合流趋势加强
13.1370年,明政府设立惠民药局,在各府设提领,在州、县设官医。同时,明政府还下令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存之人。明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
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B.加强基层社会管理
C.维持社会秩序稳定 D.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14.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赶上百年未遇的大饥荒。按照清代律令,凡动用官仓里的粮食,必须有朝廷批文。郑板桥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遣,我任之!”毅然决定开仓放粮。郑板桥此举意在(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强调重农意识
C.践行以工代赈的救灾方式
D.关注地方稳定
15.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官”和“民”二元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包含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借助血缘、地缘、神缘和业缘纽带,有效实现社会整合。这种“民”的管理模式(  )
A.反映了君主专制体制空前强化的现实
B.适应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要
C.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成熟
D.反映了士大夫们以儒教化的政治主张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前代相比,宋朝继承了传统的家国同构逻辑,即国家对社会成员具有天然的道义责任,社会救助体制取得了重要发展成果。在灾荒救助中,颁布了勘灾定损的“报灾检灾法”、动员民间自救的“劝分法”、救助流民的“灾伤流移法”。对于灾荒期间捐献钱谷赈济贫乏的富户,国家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荣誉官职奖励。朝廷下诏建立直接隶属于中央的仓种,如常平仓、义仓等。在两宋之际的战乱中,常平仓和义仓损失惨重。南宋兴起了地方仓储建设高潮,但无偿赈给较为少见,主要用于赈籴和赈贷,所以地方性仓种中,以平籴仓、平粜仓命名的最多,它们对乡村的灾荒救助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文《宋朝社会救助体制的形成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灾荒救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实施灾荒救助的原因。
(2)原因: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家国同构使国家具有救助的道义和责任;自然灾害频发;民族战争的破坏;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传统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理学强调社会责任感;土地兼并严重;等等。
17.(2024·广东高考)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问题。
材料一 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问答》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财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
——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治理》等
材料二 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
——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材料三 《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副面孔”。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原因:秦朝统一后,需要建立一套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基层治理体系;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朝推崇法家思想的影响。
(2)一方面,乡保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代表国家管理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的延伸,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乡保又是地方利益的代言人,在国家政策与地方利益、公共责任与个人利益之间寻找平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自主性、复杂性与灵活性。
(3)历史悠久,具有稳定性、组织性、延续性;基层治理与宗法制相结合,体现家国同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基层自治相结合,有一定的自治色彩;儒家思想渗透基层管理,重视道德教化。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禁酒令:保民生?护社稷?
材料一 尽管乾隆帝在各省大力推行严禁烧锅(制酒的作坊)政策,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地方督抚很难贯彻这一政策。“因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烧锅方经查拿,而又闻彼处复行开设”“虽经严禁,终莫能断绝也”。于是乾隆后期对烧锅的严禁发生了明显变化。乾隆十六年(1751年),严禁政策有所松弛。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部分地区恢复了烧锅税。
——摘编自牛贯杰、王江《论清代烧锅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摘编自赵利杰《试论高粱传入中国的时间、路径及初步推广》
材料三 据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四月,以承德、辽阳等地区为例,当地粟米价格自八钱至一两四钱不等,高粱价自五钱五分至四分不等。在山西榆次、朔州等地,酿酒基本利用高粱,依照酒的品质优劣,价格每斤70钱到100钱。
——摘编自罗格《食物改变历史 上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禁酒令的实施状况,并分析其成因。
原因:在清朝,酒是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百姓自酿自用或是商业化生产都很普遍,故禁酒令的实施难度较大。用高粱酿制烧酒,成本低收益高,能帮助百姓更好完成赋税。一概折银的赋役制度以及烧酒的高额利润使禁酒令难以推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