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评价(五)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评价(五)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4 / 6
专题评价(五)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经考古证实,秦直道位于内蒙古、甘肃和陕西境内,路上有2—3道车辙,车辙两侧有较宽的路肩;车辙间的辙梁经过反复碾压,土质发黑,质地坚硬。由此可知秦直道(  )
A.推动了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B.加强了北方地区的边防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形成了全国性的道路网
解析:选B “车辙间的辙梁经过反复碾压,土质发黑,质地坚硬”说明秦直道经常被使用,来往车辆比较多。而秦直道修建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北部边防,因此可知秦直道起到了加强北方地区边防的作用,故B项正确。
2.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都护的职责是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设立西域都护府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促进了民族团结
C.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强化了中央集权
解析:选D 由题干信息可知,西域都护府在行使地方政府的职权,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这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选D项;A、B、C三项并非最重要的影响,均排除。
3.打马毬作为唐朝的“国球”,是一项流行甚广的体育活动。据记载,709年,吐蕃使团为迎接金城公主,与唐宫廷马毬队在长安举行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唐皇家马毬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外,唐玄宗也曾多次评价打马毬运动可以“震叠戎狄”。据此可知,唐代马毬运动(  )
A.助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
B.是中外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产物
C.兼具军事性与娱乐性的双重特点
D.成为与周边政权交往的重要形式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作为唐朝“国球”的打马毬在唐蕃和亲的过程中举办比赛,增进了双方的交往;唐玄宗认为打马毬运动可以“震叠戎狄”,即唐代马毬运动成为与周边政权交往的重要形式,故选D项。
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解析:选C 根据材料“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可知两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认同中原汉族政权的做法,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
5.下表是历代正史对部分游牧民族的记载。这主要反映了(  )
民族 记载 出处
匈奴 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史记》
鲜卑 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魏书》
回纥 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 《旧唐书》
蒙古 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 《元史》
A.不同王朝修史目的相同
B.生产方式受到地理环境制约
C.历代正史史料来源一致
D.北方游牧民族习俗因袭传承
解析:选B 据材料“匈奴、鲜卑、回纥、蒙古”“随畜牧而转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这些少数民族因为生活在草原地区,故生产生活方式就是游牧和逐水草而居,这体现了生产方式受到地理环境制约,B项正确。
6.美国学者谢弗撰文指出:“浓缩在唐朝统治者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其中包括吐火罗人、粟特人、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他们带来了各自的信仰和宗教。”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唐代(  )
A.朝贡贸易达到顶峰 B.文化政策兼收并蓄
C.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D.儒学正统地位巩固
解析:选B 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在唐朝进入中国,并带来了“各自的信仰和宗教”,主要原因在于唐朝统治者允许和接纳这些人和他们的信仰和宗教,采取了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政策,故选B项。
7.康熙朝编纂的《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满、汉、蒙古、藏、回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乾隆朝编纂的《西域同文志》,用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托忒文(新疆地区使用的蒙古文)、维吾尔文修成,是第一部5种民族文字对照的辞书。这些现象反映出清朝(  )
A.思想文化的专制 B.多元一体的特点
C.多民族的国家观 D.华夷观念被打破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康熙、乾隆朝分别编纂满、汉、蒙古、藏等不同民族文字的辞书,反映出清朝多民族的国家观,故选C项。
8.“众建官而分其权”的举措不仅明代时在广西盛行,而且到清代后同样在土司地区盛行,清政府甚至将“众建寡力”的举措写进了《大清会典》里。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稳定地方民心 B.维护中央王朝统治
C.杜绝边患威胁 D.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解析:选B 明清时期治理西南,“众建官而分其权”,削弱了西南地方土官实权,以防止地方叛乱,其根本目的是强化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故选B项。
9.《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政府第一次把满文“中国”一词作为正式国名与沙俄对应。此后,在对外交往文件中,却再未称自己为“中国”。一直到《南京条约》签订时,汉文“中国”才被正式写进外交文书,此后清朝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天下观的缓慢转型 B.极力维护天朝上国形象
C.注重捍卫国家主权 D.积极融入国际关系体系
解析:选A 根据材料“清政府第一次把满文……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清政府对世界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其天朝上国的思维逐渐转变,天下观缓慢转型,故选A项。
10.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印度《摩奴法典》中有关于丝绸的记载。斯里兰卡曾出土有“汉代的半两”信息的货币。东汉时期罗马帝国的幻人(魔术师)和使者相继来到中国。这表明秦汉时期(  )
A.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特点
B.朝贡贸易是中外交往主流
C.海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
D.中外交往的主导者是中国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印度、斯里兰卡等地文化中有记载中国的内容,罗马人也到达过中国,说明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既有外传也有接纳,中外之间文化交往具有双向性,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1.(2025年1月·内蒙古高考适应性演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前期对内蒙古地区实行封禁政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山西巡抚岑春煊上奏,近年“俄人之势日益盛强,蒙古之众日就贫弱”,“现在时局艰难,度支竭蹶,兵费赔款之巨,实为历来所未有”,建议放垦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获得清政府批准。随着移民到来,流行于晋西北的爬山调和陕北的信天游等逐渐与鄂尔多斯当地民歌结合,形成了漫瀚调。
——摘编自《岑春煊集》等
材料二 漫瀚调歌词(节选)
序号 歌词 序号 歌词
① 连根根草草连枝枝树 ② 蒙人汉人一个村村住
③ 蒙汉邻居对门门住 ④ 又种糜谷又放牧
⑤ 绵羊山羊混群群 ⑥ 蒙人汉人拜弟兄
⑦ 混蔓蔓葫芦混种种瓜 ⑧ 蒙汉人相好结亲家
⑨ 汉人学唱蒙古曲儿 ⑩ 蒙古曲儿带上了汉人味儿
蒙古调调配上汉话话唱 鲜花花开在沙梁上
香油炒菜加调料 蒙汉人伙唱漫瀚调
——摘编自冯卓慧、陈丹曦《漫瀚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漫瀚调形成的历史背景。
(2)史料实证的重要原则是论从史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表所列研究提纲。(要求:小节标题密切联系主题,不能照抄歌词,逻辑清晰;列出1—2个能够支撑对应标题的歌词序号。)
主题:漫瀚调与民族交融
小节标题 歌词序号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答案:(1)清政府封禁政策的松弛;近代列强侵略的加剧;移民带来的文化交流;多元文化的融合。
(2)
主题:漫瀚调与民族交融
小节标题 歌词序号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生活环境 ②③
第二节 生产方式的互补与融合 ④⑤⑦
第三节 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互鉴 ⑨⑩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第二章 两汉时期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勃兴
……
四 古代地中海世界对通往东方道路的探求
五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第三章 唐宋时期中西文化的交融
一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
……
四 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
六 中国陶瓷文化的向西流播
七 指南针与印刷术的西传
第四章 蒙元和明前期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畅达
一 蒙古西征及其对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
三 元代中国与西欧的交往
四 马可·波罗与伊本·巴图塔的来华
五 元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五章 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东来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流
一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传教士的大批东来
二 利玛窦与徐光启
三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三次高潮
四 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解析:首先拟定一个论题,依据“中外文化交流”的主题,可以以唐宋元时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为题。然后进行阐述,前者以四大发明为例阐述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后者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阐述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双重影响,包括殖民侵略以及客观上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 论题:唐宋元时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阐述:唐宋元时期,我国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兼收并蓄的政策;中国“四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先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来华的西方人员人数众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
示例二 论题: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伴随着殖民侵略,不同文明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地不同文明的交流;明清之际,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传教的同时,也充当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依然较强,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等大力推崇儒学。4 / 6
专题评价(五)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经考古证实,秦直道位于内蒙古、甘肃和陕西境内,路上有2—3道车辙,车辙两侧有较宽的路肩;车辙间的辙梁经过反复碾压,土质发黑,质地坚硬。由此可知秦直道(  )
A.推动了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B.加强了北方地区的边防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形成了全国性的道路网
2.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都护的职责是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设立西域都护府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促进了民族团结
C.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强化了中央集权
3.打马毬作为唐朝的“国球”,是一项流行甚广的体育活动。据记载,709年,吐蕃使团为迎接金城公主,与唐宫廷马毬队在长安举行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唐皇家马毬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外,唐玄宗也曾多次评价打马毬运动可以“震叠戎狄”。据此可知,唐代马毬运动(  )
A.助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
B.是中外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产物
C.兼具军事性与娱乐性的双重特点
D.成为与周边政权交往的重要形式
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5.下表是历代正史对部分游牧民族的记载。这主要反映了(  )
民族 记载 出处
匈奴 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史记》
鲜卑 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魏书》
回纥 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 《旧唐书》
蒙古 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 《元史》
A.不同王朝修史目的相同
B.生产方式受到地理环境制约
C.历代正史史料来源一致
D.北方游牧民族习俗因袭传承
6.美国学者谢弗撰文指出:“浓缩在唐朝统治者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其中包括吐火罗人、粟特人、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他们带来了各自的信仰和宗教。”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唐代(  )
A.朝贡贸易达到顶峰 B.文化政策兼收并蓄
C.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D.儒学正统地位巩固
7.康熙朝编纂的《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满、汉、蒙古、藏、回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乾隆朝编纂的《西域同文志》,用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托忒文(新疆地区使用的蒙古文)、维吾尔文修成,是第一部5种民族文字对照的辞书。这些现象反映出清朝(  )
A.思想文化的专制 B.多元一体的特点
C.多民族的国家观 D.华夷观念被打破
8.“众建官而分其权”的举措不仅明代时在广西盛行,而且到清代后同样在土司地区盛行,清政府甚至将“众建寡力”的举措写进了《大清会典》里。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稳定地方民心 B.维护中央王朝统治
C.杜绝边患威胁 D.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9.《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政府第一次把满文“中国”一词作为正式国名与沙俄对应。此后,在对外交往文件中,却再未称自己为“中国”。一直到《南京条约》签订时,汉文“中国”才被正式写进外交文书,此后清朝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天下观的缓慢转型 B.极力维护天朝上国形象
C.注重捍卫国家主权 D.积极融入国际关系体系
10.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印度《摩奴法典》中有关于丝绸的记载。斯里兰卡曾出土有“汉代的半两”信息的货币。东汉时期罗马帝国的幻人(魔术师)和使者相继来到中国。这表明秦汉时期(  )
A.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特点
B.朝贡贸易是中外交往主流
C.海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
D.中外交往的主导者是中国
二、非选择题
11.(2025年1月·内蒙古高考适应性演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前期对内蒙古地区实行封禁政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山西巡抚岑春煊上奏,近年“俄人之势日益盛强,蒙古之众日就贫弱”,“现在时局艰难,度支竭蹶,兵费赔款之巨,实为历来所未有”,建议放垦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获得清政府批准。随着移民到来,流行于晋西北的爬山调和陕北的信天游等逐渐与鄂尔多斯当地民歌结合,形成了漫瀚调。
——摘编自《岑春煊集》等
材料二 漫瀚调歌词(节选)
序号 歌词 序号 歌词
① 连根根草草连枝枝树 ② 蒙人汉人一个村村住
③ 蒙汉邻居对门门住 ④ 又种糜谷又放牧
⑤ 绵羊山羊混群群 ⑥ 蒙人汉人拜弟兄
⑦ 混蔓蔓葫芦混种种瓜 ⑧ 蒙汉人相好结亲家
⑨ 汉人学唱蒙古曲儿 ⑩ 蒙古曲儿带上了汉人味儿
蒙古调调配上汉话话唱 鲜花花开在沙梁上
香油炒菜加调料 蒙汉人伙唱漫瀚调
——摘编自冯卓慧、陈丹曦《漫瀚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漫瀚调形成的历史背景。
(2)史料实证的重要原则是论从史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表所列研究提纲。(要求:小节标题密切联系主题,不能照抄歌词,逻辑清晰;列出1—2个能够支撑对应标题的歌词序号。)
主题:漫瀚调与民族交融
小节标题 歌词序号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
主题:漫瀚调与民族交融
小节标题 歌词序号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生活环境 ②③
第二节 生产方式的互补与融合 ④⑤⑦
第三节 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互鉴 ⑨⑩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第二章 两汉时期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勃兴
……
四 古代地中海世界对通往东方道路的探求
五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第三章 唐宋时期中西文化的交融
一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
……
四 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
六 中国陶瓷文化的向西流播
七 指南针与印刷术的西传
第四章 蒙元和明前期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畅达
一 蒙古西征及其对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
三 元代中国与西欧的交往
四 马可·波罗与伊本·巴图塔的来华
五 元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五章 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东来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流
一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传教士的大批东来
二 利玛窦与徐光启
三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三次高潮
四 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阐述:唐宋元时期,我国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兼收并蓄的政策;中国“四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先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来华的西方人员人数众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
示例二 论题: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伴随着殖民侵略,不同文明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地不同文明的交流;明清之际,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传教的同时,也充当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依然较强,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等大力推崇儒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