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赏景探情——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两篇文章内容上有何共同点?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文段是哪几段?分别写了怎样的画面?活动一 赏景物3秋晨小院图4秋槐落蕊图5秋蝉残鸣图6-10秋雨话凉图11秋果奇异图4月下荷塘图5塘上月色图6荷塘四周图秋晨院落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秋雨话凉图《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作者笔下北京的秋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这些这点的?学习任务一 赏景物《故都的秋》:宁静清闲、孤寂落寞《荷塘月色》:朦胧宁静 、淡雅柔和清、静、悲凉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凄清萧瑟,孤寂落寞。《故都的秋》视听结合视觉:冷色系=选择衰败萧索的意象听觉:以动衬静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一椽破屋 ——破壁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对)牵牛花的蓝朵——(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纯净高远静谧陈旧衰败 沧桑感宁静悠闲些许落寞清闲 落寞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萧索衰败残破寥落一碗浓茶 ——虽苦,味甘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宁静悠闲中的孤寂落寞。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清,静,悲凉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①多感官描写:听觉,嗅觉,触觉。营造出了清闲静谧的氛围。②细节描写: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感受作者清闲宁静的心境和潜意识中的惆怅落寞。《故都的秋》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秋蝉的哀鸣渲染故都之秋寂寥悲凉的气氛。【蝉的意象】蝉,古代称为“蟪蛄”。《庄子》说:“蟪蛄不知春秋”,寓意生命短暂。蝉的叫声较为凄楚、哀切、悲凉,是以古人文人多借此渲染凄清的氛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赵彦端《点绛唇·憔悴天涯》《故都的秋》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故都的秋》“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他们是故都秋景中不可或缺的人文元素。他们的悠闲、散淡与北平秋天那种宁静、闲适的氛围完美融合,生动地展现出故都独有的生活节奏与文化气息,使秋的“清”“静”“悲凉”更具生活底蕴与历史厚重感。为什么要在写秋雨的时候插入一段人物对话?①借对话点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雨加重了秋意;②展现北平老百姓生活的安适、悠闲、自在;③秋雨图中的桥头的对话这种日常的生活图景与前文破屋、牵牛花、槐蕊等平凡细小的事物呼应,展现出日常生活中的秋景之美。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①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了,便无清秋佳景可赏玩;②“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故都的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以比喻写荷叶的高而直的自然舒展之美以拟人和比喻手法,写出荷花的柔美多姿,不染纤尘,以及月色下荷花的晶莹闪光以拟人手法写水的静寂无声,含蓄有情。以通感手法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写出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状态。素淡宁静的月下荷塘图自上而下由远及近动静结合《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泻 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以动写静,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浮 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景象,以动写静,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 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鲜艳欲滴的状态画 有人的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以通感手法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用名曲优美和谐的旋律比喻“光和影”的和谐,烘托出一种温馨的氛围。朦胧优雅的塘上月色图《荷塘月色》以动写静正侧结合比喻通感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叠词的运用读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树木之多,夜色浓重的特点。拟人和比喻手法,既写出当时夜深的情景,也暗含了作者淡淡的哀愁。衬托的手法,写蝉声、蛙声的热闹,意在衬托作者依然苦闷哀愁的心情。清幽热闹的荷塘四周图由远及近,视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荷塘月色》1.形象美鲜明的比喻、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2.语言美语言通俗流畅,叠词节奏鲜明、动词准确形象、描述传神。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思考: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美”在哪里?活动二:知人论世,感受文章悲凉美思考: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为何是“清静悲凉”的?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为何是清幽宁静、素淡朦胧的?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父亲在他不满三岁时就去世了。父亲去世后,祖孙六人全靠母亲缝补洗衣,节俭度日。日本侵入家乡,母亲被夹在墙中活活饿死。哥哥被日伪汉奸暗杀。才九岁的姐姐,也被迫当童养媳。郁达夫在他的自传中说:“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迫着我。”社会的腐败、时代的黑暗给郁达夫的心灵带来了忧郁、苦闷的伤痕,形成了他内向忧郁的性格。此外辛亥革命的失败,也给所有爱国知识分子增添了新的忧郁和苦闷。这时期的郁达夫正求学于嘉兴、杭州。少年离乡,受到“锦衣肉食的乡宦人家子弟”的歧视,使他处在极度的忧郁苦闷之中,成为一个“孤独者”。中国古典文学中常有“悲秋”的传统,郁达夫深受这一传统影响。留日十年,受日本“物哀美学”影响“物哀说”:在人世无常中玩味的悲哀,从残缺与不完美中发现趣味。物哀说的几个重要美学特征:寂静为美,残缺为美,死亡为美。物哀:事物引发的内心感动,大多是一种低沉悲愁的情感、情绪。悲与美是相通的。《荷塘月色》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朱自清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 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孤独苦闷的心情中。在混乱的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朱自清想找个精神避难所,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但他是个爱国民主主义者,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因而内心充满了矛盾。故都的秋 清、静、悲凉荷塘月色清幽宁静、素淡朦胧(淡淡喜悦和哀愁) 社会环境黑暗。写于1934年,连年战乱,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社会一片混乱,写于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朱自清想找个避难所,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 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 他是个爱国民主主义者,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学习任务二 探情感《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写的是北京的景色,在这两位作者的笔下,这同一座城市的风景有何不同?篇目 描写景物 景物特点 作者情感《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破屋 天色 鸽声 日光 牵牛花 秋草槐树 秋蝉 秋雨 凉风 秋果荷塘 荷叶 荷花 流水 月色灌木 杨柳 远山 蝉声 蛙声清、静、悲凉朦胧宁静淡雅柔和悠闲自在喜爱享受淡淡的宁静和喜悦活动二:知人论世,感受文章悲凉美思考:①郁达夫对“清、静、悲凉”“故都的秋”是什么感情?作者是怎么表达对故都秋的这种情感的?②朱自清走过“荷塘月色”寻到宁静了吗?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北国之秋的特点:“清 ” 、“静”、“悲凉”感受:“想饱尝一尝”南国之秋的特点:“慢 ”、“润”、“淡”感受:“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对比,衬托,突出北国之秋“清净悲凉”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恋之情,感人至深。南国的秋北国的秋本体喻体黄酒白干1.温和,味润稀饭馍馍2.清淡,味浅鲈鱼大蟹黄犬骆驼4.机巧灵秀味短3.鲜嫩,味淡浓烈,味烈厚重,味深醇美,味浓朴实沉稳味久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荷塘月色》探究作者的游踪和情感变化脉络行踪轨迹: 情感脉络:出家门——小煤屑路——荷塘月色——荷塘四面——回家——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却很好。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文章形成了一种圆形结构移步换景通荷路景采莲旧俗荷塘四周月下荷塘塘下月色(小路)(小路)(荷塘)写作特色1.圆合型结构——双线索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⑴采用多种修辞手法⑵巧妙运用动词3.情景交融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感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以及思乡之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荷塘月色》主题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