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石脑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石脑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1. D(强加因果,没有比较) 2. B(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天包含着地)
3. ①凝聚 ②四时 ③万物 (每空1分)
4. 相同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古代宇宙(天地)形成的演化理论。
不同点:①材料一主要谈及中国古代宇宙生成演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即古人对宇宙结构的设想及发展;②材料二以“气”为线索,讨论“气”和天地形成的关系,强调“气”的思想对中国早期天文学的影响。(相同点2分,不同点各1分)
5. ①贡献巨大。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古代就已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自己的宇宙演化理论,推动文明发展。
②体系独特。中国古代天文学以“气”为核心,与欧洲天文学少有交集,具有原创性。
③世界领先,具有先进性。早在汉代便有盖天说与浑天说的争论,以及一些古籍文献的相关记载,宇宙演化理论早于西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有引领意义。(每点2分)
6.C(C.“同是人物精神的象征和军民情谊的见证”错,“白色百合花被子”是军民情谊的见证,而文本二中的“雪莲花”主要是对海崽的祭奠和敬意的象征,没有体现军民情谊。)
7. A(B.“节奏紧凑明快”错,小说节奏并非一直紧凑明快,还有一些对生活场景和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如初到高原时海崽感觉“这里的空气是火辣辣的,肺子、气管、喉咙、舌头、嘴唇统统给风干了,好似晒干的鱼,每呼吸一口气,都像有条锯子在胸腔里拉过一遍”,还有描写救助战友的紧张和危险,可见小说节奏有张有弛。
C.“文件盒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串联情节”错,文件盒不是主要线索,只在小说结尾处出现两次,并未贯穿始终;小说主要围绕海崽的成长经历展开。
D.“营长树生的言辞严厉”错,文中营长树生的言辞并非都是严厉的,还有鼓励、关怀等不同的表现。如“海崽,我当初踹你一脚,是要你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做个硬骨头的好兵!”)
8.(1)常态:①新兵严格训练和教官严厉管教,是军营常态生活的写照;②海崽入伍时的不适与思乡,父亲的叮嘱,都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2)艰险:①高原自然环境的艰险,是对战士们身心的极限挑战;②在艰险境遇中营救战友的壮举,是以生命铸就家国信仰的赤诚担当。 (每大点2分,小点一点1分)
9. 示例一:应放在甲处 (1)承上文树生徒步的行为,又启下引出海崽,顺畅自然。(2)开篇由墓园祭奠提示海崽牺牲结局,形成悬念(或预叙式悬念),引发阅读兴趣(或阅读期待)。(3)开篇运用墓碑、雪莲花等意象,暗示海崽形象的崇高,奠定悲壮基调。(4)祭奠场景与海崽成长回忆形成对照,凸显家国使命下军人精神蜕变的过程,突出小说主题。
示例二:应放在乙处 (1)保留悬念(或顺叙式悬念),使开篇营长坚持徒步的(异常行为的)悬念到此得以回应,增强戏剧性和吸引力。(2)国旗下合影的激昂突转至祭奠的肃穆,使作品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表现力)。(3)与第一段的“文件盒”(伏笔)呼应,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4)墓园祭奠与上下文之间的叙事时空跳跃转换,凸显海崽牺牲的壮烈、战友的深情和家人的厚望,深化家国同构的主题。(答对任意三点6分,没有表态扣1分)
【解析】这篇小说通过树生与海崽的军旅故事,在边防巡逻的艰苦环境中展现了军人坚韧不拔的精神。文本一以细腻的笔触刻画高原环境的严酷与士兵的成长,而文本二则以墓园场景收束全篇,暗示海崽的牺牲。小说巧妙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通过“雪莲花”“国旗”等意象象征军人信仰与家国情怀,在常态与极端境遇的对比中,凸显军人崇高的使命感与奉献精神。
10. CEG (句意:各路军队自从凤翔推戴(李从珂)以来,日益骄悍不能被重用,符彦饶害怕他们作乱,不敢用法纪来约束他们。
“诸军”充当前面句子主语,“自……以来”是固定搭配,作句子的状语,之间不断开,C处断开;人名“彦饶”充当后句主语,E处断开;“其为乱”是“恐”的宾语,动宾之间不断开,“不敢束之以法”是状语后置句,G处断开。故选CEG。)
11. B(A. 正确。向南前进,名作动/向南,名作状。句意:从代州扬武谷向南进发。/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
B.错误,含意相同。句意:在晋安寨的南面设置营地。/ (这样)庭内到处设置的都是墙。
C.正确。句意:人们连半步也不能过去。/因此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
D.正确。两个“但”用法相同,都是副词,解释为“只,只是”。句意:卢文纪只是拜谢。/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已经像落日的余晖一样,即将消失。)
12. A(A.“得到答复后就与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交战”错误,原文“使者未至,契丹已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合战”,是指石敬瑭派去回复的使者还未到达契丹军营,契丹兵已经同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打了起来。)
13. (1)开始我从北面过来,以为(认为)唐兵必然要切断雁门的各条道路,在险要的地方埋伏士兵,那样我就不能顺利前进了。[“谓”,以为、认为;“险要”,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伏兵险要”,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正常语序是“(于)险要伏兵”。句意1分]
(2)我向来听说你有宰相才干,所以排除众议首先任用您,现在遭到如此祸难,你美好的谋略都在哪里呢? (“雅闻”,平日听说、向来听说;“首用”,首先任用;“安在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在安乎”。句意1分)
14. ①契丹主在攻打唐兵时先派人进行侦视,然后才选择长驱深入,这体现了孙武“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的观点。
②契丹派三千轻骑兵斩杀唐步兵近万人,以其疲困引诱唐兵进入埋伏区,斩杀唐兵近万人,证明了孙武的“识众寡之用者胜”的观点。
③石敬瑭率兵准备非常充分,而唐张敬达等的士兵四面张顾不知往哪里去好,可见没有准备,这证明了孙武“以虞待不虞者胜”(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胜利)的观点。
(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统领五万骑兵,号称三十万,从代州扬武谷向南进发,旌旗连绵不断达五十余里。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绕城自守,敌人骑兵经过城下,也不诱降胁迫他。丁审琦是洺州人。
辛丑(十五日),契丹主到达晋阳,在汾北的虎北口布列兵马。他事先派人对石敬瑭说:“我打算今天就攻打敌兵可以吗?”石敬瑭派人奔驰告诉他们说:“南军力量很雄厚,不可以轻视,请等到明天商议好如何开战也不晚。”使者还未到达契丹军营,契丹就已经同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交战,石敬瑭就派刘知远出动军队帮助他们。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把步兵列阵在城西北山下,契丹派遣三千轻骑兵,不披铠甲,直接突击他们队列。后唐士兵看到契丹士兵疲困,争相追逐他们,追到汾水弯曲之处,契丹士兵趟水离开。后唐士兵沿着河岸前进,契丹埋伏的士兵从东北涌起,冲击后唐军队,把后唐军队截为两段,在北面的步兵大多被契丹所杀,在南面的骑兵引退回到晋安营寨。契丹放开兵马乘乱攻击,后唐士兵大败,步兵死亡近万人,骑兵独自保全。张敬达等收集余下的士兵保卫晋安寨,契丹也率领他的军队返回虎北口。石敬瑭俘获后唐降兵一千余人,刘知远劝石敬瑭把他们都杀了。
这天晚上,石敬瑭出北门,会见契丹主。契丹主握住石敬瑭的手,遗憾相见晚了。石敬瑭问道:“皇帝远道而来,士兵战马疲倦,急切同后唐军队作战却取得大胜,这是为什么呢?”契丹主说:“开始我从北面过来,以为唐兵必然要切断雁门的各条道路,在险要之地埋伏兵众,那样我就不能顺利前进了。我派人侦察,发现断路和伏险都没有。因此我才得以长驱深入,知道大事必然成功了。两军交战以后,我方气势正锐盛,彼方气势正沮丧,如果不乘此时急切攻击他,耽误时间拖延很久,那么谁胜谁负就不可预知了。这就是我急切作战却获取胜利的原因,是不可以用谁劳苦谁安逸的通常的道理来衡量的。”石敬瑭十分赞叹佩服。壬寅(十六日),石敬瑭率领军队与契丹军队会合并包围了晋安寨,在晋安寨的南面设置营地,它长一百多里,宽五十里,多设置带铃索的吠犬,人们连半步也不能过去。此时张敬达等率领的士兵尚且有五万人,万匹马,却四面环视没有能够前往的地方。甲辰(十八日),张敬达派出使者向后唐朝廷报告打了败仗,此后便没有再通音讯。唐主极为恐惧。
丁未(二十一日),后唐主颁下诏书,宣布亲征。雍王李重美说:“陛下眼疾还没有好,不能远路跋涉到风沙之地;为臣虽然浅陋幼稚,愿意代替陛下向北方征讨。”后唐皇帝的意念本来就不想北行,听到这些话十分高兴。但是张延朗、刘延皓和宣徽南院使刘延朗都劝说后唐皇帝亲自出征,后唐皇帝无可奈何,在戊申(二十二日)这天从洛阳出发,对卢文纪说:“朕向来听说你有宰相才干,所以排除众议首先任用您,现在遭到如此祸难,你的美好谋略都在哪里呢?”卢文纪只是拜谢,不能拿出对策。己酉(二十三日),遣派刘延朗监督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的军队开赴潞州,去做前线晋安寨的大军的后援。各路军队自从凤翔推戴(李从珂)以来,日益骄悍不能被重用,符彦饶害怕他们作乱,不敢用法纪来约束他们。
材料二:
所以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和不可以战的,能够胜利;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能够胜利;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胜利;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能够胜利。这五种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15.C【解析】“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错误。颈联“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意思是砚台虽久埋潮湿环境仍保持润泽,经春水洗涤愈发鲜亮。而非“水渍斑斑”。故选C。
16.①尾联两句以砚喻人。②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③继而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每点2分)
17.(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重湖叠 清嘉 尽荠麦青青
(3)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8.(2分)A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B 夸大其词(辞)/言过其实/哗众取宠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4分) 甲:以文字形式发生在线上
乙:除了字与词之外
【评分: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4分)①“文字讨好症” ②表示特殊含义 ③表示直接引用(或“表示着重强调”) ④“哈哈”(或“讨好”“文字讨好”“挖空心思”)
【评分:每写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2分) 勾一一沟 筐一一框 繁一一烦
【评分参考:每改对一处给1分。】
22.(6分)改句表示一种确定的判断,原句是委婉表达认同或肯定;原句更符合本段文字要体现的态度:对“文字讨好症”的说法提出商榷,同时这也更有交流感。
【评分:每写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例文:
在稳与险之间,书写青春的成长方程式
当“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成为网络热梗,求稳俨然成了当下社会的集体心理写照。在房价高企、就业竞争白热化的现实压力下,人们渴望抓住“确定的锚点”无可厚非。但对于正处于人生上升期的青年人而言,若将“稳”作为人生的唯一坐标,或许会在时代的浪潮中错失成长的密码。真正的青春样态,应当是在稳扎稳打的根基上,永葆敢于冒险的勇气,在创新的浪潮中书写成长的可能。
求稳的心理背后,是现实压力下的理性选择。当下社会,教育成本攀升、行业迭代加速,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可预期的未来,成为许多人对抗不确定性的盾牌。从考研人数连续八年上涨到公务员报考热度居高不下,从年轻人热衷“体制内相亲到“低欲望生活”的流行,这些现象折射出人们对安全感的迫切渴求。这种对稳定的追求,本质上是对风险的规避,是在复杂社会中寻求生存确定性的本能反应,我们无需对此苛责。
然而,青春的价值恰恰在于突破确定性的边界。人的成长如同种子破土,若始终蜷缩在温暖的土壤里,便永远无法长成参天大树。回顾历史,每一次社会进步都镌刻着青年人冒险探索的足迹:28岁的牛顿提出万有引力理论,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31岁的马云创办阿里巴巴开启电商时代。这些改变世界的创新,无一不是在打破常规的冒险中诞生。在今天的中国,从字节跳动的算法创新到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突破,从航天团队的星辰探索到乡村振兴中的青年创客,年轻一代正在用行动证明:冒险不是鲁莽的冲动,而是对潜能的挖掘,对理想的奔赴。
当然,倡导冒险创新并非否定稳定的价值。真正的智慧在于在稳与险之间找到动态平衡:以扎实的积累筑牢稳的根基,以勇敢的探索拓展险的边界。就像登山者既需要准备充足的装备,也要有踏上未知山路的勇气。当代青年可以在大学期间深耕专业知识,同时尝试参与科研项目或社会实践;可以在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再挑战更具创新性的任务。这种“稳扎稳打+适度冒险”的成长模式,既能规避盲目冒险的风险,又能保持人生的成长活力。
青春的字典里,本就不该只有“安稳”二字。愿每一位青年人都能在稳与险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既不被“稳定”的枷锁困住脚步,也不在“冒险”的浪潮中迷失方向,用勇敢的探索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道围绕“求稳”与“冒险创新”展开思考的材料作文题。审题时,要抓住材料中呈现的两种不同观点:一是当下人们普遍存在的求稳心理;二是强调青年人应有的人生样态是敢于在冒险中创新。“求稳”心理的普遍存在,源于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下对安全感的本能追求,如青年求职倾向“铁饭碗”、生活规划追求“按部就班”,这背后是对风险的规避和对确定性的依赖,反映了时代语境下个体对稳定生存环境的现实需求。而“冒险中创新”的主张,则指向青年群体应有的突破精神,如马斯克SpaceX的星舰试验、95后非遗传承人用短视频重构传统技艺,这些案例印证了冒险背后的创新驱动力,是对僵化秩序的挑战与对可能性的探索。
写作方向较为多元,可以支持冒险创新,阐述其对于青年人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也可以认可求稳,论述求稳带来的安全感和踏实感;还可以辩证分析二者关系,指出在适当的时候求稳,在必要时刻冒险创新。无论选择哪种立意,都要紧密联系现实,结合青年人的特点和时代需求,深入探讨如何在求稳与冒险创新之间做出合理抉择,展现对这一话题的深度思考。
写作时,开篇可借“35岁职场危机”与“00后裸辞创业”的社会现象对比,引出“求稳”与“冒险创新”的矛盾,进而提出核心问题:当代青年如何在稳定与突破间找到人生坐标。主体部分先剖析“求稳”的时代成因,结合社会学中“风险社会”理论,分析城市化进程中个体对社会保障的依赖,同时以“温水煮青蛙”的隐喻警示过度求稳导致的能力退化;再论述“冒险创新”的价值,以敦煌研究院青年团队用数字化技术活化文物、深圳创客在无人区开拓新赛道为例,阐释冒险精神对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接着深入思辨二者的辩证关系,以“鼎新需固本”为核心,提出“稳是创新的底气,创新是稳的进阶”,可举华为“2012实验室”在技术攻坚中既保持研发投入的稳定性,又敢于突破芯片制程的案例;最后联系青年使命,强调在AI浪潮与产业变革中,应将“求稳”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定力,将“冒险”升华为洞察机遇的魄力,在动态平衡中定义人生。结尾以“稳如磐石之基,险似星火之光”的比喻收束,呼吁青年以理性之思锚定方向,以开拓之勇奔赴未知。
立意:1.稳固根基以蓄力,冒险创新以致远2.以稳为盾守本心,以险为剑拓新局。
3.冒险创新,方可更好成长。2025-2026年上学期石脑中学高三语文开学检测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宇宙生成演化理论,首先出现在《淮南子》这部书中。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一段
详细描述宇宙万物生成过程的文字:“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潺潺,故曰太昭。道始于虚
霸,虚霸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
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
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
精者为星辰。”
进入汉代以后,中国古代的宇宙演化理论进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一一理论的繁荣阶段,出
现了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宇宙生成演化理论。其中,张衡的学说值得一提。他在其著名的《灵
宪》一文中详细描述了他心目中宇宙演化的不同阶段。他的学说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几句
话:“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
体于阴,故平以静。”在这里,张衡描绘的宇宙演化的最后格局是“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这与《淮南子》中天在上、地在下的天地关系截然不同。之所以如此,与当时天文界存在着的
浑盖之争有密切的关系。
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汉代人存在着两个主要的学派,一个叫盖天学派,主张天在上,
地在下,天地分离;另一个叫浑天学派,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天包着地。张衡是
浑天说的集大成者,他的宇宙演化理论与浑天说的宇宙认识一致。但是,既然阳气轻清,理应
上扬,它为什么不上浮形成天,而是要包在地外?对此,在张衡的理论中找不出合理的答案,
这就形成了一对新的矛盾。在宇宙结构领域的浑盖之争中,浑天说是占了上风的。在张衡之后,
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演化理论步入了停滞期。这一停就停了差不多一千年。
到了宋代,出现了转机,学者邵雍意识到应该从宇宙演化机制上寻找新的解决办法。他认
为不能再从阴阳二气的性质上做文章了,应该换个角度,从运动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他说:
“人皆知天地之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已,如其必欲知
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舍动静将奚之焉?”
邵雍说得很清楚,要想知道宇宙之所以如此,必须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但是,究
竟应该如何从运动的角度出发,他并没有构建出一个合理的宇宙演化模型。即使如此,他的主
张仍然揭开了中国古代宇宙演化理论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的帷幕,标志着中国古代宇宙演化
理论开始走向了成熟阶段。
中国古代宇宙演化理论的成熟是以南宋朱熹学说的问世为标志的。朱熹把邵雍的学说具体
化,提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力学解释,他说: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