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南部学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南部学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南部学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问题。 (8分)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tú径。在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 数学家华罗庚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如果学得不扎实,你还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青少年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 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 忽略打好扎实基础的重要性,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2分)
①tú径 ______
②切忌 ______
(2) 画波浪句子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2分)
(3) 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现象”“忽略”的词性分别是 ______ 、 ______ 。(2分)
(4) 根据短语类型划分,语段中“贪多求快”属于 ______ (2分)
A.偏正短语
B.并列短语
C.动宾短语
D.主谓短语
2.在下面横线中填写古诗名句。(7分)
(1) ______ ”的边塞夜景;杜牧的《泊秦淮》中有“
(2) ______ , ______ ”的水边夜色;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有
(3) “ ______ ,衣冠简朴古风存”的乡土风俗。景与情的凝练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体会青年杜甫“
(4) ______ , ______ ”《望岳》的豪迈气概;看赵师秀《约客》,我们不禁沉浸在“黄梅时节家家雨,
(5) ______ ”的江南烟雨中。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15分)
材料一: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 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材料二:
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染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节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
(1) 材料一的作者是 ______(人名),字存中,______(朝代)科学家、政治家。(2分)
(2)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2分)
A. 纸灰之类冒之(覆盖) B. 则以纸帖之(妥帖)
C. 更互用之(交替,轮流) D. 钵佳者装烧十余度(次)
(3) 请为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标两处)。(2分)
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
(5)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3分)
A. 材料一语言简洁、准确、平实。如“火烧令坚”“持就火炀之”“再火令药镕”中“烧”“炀”“镕”显示用火烘烤的程度不同,表现出用词的准确。
B. 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C. 材料二中瓷器制作过程可概括为:画釉、装体、入窑、举火。
D. 活板和瓷器的制作都需要用火烧制,但材料一篇幅较少,材料二则详写了整个烧火过程。
(6) 活字印刷术和瓷器制作都是我国能工巧匠伟大的发明创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匠人智慧”。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2分)
选文 发明 匠人智慧 摘录例句
材料一 活字印刷术 灵活 ② ______
材料二 瓷器制作 ① ______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3分)
致敬枯树桩
①山坳上,一株枯死的树桩傲然挺立。
②这是一个深秋的上午,这是在一个城市开发的边缘地带,这是一株被判了死刑的枯朽的树桩。
③这株树桩,它千疮百孔的残枝被朽成了焦炭的黑色,它以危腐之躯兀立在一片孤独、绝望与屈辱的荒原上,“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默对上苍,无言着它的痛苦和悲伤。
④抚摸着它的身躯,我心中五味杂陈。我不知道这株树桩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苦难经历,其形“拳曲臃肿,盘坳反覆”“蠹(dù)节莓苔,烧痕霹雳”“苔埋菌压,鸟剥虫穿”,它伤痕累累的残肢就是一部《悲惨世界》的范本。
⑤与其说它是一株枯死的树桩,还不如说它就是一部有关涂炭生灵的时代传记,其枝干和树皮都遗存着太多的历史印记。在这桩历史的档案中,或许它记载着电击雷劈、干枯水淹、风霜雪雨的天灾,或许它叙述着滚石檑(léi)木、刀耕火燎、乱砍滥伐的人祸,或许它历经时代更替、百姓悲欢、人世沧桑。岁月峥嵘,往事不堪,但它那残存的躯体依旧直立起不屈的脊梁,如钢铁一般,岿然不动,昭示一种成武不屈、刚正不阿的生命的力量。“猛风拔大树,摧之而不倒”,它高高耸立在那儿,“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筑起一座历史的丰碑,“以己为尺,鉴之于人,导航来者”,竖起一株生命的路标,“死而不僵,僵而不朽,朽而不倒”,铸就一种不灭的精神!
⑥枯木虽枯,它却并没有那么失望和绝望,它深深地懂得:生命的轮回,有时需要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蜕变,有时需要蛟龙寂灭、潜水匿形的沉渊,有时需要千磨万击、烈火焚烧的锤炼……有些事情,注定只能一个人在黑暗中前行;有些时候,必定只能一个人在孤寂中化茧成堞;有些环境,定然只能独自在痛苦的煎熬中脱胎换骨……别人无法替代,更无从替代。冥冥之中,只有守住那份孤独与寂寞,方能拨云见日、静待花开。
⑦苍天之下,山坳之上,枯木一株,以残败支撑苍穹,在荒凉中积聚力量,以坚韧不拔的初心托起绿色的希望,顶天立地,争高直指,为明天而奔跑,为梦想而舞蹈,泰山压顶不弯腰,乱云飞渡仍从容,我行故我在,天地任逍遥。
⑧它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后辈子孙铺石垫底,架起一条条通天之路;它以自己的铁杆雄姿,为后来者引领示范,撑起一片片浩瀚的蓝天;它把历史与将来掩映在四季的轮回中,将自己不朽的灵魂深植在现实的土壤里,为生命的再次勃发打通“任督二脉”,这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承续天命,延展青春。
⑨枯木龙吟照大千。生命就像一颗长满无限可能的树,哪怕是一棵枯树,一截朽木,只要你迎春而萌,勇于再出发、敢于求极限,去大胆挑战一切“不可能”,人生的目标一定能抵达至高的境界。
⑩枯树不枯,朽木不朽,是因为它们善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正如名言所说:“我们要怀着一个信念,要从绝望的大山中,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请记住了,绝望是大山,希望是石头,但是只要你能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石门大开,你就有了无限的希望!
这些就是山坳上枯树桩带给我们的启示。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3分)
A. 本文首段照应标题,“枯死”与“傲然挺立”看似矛盾,却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B. 文章语言优美、节奏舒缓、感情细腻,使用大量的比喻句、反问句和设问句,读来朗朗上口。
C. 作者将自然景物描写与人类历史变迁、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
D. 文章结尾收束全文,强调了枯树桩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情感价值,升华全文情感。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这是一个深秋的上午,这是在一个城市开发的边缘地带,这是一株被判了死刑的枯朽的树桩。
(3) 本文用第三人称“它”称呼枯树桩,试分析这种人称运用的效果。(3分)
(4) “枯树桩”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4分)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2分)
蒿(hāo)子耙耙的爱
①雨过天晴,风光无限;千花百草,争相明媚。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芳香,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忍不住想起故乡的“蒿子粑粑”,它又叫“艾草粑粑”。
②春天一到,艾草就开始认真地长、卖力地长,在菜地里、池塘边、河岸上、竹林间处处可见它的身影。那青绿色的艾草,宛如一个个精灵,透着生机、希望。我爱故乡、爱春天,总盼着故乡的春天和母亲做的蒿子耙耙。
③今年惊蛰一过,我又缠着母亲不停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吃蒿子粑粑了呢?”母亲望着我,一脸笑容地说:“你又嘴馋啦?”我咯咯地笑着,连连点头。在母亲面前,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午饭过后,我兴奋地跟着母亲出门采摘蒿子。
④这天的阳光很温暖,照在身上暖暖的,我们寻到一处小竹林,里面的蒿子长得茂密、嫩绿、新鲜。母亲弯下腰,两手轻轻把一丛蒿子拨开,一手拂着一片,另一只手轻轻一掐,蒿子便摘断了。她的动作娴熟,一小会儿的工夫,母亲就摘了一大袋子。再看看我这边,我不由得笑了。“你怎么摘得这么快?”我惊喜地问。母亲轻轻地答:“你不经常做,没关系!“我望向母亲的手,她不停地摘,不停地摘,我心里一阵酸楚。我才发现她的手已不再细嫩……母亲一边摘一边和我拉着家常,周围安安静静,空气里弥漫着一缕缕清香。
⑤回家后,母亲吩咐我装一盆清水,她把清理好的蒿子都放进清水里清洗。我要帮忙,她连连拒绝,说她一会儿就做好了。清洗好后,我们把蒿子放在竹篮里晾干水分。母亲又烧了一锅水,水烧好后,她把洗净的蒿子放进了沸腾的开水中,蒿子在里面“打几个滚”后就可以捞上来了。刚烫好的蒿子还很烫手,她似乎已经习惯了,把蒿子的水分用力拧干,揉成一团,再用刀剁碎。她不习惯用破壁机,说是太碎了,不好吃。我劝她,她总是不听,生怕做出来的味道不好。“接下来是要炒了吗?”我问。“是的,还要放一点点盐,放糖也是可以的。”母亲一边说,一边开始翻炒蒿子。炒好之后便是和面了,她把提前准备好的面粉端出来,放入炒香的蒿子,再慢慢地放水,最后开始揉,揉得又软又黏。揉好之后,母亲再放油煎,煎到两面有一层薄薄锅巴的时候,就可以盛出来吃了!
⑥母亲一边忙碌着,一边叮嘱我,我都一一记在心里。我想等母亲再老一点,我就做给她吃,只有现在学会了,以后才不至于拿不出手。
⑦母亲一刻也没停,看着煎好的粑粑,我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拿起一个放入嘴里,瞬间觉得幸福无比。蒿子粑粑又香又脆,味道好极了!
⑧“趁热吃才好吃,你在外面难得吃到,多吃点!”
⑨蒿子粑粑的味道就是爱的味道,我感到温暖又知足。
(1) 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做“蒿子粑粑”的步骤补充完整。(3分)
采摘蒿子——______——沥干水分——______——放盐或糖——______——揉做耙粑——油煎成熟
(2) 文章第②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3分)
(3) 文中的母亲是个怎么样的人?(3分)
(4) 文章以“蒿子粑粑的爱”为题有何妙处?(3分)
6.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回答问题。(5分)
(1) 下面是有关保尔的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2分)
①头部受伤,右眼失明
②因救朱赫来被捕入狱
③被调去修铁路
④参加肃反工作
A. ①④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③①②④
(2) 小明同学平日遇到困难就退缩,李老师向他推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以小明的口吻给老师写一段留言,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表达心中的谢意。(3分)
7.学校开展的“最美中国人”主题活动得到了全校同学的积极响应,许多学生、班级组织、年级组织还向策划组提交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请你按要求完成任务。 (10分)
①小奇:此次活动要引导青少年汲取榜样力量,了解榜样事迹,培养优秀品质。
②小丽:此次活动可以开展网络评选板块。
③七年一班班委会建议:此次活动中可以制作“最美中国人”档案卡片。
④七年级学生会建议:此次活动可以在锦绣楼一楼会议室举办“最美中国人”。
(1) 下面是策划组同学们关于以上内容的修改讨论,你认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第①句中应将“汲取榜样力量”和“了解榜样事迹”互换位置。
B.第②句中应将“开展”改为“开设”。
C.第④句应在“此次活动可以在锦绣楼一楼会议室举办‘最美中国人’”后加上“主题活动”。
(2) 请你从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推选出一位你认为称得上“最美中国人”的榜样,结合人物具体事例及精神品质说明推荐理由。 (4分)
事例: ______
推荐理由: ______
(3) 假设你是班级活动策划成员,针对小丽同学不想参加活动,请你发一条微信消息给她,用“三步说服法”(共情——说理——激励)劝说她参与活动。 (3分)
小丽:我不想参加这样的活动,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
我: ______
8.作文,从下了题目中人选一体。(50分)
(1)题目:秀秀我班那些事
要求:( 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500字。(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人民日报》中一段很有力量的文字:最完美的状态,不是你从不失误,而是你从没放弃成长。没人能把你变得越来越好,时间和经历只是陪衬,支撑你变得越来越好的,是你坚强的意志、修养、品行,以及不断的反思和修正。
人生最好的贵人,就是努力向上的自己。生活不会辜负一个一直在努力的人。愿我们都能在各自坚持的道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以记叙为主,恰当地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②字数不少于 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①途
②jì
【小题2】应将句号放在引号内
【小题3】名词 动词
【小题4】B
【解析】答案:
(1)①途
②jì
(2)应将句号放在引号内。
(3)名词 动词
(4)B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tú径”写作“途径”。
②“切忌”的“忌”读作“jì”。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
直接引语中,若引文独立成句且为完整句子,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3)本题考查词性。
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现象”“忽略”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
(4)本题考查短语类型。
“贪多求快”中,“贪多”“求快”为并列关系,属于并列短语。
故选:B。
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练习。
2.【答案】【小题1】寒光照铁衣
【小题2】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小题3】箫鼓追随春社近(注意“箫”的书写)
【小题4】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小题5】青草池塘处处蛙
【解析】答案:
(1)寒光照铁衣
(2)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3)箫鼓追随春社近(注意“箫”的书写)
(4)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5)青草池塘处处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答案】【小题1】沈括 北宋
【小题2】B
【小题3】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
【小题4】①排满一铁框(的字印)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去烘烤。②辨别(火候)确实足够了,然后停止添柴并熄灭炉火
【小题5】B
【小题6】①工序严谨②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回忆教材中《活板》的作者信息,明确作者为北宋时期的沈括。直接根据记忆填写,注意“沈括”的字形及朝代“北宋”的准确性。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A.相同,“冒之中“冒”意为覆盖”,与“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的语境相符。
B.不同,“纸帖之”中“帖”为“标记”(用纸条标记字模),而非“妥帖”,此为错误选项。
C.相同,“更互用之”中“更互”指“交替、轮流”,符合“两铁板交替使用”的文意。
D.相同,“十余度”中“度”意为“次”,表示烧制次数。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先理解句子大意:“窑的上空有十二个圆眼,名叫天窗,火候以十二时辰为足够。”按语义分层“其窑上空十二圆眼”(介绍位置和数量)、“名曰天窗”(解释名称)、“火以十二时辰为足”(说明火候时长)。据此在“天窗”“火”后断句,即: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满,排满、摆满;就,靠近、凑近;炀,烘烤;句意:排满一铁框(的字印)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去烘烤。
②重点词:辨,辨别、检验;真足,确实足够;绝薪,停止添加柴火。句意:辨别(火候)确实足够了,然后停止添柴并熄灭炉火。
(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CD.正确。
B.有误,原文说明不用木料的原因是“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而非“质地太软”。
故选:B。
(6)本题考查文本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材料一“匠人智慧”为“灵活”,需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例句(②处)。材料二已给出例句“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需概括其体现的“匠人智慧”(①处)。
材料一围绕活字印刷术的“灵活”展开,具体体现在字印可重复使用:“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排版与印刷可交替操作:“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应急处理灵活“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以上内容均体现了活字印刷在字模使用、工序衔接上的灵活性。根据表格“摘录例句”的要求,最典型的句子为“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通过两块铁板交替使用,体现操作的灵活性)。
分析材料二例句,概括“匠人智慧”的核心特点,材料二例句“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强调,工序繁复精细瓷器制作需经过“七十二道工序”,且“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体现对工艺细节的极致追求。分工严谨规范每道工序环环相扣,需多人协作完成,反映出匠人对流程标准化的把控。由此可概括“匠人智慧”为“工序繁复(或‘严谨精细’‘分工科学’)”,核心在于通过严密的流程设计确保成品质量。
材料一“灵活”对应“两板更互用之”,符合活字印刷“高效、可变”的特点;材料二“工序繁复”对应“七十二道工序”,体现瓷器制作“流程精细、工艺严谨”的智慧,与原文“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相呼应。
答案:
(1)沈括 北宋
(2)B
(3)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
(4)①排满一铁框(的字印)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去烘烤。②辨别(火候)确实足够了,然后停止添柴并熄灭炉火。
(5)B
(6)①工序严谨②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材料一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冯瀛王开始印五经,之后的经典文献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成一个印,用火烧烤使它坚硬。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想要印刷时,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上字印,排满铁框成为一板,拿到火上烘烤;等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压字面,于是(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板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时间就能完成。每个字都备有几个印,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用来防备一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来标记字印,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贮存它们。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它,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料来刻字印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和蜡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子侄们得到,到现在依然珍藏着。
材料二译文
凡是瓷器经过绘画施釉之后,要装入匣钵。大的瓷器一匣装一个,小的瓷器十多个共装一匣。好的匣钵能装烧十多次,差的匣钵一两次就会损坏。匣钵装着瓷器放入窑中,然后开始点火。窑的上方有十二个圆孔,名叫“天窗”,烧制以十二个时辰为限。先从窑门点火十个时辰,火力从下向上攻,然后从天窗投柴燃烧两个时辰,火力从上往下透。瓷器在火中柔软得像棉絮,用铁叉取一件来检验火候是否足够。辨认火候确实足够了,然后熄灭柴火停止烧制。总计一件瓷器的工力,需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微小的细节还不能全部列举出来。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答案】【小题1】B
【小题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交代了枯树桩的生长环境,突出了枯树桩的特点,与下文枯树桩的顽强、不朽形成对比
【小题3】本文运用第三人称“它”,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客观叙述枯树桩,便于作者展开理性思考和历史联想,表达了作者对枯树桩的敬佩与感悟
【小题4】①我们要有威武不屈\刚正不阿的生命的力量;②我们要善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要守住孤独和寂寞;③我们要积聚力量,勇往直前,大胆挑战;④我们要发挥生命价值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CD.正确。
B.有误,文中“使用大量的反问句和设问句”错误。通读全文,主要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反问句和设问句数量极少,如第⑥段“别人无法替代,更无从替代”为陈述语气,并非反问或设问。
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由“这是一个深秋的上午,这是在一个城市开发的边缘地带,这是一株被判了死刑的枯朽的树桩”可知,句子运用排比修辞,三个“这是”结构相似、句式并列。“深秋的上午”“城市开发的边缘地带”“被判了死刑的枯朽树桩”分别从时间、地点、状态三个维度铺陈,突出树桩所处环境的萧瑟、位置的边缘及命运的悲惨,增强语势的同时,为后文描写树桩的坚韧作铺垫,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其生存背景的苍凉。
(3)本题考查文章人称运用效果的分析。
由全文以“它”称呼枯树桩可知,第三人称的运用具有多重效果。一方面,如第③段“它千疮百孔的残枝被朽成了焦炭的黑色,它以危腐之躯兀立在一片孤独、绝望与屈辱的荒原上”,用“它”可客观展现树桩的外在形态与生存状态,便于作者从旁描述其经历与精神;另一方面,第⑤段“它那残存的躯体依旧直立起不屈的脊梁……铸就一种不灭的精神”,虽为第三人称,却通过拟人化描写(“直立起不屈的脊梁”),将树桩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既保持叙述的客观性,又能深入挖掘其象征意义,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树桩作为“生命路标”“历史丰碑”的隐喻,避免第一人称“我”的主观视角限制,使情感表达更具普遍性。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及启示。
由第⑤段“它那残存的躯体依旧直立起不屈的脊梁……昭示一种威武不屈、刚正不阿的生命的力量”可知,启示我们应在苦难中坚守不屈的精神,直面挫折。由第⑥段“冥冥之中,只有守住那份孤独与寂寞,方能拨云见日、静待花开”可知,在孤独寂寞中需保持定力,坚守初心,终会迎来希望。由第⑧段“它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后辈子孙铺石垫底……这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可知,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为他人或未来提供支撑与引领。由第⑨段“哪怕是一棵枯树,一截朽木,只要你迎春而萌,勇于再出发、敢于求极限,去大胆挑战一切‘不可能’”可知,要勇于挑战极限,突破“不可能”,实现生命的至高境界。由第⑩段“绝望是大山,希望是石头,但是只要你能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石门大开,你就有了无限的希望”可知,在绝望中要积极寻找希望,以信念突破困境。
答案:
(1)B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交代了枯树桩的生长环境,突出了枯树桩的特点,与下文枯树桩的顽强、不朽形成对比。
(3)本文运用第三人称“它”,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客观叙述枯树桩,便于作者展开理性思考和历史联想,表达了作者对枯树桩的敬佩与感悟。
(4)①我们要有威武不屈\刚正不阿的生命的力量;②我们要善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要守住孤独和寂寞;③我们要积聚力量,勇往直前,大胆挑战;④我们要发挥生命价值。
文章通过对山坳上一株枯树桩的描写,展现其历经天灾人祸后仍傲然挺立的形象,阐述其在孤独与寂寞中坚守、以残败之躯积聚力量、为生命承续提供启示的内涵,呼吁人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勇于挑战“不可能”,实现生命价值。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5.【答案】【小题1】清洗蒿子 烫剁蒿子 翻炒蒿子
【小题2】不能删去.第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提到的故乡的蒿子粑粑,又引起下文有关母亲做蒿子粑粑的相关描写;点明本文写作对象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我”对艾草的喜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小题3】母亲采摘蒿子动作娴熟,体现其勤劳能干。母亲坚持传统做法,注重食物口感,体现其做事认真、对家人用心。母亲主动与“我”交流,关心“我”的饮食,体现其温柔慈爱、关爱孩子
【小题4】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体现了“我”对蒿子粑粑的喜爱之情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突出了主旨;“蒿子粑粑”一词富有地方特色,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信息提取。
由第⑤段“母亲吩咐我装一盆清水,她把清理好的蒿子都放进清水里清洗”可知,采摘蒿子后需清洗蒿子。
由第⑤段“水烧好后,她把洗净的蒿子放进了沸腾的开水中……把蒿子的水分用力拧干,揉成一团,再用刀剁碎”可知,沥干水分后需烫煮并剁碎蒿子。
由第⑤段“炒好之后便是和面了,她把提前准备好的面粉端出来,放入炒香的蒿子,再慢慢地放水”可知,翻炒蒿子并放盐或糖后需和面。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
不能删去。由第②段“春天一到,艾草就开始认真地长、卖力地长……透着生机、希望。我爱故乡、爱春天,总盼着故乡的春天和母亲做的蒿子粑粑”可知:内容上:描写艾草的生长环境与生机,既点明蒿子粑粑的原料来源,又借“精灵”“生机”等词烘托春天的美好,为后文写制作蒿子粑粑的温馨场景铺垫。结构上:“盼着母亲做的蒿子粑粑”与第③段“缠着母亲问何时吃蒿子粑粑”形成呼应,引出下文采摘、制作的情节。情感上:通过“我爱故乡”直接抒发对故乡的眷恋,让“蒿子粑粑”成为情感载体,若删去则失去对背景与情感的铺垫。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由第④段“母亲弯下腰,两手轻轻把一丛蒿子拨开……她的动作娴熟,一小会儿摘了一大袋子”可知,母亲采摘蒿子动作娴熟,体现其勤劳能干。由第⑤段“她不习惯用破壁机,说是太碎了,不好吃。我劝她,她总是不听,生怕做出来的味道不好”可知,母亲坚持传统做法,注重食物口感,体现其做事认真、对家人用心。由第④段“母亲一边摘一边和我拉着家常”、第⑧段“趁热吃才好吃,你在外面难得吃到,多吃点”可知,母亲主动与“我”交流,关心“我”的饮食,体现其温柔慈爱、关爱孩子。
(4)本题考查文章标题作用的分析。
由全文围绕“蒿子粑粑”的制作过程,以及母亲在制作中对“我”的关爱可知:结构上:“蒿子粑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采摘、制作、品尝等情节,使文章结构紧凑。情感上:标题中的“爱”直接点明主旨,既指母亲通过蒿子粑粑传递的亲情之爱,也指“我”对母亲、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让情感表达更集中。主题上:将具体食物“蒿子粑粑”与抽象的“爱”结合,以小见大,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展现母爱的细腻与温暖,引发读者共鸣。
答案:
(1)清洗蒿子 烫剁蒿子 翻炒蒿子
(2)不能删去.第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提到的故乡的蒿子粑粑,又引起下文有关母亲做蒿子粑粑的相关描写;点明本文写作对象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我”对艾草的喜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母亲采摘蒿子动作娴熟,体现其勤劳能干。母亲坚持传统做法,注重食物口感,体现其做事认真、对家人用心。母亲主动与“我”交流,关心“我”的饮食,体现其温柔慈爱、关爱孩子。
(4)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体现了“我”对蒿子粑粑的喜爱之情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突出了主旨;“蒿子粑粑”一词富有地方特色,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以“蒿子粑粑”为线索,讲述“我”跟随母亲采摘、制作蒿子粑粑的过程,描绘了母亲娴熟的动作与对“我”的关爱,展现了母子间温馨的互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这份亲情之爱的珍视。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6.【答案】【小题1】C
【小题2】示例:李老师,您好!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被保尔的精神深深震撼:保尔面对挫折不畏惧,迎难而上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我现在终于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谢谢您的推荐!今后我一定要以保尔为榜样,努力向前,绝不退缩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首先回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经历:保尔因救朱赫来,被维克多告发而被捕入狱,这是保尔早期的重要经历。保尔在战场上头部受伤,右眼失明,这是他在战争中的遭遇。之后保尔参加肃反工作。最后被调去修铁路,在修铁路的艰苦环境中,保尔进一步展现了他的坚韧。然后对各个情节进行排序:根据上述分析,先后顺序应该是②因救朱赫来被捕入狱、①头部受伤,右眼失明、④参加肃反工作、③被调去修铁路。
故选:C。
(2)本题考查应用文。写留言时,首先要有称呼和问候。接着表达对老师推荐书籍的感谢,然后结合书中保尔的事迹谈自己的读书心得,突出保尔精神对自己的触动,最后再次表达感谢。
答案:
(1)C
(2)示例:李老师,您好!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被保尔的精神深深震撼:保尔面对挫折不畏惧,迎难而上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我现在终于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谢谢您的推荐!今后我一定要以保尔为榜样,努力向前,绝不退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理想主义光芒的小说,是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小说通过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历程,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从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恢复国民经济各个时期的前苏联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前苏联年轻一代,展示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风貌。
名著考查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牢记,这样可以轻松解答。
7.【答案】【小题1】C
【小题2】示例:事例:邓稼先隐姓埋名研制核武器。推荐理由:他无私奉献、忠诚爱国,展现了科学家的责任担当与民族精神
【小题3】示例:小丽,我明白你担心活动影响学习(共情)。但参加活动不仅能学习榜样精神,还能锻炼组织能力(说理)我们一起合理安排时间,既能完成学习任务,又能为班级争光,多好呀!(激励)
【解析】答案:
(1)C
(2)示例:事例:邓稼先隐姓埋名研制核武器。推荐理由:他无私奉献、忠诚爱国,展现了科学家的责任担当与民族精神。
(3)示例:小丽,我明白你担心活动影响学习(共情)。但参加活动不仅能学习榜样精神,还能锻炼组织能力(说理)。我们一起合理安排时间,既能完成学习任务,又能为班级争光,多好呀!(激励)
(1)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AB.正确。
C.有误,第④句“此次活动可以在锦绣楼一楼会议室举办‘最美中国人’”可知,“最美中国人”多余,应该删去。所以该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推荐介绍。根据要求,从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推选出一位你认为称得上“最美中国人”的榜样,结合人物具体事例及精神品质说明推荐理由。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言简意赅,表达清晰流畅。
示例:事例:闻一多先生在昆明街头,面对反动派的威胁,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演讲,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推荐理由:闻一多先生具有正义勇敢、敢于斗争的精神品质。他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正义和真理,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论,激励着人们追求自由和民主,是“最美中国人”的典范。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采用“三步说服法”,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注意说话的态度语气。如:小丽,我特别理解你不想参加活动的想法,你怕耽误学习,这说明你学习很认真(共情)。不过参加这个活动其实挺有意思的,我们能通过活动认识更多优秀的中国人,说不定还能找到学习的榜样呢(说理)。而且咱们一起参加,说不定还能交到新朋友,让咱们的校园生活更丰富多彩,多好呀(激励)。
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