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2019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当一个诗人决定去死红 烛你能想到哪些以烛入诗之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相思(爱情 亲情)(1)通过对本诗意象的解读,理解《红烛》在诗中的精神内涵。(2)了解本诗综合运用多种手法传情达意的方式。(3)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学习目标01 走近作者——「作者名片」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01 走近作者——「作者名片」在艺术上,闻一多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提出“三美”主张: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红烛》写于1923年,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的序诗。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资产阶级的独裁、普遍的种族歧视,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从美国归来后,他看到的却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闻一多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01 走近作者——「写作背景」02 诵读感知自由朗读诗歌,并标出节奏和重读。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鲜明、喷薄热烈而忧伤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意象解构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达感情。“蜡炬”被分解成了“红烛”被分解成了“灰”和“泪”两部分。“色”“灰”“泪”“光”四个部分。“红烛”这一意象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分别有怎样的象征义?蜡烛有很多种颜色,诗人为什么选择红色?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的“色”红烛之红象征赤诚、热烈、忠诚,恰如诗人心中那抹赤诚之红红烛象征着诗人自己,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象征:概念: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作用: 化抽象为具体,印象深刻,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温馨提示: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可以用于一句话的表意抒情,也可用于整篇,当象征用于整篇立意时,它其实就变成了托物言志。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内容赏析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的“光”蜡——躯体火——灵魂——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比喻设问→表现思考觉悟的过程反复: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表明了诗人的醒悟思考:第2、3节,诗人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思考:第2、3节,诗人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一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二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三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内容赏析作者表达了对红烛的态度:宁可牺牲自我,也要拯救世人。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如红烛一般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内容赏析因为残风存在。“残风”指理想的阻挠者,暗指反动势力。“红烛”是因为烧得不稳,才着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会流泪,“红烛”的“泪”象征着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的“泪”红烛为何伤心流泪?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内容赏析第七节:红烛的泪不会白流,安慰它泪水不会白流,会“培花结果”,能慰藉人间,唤起世人的爱国之情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的心志,即为祖国奉献的决心。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灰”“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自我牺牲后还能花果的脂膏。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内容赏析揭示出红烛流泪和发光不公平、不合理的因果关系。点明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表明诗人愿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卒章显志,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诗人咏叹红烛的情感是否发生变化?请你概括诗人咏叹红烛的心迹历程。情感完成闭环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赞颂——困惑——了悟——激励——感伤——彻悟——慰藉——认同——肯定与期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赏析呼告:诗歌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方式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反复: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第三节又说“不误,不误”。“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③比喻:第二节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④拟人:第五节运用了拟人,把“红烛”当作人来写,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⑤引用:用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提纲挈领,统摄全篇,并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与结尾“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让诗歌首尾照应。分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信仰,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些都象征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欲拯救世人的灵魂,以结成快乐的果子,这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开头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何作用?(1)内容上:诗人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领导全篇。“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表达的是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2)结构上:《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另外,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毁世人的迷梦,去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本诗主旨发 现闻一多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的,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答:意象:“噩梦”“恐怖的噩梦”“悬崖”“深渊”。说明:这些意象体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与痛苦,以及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寻求光明的渴望。红烛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黄文秀——用生命诠释最美青春思考:红烛精神在当代红烛青年闻一多以诗作《红烛》拷问自己、剖白自己,展示了他对自身理想信念的追寻、思索和坚定,诠释了动人的红烛精神。这暗合了本单元的青春主题,激励着同为青春年少的我们探寻和思索自己的人生理想,并执着追求、坚定不移。而时代楷模黄文秀响应时代号召,在大好的青春年华毅然投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无私奉献。这是黄文秀以自己的方式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诠释了当代的红烛精神。思考:红烛精神在当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