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一副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皙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志向的句子是: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新课导入
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1
2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
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4
提升品德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社会背景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百家 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诸子 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
百家 指的是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9月28日--公元前479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晚年修订六经。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1)语录体:
(2)对话体:
(3)叙事体: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听音频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
八佾(yì)
迩之事父(ěr)
子罕(hǎn)
文质彬彬(bīn)
譬如(pì)
未成一篑(kuì)
整体研读:概括章节内容
章节 内容
1
2
3
4
5
6
章节 内容
7
8
9
10
11
12
君子好学
追求仁德
朝闻夕死
行而有义
见贤思齐
文质兼备
任重道远
进止由己
有智仁勇
克己复礼
推己及人
《诗》育教化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饱:饱足
安:安逸,舒适
敏:勤勉
而:表并列
就:接/靠近
于:对于(在)
焉:语气助词
正:匡正
通“矣”,了
已: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怎样…呢对……怎么办?
状后=于事敏而于言慎
翻译1-2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1)君子“好学”具体要做到哪几条 每条的侧重点是什么 给我们什么启发
二、研读《论语》十二章
重在实
践锻炼
重在虚
心请教
就有道而正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重在排
除干扰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文言知识积累: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研读《论语》十二章
八佾拓展:
《论语·八佾》,是儒家经典《论语》的第三篇。《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
儒客圣师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佾: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八佾: 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2)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课外补充:
①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②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上》)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2)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研读《论语》十二章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
相辅相成
外在表现
外在表现
内在核心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道:学问、人生哲理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喻:通晓,明白。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齐:形作动,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翻译3-5章
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
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儒家的“仁义之道”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体现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成语积累〉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4)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
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文言知识积累:
喻:知晓、明白
研读《论语》十二章
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自我反思
见贤思齐
君子要不断学习
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需要怎么做?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泰伯》)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①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②而:表并列。
③以为:把…作为。
④已:停止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翻译6-7章
研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6)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文言知识积累: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研读《论语》十二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7)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文言知识积累: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而: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①未成一篑(kui):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②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③平地:填平洼地。
④覆:倾倒。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①知:同智。
翻译8-9章
第八章 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①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②“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功亏一篑
持之以恒
比喻、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成语积累〉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9)“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
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研读《论语》十二章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
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目:条目,细则。
事:实践。从事。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翻译10章
五、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
什么是“仁”?
克己复礼
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怎样才能实现“仁”?
“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言,字。
行:实践。
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实践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翻译11章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文言知识积累:
一言:一个字。 行:实践。 其:大概。
研读《论语》十二章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仁”的内涵之一,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指讽刺时政。
⑦迩(ěr):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反问句
翻译12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2)说明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
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
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何莫:为什么不。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迩:近。 事:通“侍”,侍奉。
研读《论语》十二章
说理特点:反问、铺陈,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思考:什么是“兴”“观”“鲜”“怨”?
兴—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
观—观风俗盛衰,考见得失--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
群—群相切磋,和而不流--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怨—怨刺上政--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调动内在情感
社会政治
自身修养
治国
三、归纳概括十二章内容
讲述内容 章节顺序
君子与小人
论“仁”
论“道”的学习
修己与待人
学习《诗》《礼》的重要性
第1、4、6章
第2、7、9、10章
第3、8章
第5、11章
第12章
归纳概括十二章内容
据杨伯峻先生考证,“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过107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论语》就是一部关于“君子”的学说。
孔子喜欢“君子”二子,因为它最能体现中国正道之人的价值取向。
孔孟之道,即君子之道;可君子之道,却又不拘泥于孔孟之道。
世有孔丘,“君子”始立。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主题归纳
现实意义:
孔子“仁”的学说中蕴含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归复到礼的规定。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规的。
理解性默写-随堂检测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理解性默写-随堂检测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4、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积累素材】
读一读,写一写
以“青年人应当约束自我,恪守礼制,方能端正自我,明确目标,实现宏远抱负。”为论点写一段主体段。
可引用名言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青年人应当约束自我,恪守礼制,方能端正自我,明确目标,实现宏远抱负。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在告诫世人,约束自我,恢复礼法,方能成就远大。古代许衡,与友同行,时值炎夏,长途饥渴,恰逢梨子满枝,同行者纷纷摘果解渴,独许衡端坐,众人不解,言时局动荡,树无主人。然许衡却道:树无主人,吾心有主。许衡终成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战国苏秦,头悬梁 ,锥刺股,约束自我,学有所成,终于纵横天下,封相六国。在看当今,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国人响应号召,自我约束,因此每次都能战胜疫情,换得一片安宁。反观我们身边一些现象,自习课上,当同学们都专心学习时,个别同学,打破宁静,没有约束自我,荒废了自我,浪费了青春,也影响了他人。由此观之,只有约束自我,守住礼法,才能安静专注,学有所成,成就未来,否则只能是浮躁而迷茫,蹉跎了岁月,荒废了青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