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无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曲调慷慨激昂、雄壮有力,激发了人民解放军与美帝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充分体现了志愿军和全国人民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及其“赋比兴”手法。把握《秦风·无衣》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情感。品味诗歌重章叠句的语言特色和豪迈风格。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析、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深厚的爱国主义与同仇敌忾、团结互助的豪情。学习目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或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诗经》知识点“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和内容对《诗经》三百零五篇进行的分类。一、风(国风)“风”即“国风”,指的是从周代十五个诸侯国和地区采集来的地方民歌,共160篇。类似于今天的“地方民歌集萃”。特点:地域性: 涵盖了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等地,反映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民间性: 作者多是民间无名氏,内容源于普通人的生活、劳动和情感。现实性: 主题广泛,包括爱情、婚姻、劳动、战争、思乡、讽刺时政等,是《诗经》中文学价值最高、最富生命力的部分。第一部分:诗歌体裁——风、雅、颂举例说明:《周南·关雎》: 写一位男子对“窈窕淑女”的思慕与追求,是爱情诗的典范。《魏风·硕鼠》: 将剥削者比作肥大的老鼠,表达了劳动者的愤懑与反抗,是讽刺诗的代表。《秦风·无衣》: 表现了战士间同仇敌忾、团结互助的豪情,是一首雄壮的军歌。《豳风·七月》: 详尽描绘了西周农人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是一幅生动的农耕社会图景。二、雅是什么: “雅”是周王朝都城及周边地区的“正声雅乐”,多为贵族、士大夫在朝会、宴享时所作的诗,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和“小雅”。特点:正统性: 内容多与朝政、宴会、田猎、祭祀等有关,风格庄重、典雅。“大雅” vs “小雅”:《大雅》 (31篇): 多为歌颂周族祖先功绩和周王朝兴盛的史诗,气势宏大的“主旋律”作品。《小雅》 (74篇): 内容更丰富,既有宴饮欢聚的乐歌,也有大量反映社会矛盾、批判政治黑暗、抒发个人忧愤的“怨刺诗”,更贴近现实,艺术性很高。举例说明:《小雅·鹿鸣》: 君王宴请群臣宾客时所唱的乐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展现了宾主融洽的场面。《小雅·采薇》: 戍边士兵在归途中的哀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成为千古名句,写出了战争的艰辛与思乡之情。《大雅·生民》: 叙述周族始祖后稷神奇的出生和对农业的贡献,是重要的史诗篇章。三、颂是什么: “颂”是王室和贵族在宗庙里用于祭祀鬼神、祖先的乐歌,旨在歌功颂德、祈求福佑,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特点:宗教性: 用于庄严神圣的祭祀场合。舞曲性: 配合舞蹈表演,节奏舒缓,语言庄重板滞。内容: 主要是赞美祖先和神灵的功德,祈求降福子孙。举例说明:《周颂·丰年》: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 描写丰收后酿酒祭祀先祖的场景。《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叙述商族起源的神话,气势雄伟。第二部分:艺术手法——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最主要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赋(平铺直叙)是什么: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直接叙述、描写、抒情,白描而不加修饰。这是最基础、最常用的手法。特点: 清晰、直接、淋漓尽致。举例说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直接按时间顺序叙述农人全年的劳作与生活,是“赋”法的典型。《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开篇直接讲述一个男子笑嘻嘻地来换丝,其实是来商量婚事的。《秦风·无衣》: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直接抒发战斗的决心和战友的情谊。二、比(比喻)是什么: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比喻,打比方。特点: 使描写更生动、形象,使情感更鲜明、突出。举例说明:《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用一连串精美的比喻(柔嫩的茅草芽、凝固的油脂、天牛的幼虫、瓠瓜的籽、蝉的额、蚕蛾的眉)来描绘庄姜夫人的美貌,极为传神。《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直接把贪得无厌的剥削者比作大老鼠,情感强烈,形象贴切。《周南·汝坟》: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用“朝饥”(早晨的饥饿感)来比喻对丈夫的思念之切。三、兴(起兴)是什么: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先描写其他事物(多为自然景物)作为开端,以触发情感、引起联想、渲染气氛,然后再引出真正要歌咏的内容。特点: 是《诗经》中最独特、最富韵味的手法。“他物”与“所咏之词”之间有时有关联,有时只是音律上的起头,关系比较含蓄、隐晦,营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举例说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写水鸟在河洲上鸣叫相和,渲染一种和谐、美好的气氛,由此引发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雎鸠的相向和鸣,象征了男女之间的求偶。《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开篇描绘了一幅秋苇苍苍、露结为霜的凄清景象,营造了一种渺远、朦胧、惆怅的氛围,为后续苦苦追寻却不得的感伤之情奠定了基调。景物与情感高度融合。《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用灿烂盛开的桃花起兴,一方面渲染了婚礼热烈喜庆的气氛,另一方面也以桃花的茂盛、娇艳比喻新娘的年轻美丽和婚后生活的兴旺幸福。这里是“兴中有比”。创作背景《秦风·无衣》的创作背景深深根植于秦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严峻的生存环境及其在春秋时期的特定历史阶段。首先,其地理与历史渊源至关重要。秦人最初居于陇东河谷,后因周平王东迁,被正式封为诸侯,并获得了一句著名的承诺:“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这意味着,秦国的立国之本,就是从强大的西戎手中夺取土地。因此,秦国从建国之初就与西戎部落陷入了漫长而激烈的生存战争中。这种持续不断的军事压力,塑造了秦人尚武剽悍、集体至上的独特民风。不同于中原诸侯国的礼乐文明,在秦国,军功成为获得地位和荣誉的最重要途径。这首诗歌就诞生于这样一种“全民皆兵”、时刻备战的社会氛围之下。其次,其具体的时代背景可能与一场保卫家园或对外扩张的战争密切相关。历史上有一个著名典故为之提供了注脚。《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郢都,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救,“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被其感动,为之赋《无衣》,并随即出兵救楚。这个记载表明,在春秋中后期,《无衣》已然是一首流传于秦军之中、用以鼓舞士气、表明共战决心的著名军歌。它所回应的,可能是任何一次需要保家卫国或履行军事盟约的“王于兴师”的召唤。因此,《无衣》绝非一般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首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锤炼出的实战号角,是秦国战士在出征前后,为了相互激励、凝聚人心而高唱的战歌。它反映了在外部生存压力下,一个军事共同体内部所必需的高度团结和牺牲精神。诗中所洋溢的那种毫不犹豫、慷慨赴战、同甘共苦的情感,正是秦国由边陲小国一步步崛起为军事强国的精神密码的集中体现。它超越了个人情感,升华为一种强烈的集体主义和国家意志,这也是其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无 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páo jǐcháng无衣:没有军装, 意思是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zé诵读诗歌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王于兴师: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同仇:共同应对敌人。译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一件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译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衬衫。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行动!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偕作:共同行动。作,起。文本探究译文:谁说没有衣服?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裳:下衣,这里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偕行:一起前进。文本探究第一章赏析(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设问开头: “岂曰”(谁说)——强有力的反问,起势突兀,破空而来。“岂曰无衣?” 一声突兀而有力的反问,如战鼓般擂响。它并非简单的疑问,而是一种斩钉截铁的反驳与激昂的号召。在物资可能匮乏、战况紧急的背景下,这一问瞬间抹去了所有畏难与怨言,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将诗歌的情感张力拉到极致。它仿佛在说:“谁说你没有战袍?谁敢说我们缺乏准备?” 这不仅是对物质条件的否定,更是对士气与精神面貌的强烈肯定,展现了战士面临外侮时那种同心同德、绝不低头的豪迈气概。“与子同袍!” 则是这声反问的答案,是情感的落地与升华。这里的“同袍”远不止于字面上“共享一件战袍”的实用主义。在生死与共的战场上,这承诺象征着一种彻底的休戚与共和无间的兄弟情谊。它意味着:“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困境就是我的困境,我们将作为一个整体去面对一切。” 这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共享与共生,将个体紧密地凝结为一个牢不可破的战斗集体,从而孕育了“袍泽”这一沿用千年的深厚情谊的代名词。 第二章赏析变化与深化:“同袍” → “同泽”(内衣): 共享的程度更进一层,关系更为亲密。“戈矛” → “矛戟”: 兵器种类变化,暗示装备逐渐齐全,备战工作细致。“同仇” → “偕作”: 从共同的仇恨到共同的行动。“作”,起,行动起来。情感化为了立即的行动,气氛更紧张。第三章赏析高潮与结局:“同泽” → “同裳”(战裙): 共享范围扩大到全身披挂,战友一体,不分彼此。“矛戟” → “甲兵”: 从攻击性武器到铠甲和兵器,装备完全齐备,已做好全部战斗准备。“偕作” → “偕行”: 从“开始行动”到“一同上战场”。全诗在战士们携手共赴战场的激昂情绪中达到高潮。所谓重章叠唱,就是指诗的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通过每章的重复出现,反复咏唱。从而起到强化音乐节拍,深化主题、强化抒情、增加感染力的审美艺术效果。【作用】①语言上,语言精练、优美,节奏、音韵协调,容易记忆和传唱。②结构上,结构清晰一致,具有一种整齐美,回环美。③主题上,一唱三叹,渲染气氛,强化感情,深化主题。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当劳动人民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大家同仇敌忾,保卫家园,争取和平生活,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什么是重章叠句?试分析其表达效果。讨论:“王”指的是谁?”观点一:周天子春秋时期,诸侯征战理论上仍需尊奉周天子,“王”可能指周王,表示战争的正义性。观点二:秦国国君《秦风》中的诗,“王”更可能指秦国的君主。体现了对本国君主的拥护和号令的响应。结论: 无论指谁,其背后代表的都是国家、家园的概念,战士们是为保卫集体利益而战。后世评价《左传》记载: 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求兵救楚,哭秦庭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表明出兵决心。可见此诗在当时已是鼓舞士气的著名战歌。现代评价: 被誉为中国古代军旅诗的典范,是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千古绝唱。1. 理解性默写题《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不仅共享衣物,更共享战斗意志,将彼此视为同一命运共同体的诗句是:答案: 与子同仇2. 理解性默写题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动作上层层递进,展现了从备战到出征的过程。其中,表现战士们共同行动起来的诗句是“”;而表现他们一同奔赴战场的诗句是“”。答案: 与子偕作;与子偕行4. 理解性默写题诗中“”、“与子同泽”、“”三句,通过描写共享衣物范围的扩大,象征了战友之间情谊的不断加深和融合。答案: 与子同袍;与子同裳5. 理解性默写题《无衣》全诗在“王于兴师”的号召下,描绘了战士们积极备战的场景。请写出他们为战争所做的两项具体准备:“___________”和“修我甲兵”。答案: 修我戈矛 (或“修我矛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