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快乐的小河【教学内容】课本P101~103内容。【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猜测不认识的字。3.体会小河、大山、泉水、瀑布的特点和品质,以及小河是如何得到快乐的。【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课文。2.体会小河是如何得到快乐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勇敢面对困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友谊与合作的重要性。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一段小河流水的视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小河在流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呢?”由此引出课题《快乐的小河》。(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出生字词,注意字音和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利用展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如“撞”是翘舌音,“量”是后鼻音。“撞、摔、擦、推”都是提手旁,与手有关。通过开火车读、小组读等方式巩固读音。对于较难理解的字词,如“松软”“抱怨”“慈祥”,结合生活实际或课文语境进行解释。例如,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摸起来是松软的;让学生联系自己抱怨某件事的经历来理解“抱怨”;通过展示慈祥老人的图片来帮助理解词语“慈祥”。三、指导书写1.出示要写的生字,指名读一读,用生字组词。2.教师范写生字,并指导容易写错的字。“爱”:下面的“友”不要写成“夂”。“咱”:右边是“自”,不要写成“白”。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4.出示短语:坚硬的石头、慈祥地说。提示前一个是形容词+名词的词组,后一个是形容词+动词的词组,开火车点名学生照样子说一说类似的短语。四、认知贯通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主要讲述了小河在流淌过程中撞到大山,在大山的开导下,与泉水、瀑布成为好朋友,一起快乐地流向远方的故事。2.学习第1自然段。(1)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小河遇到了什么事情?它的反应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小河抱怨的话,体会小河此时的心情,并用难过、委屈的语气进行朗读。提问:小河为什么会抱怨大山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即小河之前流过松软的沙土和滑溜的泥地,大家都对它好,而大山撞疼了它。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1.认读生字词,开火车读。2.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小河撞到大山后心情怎样?它是怎么抱怨的?二、巩固提升1. 学习第2自然段。(1)指名学生朗读大山说的话,思考:大山是怎样开导小河的?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别哭了,可爱的小河。听我对你讲,不平静的水才有力量,跌几个跟头怕什么?这可以让你更有劲儿呢!”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大山话语的含义,体会大山的慈爱和智慧。(2)提问:大山还举了谁的例子?泉水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朗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你看这山里的泉水,从山上跳下来,一路上摔了多少跟头啊,可是他唱着快乐的歌,勇敢地向前奔跑,从来不叫苦。”让学生用欢快、勇敢的语气朗读描写泉水的句子,感受泉水的勇敢。2.学习第3~9自然段。(1)分角色朗读小河与泉水、瀑布的对话。读完后,让其他学生评价谁读得最像,模仿得最生动。(2)思考:小河为什么觉得泉水勇敢?泉水希望流向哪些地方?引导学生从文 中找出答案:泉水从山上跳下来,摔了很多跟头还勇敢地向前奔跑。泉水希望流 过田野,给大地穿上美丽的衣裳;流进大海,推着船儿驶向前方……(3)提问:瀑布又有什么特点?小河为什么想和瀑布做好朋友?学生找出描写 瀑布的句子:泉水说:“瀑布比我更勇敢。你看,他从那么高的山顶上跳下来, 一点儿也不怕,还大声地笑着,叫着,把坚硬的石头冲刷得那么光滑。”体会瀑布勇敢无畏的精神。(4)组织学生讨论:从小河、大山、泉水、瀑布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自己遇到困难的经历,以及从这篇课文中获得的启示。三、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在生活中,我们会像小河一样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要像大山说的那样,不怕跌跟头,要像泉水和瀑布一样勇敢地面对,积极向前。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共同前进。四、布置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快乐的小河奔流路线:大山→泉水→ 瀑布心情变化:抱怨→擦了擦眼泪→高兴【教学反思】本课以生动的视频导入激发兴趣,结合朗读、生字词学习、书写指导和文本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小河从抱怨到勇敢面对困难的过程。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通过分角色朗读、情境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角色情感,并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面对困难的态度,渗透乐观、勇敢的价值观。但教学中对低年级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导不足,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低,且情感升华环节稍显仓促。后续可增加趣味性任务驱动,如角色扮演闯关,设计更加开放的问题激发思考,并预留更多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感悟,深化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