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 三 语 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人们对一切事物都会有不同的看法,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相都带有几分主观色彩。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画家朋友只管审美,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只会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因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②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家朋友来说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③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④先说实用的态度。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学会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身以外的一切人和物,有些人和物对我的生活有利,有些对我的生活有害。我对他们便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事物本来是很混乱的,人为便利实用起见,才根据经验把四围事物分类立名,说天天吃的东西叫作“饭”,天天穿的东西叫作“衣”,某种人是朋友,某种人是仇敌,于是事物才有所谓的“意义”。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在许多人看来,衣除了是穿的,饭除了是吃的,便寻不出其他意义。明了实用之后,才可以对事物起反应动作,或爱或恶,或求或拒。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⑤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丢开自己的成见和情感,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高三开学考·语文 第1页(共8页)】科学家见到一堆粪,不说“它的气味太坏,我要掩鼻走开”,他只说“这堆粪是一个病人排泄的,我要分析它的化学成分,看看有没有病菌在里面”。这种科学的态度很少参杂情感和意志,它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因果,必然性与偶然性。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⑥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不过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事物上去。所以实用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得到的事物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事物本身上面。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态度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记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作显花植物,总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这种脱净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作“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作“形相”。美感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相于直觉时的特质。⑦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 ① ,心理活动偏重意志; ② ,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 ③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⑧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 人性本来是多方面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⑨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是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壶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 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 “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意义,在孤立绝缘时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因此可以说,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摘编自朱自清《谈美》之《我们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指出人们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然后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得出古松“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的结论。B.木商以实用的态度看待古松,具有情感因素;而植物学家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古松,力求从混乱的世界中找到事物的关系和条理。【高三开学考·语文 第2页(共8页)】C.科学的态度重视概念、因果以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美感的态度不用抽象的思考,往往专注于事物本身并获取形相的直觉。D.美本身是没有用处的,因此许多艺术家都被看作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但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多次使用“我”“你”和“我们的画家朋友”等词语,减少了枯燥说教的色彩,把抽象说理变成娓娓动听的谈话,显得非常亲切。B.本文的重点在于“谈美”,因为美感经验是形相的直觉,所以文中摆脱了抽象思考,从人对古松的三种态度说起,使用形象思维说理。C.文中把木商的态度称作“有所为而为”,其中第一个“为”可以理解为“实用的目的”,如架屋、制器和赚钱等,这一切都与环境需要有关。D.文中使用“总一分——总”结构阐述人们在古松面前呈现出来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它们内在的差异,为后文论证“美的意义”打好基础。3.请根据上下文,在第⑦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 ① ,心理活动偏重意志; ② ,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 ③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答:①②③ —4.最后两段采用不同的方法论证“美”的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答:5.朱自清在《谈美》的开场白中说:“我坚信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祈求。”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给我的孩子们①丰子恺①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悲哀的事啊!②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你甚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外婆去普陀烧香给你买回来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破产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两把芭蕉扇做的脚踏车,麻将牌堆成的火车、汽车,你何等认真地看待,挺直了嗓子叫“汪————”“咕咕咕……”,来代替汽笛。宝姊姊讲故事给你听,说到“月亮姊姊挂下一只篮来,宝姊姊坐在篮里吊了上去,瞻瞻在下面看”的时候,你何等激昂地同她争,说“瞻瞻要上去,宝姊姊在下面看!”甚至哭到姑姑面前去求审判。我每次剃了头,你真心地疑我变了和尚,好几时不要我抱。最是今年夏天,你坐在我膝上误以为我腋下藏着黄鼠狼的时候,是何等伤心,你立刻从我身上爬下去,起初眼瞪瞪地对我端相,继而大失所望地号哭,看看,哭哭,如同对被判定了死罪的亲友一样。你要我抱你到车站里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回到门口时你已经熟睡在我的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在哪里去了。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③你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堆六面画、唱歌,全是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大人们呼号的“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在你们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依样画几笔画、写几篇文的人称为艺术家、创作家,对你们更要愧死!④你们的创作力,比大人真是强盛得多哩:瞻瞻!你的身体不及椅子的一半,却常常要搬动它,与它一同翻倒在地上;你又要把一杯茶横转来藏在抽斗里,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车的尾巴,要月亮出来,要天停止下雨。在这等小小的事件中,明明表示着你们弱小的体力与智慧力不足以应付强盛的创作欲、表现欲的驱使,因而遭逢失败。然而你们是不受大自然支配的、不受人类社会束缚的创造者,所以你的遭逢失败,例如火车尾巴拉不住,月亮呼不出来的时候,你们绝不承认是事实的不可能,总以为是爹爹妈妈不肯帮你们办到,同不许你们弄自鸣钟同例,所以愤愤地哭了,你们的世界何等广大!⑤你们一定想:终天无聊地伏在案上弄笔的爸爸,终天闷闷地坐在窗下弄引线的妈妈,是何等无气性的奇怪动物!你们所视为奇怪动物的我与你们的母亲,有时确实难为了你们,摧残了你们,回想起来,真是不安心得很!⑥阿宝!有一晚你拿软软的鞋子,和自己脚上脱下来的鞋子,给凳子的脚穿了,刬袜②立在地上,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的时候,你母亲喊着“龌龊了袜子!”立刻擒你到藤榻上,动手毁坏你的创作。当你蹲在榻上注视你母亲动手毁坏的时候,你的小心里一定感到“母亲这种人,何等杀风景而野蛮”罢!⑦瞻瞻!有一天开明书店送了几册新出版的毛边《音乐入门》来。我用小刀把书页一张一张地裁开来,你侧着头,站在桌边默默地看。后来我从学校回来,你已经在我的书架上拿了一本连史纸印的中国装的《楚辞》,把它裁破了十几页,得意地对我说:“爸爸!瞻瞻也会栽了!”瞻瞻!这在你原是何等成功的欢喜,何等得意的作品!却被我一个惊骇的“哼!”字喊得你哭了。那时候你也一定抱怨“爸爸何等不明”罢!⑧软软!你常常要弄我的长锋羊毫③,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脱你。现在你一定轻视我,想道:“你终于要我画你的画集的封面!”⑨最不安心的,是有时我还要拉一个你们所最怕的医生来,叫他用他的大手来摸你们的肚子,甚至用刀来在你们臂上割几下,还要叫妈妈和姑姑擒住了你们的手脚,捏住了你们的鼻子,把很苦的水灌到你们的嘴里去。这在你们一定认为是太无人道的野蛮举动罢!⑩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最是我到上海去干了无聊的所谓“事”回来,或者去同不相干的人们做了叫作“上课”的一种把戏回来,你们在门口或车站旁等我的时候,我心中何等惭愧又欢喜!惭愧我为甚么去做这等无聊的事,欢喜我又得暂时放怀一切地加入你们的真生活团体。 但是,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都经验过的情形。我眼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像“蜘蛛网落花”,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且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悲哀的事啊!《子恺画集》代序,1926年圣诞节作【注】①本文是作者给自己的《子恺画集》所做的代序,这本画集的封面画是软软所作,瞻瞻、阿宝、软软都是作者的孩子。②刬(chǎn)袜:指不穿鞋、仅着袜子行走的状态。③长锋羊毫:毛笔的一种。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本文标题可知文中是作者与孩子们的对话,但孩子们尚处于童蒙无知的年纪,因此只能是一次推延至未来的对话。B.文中所写多为家庭琐事,作者愿意把它们公之于众,说明他体会到了其中的社会意义,为扩大读者群提供了可能性。C.作者对成人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因此在叙述相关内容时大多使用反语,这样更能强化表达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D.作者称这篇文本为“代序”,显然赋予其多重功能,它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能给从事儿童教育的人提供借鉴。7.关于文中对几个孩子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瞻瞻是重点叙述的对象,他同情小动物、照顾泥人、为爸爸担心,具有悲悯的情怀,而裁毛边书体现出勤快的特点。B.叙述阿宝和软软的部分较为简略,阿宝给凳子穿鞋体现儿童的真率热情,软软能做画集封面渗透着作者的得意之情。C.孩子们害怕医生、在生病的时候拒绝服药,作者展示这些行为是从特殊的角度表现孩子的真率可爱,符合生活真实。D.孩子们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相互对立的,作者对孩子的世界充满憧憬之情,也从侧面折射出内心的灰暗颓废色彩。8.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和结尾两次说“这是何等悲哀的事啊” 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4分)答:9.这篇散文被看作是作者和儿女之间的对话,很容易唤醒更多人对父爱之情的体会。请谈谈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6分)答:(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晁错者,颍川人也。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孝文不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错父闻之,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晁错曰:“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材料二: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节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材料三:吴楚反书闻,(袁)盎时家居,诏召入见。上方与晁错调兵算军食,上问袁盎曰:“计安出 ”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乃屏错。错趋避东厢,恨甚。上卒问盎,盎对曰:“吴楚相遗书,曰‘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过①诸侯,削夺之地’。故以反为名,西共诛晁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于是上嘿①然良久,曰:“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后十余日,上使中尉召错,给③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节选自《史记·吴王濞列传》)材料四: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 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 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节选自苏轼《晁错论》)【注】①适(zhé)过:责备,谴责。②嘿:同“默”。③绐:欺诳,哄骗。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方今[A]计独斩晁错[B]发使[C]赦吴楚[D]七国[E]复其故[F]削地[G]则兵可无血刃[H]而俱罢。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善,意动用法,认为……善,与《庖丁解牛》“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的“善”用法不同。B.怨,意思是埋怨,抱怨,与《苏武传》中“闻汉天子甚怨卫律”的“怨”意思不同。C.将,动词,统率(军队),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的“将”意思相同。D.衣,读yì,穿(衣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衣”读音、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文帝时,晁错就曾多次上书,建议朝廷削减诸侯王的土地。文帝并未采纳,但是很欣赏晁错的才能。太子赞成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大臣则不喜欢晁错。B.景帝即位后任命晁错为内史,后又升其为御史大夫,晁错就建议朝廷纠察诸侯王的罪过,削减其封地,这导致吴楚七国不满,他们起兵叛乱,要求诛杀晁错。C.吴楚叛乱的文书报知朝廷之后,皇帝急召袁盎问策,而袁盎要求皇上屏退左右之人,这已经暗示了他有意针对晁错,皇帝最终采纳袁盎的建议,杀了晁错。D.苏轼认为,晁错之死,与袁盎无关。晁错被杀,是因为在叛乱初起时,他要求皇帝带兵亲征,而自己要在后方留守,这可能引起皇帝不满,招来杀身之祸。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译文:(2)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译文:14.苏轼认为吴楚七国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中的哪些话阐述了这个观点 (5分)答:(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二 月 二 日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①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新滩莫悟游人④意,更作风檐夜雨声。【注】①花须:花蕊;柳眼:柳叶的嫩芽,因嫩芽如人睡眼方展,所以称为柳眼。②元亮井:这里指故里。元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字。③亚夫营:这里借指柳仲郢的军幕。亚夫,即周亚夫,汉代将军。④游人:作者自指。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江上行”点明踏春之事,“闻吹笙”从听觉角度渲染愉悦氛围。B.“无赖”“有情”强调花木蜂蝶的情态,突出春之生机,引出后文愁绪。C.颈联以陶潜、周亚夫自况,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军旅生涯的厌倦。D.本诗与《锦瑟》都化用典故,相较而言本诗意象清新,语意更加浅显易懂。16.尾联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一种赏析其妙处。(6分)答:(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儒家对“士”的精神品格有着崇高期许。曾子在《论语·泰伯》中以“ ”强调“士人”必须有刚毅品格,因为他们“ ”。(2)古人常借自然景物抒写人生哲理。如苏轼在《赤壁赋》中说“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以江水、明月为喻,阐明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3)右图是古人饮酒的用具,古人也常把它写入诗文之中,表达复杂的情感,如:“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及其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仔细的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①正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平常,②人们所以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③其实这三件事都是极不平常的,④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⑤别的动物都是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根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用两条腿走路,把另外两条腿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同样,⑥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但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古人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但仔细一想,这句话不全对。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只有人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变。人类语言之所以能“ ”,一方面在于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能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音素;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3分)答: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答:(1)(2)(3)20.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变化无穷 B.变幻莫测 C.千变万化 D.随机应变21.请写两句话,分别概括本文两段的大意,每句不超过20个字。(3分)答:22.人们为什么把人云亦云叫“鹦鹉学舌” 请结合本文第二段做简要解释。(3分)答: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③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得知千载事,正赖古人书”,古人即使身处人生逆境仍赏景吟诗作文,渲染出一方人文胜迹。上述诗文是否触发你的联想与思考 你最想沿着哪位古人的足迹做一次探访之旅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 D(“美本身是没有用处的,因此许多艺术家都被看作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有误,第⑧段先从实用的角度指出“美是最没有用处的”“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但本段后半部分论述了美对人的意义,即从广义上说,美还是有用处的。)2. B(“文中摆脱了抽象思考,从人对古松的三种态度说起,使用形象思维说理”有误,文中没有摆脱抽象思考,特别是后两段,主要以抽象的说理为主。选项中的因果关系也不成立。)3.①事物对人的利害 ②在科学的态度中 ③心理活动偏重直觉(每处1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4.①第⑧段使用了类比论证,用“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来论证“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②第⑨段主要使用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人的“实用活动”和“美感活动”、“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实用的、科学的世界”和“美感的世界”等,证明“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5.①朱自清主张用“怡情养性”洗刷人心,强调了美育对人的重要作用。②文中认为,真和美是人的精神需要,没有精神饥渴的民族,其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③文中也认为,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也是人有别于动物的更高尚的祈求之一。(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6. C(“在叙述相关内容时大多使用反语”错,文中从儿童的视角去看待成人的世界,使用了一些批评性词语,但并不是反语。)7. B(A项,“裁毛边书体现出勤快的特点”错,这一行为是说孩子善于模仿的特点,表现他们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那种成功的喜悦之情。C项,“作者展示这些行为是从特殊的角度表现孩子的真率可爱”错,此处写孩子对医生的恐惧、拒绝服药的行为,是为了写孩子无法理解成人的行为,表现“我”对一些强迫行为的反思与自贵。D项,“从侧面折射出内心的灰暗颓废色彩”错,作者心中并没有灰暗颓废色彩,作者在文中再现孩子们的生活,希望让成人之间能多保留一些真率、自然、热情和有创造力的品质。)8.①第一段先表明对孩提生活的憧憬和对其长大之后可能会出现变化的担忧,这种变化在作者看来是“悲哀”的,在此提出来有统领全文的作用。②最后一段点明作者创作画集的意图,但想到孩子们长大能看懂画集时,那种真率的童年已不复存在,无法印证画集里的内容,所以又一次发出感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每点 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9.①细致耐心的观察。作者用充满慈祥、耐心的眼神观察孩子们的生活细节,展示一幅幅童趣盎然的画面。②深入揣摩儿童的心理,再现儿童的内心世界。作者喜欢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地位,去发现并体验他们的所思所感。③从好的方面理解孩子的行为。作者尊重孩子们的人格,把一些琐碎烦人的小事都写得具有深度。(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10. BEG(原文标点为:“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11. B(这里的“怨”与《苏武传》“甚怨卫律”的“怨”意思相同,都是怨恨、仇恨,而不是埋怨,抱怨。)12. D(从材料四可以看出,苏轼认为在叛乱初起时,晁错要求皇帝带兵亲征,而自己要在后方留守,这引起了皇帝不满,所以袁盎的话在皇帝那里才会起作用。可见袁盎的进言是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不能说晁错之死与袁盎无关。)13.(1)(晁错的父亲)于是饮药自杀,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我。”(“遂”“祸及”各1分,句意2分)(2)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免不了杀身之祸。(“虽”“未免”各1分,句意2分)14.苏轼认为朝廷按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王的封地,是引起吴楚七国之乱的原因(2分)。材料四说“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是说诸侯王在封地被削减后发动叛乱不足为怪(2分)。材料四又说“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为难首”,直接指出晁错是引起吴楚七国之乱的祸首(1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晁错,是颖川那人。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减诸侯封地之事。孝文帝没听取他的建议,但认为他是个奇才。当时,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景帝即位,任命晁错为内史。提升他任御史大夫,他呈请(纠察)诸侯王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封地。晁错的父亲听到了消息,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政办事,侵削诸侯势力,离间疏远人家骨肉,人们纷纷议论而多怨恨你,为什么呢 ”晁错说:“不这样,皇帝不尊贵,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氏安宁了,而晁家就危险了!”(晁错的父亲)于是饮药自杀,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我。”死了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反叛,以诛杀晁错为名义。材料二:后来十几天,吴、楚七国一起造反,以诛杀晁错为名义。皇帝与晁错商议出兵的事,晁错想让皇上统兵亲征,而他自己留守后方。材料三:吴楚叛乱的文书报知了天子,袁盎当时正闲居在家,朝廷下诏召他进见。皇帝正和晁错筹算军队和军粮的事情,皇帝问袁盎;“怎样才能拿出好对策 ”袁盎说:“希望屏退左右的人。”皇帝让身边的人退下去,只有晁错还在。袁盎说:“我要说的,为人臣的不能知道。”于是又屏退晁错。晁错连忙到东厢回避,心里十分恼恨。皇帝最后又问袁盎,袁盎回答说:“吴王、楚王互通书信,说‘高祖分封子弟为诸侯,各自有封地,如今贼臣晁错擅自谴责诸侯,削夺诸侯的土地’。所以他们用造反的名义,共同向西要诛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就罢兵。现在的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七国叛乱之罪,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这样就能兵不血刃而平息叛乱。”于是皇帝沉默了很久,说:“我不会因为舍不得他一个人而拒绝天下的。”十多天后,皇帝派中尉召晁错,骗他乘车巡行东市。晁错穿着上朝的衣服在东市被杀。材料四:七国诸侯那样强盛,却要突然间削弱它们,他们起来叛乱,有什么奇怪的呢 晁错不在此时献出自身,却为保全自己着想,要让皇帝亲自带兵出征,自己在后方防守。而且引起七国叛乱的,是谁呢 自己想求得名誉,又怎能逃避祸患 因为亲自带兵出征极危险,留守后方最安全。你自己是引起大难的罪魅祸首,却选择最安全的事,把极危险的事推给皇上,这是忠臣义士愤恨不平的原因哪。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免不了杀身之祸。为什么这样说呢 自己想留在后方防守,却让皇帝亲自出征,以情理而言,皇帝本来就已经很难做到了,所以袁盎的话,才能在这中间起作用。15. C(“以陶潜、周亚夫自况”“对军旅生涯的厌倦”理解有误。诗中的“元亮井”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亚夫营”借指柳仲郢幕府,表明自己在柳仲郢幕府已久,有宦游漂泊之感,而非厌倦军旅。)16.①拟人化描写(2分)。“莫悟”赋予新难以人性,此处为埋怨其不解游子愁绪(2分),意在以新滩的“不解”来强调诗人独在异乡的孤独(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2分)。通过“风檐夜雨声”的凄凉意象强化愁绪的绵长(2分),“夜雨声”既是实写春江夜雨,又暗指人生际遇的凄冷(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2)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3)示例一:携幼入室 有酒盈樽示例二: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示例三: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示例四:写一叶之扁舟一尊举精神江相属全1分18.①“及其稀松平常”的“及”改为“极”②“仔细的想想”的“的”改为“地” C。“身体根地面平行”的“根”改为“跟”(每处1分)19.第一处:语句②修改为:(所以)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第二处:语句④修改为: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或修改为:都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第三处:语句⑥修改为: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语句②把“所以”提到开头,或删掉“所以”。语句④的“是”下文无着落,应当删掉“是”,或在后面加上“的特征”。语句⑥之前有一个“同样”,它表明的是语句⑥应该与语句⑤及其后面的两句“同样”,语句⑥强调的应该是“人类的嘴”,“但”字把强调的内容变成了“动物的嘴”,这样与前文不一致。改动之后,先说“别的动物”,再说“人类”,与前文保持一致,强调的重点也变成了“人类的嘴”,行文也更顺畅。每句指对序号给1分,修改符合要求给1分。)20. D[这里强调的不仅是人类语言能变化,而且是随着具体情况(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变化。ABC三项只表示变化,而D项有“随机”二字,表示变化是随着具体情况的,更符合语境。〕21.第一句:语言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第二句:人类语言由变化无穷的语音和意义组成。(写对一句给1分,写对两句给3分。意思对并符合字数要求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因为鹦鹉学人说话,只是模仿现成的声音,不会变化。不像人们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变。所以人云亦云可以喻作“鹦鹉学舌”。(3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23.【写作指导】四则诗文均展现中国古代文人处在人生逆境时的精神范式;李白梦游天姥的超越、杜甫登楼观澜的沉郁、张孝祥以天地为席的豪放、苏轼赤壁悟道的旷达。关键句“身处人生逆境仍赏景吟诗作文”提示写作应聚焦:困境中的审美转化能力、逆境中的精神坚守、自然与人文的互文关系。可以选择一位作者,通过对其足迹的“探访”,揭示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密码如何照亮现代人生。要避免单纯写游记或复述诗文内容的文章,文中需建立“古人、景观与当代价值”的三重对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